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渔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68
颗粒名称: 八、渔业生产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水产资源丰富。解放前,沿海渔民用传统简陋渔具下海捕捞,内河渔民祖孙三代共栖一舟,终年漂泊打鱼,苦度生计。
关键词: 渔业生产 慈溪县 经济

内容

慈溪水产资源丰富。解放前,沿海渔民用传统简陋渔具下海捕捞,内河渔民祖孙三代共栖一舟,终年漂泊打鱼,苦度生计。1949年,全县有淡水捕捞渔民567户,2130人,1100多个劳力,沿海捕捞渔(农)民近千人,年产水产品275吨。1955年后,组织渔业生产合社或农业社渔业组,开展集体养殖、捕捞,产量逐年上升。1958年,各大公社成立渔业大队,配有海洋机动渔船,进行海洋捕捞,并扩大淡水放养,1959年产量上升到2820吨。1962年后产量下降,渔民生活困难。1979年开始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生产方针,开发荒涂,挖塘蓄淡养鱼,扩大内河放养面积,改进捕捞技术,产量迅速增加。1987年,全县有专业渔民341户,1011人,从事渔业的劳动力7622人,总产量7190吨,其中海水产品1050吨,淡水产品6140吨,产值601万元,产量、产值比1949年分别增长25.1倍和49.1倍。
  海洋渔业资源 全县海岸线长77.56公里,沿海捕捞海域广阔,东出灰鳖洋,紧接舟山渔场,北出王盘洋,间有七姊八妹列岛,西接钱塘江。区内是鳓鱼、鲳鱼、马交鱼的回游栖息场所;在西霍山傍有鮸鱼礁,夏末,鮸鱼回游繁殖于其周围;并有梅鱼、鲚鱼、鲻鱼、章鱼等常栖性鱼类和季节性鳗苗;也是海蜇的自然繁殖地带。沿海有65万亩滩涂,产有泥螺、黄蛤、白蛤、梅蛤、弹胡、泥鱼、箭鳗、青蟹、沙蟹和沙蚕等海产品。
  淡水渔业资源 内陆淡水总面积9.26万亩,有5.86万亩可饲养鱼类。其中外荡17105亩,池塘21751亩,水库19389亩,山塘350亩。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鳙、鳊、鲤、鲫、鲻、黄〓、乌鳢、鲶、鲈、土布、鳜、棒花、餐条、鲅、花䱻、刀鲚、白鲫、鳗鲡、黄鳝、泥鳅等,还有青虾、白虾、河蟹、螺蛳、黄蚬和河蚌等。其中名特水产品有:河蟹、海蜇、泥螺、鳗苗、沙蚕等。鲻梭鱼和鮸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高档紧俏鱼类。
  内河淡水养殖 解放前无淡水养殖。1952年开始由渔民集资养殖。1955年后,由渔业社利用滩沼、江河、溇浜等水域拦箔养鱼。1987年,内河、湖库水域养殖面积扩大至3.76万亩,年产淡水鱼868吨。
  沿海“万亩鱼塘” 70年代末,利用沿海已围海涂挖塘蓄淡养鱼获得成功。以后,挖塘蓄淡养鱼迅速发展,1983年有2107亩。1984年5月,开发沿海荒涂养鱼项目,获得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资助,计小麦21600吨,食油360吨,折514.85万美元,开发面积1万亩。县成立开发工程指挥部,27个有关乡、镇也相应建立开发领导小组,于同年11月开工,至1986年8月竣工。计建商品鱼塘40个,面积1.07万亩,当年投产。1987年鱼场扩大到1.4万亩,产鱼4872吨,占全县水产总产量的
  67.8%。同时,建设冷库2座,购置活鱼运输车1辆,挂桨机船115艘和一部分水产养殖机械。“万亩鱼塘”的建成,为慈溪渔业生产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
  其他水产养殖尚有稻田养鱼、人工养蟹、河蚌育珠和试养对虾等。
  捕捞 近海捕捞:海洋捕捞起源较早,宋代已有下海捕捞记载,明代已具相当规模。
  民国时期,近海捕捞以海涂采集、木帆船下海捕捞为主,年产不足200吨。解放后,逐步发展机帆船,开展多种捕捞作业。1987年全县有从事近海捕捞的专(兼)业渔民2293人,机动渔船398艘,木帆船82艘,捕捞海产品1046吨,比1949年增长4倍。主要捕捞作业有:机帆船捕捞,网具捕捞(涨网、溜网、串网、跳网)和海涂采集(海涂干潮时用人工拾、锹挖、刀钩、网拖)。70年代后,每年2至4月底,还在沿海排涝闸口附近捕捞鳗苗。
  淡水捕捞:解放前,淡水捕捞渔民以船为家,产量很低,年产仅50吨左右。1987年,全县有专(兼)业淡水渔民366户,1523个劳力,渔船1351艘,计798吨位,共捕淡水鱼400吨,比1949年增长5.2倍。捕捞渔具有迁网、刺网、掩网、定置网、钓具五大类。解放初,曾有鹭鹚捕鱼作业,因其破坏鱼类资源,1959年后淘汰。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