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17
页码: 139-1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经济成份、主要行业、优质产品名录、地方传统产品、电力等。
关键词: 工业 慈溪县 经济

内容

慈溪古代工业以陶瓷业和粮食加工业为主,至近代,新兴工业开始起步。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立的慈溪火柴厂,为浙江首家民营火柴厂。民国10年(1921),慈明鸿记电灯公司建成发电。至22年,全县有碾米厂8家,年加工量3.15万石;印刷厂1家、年营业额2000元;电厂1家,装机容量24千瓦。多集中于县城(今宁波市慈城镇)。
  现县境工业同样历史悠久。上林湖一带,汉代已建窑烧制陶器和青瓷器,称为越窑,烧制技术在唐、五代已臻成熟,有“李唐越器世间无”之誉。元末明初,城镇手工业和农村土纺织业发展迅速。清后期,制酱、榨油、轧花、食品等业也逐渐兴起。进入民国,在继续发展城镇手工业的同时,金丝草帽编织亦于民国11年后兴起。抗日战争时期,除土纺织业有所发展外,其他各业均遭摧残。战后虽有恢复,但速度缓慢。到1949年,现境仅有小型工业企业114家,产值2288万元。
  解放后,在逐步建立国营工业企业的同时,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全民所有制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21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6550万元,占71.1%。1958年在“大办钢铁、大办工业”思想指导下,工业“冒进”,收效甚微。特别是“大办钢铁”,财政损失达20多万元。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到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1827万元,为1949年的5.17倍。“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民所有制工业虽受冲击,但手工业社多兴办“兼营”车间,乡镇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每年始终保持在1亿元以上。1979年后,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尤以乡镇企业为最,截止198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9125家(含村及村以下企业)。年末工业总产值22.8亿元。比1949年增加98.76倍,比1978年增长5.9倍。
  全县工业经济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87年,乡以上工业产值超亿元的行业有5个,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的企业18家。自1980年以来,已有25只工业产品分别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由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的“三环牌”Z170F4马力柴油机,获国家银质奖;宁波地毯总厂生产的京式“宝石碑”羊毛地毯成为出口免检产品;具有200多年生产历史的长河草编制品还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
  一、经济成份
  全民所有制工业 民国34年(1945)8月,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投资稻谷10万斤联合经营周巷恒利油坊。1950年6月6日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公营公利油厂。为现境最早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1年1月,在浒山镇创办“公营余姚浒山农具铁工厂”,1953年2月,慈溪专卖公司投资建“慈北联营酿造厂”。1954年县境调整后,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238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2.27%。1956年4月,县工业专业公司成立,至年底,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其中包括公私合营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3498万元。主要行业为粮油、棉花加工、食品酿造、印刷、农机、化工、草编等。
  1958年大办工业,新建化工、冶金、造纸、建材、机械、农机、陶瓷等全民所有制工厂12家,另有19个手工业社升为国营,使国营企业个数增至115家,工业总产值7661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对盲目发展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上升国营的手工业社恢复原体制,至1963年全县剩国营企业41家,总产值6313万元。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转国营,调整小型粮油加工厂,将国营企业调整为37家,年末工业总产值6480万元。1970~1977年间,慈溪棉纺织厂、慈溪化肥厂、慈溪农药厂、慈溪水泥厂、慈溪机床厂等5家规模较大工厂先后投产,使全民所有制工业进一步扩大。1978年有企业48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1981年以后,各农垦场兴办附属工厂,性质多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87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4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22087万元,年末职工总数11518人,固定资产原值13751万元。
