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成陆围涂与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3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成陆围涂与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22
页码:
93-11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县成陆围涂与水利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成陆过程、驻塘围涂、河区、河流、水库、山塘、涵闸、堰坝、机电排灌等。
关键词:
成陆围涂
水利
慈溪县
内容
慈溪陆域由丘陵山区、滨海平原(三北平原)和塘外滩涂构成。南部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12%,滨海平原占57%,滩涂占31%。全部陆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壳构造运动、全球气候变化、冰川活动和历代劳动人民筑塘围涂的过程。
由于慈溪是成陆较晚的滨海平原,因而湖少河小,水资源缺乏;地势北高南低,排水较难;海岸线长,台风海潮威胁大,故自古即有治水活动。由汉及唐,浚治沿山诸湖;宋后,围筑沿海堤塘;元、明、直至民国,相继兴建和修缮河、湖、塘、闸。但因无根治措施,抗灾能力薄弱,旱、涝、汛灾害频繁。解放后,政府发动群众以防旱、防涝、防汛为重点,兴修水利。至1987年,全县共投放劳动力9708.8万工,搬动土石方1697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655.73万元,共新建、扩建和改建大小水库18座,疏浚、拓宽和新掘主要河江70余条。总蓄水量由解放初的4454万立方米增加到11662万立方米,增加1.6倍,外加河、库复蓄水量和外地引水,全年可供水量为17223万立方米。外移和新建沿海排涝闸34座,排水流量由解放初的100余立方米/秒增加到614立方米/秒。新筑和加固海塘200余公里,沿海第一线海塘76.65公里已砌石或抛石护坡加固,能抗御8~9级风的大潮汛,其中标准海塘26.3公里,可御10级风的大潮。有30余万亩易旱地和8万余亩易涝地得到初步治理。共安装机电排灌动力30843千瓦,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的80%。有旱涝保收田46.56亩,占总耕地71.4%。但全县蓄水量仍然不足,年缺水量8200余万立方米;出海浦梢淤积,排水不畅,排水量已比建闸时设计流量1685立方米/秒减少1071立方米/秒;标准海塘仅占一线海塘的1/3,险段较多;1981年后,不少农田水利失修,河渠淤塞,排灌能力衰退。故旱、涝、汛等灾害的威胁仍然较大。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第一节 成陆过程
约2亿年前(中三迭世),现慈溪全境已隆起成陆。后经几次地壳构造运动和间歇性火山喷发,使地表发生皱褶、断裂和火成岩体的侵入,形成南为丘陵山区、北为零星孤丘、南高北低的倾斜式地貌骨架。
距今约10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末),全球海面上升,发生第一次海浸,使庵东——新浦一带以北沦为海洋。后(晚更新世中期初)海面下降,陆域扩大。继而(晚更新世中期末)气候转暖,海面又上升,发生第二次海浸,使全县平原沦为沧海。距今1.5万年左右(晚更新世晚期),进入大理冰期盛期,海面大幅度下降,比现今海面约低140~160米,全县复裸露成陆,海岸线移至舟山群岛以东。距今1.2万年前(全新世早期),气候又转暖,发生大规模海浸,海面上升130余米。距今7000年前(全新世中期),海面继续上升至比今海面低4米处。距今约6000年,进入海浸高潮,海面为全新世最高度,比现今海面还高出2~4米,全境又沦为浅海,南境诸山亦成孤岛。距今5000年前开始,逐渐海退,南境山麓又裸露为沼泽地带,北部仍为海洋。
距今约2500年(全新世晚期)以来,由于喇叭形杭州湾涌潮动力的作用,陆域不断供沙,杭州湾南岸逐渐向外淤涨成陆,以后加之人工筑塘围涂垦殖,遂逐步形成现今的“三北平原”。
据出土文物考证、土壤母质调查、海塘围筑年代和卫星摄像表明,慈溪陆域成陆过程可分为四片:
一、近山湖海积平原
自大古塘以南至沿山北麓一片为公元10世纪以前成陆的近山湖海积平原,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三北平原的18.6%。
