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粮油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64
颗粒名称:
四、粮油生产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2
页码:
123-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粮油生产的经济情况,其中包括了水稻、蚕豆、大麦、油菜等。
关键词:
粮油生产
经济
慈溪县
内容
水稻 东部在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57)兴开杜湖和白洋湖时,已广栽水稻。西部在三国吴时(222~280)已有烛溪湖灌水栽稻。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灌区扩大,水稻种植区向北延伸,清初发展到大古塘以北,光绪年间(1875~1908)坎塘南北也有零星种植,唯产量一直很低,直至民国时期,亩产,仅200公斤左右。解放后发展较快,1959年16.63万亩水稻,亩产411公斤,超《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指标(400公斤)。1984年种18.34万亩,亩产759公斤,总产13.9万吨,亩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种17.92万亩,亩产699公斤,总产12.5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1.84倍。
蚕豆 系传统棉花前作,明代已有种植记述。现县境民国25年种13.14万亩,总产1.3万吨。解放后,约有70%棉地间作蚕豆,折实面积常年15万亩左右,亩产100~200公斤,1974年产量最高,亩产300公斤,总产3.65万吨。1987年种8.32万亩,亩产202公斤,总产1.68万吨。蚕豆主要品种是“大白蚕”,为浙江五大名豆之一,粒大质优,名闻中外,油沸豆、盐炒豆、速冻豆、粉丝等加工制品,畅销省内外,有的还远销国际市场。
大麦 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已见记载。现县境民国25年种6.99万亩,总产1.21万吨。解放后,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上下,亩产200公斤左右。1972年种植最多,为10.06万亩,亩产220公斤,总产2.21万吨。1987年种7.9万亩,亩产307公斤,总产2.43吨棉区大麦多与绿肥间作,稻区与早晚稻连作合称“三熟制”。品种:60年代以矮白洋和浙农光芒为主,70年代后,以早熟3号为当家品种。
小麦 南宋时已有种植记述。现县境民国25年种2.34万亩,总产2546吨。解放后种植面积不稳定。1986年种4.88万亩,亩产405公斤,总产1.98万吨,总产超历史。1987年4.09万亩,亩产360公斤,总产1.47万吨。小麦主栽于棉地,与绿肥隔行间作。品种:60年代以矮秆红为主,70年代以908为主,1980年后以扬麦3号、4号为主。
油菜 明万历时(1573~1619)已有种植油菜记述。现县境民国25年种2.64万亩,总产1365吨。解放后发展较快,1981年后稳定在10万亩以上。1986年种18.71万亩,亩产114公斤,总产2.14万吨,面积、总产超历史。1987年种17.43万亩,亩产122公斤,总产2.13万吨。棉地种油菜相沿已久,稻区油菜,在解放前后种在单季晚稻田,1959年始种于连作稻田里,称“新三熟制”,70年代后逐渐增多。1985年后,稻田油菜面积扩大至11万亩以上,占早稻田面积的75%,占全县油菜面积的65~75%,成为县内油菜的主产区。油菜品种,解放前均系白菜型的本油菜。解放后先后推广甘蓝型的各种品种。1985年,县水稻农场选育出油菜5~8系,秆较矮,花期集中,稳产高产,1986年种植12.6万亩,普及全县。
此外,小面积种植的其他粮油作物尚有:玉米、番薯、高梁、大豆、豇豆、绿豆、赤豆、花生、芝麻等。荞麦、小米等因低产现已淘汰。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