  城镇集体工业 1951年10月12日横河木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至1956年,全县组建手工业合作社104个,合作小组67个,入社5465人,占总从业人员71.84%。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取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体制,有19个社升为国营企业,1961年进行调整,全县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81个,1965年调整为165个。浒山绳索社、观城机械社、浒山铁工社等开始突破手工业传统产品生产,转产电工登高脚扣、塑料制品、小五金产品,其他手工业社亦相继兴办兼营车间。从事小五金、皮件等加工业务,至1974年11月统计,全县111个手工业社中,已有83个有兼营行业,共兴办兼营车间105个,年产值479万元。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1385万元的26.83%。1976年以后,调整手工业社规模,部分社升为工厂。至1978年,全县有手工业企业88个、其他合作工厂19个,工业总产值3244万元。
  1951年底,现境龙场、龙山供销社分别接收林荣记碾米厂、坤记碾米厂等二家私营企业。次年,坎墩供销社、浒山供销社、彭桥供销社、白沙供销社、云城供销社等也先后盘买和接收本地无力经营的私营油坊及碾米厂,组成供销社所属粮、棉、油加工企业。同时还新建观城、逍林2家棉花加工厂,形成第一批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至1954年底,全县已有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5家。1956年各碾米厂划归粮食部门,公私合营后的制酱、茶食糕点等企业归供销社。1958年多数企业转为国营。1961年以后逐渐恢复原体制。1964年建县建筑预制品厂。次年又建航运公司船厂。1976年以后,全县手工业社亦多成为县属集体企业。1980年起,各部门相继兴办工业企业,其中部分为县属集体性质,根据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有独立核算县属集体企业128家,其中属二轻工业公司管理96家,县联社8家,交通局7家,其他部门17家。1987年发展到243家,工业总产值24815万元。占全部城镇集体工业总产值的78.26%。
  1981年以后,部门集体工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全县有19个部门兴办工厂105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82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工业总产值2859万元,另外尚有街道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4037万元,校办工厂190家,工业产值2619万元。
  乡镇(村)工业 1956年,县内已有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油坊、粉丝坊、碾米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58年大办工业,兴办一批小农药厂,小化肥厂,10余个公私合营粮棉加工厂及172个手工业社“下放”,使全县社办工业企业猛增至510家,务工社员35671人。次年,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停办。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部分企业关闭,下放之粮棉加工厂和手工业社全部恢复原体制,到1963年,企业仅剩19个,务工社员减至341人。1966年,浒山、逍林、观城、周巷、横河等区各公社开始兴办废棉纺、麻纺、石棉等企业,乡镇工业又开始发展。次年增至67家,工业产值783万元。70年代初,各公社普遍建立农机具修配厂,兼营小五金,塑料胶木制品等,经营项目达120余种。至1978年,全县乡镇(村)企业发展到1050家,职工63087人。年末工业总产值17215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51.98%。
  1979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4年,产值超百万企业有128家。至1987年,企业达2518家,职工137364人,工业总产值169862万元,利润14225万元(含农村个体、联户企业产值、利润),分别居省内第五位和第四位。有14家企业产值超千万,2家企业利润超过200万元。
  1985~1987年间,全县乡镇(村)办集体工业企业投入建设资金累计86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4319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29719万元,净增5.88倍,并有100多家企业与外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商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联营,先后开发新产品500多个,其中34个产品填补国内或省内空白。98家企业生产出口产品。
  个体、联户工业 1977年,新浦、观城、白沙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有色金属浇铸,塑料制品、针织、小五金等行业为主的联户及个体工业户。这些企业大多未经正式批准,先开工生产,因获利较丰,故发展迅速。新浦镇1981年仅94家,到1983年发展到234家。以加工针织品为主的白沙镇,1981年有针织横机1800台,至1983年增至2778台,从业人员达6930人,占全镇总劳动力的59.4%,年产各类针织品530万件,被称为“针织之乡”。