从龙南乡童家岙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在6500年前,南境山麓一带为一片由老海沉积物构成的陆地,与宁绍平原连成一片,已有人类活动,海岸线在今上林湖北侧——浒山以南一线。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上升至现今海面以上2~4米,又被海水淹没而成浅海。约距今5000年开始,海面较前下降,海水逐渐后退,复逐步裸露出海,但地势低洼,北濒潮间带,受海面波动海水冲击,经历一个沼泽过程,在老海沉积物上形成一层湖相沉积物,横河地区的泥炭层即为距今5200~4800年间发育而成。其后在上层又覆盖一层浅海沉积物。因而土体呈湖海相交替结构,上层为浅海沉积体,中层为湖相沉积体,下层为老海沉积体。
距今2500~1000年左右,随着海退和湖、海泥沙的沉积,从沿山开始,向北次第成陆,海岸线逐渐向北推移,基本稳定在今临山——周巷——浒山南——观城——龙山一线。汉、唐期间,修筑杜湖、白洋湖、烛溪湖等,在平原从事垦殖;上林湖一带建有越窑,烧制陶瓷;唐代开始,今师桥、石堰等地已设灶制盐,故师桥一带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之说。
二、中部海积平原
大古塘以北至七塘一片为公元11世纪至19世纪中叶成陆的中部海积平原,计面积521平方公里,占三北平原67.2%。
11世纪后,喇叭形的杭州湾渐趋弯曲,涌潮增强,江海泥沙沉积增多,海涂基本处于淤涨状态;同时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筑塘围涂活动日趋频繁,逐步形成扇形状陆域突出于杭州湾。
自11世纪至14世纪中叶,由于钱塘江水出萧山南大门,经上虞、慈溪岸边,直趋入海,受钱塘江主槽摆动的影响,使海涂冲淤交替,有进有退,海岸线大体徘徊在大古塘以北一线。12世纪曾涨至今庵东——观城一线(庵东地段距大古塘8公里左右)。13世纪发生大面积坍涂,南宋宝庆(1225~1227)至元大德年间(1297~1307)“海壖内移,八乡之地,悉渐于海。”,内坍8公里,海岸线近大古,塘以北一带。
14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海涂一直向北淤涨,但速度较慢。15世纪末涨至现长河——坎墩——观城(即潮塘至二塘)一线。至18世纪初又涨至现建塘乡牛角尖村——新浦镇高桥——东山乡营房山北——五洞闸乡大岐山——伏龙山西(即四塘)一线。
18世纪中叶后,因钱塘江水流改道,水出萧山北门,改变了杭州湾潮流动力,杭州湾两岸出现北坍南涨现象,使南岸海涂淤涨速度加快。至19世纪中叶已涨至今西三——庵东北——新浦镇新闸村——附海乡郑家浦村——五洞闸乡高背山村——伏龙山西(即七塘)一线。
这片海涂全由江海泥沙沉积而成。泥沙来源有钱塘江和曹娥江夹沙、长江和海域来沙及杭州湾本身北坍南涨变形调整供沙3部分。其沉积速度,受潮流动力与地理位置的影响,西部地区泥沙沉积多,淤涨快,在浒山——庵东纵断面,900年来外涨11.7公里,平均每年外涨13米;东部地区泥沙沉积少,淤涨慢,在师桥——高背山纵断面,900年来外涨7.5公里,年涨8.3米,尤在伏龙山东段,淤涨更慢,仅外涨1.3~2.6公里,年涨速度不到3米。
三、滨海海积平原
七塘以北至沿海第一线海塘(九塘或八塘)一片为19世纪中叶迄今成陆的滨海海积平原,计面积110平方公里,占三北平原的14.2%。
19世纪中叶后,海涂继续向外淤涨,至本世纪初涨至八塘外一线,庵东地区距七塘5公里左右。本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现西三乡一带受潮流沟冲刷,发生局部性坍涂,海岸线内移4.5公里。但全县海涂总的趋势仍然外涨较快,至1987年以庵东地区淤涨最快,100多年来外涨5.2公里,年涨50余米。逍林以东至龙山段仅外涨0.6~1.6公里,年涨5~15米。这片土地,因成陆晚,土壤含盐量高达0.5%以上,为庵东地区盐业集中产地。
解放后,海涂在自然淤涨同时,采取人工促淤措施加速淤涨。1964年底,为制止伏龙山以西的龙山、观城两区海涂内坍,在华东水利学院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的帮助和指导下,于龙山区的甸山闸附近试筑丁坝1条,长100米,与海岸交角70°,与涨潮交角45°,与落潮交角120°,与强浪交角20°。筑坝后,改变丁坝两侧潮流的速度与流向,在丁坝两侧发生明显淤积。1965年在观城区翁家浦东的小段路八塘外试筑146米长的砌石护梁丁坝,缓冲潮流对海涂的冲刷力,起到保滩护塘作用。同时,观城区又在高背浦东的八塘外筑130米长的丁坝3条,其间距为520米、260米,坝成后,坝田内整个涂面普遍淤涨。于是自60年代后期开始,在东部沿海(龙山、观城、逍林3区),先后建造长丁坝8条促淤。
