二、主要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78
颗粒名称: 二、主要行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7
页码: 145-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的主要工业行业,其中包括了纺织业 、棉纺织业、针织品业、塑料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
关键词: 工业 慈溪县 行业

内容

解放前工业,主要为食品制造业。1949年,现县境114家小型工业企业中,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02家。棉纺织业以民间一家一户手工生产为主。解放后,逐步建立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70年代初塑料制品业兴起,棉纺织生产开始现代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底,县内有主要工业门类31个,其中年末产值超亿元行业有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业、建材及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类;年末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行业有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缝纫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皮革及其制品业8类。
  纺织业 轧花业:清光绪十一年(1885),周巷输入日制轧花机加工皮棉,初为脚踏,继改牛力。
  民国14年(1925),周巷裕通花庄购置14马力引擎1台,带动20英寸轧花车14台,日出皮棉18包(每包60公斤,下同)。至17年,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等地兼营轧花的行庄多达50余家。引擎总马力398匹、轧花车402部(含脚踏轧花车),年加工皮棉总量近6万包。19年浙江省棉业改良场在周巷建立轧花打包厂1所,拥有14马力柴油引擎1台、轧花车14部、打包机1部,为当时设备较先进的棉花加工企业。25年,现境各花庄共加工皮棉5144吨,运销外地。抗战期间,棉花外运停止,轧棉业受挫,花庄大部倒闭,本地所需皮棉用“牛洋车”加工。战后恢复较快,到37年,现县境皮棉加工量达6933吨。1949年,棉花因灾减产,皮棉加工量降至4384吨。
  1952~1956年间,先后在范市、观城、彭桥、逍林、浒山、长河、周巷等地新建大型棉花加工厂7座,采用皮辊式轧花机和大型锯齿轧花机、锯齿剥绒机、双箱成包机等先进设备。1957年,全县共加工皮棉17836吨,棉短绒187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2.57倍。
  1987年,全县6家棉花加工企业共拥有锯齿式轧花机24台,皮辊式轧花机181台,剥绒机70台,打包机12台,总动力6481千瓦,当年加工皮棉10626吨,棉短绒1836吨。乡村民办棉花加工设备924台(其中皮辊机891台),年加工能力2.65万吨。
  棉纺织业:早在元代,现境内已有用棉花“卷筒纺之,抽绪如缲丝状,织为布”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彭桥一带所产“小江布”最为有名。延至清代,农村纺织户增多,所产白布、花皮、紫布多经宁绍台市铺销往各地,远及闽、皖。民国时期,棉花开始外运,城市机纺布流入,农村传统土纺织业渐衰。抗日战争时期,城市机纺织业受战争破坏,境内土纺织业畸形发展。时周巷镇一带村民多使用多锭大摇车纺纱,31年土纺织最盛,现境生产土纱161万公斤,土布18.5万匹,从业人员达22892人。
  1949~1966年,棉纺织业仍维持传统方式,1970年初,拥有1万环锭纺纱锭的慈溪棉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1985年,又建成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使棉纺织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7年,全县棉纺织工业系统共拥有环锭纺机49440纱锭,气流纺机6200头,织布机1600余台,年产棉纱15608吨,棉布2612万米。其中气流纺纱、棉布、条格绒布3种产品出口,年出口额达3292.53万元。以上两厂1987年创产值7239.89万元,占全部纺织业总产值的19.59%。
  针织品业:1952年,周巷创办1家家庭针织厂,有职工11人,1956年生产各类袜子5650打,产值2.7万元,为县内首家专业针织工场。“文化大革命”初期,周巷、浒山、逍林等地不少社队企业用再生纱生产针织手套。1967年,全县已拥有各类手套车303台,年产纱手套56.11万打。1978年,白沙化纤厂购置针织圆机,生产卡丝汗衫。此后,针织品业在乡镇企业中形成主流,至1985年,全县已有乡以上针织企业65家,从业人员5736人。共生产针织服装1231万件,产值7972万元。1987年增至70余家,共拥有针织圆机332台、横机882台,是年生产各类袜子38万双、尼龙衫裤16万件、腈纶衫裤609万件、羊毛衫17万件、汗衫背心114万件。
  1987年纺织业全行业乡以上工业企业142家。创产值33533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69%。
  塑料制品业 1961年,横河胶木社首产胶木制品。1965年宗汉公社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今慈溪纺织器材厂)以聚丙乙烯替代铜锡,生产缫丝鼓轮、缫丝架等纺织器材,年产量100余万件。随后,新界、长河等地社队企业也相继购置注塑机,以尼龙、低压聚乙烯为原料生产各种玻璃瓶内塞外盖、塑料纽扣、工矿机械配件等,开始形成县内塑料制品行业。1974年,全县有专业塑料制品企业38家,产值921万元,占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至1980年,产值猛增至4253万元,比重上升至13.17%。1982年,掌起仪表厂等企业生产的电度表字轮产量约占全国计划产量80%。同年,择浦塑料离心管厂试制成功18种不同规格聚丙烯离心管,填补国内空白。到1987年,全县塑料制品企业已发展到311家,年产值21667万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9.93%。
  机械工业 民国33年(1944),师桥夏生大铁铺使用皮带车床和钻床修理轧花车,为县内机械行业之开端。解放后,在浒山建立农具铁工厂,生产机制农具。手工业合作化以后,部分城镇五金、铁器社建立机修车间。1961年,周巷镇还专门建立机械社,有职工23人,以机械维修为主。至1985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136家,职工10168人,工业产值11078万元。1987年末,企业增至162家,产值14033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6.15%。主要行业为内燃机制造业和通用零部件制造业,主要产品有小型系列柴油机,Z5040立式钻床、微型轴承、各类阀门、密封件、紧固件等。