  1984年,个体、联户工业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统计和管理渠道,是年底,经批准的个体,联户工业户达3059个,参加户数7113户,从业人员15313人,当年工业总产值6446万元。至1987年,全县个体,联户工业户发展到6179个,从业人员增至42259人,其中大部分为雇用工。据146家个体,联户企业调查统计,共雇工1563人,平均每家企业10.7人,最多的一家62人。年末工业产值34870万元,利润4306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20.53%和30.27%。其中产值在50~100万元的有33家,100万元以上的6家,产值最高为天元灯具厂,1987年达543万元。
  联营工业 1983年1月10日,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慈溪密封材料厂,由地方财政投资10万元发展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生产,成为县内首家全民与集体联营企业。1985年又由县商业局、海军东海舰队、密家埭乡政府3家合资在杜湖畔兴建东方啤酒厂(1986年投产)。后为发展外贸生产,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宁波地毯总厂,宁波工具厂2家企业分别与浙江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慈溪县外贸公司联营,组成工贸联营企业。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联营工业企业5家,职工总人数2227人,工业总产值4591万元。其中慈溪密封材料厂和宁波地毯总厂2家企业,工业产值达3513.99万元,占全部联营工业总产值的76.54%,创汇企业3家,出口产品有“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件,“宝石牌”70道、“丹凤牌”9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钻石牌”、“熊猫牌”活络扳手等。
  二、主要行业
  解放前工业,主要为食品制造业。1949年,现县境114家小型工业企业中,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02家。棉纺织业以民间一家一户手工生产为主。解放后,逐步建立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70年代初塑料制品业兴起,棉纺织生产开始现代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底,县内有主要工业门类31个,其中年末产值超亿元行业有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业、建材及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类;年末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行业有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缝纫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皮革及其制品业8类。
  纺织业 轧花业:清光绪十一年(1885),周巷输入日制轧花机加工皮棉,初为脚踏,继改牛力。
  民国14年(1925),周巷裕通花庄购置14马力引擎1台,带动20英寸轧花车14台,日出皮棉18包(每包60公斤,下同)。至17年,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等地兼营轧花的行庄多达50余家。引擎总马力398匹、轧花车402部(含脚踏轧花车),年加工皮棉总量近6万包。19年浙江省棉业改良场在周巷建立轧花打包厂1所,拥有14马力柴油引擎1台、轧花车14部、打包机1部,为当时设备较先进的棉花加工企业。25年,现境各花庄共加工皮棉5144吨,运销外地。抗战期间,棉花外运停止,轧棉业受挫,花庄大部倒闭,本地所需皮棉用“牛洋车”加工。战后恢复较快,到37年,现县境皮棉加工量达6933吨。1949年,棉花因灾减产,皮棉加工量降至4384吨。
  1952~1956年间,先后在范市、观城、彭桥、逍林、浒山、长河、周巷等地新建大型棉花加工厂7座,采用皮辊式轧花机和大型锯齿轧花机、锯齿剥绒机、双箱成包机等先进设备。1957年,全县共加工皮棉17836吨,棉短绒187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2.57倍。
  1987年,全县6家棉花加工企业共拥有锯齿式轧花机24台,皮辊式轧花机181台,剥绒机70台,打包机12台,总动力6481千瓦,当年加工皮棉10626吨,棉短绒1836吨。乡村民办棉花加工设备924台(其中皮辊机891台),年加工能力2.65万吨。
  棉纺织业:早在元代,现境内已有用棉花“卷筒纺之,抽绪如缲丝状,织为布”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彭桥一带所产“小江布”最为有名。延至清代,农村纺织户增多,所产白布、花皮、紫布多经宁绍台市铺销往各地,远及闽、皖。民国时期,棉花开始外运,城市机纺布流入,农村传统土纺织业渐衰。抗日战争时期,城市机纺织业受战争破坏,境内土纺织业畸形发展。时周巷镇一带村民多使用多锭大摇车纺纱,31年土纺织最盛,现境生产土纱161万公斤,土布18.5万匹,从业人员达22892人。
  1949~1966年,棉纺织业仍维持传统方式,1970年初,拥有1万环锭纺纱锭的慈溪棉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1985年,又建成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使棉纺织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7年,全县棉纺织工业系统共拥有环锭纺机49440纱锭,气流纺机6200头,织布机1600余台,年产棉纱15608吨,棉布2612万米。其中气流纺纱、棉布、条格绒布3种产品出口,年出口额达3292.53万元。以上两厂1987年创产值7239.89万元,占全部纺织业总产值的19.59%。
  针织品业:1952年,周巷创办1家家庭针织厂,有职工11人,1956年生产各类袜子5650打,产值2.7万元,为县内首家专业针织工场。“文化大革命”初期,周巷、浒山、逍林等地不少社队企业用再生纱生产针织手套。1967年,全县已拥有各类手套车303台,年产纱手套56.11万打。1978年,白沙化纤厂购置针织圆机,生产卡丝汗衫。此后,针织品业在乡镇企业中形成主流,至1985年,全县已有乡以上针织企业65家,从业人员5736人。共生产针织服装1231万件,产值7972万元。1987年增至70余家,共拥有针织圆机332台、横机882台,是年生产各类袜子38万双、尼龙衫裤16万件、腈纶衫裤609万件、羊毛衫17万件、汗衫背心114万件。