1974~1982年在观城区海黄山两侧用石块抛建长999米、2670米、4100米、2372米的顺岸堤坝(与海岸线平行)4条,使滩涂淤积增快,﹢3米、﹢2米等深线迅速外移。
1979年又在海黄山侧设置浮网坝两条,总长1760米,以减缓退潮流速,增加泥沙淤积量。
丁坝、顺坝和网坝促淤效果明显。1969~1983年,从龙山码头至郑家浦丁坝内,泥沙的平均年淤积量为233万立方米,海涂年平均增厚8.8厘米。其中:龙山码头至民主丁坝之间的年淤积量为54万立方米,年增厚9厘米;裘家浦丁坝至海黄山丁坝之间的年淤积量为38万立方米,年增厚7.5厘米;海黄山丁坝至徐家浦丁坝之间的年淤积量为68.5万立方米,年增厚9厘米;余家浦丁坝至郑家浦丁坝之间的年淤积量为72.5万立方米,年增厚9.5厘米。观城区自1969年开始建造6条长丁坝和4条顺坝后,海涂淤涨加快,至1985年止新增海涂18平方公里。至1987年,全县通过人工促淤,增加海涂面积27.73平方公里,占近期成陆面积的20.1%。
四、三北浅滩
在沿海第一线海塘(九塘或八塘)外,尚有一片滩涂——三北浅滩。东起大岙闸,西至曹娥九塘闸,东西海岸线长77.56公里,呈扇形状分布在沿海一线海塘之外。计面积:理论基准面(吴淞高程零米)以上为433.0466平方公里,小潮低潮位时出露海面面积为337.4309平方公里。其中庵东——逍林段滩涂面宽,最宽处有10公里左右,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371.2759平方公里,小潮低潮位出露面积292.474平方公里;观城——龙山段滩涂面狭,一般宽度2~4公里,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61.7707平方公里,小潮低潮位出露面积44.4669平方公里。这片滩涂为全省最大滩涂,目前尚在继续淤涨中。
三北浅滩的形成是慈溪淤涨型岸滩不断外涨的结果。在本世纪30年代已成雏形,以后随着江海泥沙的沉积而逐步发育,民国19年(1930)以来平均每年外涨39米。据1965~1986年在龙山码头、海黄山、四灶浦、高王路江九塘闸和长河水库等地定点观察,各地滩涂均有外涨,年涨速度为43~357米。但在长河水库以西段,受杭州湾潮流沟冲刷,岸滩不稳定,80年代以来,发生几次坍涂。1987年在长河水库至周巷水库外侧300~2000米处,被冲刷内坍滩涂的深度在零米线以下0.8~2.8米。
第二节 筑塘围涂
随着三北平原逐渐成陆,人们随之筑塘围涂,扩大垦殖地域。在10世纪以前,民间随海涂地形不同,各自垒土筑塘,以捍潮汐,谓之“散塘”,今皆堙没无考。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筑塘始于宋庆历年间的大古塘。以后,海涂逐渐淤涨,海塘不断增筑,至今已筑至九塘一线。全县共筑东西向主要海塘9~13道,全长520公里,计围海涂775平方公里。
一、解放前筑塘围涂
解放前,因现境原属慈溪、余姚、镇海3县,以淞浦、洋浦为界,分为镇北、慈北、姚北3片。历代筑塘围涂,均由各县分别进行,故各地海塘的成塘时期、地理位置和海塘命名各不相同,唯大古塘和利济塘贯通3县北境。至解放时止,各县分别筑塘8~11道,计围海涂665平方公里。
原姚北筑塘围涂东至逍林区洋浦,西至周巷区西界,包括逍林、横河、浒山、长河、周巷、庵东6个区境。境内于宋庆历七年(1047)始建大古塘,初为土塘,屡遭风潮袭击,曾几垮几建,至元至正元年(1341)改为石堤,最后建成,历时近300年。明、清、民国时期,随着海涂淤涨,先后增筑新塘、周塘、夜塘、潮塘、二新潮塘、榆柳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澄清塘。至解放时止,共筑海塘11道,长258公里,计围海涂437平方公里。
原慈北筑塘围涂 在观城区境内,东至淞浦、西至洋浦。境内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奏准太祖,发帑兴筑第一条捍海大堤,即境内大古塘。后,相继在大古塘北,先后增筑新塘、三塘、利济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至解放止,共筑塘8道,长100公里,计围海涂163平方公里。
原镇北筑塘围涂 在龙山区境内,东至澥浦岭与宁波市镇海区交界,西至淞浦。境内大古塘于明洪武二十年后与观城区大古塘同时建筑。嗣后,于明、清时期先后增筑老塘、新塘(即利济塘)、小塘、五塘、六塘、七塘,民国时期又增筑八塘。至解放止,共筑塘8道,长66公里,计围海涂65平方公里。
