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成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77
颗粒名称: 一、经济成份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5
页码: 139-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工业的经济成份,其中包括了全民所有制工业、城镇集体工业、乡镇(村)工业、个体、联户工业等。
关键词: 工业 慈溪县 经济成份

内容

全民所有制工业 民国34年(1945)8月,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投资稻谷10万斤联合经营周巷恒利油坊。1950年6月6日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公营公利油厂。为现境最早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1年1月,在浒山镇创办“公营余姚浒山农具铁工厂”,1953年2月,慈溪专卖公司投资建“慈北联营酿造厂”。1954年县境调整后,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238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2.27%。1956年4月,县工业专业公司成立,至年底,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其中包括公私合营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3498万元。主要行业为粮油、棉花加工、食品酿造、印刷、农机、化工、草编等。
  1958年大办工业,新建化工、冶金、造纸、建材、机械、农机、陶瓷等全民所有制工厂12家,另有19个手工业社升为国营,使国营企业个数增至115家,工业总产值7661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对盲目发展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上升国营的手工业社恢复原体制,至1963年全县剩国营企业41家,总产值6313万元。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转国营,调整小型粮油加工厂,将国营企业调整为37家,年末工业总产值6480万元。1970~1977年间,慈溪棉纺织厂、慈溪化肥厂、慈溪农药厂、慈溪水泥厂、慈溪机床厂等5家规模较大工厂先后投产,使全民所有制工业进一步扩大。1978年有企业48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1981年以后,各农垦场兴办附属工厂,性质多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87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4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22087万元,年末职工总数11518人,固定资产原值13751万元。
  城镇集体工业 1951年10月12日横河木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至1956年,全县组建手工业合作社104个,合作小组67个,入社5465人,占总从业人员71.84%。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取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体制,有19个社升为国营企业,1961年进行调整,全县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81个,1965年调整为165个。浒山绳索社、观城机械社、浒山铁工社等开始突破手工业传统产品生产,转产电工登高脚扣、塑料制品、小五金产品,其他手工业社亦相继兴办兼营车间。从事小五金、皮件等加工业务,至1974年11月统计,全县111个手工业社中,已有83个有兼营行业,共兴办兼营车间105个,年产值479万元。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1385万元的26.83%。1976年以后,调整手工业社规模,部分社升为工厂。至1978年,全县有手工业企业88个、其他合作工厂19个,工业总产值3244万元。
  1951年底,现境龙场、龙山供销社分别接收林荣记碾米厂、坤记碾米厂等二家私营企业。次年,坎墩供销社、浒山供销社、彭桥供销社、白沙供销社、云城供销社等也先后盘买和接收本地无力经营的私营油坊及碾米厂,组成供销社所属粮、棉、油加工企业。同时还新建观城、逍林2家棉花加工厂,形成第一批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至1954年底,全县已有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5家。1956年各碾米厂划归粮食部门,公私合营后的制酱、茶食糕点等企业归供销社。1958年多数企业转为国营。1961年以后逐渐恢复原体制。1964年建县建筑预制品厂。次年又建航运公司船厂。1976年以后,全县手工业社亦多成为县属集体企业。1980年起,各部门相继兴办工业企业,其中部分为县属集体性质,根据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有独立核算县属集体企业128家,其中属二轻工业公司管理96家,县联社8家,交通局7家,其他部门17家。1987年发展到243家,工业总产值24815万元。占全部城镇集体工业总产值的78.26%。
  1981年以后,部门集体工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全县有19个部门兴办工厂105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82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工业总产值2859万元,另外尚有街道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4037万元,校办工厂190家,工业产值2619万元。
  乡镇(村)工业 1956年,县内已有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油坊、粉丝坊、碾米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58年大办工业,兴办一批小农药厂,小化肥厂,10余个公私合营粮棉加工厂及172个手工业社“下放”,使全县社办工业企业猛增至510家,务工社员35671人。次年,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停办。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部分企业关闭,下放之粮棉加工厂和手工业社全部恢复原体制,到1963年,企业仅剩19个,务工社员减至341人。1966年,浒山、逍林、观城、周巷、横河等区各公社开始兴办废棉纺、麻纺、石棉等企业,乡镇工业又开始发展。次年增至67家,工业产值783万元。70年代初,各公社普遍建立农机具修配厂,兼营小五金,塑料胶木制品等,经营项目达120余种。至1978年,全县乡镇(村)企业发展到1050家,职工63087人。年末工业总产值17215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51.98%。
  1979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4年,产值超百万企业有128家。至1987年,企业达2518家,职工137364人,工业总产值169862万元,利润14225万元(含农村个体、联户企业产值、利润),分别居省内第五位和第四位。有14家企业产值超千万,2家企业利润超过200万元。
  1985~1987年间,全县乡镇(村)办集体工业企业投入建设资金累计86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4319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29719万元,净增5.88倍,并有100多家企业与外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商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联营,先后开发新产品500多个,其中34个产品填补国内或省内空白。98家企业生产出口产品。
  个体、联户工业 1977年,新浦、观城、白沙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有色金属浇铸,塑料制品、针织、小五金等行业为主的联户及个体工业户。这些企业大多未经正式批准,先开工生产,因获利较丰,故发展迅速。新浦镇1981年仅94家,到1983年发展到234家。以加工针织品为主的白沙镇,1981年有针织横机1800台,至1983年增至2778台,从业人员达6930人,占全镇总劳动力的59.4%,年产各类针织品530万件,被称为“针织之乡”。
  1984年,个体、联户工业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统计和管理渠道,是年底,经批准的个体,联户工业户达3059个,参加户数7113户,从业人员15313人,当年工业总产值6446万元。至1987年,全县个体,联户工业户发展到6179个,从业人员增至42259人,其中大部分为雇用工。据146家个体,联户企业调查统计,共雇工1563人,平均每家企业10.7人,最多的一家62人。年末工业产值34870万元,利润4306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20.53%和30.27%。其中产值在50~100万元的有33家,100万元以上的6家,产值最高为天元灯具厂,1987年达543万元。
  联营工业 1983年1月10日,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慈溪密封材料厂,由地方财政投资10万元发展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生产,成为县内首家全民与集体联营企业。1985年又由县商业局、海军东海舰队、密家埭乡政府3家合资在杜湖畔兴建东方啤酒厂(1986年投产)。后为发展外贸生产,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宁波地毯总厂,宁波工具厂2家企业分别与浙江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慈溪县外贸公司联营,组成工贸联营企业。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联营工业企业5家,职工总人数2227人,工业总产值4591万元。其中慈溪密封材料厂和宁波地毯总厂2家企业,工业产值达3513.99万元,占全部联营工业总产值的76.54%,创汇企业3家,出口产品有“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件,“宝石牌”70道、“丹凤牌”9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钻石牌”、“熊猫牌”活络扳手等。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