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71
颗粒名称: 一、场区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盐业场区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龙头场、庵东盐区、鸣鹤场等。
关键词: 盐业 慈溪县 场区

内容

龙头场 宋开禧元年(1205)置场署于灵绪乡三都(今龙场乡),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并入清泉场,清乾隆五年(1740)复设。场区西至淞浦20公里界鸣鹤场、东至雁门岭7.5公里界清泉场,南至大蓬山麓,北至大海2.5公里。东西宽12956弓(每弓约1.6米),计灶田荡地40903亩。置中甲西团、山居管团、中甲东团、施公山东管团、施公山中管团、施公山西管团、齐家埠上管团、齐家埠下管团、石塘西团、石塘东团、梅林团、北管西团、北管东团等13团77灶。乾隆十七年五月发帑檄场督造新塘(利济塘龙山段),盐田移至塘北。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煎灶舍大部因兵事坍毁,盐田减少,至宣统三年(1911)废场,所剩盐田并入清泉场,后渐改农。
  鸣鹤场 唐、宋两代,场区在官塘(大古塘观城段)以南。宋咸平间(998~1003)置场署于鸣鹤乡(今鸣鹤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灶地北移。清初场区:东至淞浦界龙头场,南至大古塘,北至海,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灶田荡地26123亩。置杜家团、芦泽团、新浦团、淹浦团、古窑团、淞浦团等6团40灶。场内有淞浦、古窑、淹浦、洋浦4水北注大海,并有官塘河沟通,利于载卤运盐。清乾隆十六年(1751)筑泥牛塘(利济塘观城段),西部洋浦灶田移至塘北,塘南及东部改农,盐田面积减少。民国8年(1919)废场,破山浦一带尚有少量盐田由余姚场东三区拨板3840块晒盐,18年后改农。
  庵东盐区 唐代设余姚场,宋初为石堰买纳场。场区自沿山至海岸。宋庆历七年(1047)筑大古塘,灶地移至塘北。明永乐初筑新塘,盐田扩至大古塘北10里许。景泰年间(14501456),全场分埋上、埋下、柏上、柏下、梁上、梁下6仓。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十二年(1747),场区四至为:东至鸣鹤场杜家团,西至上虞金山场界,南至利济塘(四塘),北至海。东西宽55公里,荡地77855亩,置埋上团、埋下团、梁上团、梁下东团、梁下西团5团,煎灶28座。嘉庆年间(1796~1820)盐田继续北移,至清末,场区已移至永清塘(六塘)以北,东至,破山浦,西至泥墩潭,宣统三年(1911)复称余姚场。
  民国初,泥墩潭以西洪家路潭至王家路潭改为垦地。民国4年(1915)废六仓改划七区。5年迁场署至庵东,次年统计,全场盐田42091.40亩,余地54399.34亩,合计96490.74亩。“盐田面积之广与整齐,自以余姚场为首屈一指”(《两浙盐务汇编》)。34年底,撤中区剩6区。翌年筑胜利塘(七塘),盐田大部移至塘外。解放初,全场盐田69694亩,盐民5362户,32172人。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庵东盐特区,改民国时期所划6区为塘北6乡,主业制盐。1955~1965年,筑新浦至西三泥墩潭村八塘,作业区地在塘内,改变千余年来塘外生产格局。1970~1978年,筑九塘,围入涂地37104亩,建盐田19489亩。1978年末,全场共有盐田82984亩。以后逐年减少,至1987年剩11637亩,仅为1978年的14.02%。分布在八塘与九塘一线,由东二、东一、西一、西二4乡管理。八塘内占71.28%,九塘内占28.72%。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