解放前各县所筑的上述诸塘,除七塘、八塘外,均已废圮,仅留残迹,或仅留下以塘命名的畈名、路名、河名和村名,很多已成为民户聚居的集镇。所围土地,始则制盐,后逐步由“盐”改“农”,种植棉粮等农作物,久而成为现今的百里沃野,大古塘以南主产水稻,大古塘以北主栽棉花,成为全县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
二、解放后筑塘围涂
解放以来,由于海涂自然淤涨和人工促淤,新增了大片可围海涂。自1952年开始,各地发动群众筑塘围涂,至1987年先后围筑八塘、九塘,共长140余公里,新围海涂110平方公里。解放后,在全县统一修筑加固七塘(东段八塘)之后,发动群众增筑八塘和九塘,使海塘东西贯通,为沿海主要捍海御潮工程,系浙东海塘的组成部分。
八塘 东至雁门乡乌龟山以东650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泥潭墩村与余姚县泗门区海塘相接。全长70公里。其中除观城区和龙山区伏龙山西段为民国时期所筑外,其余均系1955年开始兴筑,1965年竣工。
九塘 东至雁门乡大岙闸东30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建塘江九塘闸西750米与余姚县泗门区海涂水库外塘相接。于60年代末开始分段兴筑,至1987年已筑76.6公里。其间自观城区裘家浦至龙山区镇龙浦一段,因海涂淤涨慢,未筑。该塘为沿海一线海塘,塘身结构均在迎浪面砌石或抛石护坡加固,部分并增砌1米高防浪墙,有26.3公里按标准海塘要求加固。在塘上建有出海排涝闸和纳咸闸35座。
通过兴筑八塘、九塘,新围了大片海涂。对新围海涂,各地因地制宜边围边开发利用,为新开发农区。除河流、道路、塘坝等基本建设用地外,可利用面积为111929亩,占新围海涂总面积的68.9%。至1987年已利用的有106346亩,占可利用面积的95.2%,主要用于农业、渔业、盐业和建造海涂水库。
第三节 河区、河流
一、河区
随着三北平原的形成,先后由人工挖掘和随流疏浚大小河流,形成平原水网。全县内陆水域面积61.75平方公里(1986年图版量算数,本节有关陆、水域面积数同此),占内陆总面积的6.6%南境沿山有湖泊、水库、山塘,平原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沿海置出海排涝闸,在内河之间建有节制闸和堰坝。全县按地势高低和河流分布形成4个河区。
东河区 在县境东部,包括龙山、观城两区。南为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丘陵,北临杭州湾。面积342.5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83.3平方公里)。境内大小河流总长3115公里,河流水面面积13.422平方公里,南部丘陵区建有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座和山塘88处,河、库总蓄水量为4908.7万立方米。北部有出海排涝闸18座,现有排水流量308立方米/秒。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93座。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4.0~4.1米(吴淞高程,下同),伏龙山以西地段和新围垦土地地势偏低,地面高程仅3.6米,雨季易涝渍。
中河区 包括逍林区、浒山区、浒山镇、横河区(除石堰乡)和庵东区的东三乡。南为四明山余脉,北邻杭州湾和西北河区,面积343.7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83.5平方公里)。境内大小河流总长1533.2公里,河流水面面积18.093平方公里,南部丘陵山区建有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6座,山塘47处,沿海有海涂水库1座,河、库总蓄水量为4865.34万立方米。横河区有东横河横贯全境,河水经石堰南流姚江,其他地区皆北流入海。沿海有出海排涝闸8座,现有排水流量163立方米/秒。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76座。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4.3~4.6米,南部横河区偏低,北部沿海棉区偏高。石堰河网区。是中河区在横河区境内的独立河网区,包括横河船闸以下的石堰乡和横河镇、龙南乡的西片,面积为21.6平方公里(不包括丘陵山地)。平原地面高程较低,一般为3.6米左右。最低地区3.4米,且外来水多,易涝。