  1987年纺织业全行业乡以上工业企业142家。创产值33533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69%。
  塑料制品业 1961年,横河胶木社首产胶木制品。1965年宗汉公社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今慈溪纺织器材厂)以聚丙乙烯替代铜锡,生产缫丝鼓轮、缫丝架等纺织器材,年产量100余万件。随后,新界、长河等地社队企业也相继购置注塑机,以尼龙、低压聚乙烯为原料生产各种玻璃瓶内塞外盖、塑料纽扣、工矿机械配件等,开始形成县内塑料制品行业。1974年,全县有专业塑料制品企业38家,产值921万元,占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至1980年,产值猛增至4253万元,比重上升至13.17%。1982年,掌起仪表厂等企业生产的电度表字轮产量约占全国计划产量80%。同年,择浦塑料离心管厂试制成功18种不同规格聚丙烯离心管,填补国内空白。到1987年,全县塑料制品企业已发展到311家,年产值21667万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9.93%。
  机械工业 民国33年(1944),师桥夏生大铁铺使用皮带车床和钻床修理轧花车,为县内机械行业之开端。解放后,在浒山建立农具铁工厂,生产机制农具。手工业合作化以后,部分城镇五金、铁器社建立机修车间。1961年,周巷镇还专门建立机械社,有职工23人,以机械维修为主。至1985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136家,职工10168人,工业产值11078万元。1987年末,企业增至162家,产值14033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6.15%。主要行业为内燃机制造业和通用零部件制造业,主要产品有小型系列柴油机,Z5040立式钻床、微型轴承、各类阀门、密封件、紧固件等。
  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砖瓦、石子、石灰:古代砖瓦窑业集中在上林湖、杜湖、烛溪湖一带,明代在杜湖畔碗瓶山下已形成一个专制砖瓦村落瓦窑头村。据民国25年统计,在“三湖”附近的砖瓦窑42座,从业者187户、616人。年产砖瓦4400万块(张)。
  解放后,随着建筑业发展,砖瓦产量和石料采掘量日益增加。70年代初,慈溪第二砖瓦厂,慈溪砖瓦厂使用“轮窑”烧制红砖。1977年,庵东区石灰厂始产石灰。至1985年,全县有砖瓦制造企业17家(不含村及村以下小砖瓦窑)。轮窑16座,石灰制造企业2家,立窑3座,工业产值1006万元。1987年,全县生产红砖54500万块、瓦1700万张、石子130万吨、石灰2.19万吨。
  水泥及水泥构件制造:1964年,县建筑预制品厂率先制作水泥建筑预制构件。1971年,国营慈溪水泥厂始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形成县内水泥及水泥预制构件制造业。至1985年,全县有水泥厂1家,预制构件制造企业45家,职工2020人,行业总产值1296万元。1987年,慈溪水泥厂生产水泥4.6万吨,全县制作水泥预制构件8.49万立方米。
  石棉制品 1960年,周巷中街石棉厂投产。到1967年,石棉制品加工业扩展到掌起、东安、宓家埭、鸣鹤、观城、逍林等24个乡镇,有工厂26家,手纺石棉车36653部、拼线车3674部、轧花车857台、织布机85台、机碾处理车间1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至1977年石棉制品达4380吨,加工费收入968.6万元,因多数石棉制品企业设备简陋,加工点分散,矽肺病人不断增加。1980年以后进行整顿,减少网点,安装防尘设备,至1985年,企业缩减至17家,职工2049人,是年生产石棉制品4948吨,产值2474万元。1987年兼并至8家,生产石棉制品5057吨。
  1987年,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全行业有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创产值1084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7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机制造:1967年,观城船埠(后改慈溪电器厂)和浒山五金电机厂(后改慈溪农业药械厂)开始生产0.6~7.5千瓦电动机。至1974年,全县生产的各类电动机总功率达4819千瓦。
  80年代,随家用电器行业的兴起,发展微型电机生产。1986年,观城三北微型电器厂生产洗衣机用微型电机。至1987年,县内共生产小功率飞轮发电机2.04万台,微型电机4.61万只,洗衣机电机28.81万只,总功率7547千瓦。樟树风扇厂生产的AO—2型电机还于1986年出口孟加拉国。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1971年,坎西公社农机厂始产20~4000千伏变压器。1983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电力开关设备。至1985年,全县有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企业17家,职工1071人,其中电容器制造业1家,开关控制设备制造企业4家,电器设备元件制造企业12家,生产互感器1813台,低压电器元件136万件,自动化继电器1200台,工业产值832万元。1987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高压开关248台。慈溪电器开关厂生产的SN10—101型隔弧板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家用电器:70年代初,乡镇企业开始生产200毫米小型电扇和家用鼓风机。1976年,樟树风扇厂制成400毫米台扇,稍后,又建成慈溪三北电扇厂和慈溪电扇厂,产品有台扇、落地扇、吊扇、扬谷器等。至1980年,全县电扇企业发展到8家,生产台扇5.1万台。此后生产电吹风、电烫斗、电热杯和空调设备的生产企业不断增加。至1985年,有家用电器制造企业32家,职工3091人,生产各类电风扇28.44万台,厨房电热器21.52万只,熨烫器具16.25万件,工业总产值6960万元,占当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4.45%。后经调整,劣质家用电器生产厂被淘汰。同年,慈溪电扇厂与上海华生电扇厂实行横向联营,投资300万元,全面改造原生产线,至1987年末生产“华生牌”电扇11.44万台,“山雨牌”电扇10.85万台,生产总量占当年全县生产量的92.88%,“山雨牌”400毫米落地扇还被评为轻工业部及浙江省优质产品。
