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制盐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72
颗粒名称:
二、制盐方法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1
页码:
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制盐向取刮泥淋卤,火力煎熬之法。煎盐分铁盘、篾盘两种,燃料采自草荡。龙头、鸣鹤多用铁盘。
关键词:
盐业
慈溪县
制盐方法
内容
古代制盐向取刮泥淋卤,火力煎熬之法。煎盐分铁盘、篾盘两种,燃料采自草荡。龙头、鸣鹤多用铁盘。清乾隆间,龙头场有煎灶77座,铁盘70副,篾盘7副。鸣鹤场有煎灶40座,铁盘40副。石堰场煎盐皆用篾盘。灶用泥筑,无烟囱。煎盐备受烟薰火燎,盐工多双目失明。清咸丰后,煎灶渐减,至民国7年1月,除新浦沿2灶烧制煨盐外,余灶尽撤。12年后绝迹。
清咸丰二年(1852)出现泥板晒盐之法。咸丰末,岱山盐板夹潮冲至,依式改用木板,此后板晒兴起。至光绪六年(1880),石堰场已有盐板22.56万块,时按“计丁受板”之法控制盐板数量,盐板烙印实留18.11万块。民国元年,板数增至37.07万块。至27年,整个庵东盐区盐板数已达67.87万块。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进制卤方法并推行滩晒。60年代初推广流枝滩制法,后因生产成本大,材料采集不易而中止。1965年起复用平滩法,逐渐形成较为科学的滩型。西一公社五大队采用二道扬水式,滩长350米,宽120米,面积63亩,分五道工序:整滩、纳潮、扬水、制卤、结晶。大面积结晶池以砂子板或黑色聚氯乙烯薄膜铺底。1978年,庵东全场改滩完成,结束了刮泥、淋卤、板晒的老式制盐法。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