西河区 包括长河、周巷两区四塘以南的9个乡镇,浒山区的宗汉乡和浒山镇的部分土地,南连余姚县境,北邻西北河区,面积91.6平方公里。境内大小河流总长390公里,河流水面面积5.72平方公里,总蓄水量491.43万立方米。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45座。地面高程一般为5~5.1米。地势北高南低,历史上河水均南排入姚江,80年代拓宽、增掘三八江、建塘江等北排工程,但仍难解决雨季排涝。在灌溉方面,内河蓄水数量甚少。50年代末曾与上虞、余姚县共建曹娥江丁家坝引水工程,收效甚微。70年代初在滨海建造海涂水库2座,又因跨区引水,效益不高,故境内易旱易涝。
西北河区 包括长河、周巷四塘以北的5个乡,庵东区的大部分(除东三乡)和浒山区崇寿乡的一部分。南接中河区和西河区,北临杭州湾,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境内有农田和盐田。淡水河总长333公里,河流水面面积5.25平方公里,长河、周巷两区建有海涂水库2座,河、库总蓄水量为1194.92万立方米,(不包括海涂水库蓄水量)。有出海排涝闸8座,排水流量143立方米/秒。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45座。在沿海建有纳咸水库3座,供制盐生产用水。地面高程一般为5.4米境内排涝条件较好,灌溉水源贫乏。
二、河流
三北平原大小河流,均系围垦过程中由历代劳动人民挖掘和疏浚而成。1987年,大小河流总长5400公里,水面面积4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796万立方米,全年可供水量9221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河流(面宽10米以上、长4000米以上的出海河江,和面宽15米以上、长4000米以上的内河,下同)73条,总长770公里,内有南北流向的直江53条,总长472公里;东西流向的横江20条,总长298公里。
东河区 有主要河流21条,总长206公里。其中主要直江有镇龙浦、灵峰浦、淡水泓、淞浦、古窑浦、裘家浦、淹浦、高背浦、翁家浦、方家浦、徐家浦、龙舌浦、蛟门浦、郑家浦、油车江等15条,计长131公里。主要横江有上快船江、快船江、公路横河、四塘横河、五塘横河、慈镇航道等6条,计长75公里。外有河面宽在10米以下的小河:林家浦、直落泓、施山泓、庄黄泓、路东泓、路西泓、王家路泓、生产河、跃进河、罗郑甲河、韩家江、蒋家江、东山头林家浦等。
中河区 有主要河流25条,总长315公里。其中主要直江有洋浦、半掘浦、新浦、沙滩路江、水云浦、一灶江、二灶江、三灶江、四灶浦、五灶江、六灶江、周家路江、浒山江、赵家路江、房黄路江、鸣山路江等16条,总长203公里。主要横江有东横河、游泾江、大古塘河(中河区段)、新二江、潮塘横江(中河区段)、胜山塘横江、五塘横江、六塘横江、七塘横江等9条,总长112公里。外有小河:余家江、毛家江、杨家路江、余家路江、陈家路江、王家路江、许家路江、择乐路江、黄尖浦、马路潭江、拖落浦、降桥江和南大河、北大河、二塘横江等。
西河区 有主要河流16条,总长138公里。其中主要直江有漾山路江、七甲江、崔陈路江、三十弓江、六甲江、大路门江、大路头江、垫桥路江、劳家埭江、周家路江等10条,总长86公里。主要横江有大古塘河(西河区段)、湖塘横江、潮塘横江(西河区段)、二塘横江、三塘横江、四塘横江等6条,总长52公里。外有小河:沙王江、杨巷埭江、吴家路江、曲路头江、板桥路江等。
西北河区 境内共有大小河道71条,其中15条有咸水河段。主要河道有15条,总长111公里。其中主要直江有二灶湾、五灶湾、新湾、陆中湾、丰产江、高王路江、西一增产江、西二增产江、三八江、跃进江、陈家路江、建塘江等12条,总长52公里。主要横江有六塘横江、七塘横江、八塘横江等3条,总长59公里。外有小河:协同心江、四灶湾、周家路湾、掘船湾、马中湾、傅中湾、五爱江、五四江、中场心河、后场心河等。
第四节 水库、山塘