  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砖瓦、石子、石灰:古代砖瓦窑业集中在上林湖、杜湖、烛溪湖一带,明代在杜湖畔碗瓶山下已形成一个专制砖瓦村落瓦窑头村。据民国25年统计,在“三湖”附近的砖瓦窑42座,从业者187户、616人。年产砖瓦4400万块(张)。
  解放后,随着建筑业发展,砖瓦产量和石料采掘量日益增加。70年代初,慈溪第二砖瓦厂,慈溪砖瓦厂使用“轮窑”烧制红砖。1977年,庵东区石灰厂始产石灰。至1985年,全县有砖瓦制造企业17家(不含村及村以下小砖瓦窑)。轮窑16座,石灰制造企业2家,立窑3座,工业产值1006万元。1987年,全县生产红砖54500万块、瓦1700万张、石子130万吨、石灰2.19万吨。
  水泥及水泥构件制造:1964年,县建筑预制品厂率先制作水泥建筑预制构件。1971年,国营慈溪水泥厂始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形成县内水泥及水泥预制构件制造业。至1985年,全县有水泥厂1家,预制构件制造企业45家,职工2020人,行业总产值1296万元。1987年,慈溪水泥厂生产水泥4.6万吨,全县制作水泥预制构件8.49万立方米。
  石棉制品 1960年,周巷中街石棉厂投产。到1967年,石棉制品加工业扩展到掌起、东安、宓家埭、鸣鹤、观城、逍林等24个乡镇,有工厂26家,手纺石棉车36653部、拼线车3674部、轧花车857台、织布机85台、机碾处理车间1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至1977年石棉制品达4380吨,加工费收入968.6万元,因多数石棉制品企业设备简陋,加工点分散,矽肺病人不断增加。1980年以后进行整顿,减少网点,安装防尘设备,至1985年,企业缩减至17家,职工2049人,是年生产石棉制品4948吨,产值2474万元。1987年兼并至8家,生产石棉制品5057吨。
  1987年,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全行业有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创产值1084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7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机制造:1967年,观城船埠(后改慈溪电器厂)和浒山五金电机厂(后改慈溪农业药械厂)开始生产0.6~7.5千瓦电动机。至1974年,全县生产的各类电动机总功率达4819千瓦。
  80年代,随家用电器行业的兴起,发展微型电机生产。1986年,观城三北微型电器厂生产洗衣机用微型电机。至1987年,县内共生产小功率飞轮发电机2.04万台,微型电机4.61万只,洗衣机电机28.81万只,总功率7547千瓦。樟树风扇厂生产的AO—2型电机还于1986年出口孟加拉国。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1971年,坎西公社农机厂始产20~4000千伏变压器。1983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电力开关设备。至1985年,全县有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企业17家,职工1071人,其中电容器制造业1家,开关控制设备制造企业4家,电器设备元件制造企业12家,生产互感器1813台,低压电器元件136万件,自动化继电器1200台,工业产值832万元。1987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高压开关248台。慈溪电器开关厂生产的SN10—101型隔弧板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家用电器:70年代初,乡镇企业开始生产200毫米小型电扇和家用鼓风机。1976年,樟树风扇厂制成400毫米台扇,稍后,又建成慈溪三北电扇厂和慈溪电扇厂,产品有台扇、落地扇、吊扇、扬谷器等。至1980年,全县电扇企业发展到8家,生产台扇5.1万台。此后生产电吹风、电烫斗、电热杯和空调设备的生产企业不断增加。至1985年,有家用电器制造企业32家,职工3091人,生产各类电风扇28.44万台,厨房电热器21.52万只,熨烫器具16.25万件,工业总产值6960万元,占当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4.45%。后经调整,劣质家用电器生产厂被淘汰。同年,慈溪电扇厂与上海华生电扇厂实行横向联营,投资300万元,全面改造原生产线,至1987年末生产“华生牌”电扇11.44万台,“山雨牌”电扇10.85万台,生产总量占当年全县生产量的92.88%,“山雨牌”400毫米落地扇还被评为轻工业部及浙江省优质产品。
  1987年末全县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83家(乡以上工业),全行业产值1051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1%。
  其他行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7年末,全县共有生产厂家48家,工业总产值5231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
  食品、饮料、饲料工业:1987年末,全县有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53家,工业产值4931万元;饮料制造企业19家,工业产值2521万元;饲料工业企业4家,工业产值1216万元。
  工艺美术工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工业产值4212万元。
  金属制品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包括21个电镀厂或车间,产值4106万元。
  缝纫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51家,全年生产各类服装230万件,其中出口服装43万件,工业产值3964万元。
  仪器仪表制造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工业产值3620万元。
  化学工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工业产值3268万元。
  皮革制品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工业产值3149万元。宁波皮革服装厂生产的皮革服装、羊皮包出口丹麦、联邦德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年出口值222.26万元,创汇32.41万美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