  1987年末全县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83家(乡以上工业),全行业产值1051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1%。
  其他行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7年末,全县共有生产厂家48家,工业总产值5231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
  食品、饮料、饲料工业:1987年末,全县有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53家,工业产值4931万元;饮料制造企业19家,工业产值2521万元;饲料工业企业4家,工业产值1216万元。
  工艺美术工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工业产值4212万元。
  金属制品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包括21个电镀厂或车间,产值4106万元。
  缝纫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51家,全年生产各类服装230万件,其中出口服装43万件,工业产值3964万元。
  仪器仪表制造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工业产值3620万元。
  化学工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工业产值3268万元。
  皮革制品业: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工业产值3149万元。宁波皮革服装厂生产的皮革服装、羊皮包出口丹麦、联邦德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年出口值222.26万元,创汇32.41万美元。
  三、优质产品名录
  “三北牌”14支针织起绒纱,慈溪第一棉纺织厂生产,1985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加云牌”彩条被单斜纹布,慈溪棉织厂生产,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7年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
  “Z牌”自行车前叉合件,慈溪自行车配件厂生产,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材料,慈溪县密封材料厂生产,1985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三环牌”165F柴油机,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1979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农机部优质产品。
  “三环牌”Z170F4柴油机,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1984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并获国家银质奖。
  “龙涌牌”485Q内燃机冷却水泵,慈溪拖拉机配件厂生产,1982年、1986年(复评)浙江省优质产品。
  “浙东牌”1211灭火药剂,浙东化工一厂生产,1985年浙江省暨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闪光牌”平板卷筒透明玻璃纸浙东透明纸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四明山牌”60度宁波大曲酒,慈溪酒厂酿制,1984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云坛牌”金丝草帽,慈溪金丝草帽厂生产,1981年、1985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3年经贸部优质产品。
  “宝石牌”7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和“丹凤牌”90道机抽羊毛地毯,宁波地毯总厂生产,1980年、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钻石牌”系列活络板手,宁波工具厂生产,1982年,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山雨牌”400毫米落地电扇,慈溪电扇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暨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皇后牌”热熔粘胶弹力絮,宁波弹力絮厂生产,1984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宁星牌BW317摆式减速机,宁波化工减速机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世宝牌”165F喷油嘴及油泵总成,慈溪第二农业机械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二级菜籽油,观城油厂生产,1987年商业部优质产品。