慈溪湖泊水库,多集中分布在南境山麓。有的是成陆初期形成的泻湖,经历代修浚而成;有的是筑坝拦蓄而成。解放前,全县仅9座小型湖泊,蓄水量2388万立方米。解放后,先后扩建和改建了凤湖、窖湖、灵湖、外杜湖、里杜湖水库和上林湖水库,新建了长溪水库、邵岙水库和梅湖水库等,浒山、长河和周巷区又在沿海建造海涂水库3座,在南境丘陵山区还兴建一批小型水库和山塘。现共有水库、湖泊、山塘172座(处),其中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泊、水库18座,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154处。总集雨面积127.1平方公里(其中引水面积3.8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为8290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为7749万立方米,全年可供水量7285万立方米,受益农田51.3万亩并有14座水库为县、区、乡的自来水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庵东盐区建有海涂蓄咸水库3座。
一、中型水库
全县有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3座:
里杜湖水库 在宓家埭乡杜岙。原为古代泻湖,系杜湖的里湖。1969年动工筑坝改建,1973年竣工。坝高17.5米,坝顶长500米。计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库容量166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包括外杜湖和白洋湖共16.1万亩。
上林湖水库 在桥头乡境内,唐代已有此湖。元、明以来,屡加修筑。1957年动工改建,1960年竣工。拦水主坝高11米,坝顶长300米。计集雨面积12.93平方公里,引水1.14平方公里。现有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包括梅湖水库和邵岙水库共7.5万亩。
梅湖水库 在龙南乡境内,1958年废烛溪湖后兴建(部分为原梅澳湖址),1962年竣工。拦水坝高21米,坝顶长252米。计集雨面积23平方公里。现有库容量1155万立方米。
二、小(一)型水库
全县蓄水量在100~100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湖泊白、水库(包括海涂水库)10座:
凤湖 在龙场乡境内,清乾隆时已有湖周长记述。解放后于1970年开始扩建,1979年竣工。现有库容量28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6万亩。
窖湖 在田央乡境内,为古代泻湖。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筑湖塘。解放后于1970年扩建。现有库容量51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7万亩。
灵湖 在灵湖乡境内,明嘉靖间已有记述。解放后于1970年至1975年扩建。现有库容量41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73万亩。
长溪水库 在东安乡长溪岭北麓,1956年开始筑坝兴建,1959年竣工。现有库容量1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亩。
外杜湖 系古代泻湖,汉代以后逐步浚筑,唐宋时期屡加修浚。清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二年(1905~1910)旅日华侨吴锦堂捐资重修杜白二湖湖塘和湖闸。解放后复加修筑,现有库容量600万立方米。
白洋湖 在鸣鹤镇境内,成湖年代和历代浚筑同外杜湖。现有库容量104万立方米。
邵岙水库 在彭东乡境内,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竣工。现有库容量510万立方米。
70年代在沿海海涂上建造海涂水库3座,雨季翻水入库,旱时灌溉农田。
浒山海涂水库 在东三乡四灶浦东,1974年6月建成,现有库容量259万立方米,受益面积9.4万亩。
长河海涂水库 在西三乡陈家路江西,1972年5月建成,现有库容量361万立方米,受益面积6万亩。
周巷海涂水库 在西三乡建塘江东,1972年4月建成,现有库容量334万立方米,受益面积6万亩。
三、小(二)型水库
蓄水量在10~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5座:
雁门乡徐夹岙水库,现有库容量17.6万立方米。
东安乡后茅山水库,现有库容量18.2万立方米。
彭东乡平石水库,现有库容量18.0万立方米。
龙南乡牛头岙水库,现有库容量18.0万立方米。
龙南乡童家岙水库,现有库容量10.0万立方米。
四、山塘
在南部丘陵山区建有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154处,总库容量103.7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782亩。
此外,解放后庵东区在新围海涂上新建纳咸水库3座:东一咸水库、东二咸水库、西一咸水库。总库容量330万立方米,蓄海水制盐。
第五节 涵闸、堰坝
一、涵闸
慈溪建闸,有文字记载始见于唐,以后历代有增筑、修葺,用以蓄、泄、节制河库水量。解放后,兴建、扩建、修建一批水闸,改善农田排灌条件。至1987年,全县有沿海排涝闸34座,主要水库(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泄水闸16座,内河小型节制闸230处,盐区尚有纳咸闸6座。
沿海排涝闸 沿海排涝闸随着海涂淤涨而外移,至今分布在沿海一线海塘的出海排涝闸共34座,95孔,净孔径315.5米,现有排水流量614立方米/秒。沿海排涝闸自东至西依次为:大海闸、镇龙浦闸、灵峰浦闸、淡水泓闸(和平闸)、施山闸、甸山闸、沿海闸、淞浦闸(红旗闸)、新安闸、古窑浦八塘闸,裘家浦九塘闸、淹浦九塘闸、罗郑甲九塘闸、海黄山闸、方家浦九塘闸、徐家浦九塘闸、龙舌浦九塘闸、郑家浦九塘闸、洋浦八塘闸、半掘浦十塘闸、新浦九塘闸、沙滩浦九塘闸、水云浦九塘闸、拖落浦九塘闸、一灶江九塘闸、四灶浦十塘闸、二灶湾九塘闸、长征闸、高王路江九塘闸、增产江九塘闸、胜利闸、三八江九塘闸、陈家路江九塘闸、建塘江九塘闸。
水库泄水闸 全县大小湖泊、水库均建泄水闸,按农田灌溉和排涝需要启闭。其中蓄水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13座湖泊、水库,共有泄水闸16座,18孔,净孔径37.7米,泄水流量267.8立方米/秒。主要湖泊、水库泄水闸有:凤湖闸、窖湖东闸、西闸、灵湖闸、长溪水库闸、外杜湖东闸、中闸、西闸,里杜湖输水洞,白洋湖闸,上林湖输水洞,邵岙水库闸,梅湖水库输水洞,浒山海涂水库闸,长河海涂水库闸,周巷海涂水库闸。
内河节制闸 为节制内河水位,全县建小型节制闸230座,其中常年性节制闸15座,季节性节制闸200座,稻棉水系节制闸14座,咸淡水系节制闸1座,计246孔,净孔径717米。
60年代初,为节制伏期慈溪棉区河水南流余姚县稻区,在与余姚接壤的中河区和西河区大古塘一线,建造节制闸37座,由慈溪、余姚两县成立大古塘闸管理委员会,制订启闭协议经管。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其作用多消失。此外,在庵东盐区,现在尚有县盐科所纳咸闸、新生纳咸闸、东一咸水库闸、新丰纳咸闸、丰产江纳咸闸、西二盐场纳咸闸等6座纳咸闸,计9孔,净孔径23米。
二、船闸、堰坝
唐、宋时期已建有堰坝,明、清后增多。当时多为泥坝,分拔坝和车坝两种。1954年县境调整后,根据各河区水位高低,废除部分旧堰坝,兴建一批新堰坝。60年代后,多改为石坝,主要堰坝改建船闸。至1987年,全县共有船闸堰坝36处。其中船闸14座,电坝1座,石坝18处,泥坝3处。
船闸全县共14座:
洋塘船闸(双河堰) 位于鸣鹤镇湖口村之双河上。原为慈溪、余姚两县水系分界堰,今为东河区与中河区的水位节制堰坝。唐景龙元年(707)已置双河、洋塘两闸,泄上林(今桥头一带)暴水。宋、明以后,多次修建。1980年6月改建为洋塘船闸。净孔径3.6米,通航吨位25吨(指允许最大过船吨位,下同)。
小六村船闸 位于五里乡小六村新二江上,节制东、中河区水位。1972年建。净孔径3米,通航吨位15吨。
利济塘船闸 位于东海乡四塘横江上,节制东、中河区水位。1981年建。净孔径3.4米,通航吨位15吨。
沙滩路船闸 位于逍林镇沙滩浦上,节制逍林区、横河区水位。1965年建。净孔径3.2米,通航吨位20吨。现用于季节性节制。
横河船闸(横河堰) 位于横河镇人民闸村东横河上,节制中河区、石堰河网区水位。原为车坝,1961年改建船闸。净孔径4.2米,通航吨位30吨。
石堰船闸(石堰) 位于石堰乡东横河上,节制石堰河网区与姚江水位。1979年改建船闸,净孔径4米,通航吨位30吨。
杨家路船闸(杨家路电坝) 位于白沙镇杨家路江上,节制白沙、天东两乡水位。1967年建。净孔径3.2米,过航吨位15吨。现作季节性节制。
鸣山船闸(鸣山堰) 位于浒山镇鸣山村大古塘河上,节制中、西河区水位。1960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4米,通航吨位25吨。
潮塘船闸(潮塘拔坝) 位于宗汉乡史家村潮塘横江上,节制中、西河区水位。1984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8米,通航吨位15吨。
崇寿五塘船闸(五塘车坝) 位于崇寿乡五塘横江上,节制中、西北河区水位。1964年改建船闸,净孔径2.8米,通航吨位22吨。