  “长河牌”YSF—1型角阀,慈溪阀门厂生产,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7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新安牌”SZ10系列少油断路器隔弧板慈溪县电器开关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华标牌”BOID/BD型电子元件振动试验夹具,慈溪试验仪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东海牌”JB—1型计步器,宁波东海定时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三五牌”20—50W电熔铁,慈溪电热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观海牌”M2.5~6六角螺帽,慈溪螺帽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朝阳牌”SB3型磁带计数器,慈溪精密计数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四、地方传统产品
  金丝草帽 民国初,法商永兴洋行从菲律宾采办金丝草(吕宋草)来甬,编织金丝草帽,民国11年(1922)传入长河,时有陆志尧之妻会同10余名妇女学习编织“捏手对花”(二平)型金丝草帽。当地农妇有编织席草帽技术基础,一学即会,编出的帽子轻如云、白如雪,正合国际市场需要,很快在邻近传统席草帽编户中传开,渐次遍及现境西部各地,成为农村一项主要家庭副业。至19年,长河镇收购转销金丝草帽店铺及商行有200家之多,收购量高达百万顶,产品经加工后远销欧美各国。
  抗战期间,外销受阻,帽价惨跌,金丝草帽业受到严重摧残。直至1949年,全县外销草帽仅几万顶。解放初期,美国封销中国沿海,阻止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人民政府为解决编户生产困难,拨款收购民间存帽4万顶,并积极组织原料进口及成品外销,逐渐恢复生产。到1957年,全县金丝草帽产量增至71.2万顶,在国际市场上重树声誉。后因金丝草货源不足,帽产量降底,到1987年,全县金丝草帽外销仅3.73万顶。
  三北藕丝糖 由师桥镇沈永丰南货店创制,该店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
  藕丝糖支长约3寸,直径3公分左右,横截面中央有一大孔,周围有70余个小孔,状如断藕,故名。以隔年洁白糯米,南京雪麻,上等白沙糖,优质麦芽饴糖,细粒白芝麻为原料,在空气干燥,火候得当条件下制作而成。以香甜松脆,入口即化的特色闻名遐迩,是慈溪传统茶食名点。问世之初,主要供应乡里大户,后成为在外经商的三北人馈赠亲友之上品。“三北藕丝糖”遂蜚声沪、甬,并逐渐传入港澳、南洋、日本,清末成为宫廷“御食”。抗日战争前,杭州、上海不少茶店相继仿制,挂起“三北茶食”的牌子。抗战时期停止生产,至1979年才恢复。
  周巷酱油 民国初,周巷和美丰酱园邹大成选用优质大豆(俗称黄豆)制作改良酱油,其质浓而润,味甘而平,玻璃瓶装,经久不腐。商标“麟吐玉书”。民国4年,政府农商部物产品评会颁发奖牌奖凭,并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周巷酱油由此闻名县内外,并成为群众馈赠亲友礼品。解放后改用本地产蚕豆为原料制作,并改进生产工艺,在保持原来特色基础上提高产量。现由慈溪酿造厂生产,声誉不减当年。
  干菜笋 慈溪干菜笋(一称三北霉干菜)选用细梗雪里蕻嫩菜精工腌制,晒干,将鲜嫩春笋刨成薄片,煮熟晒干,每百斤干菜和6斤笋干混合成成品,味极鲜美,为佐膳佳品,畅销全国各城市和港澳等地。主要由周巷供销社菜厂(前身为精美菜厂)生产,常年产量25万公斤左右。注册商标“彩球”。1981年被评为宁波地区优质产品。
  杨家村鱼钩 白沙镇杨家村生产鱼钩已有70余年历史。钩锋尖、倒齿顺、富弹性、刚柔适中,深受渔民和钩鱼爱好者欢迎。行销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牡丹江等大中城市和省内各地。杨家村鱼钩向为一家一户个体加工,1987年外销超过1亿枚。
  五、电力
  发电 民国4年(1915),龙山乡旅沪巨商虞洽卿在家安装10千瓦火力发电机1台发电,为现境发电之始。15年,周巷镇开办光耀复记电灯公司,装置10千瓦发电机1台发电。19年,徐德勋,刘菊仙等人集资4万元,合股兴办正大电灯公司,装机45千瓦,24年5月改名周巷电气厂。从民国21年至26年的5年间,宓家埭、鸣鹤场、范市、观城等集镇的碾米厂先后兼营发电。到沦陷前夕,现县境发电机总容量逾100千瓦。沦陷后相继停业。
  1951年3月,浒山镇商界人士潘珠炎、陈宝成等8人集资人民币2.6亿元(旧币)建浒山电厂,于次年8月1日发电,装机45千瓦。1957年增至270千瓦。1960年7月12日,庵东电厂破土动工,1964年10月29日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500千瓦,1969年8月停办。1987年12月11日,装机容量为12000千瓦的慈溪热电厂一期工程在浒山镇剑山村破土动工。
  解放后,南部山区利用水库、溪水,建有小水电站11座。至1987年,全县有小水力发电站10座。总容量1116千瓦,年发电50~100万度。
  输变电工程 1966年6月,县内第一座35千伏输变电工程——浒山变电所建成。至1987年,共建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8座,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41.89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6.17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1057.92公里,安装大小变压器2436台,总容量156961千伏安。
  用电 民国时期,发电仅供集镇商店照明。解放后,浒山、周巷两家电厂始向本地居民提供照明用电,庵东电厂发电后,始用于浒山、庵东两地工业生产。1965年引入华东大电网电源,电力供应范围扩大到长河、天元、周巷等地,沿线有24个生产队农业排灌始用电力。到1967年全县用电负荷达12000千瓦,年总用电量4917万度,人均年用电57.8度。1979年后,工业用电猛增,到1987年,全县用电负荷达51800千瓦,年用电总量为27588万度,年人均用电295度。其中,工业用电20665万度,占总用电量的74.9%;农业用电1491万度,占总用电量的5.4%,生活用电5432万度,占总用电量的19.7%。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