三十弓船闸(三十弓车坝) 位于沧田三十弓江上,节制西、西北河区水位。1961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6米,通航吨位25吨。
分路爿闸(分路爿车坝) 位于潭南乡省塘头村潭河江上,为旱季节制长河区与余姚县河水之用。1987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6米,通航吨位20吨。
垫桥路船闸(垫桥路拔坝) 位于大云乡垫桥路村垫桥路江上,节制西、西北河区水位。1985年改建船闸,净孔径4米,通航吨位15吨。
周家路船闸(周家路江堰) 位于小安乡周家路村周家路江上,节制西、西北河区水位。1961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6米,通航吨位25吨。
堰坝 全县现有堰坝22处,常年或季节性节制各河区水位。其中东河区2处,中河区14处,西河区2处,西北河区4处。
第六节 机电排灌
解放前,农田灌溉赖于龙骨水车,畜力水车、戽斗、水桶等传统提水工具,庵东盐区还有少量风力水车。解放后,普及机电排灌设施,兴建翻水站和排涝站。至1987年,全县拥有机电排灌动力机5604台,总动力30843千瓦,有农用泵5964台,喷灌机276台。机电灌溉面积52.01万亩,占总耕地的80%。
一、机电灌溉
民国18年(1929)夏大旱,政府在游泾江今樟树乡与彭东乡交界处装抽水机1台,为民灌溉。36年,浙江省实业厅在东山头棉业改良场装红牌、蓝牌配套抽水机各1台,为棉田抗旱,因无配套渠道,次年调走。
解放后,注重发展机电排灌。1953年,县人民政府用船机(装有8马力柴油机和8×8英寸水泵)为乌山乡(今横河镇)相士地村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灌溉稻田105亩,棉田50亩。1954年春,范市镇东村在麻田河边建立民办抽水机埠1个,配用10马力柴油机和8×8英寸水泵,灌溉稻田130余亩。同年冬,横河镇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也自办了抽水机埠。1955年4月,余姚县龙南乡国营抽水机站成立,建有固定抽水机埠6个,船机1只,安装水泵和配套柴油机7台,计87.5千瓦,建干、支渠道24条,全长14.5公里,当年灌溉农田8000余亩。同时,昌明乡、南港乡、东安乡和福山乡的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各安装了抽水机。是年下半年,全县在福山乡王叶村召开机械化抽水灌溉现场会议,推广机械灌溉。至1965年,全县有水泵829台,动力5520千瓦,灌溉面积38.9万亩,占耕地的59.4%。
电力灌溉,始于1964年,1966年由新安江水电站供电后,发展迅速,1980年电动机增至4009台,计19818千瓦。
至1987年,全县共有机电排灌动力5604台,总动力30843千瓦。其中电动机4124台,21900千瓦,占总动力的71%;内燃机1480台,8943千瓦,占总动力的29%。有农用水泵5964台。机电灌溉面积52.01万亩,占总耕地80%,其中灌溉水稻面积17.7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9.2%。
二、电力翻水站
为解决慈溪缺水,6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建立17座电力翻水站(包括3座纳咸翻水站),装有电动机和水泵各39台,计动力1316千瓦,用于雨季将多余河水翻注入水库以备旱。电力翻水站有:凤湖翻水站、窖湖翻水站、灵湖翻水站、外杜湖翻水站、上林湖水库翻水站、浒山海涂水库翻水站、长河海涂水库翻水站、周巷海涂水库翻水站、潮塘翻水站、双龙殿翻水站、马中湾翻水站、罗北翻水站、庵东镇翻水站、西一翻水站。此外,在东一咸水库和东二咸水库上建有纳咸翻水站3座。
三、电力排涝站
全县各易涝地段,于1975年后,陆续兴建30千瓦以上的小型排涝站9座,安装电动机和水泵各16台,计动力700千瓦,排涝面积85470亩。电力排涝站有:六洞闸西畈排涝站、古四排涝站、海黄山排涝站、郑家浦排涝站、新浦排涝站、水云浦排涝站、垫桥路排涝站、西一排涝站、县农场排涝站。
四、喷灌
具有省工、省水之优点,1958年开始试用。1973年县拖拉机站试制成担架式自转人工降雨机,在五洞闸公社喷灌棉花地。1980年全县有移动喷灌机829台,1930千瓦,喷灌面积3.34万亩。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后,多移作他用。1987年存276台。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