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阪神中华义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902
颗粒名称: (十)阪神中华义庄
分类号: K206
页数: 3
页码: 208-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日本,建有横滨、神户、函馆、京都四个中华义庄,它们是旅日华侨的公共墓地。阪神中华义庄建于1870年,当时位置在宇治野町。考察阪神中华义庄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与吴锦堂的热心支持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慈溪市 历史 史料 遗存 简介

内容

在日本,建有横滨、神户、函馆、京都四个中华义庄,它们是旅日华侨的公共墓地。阪神中华义庄建于1870年,当时位置在宇治野町。考察阪神中华义庄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与吴锦堂的热心支持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因为时代久远,已查不到吴锦堂资助款项的具体数额,但他同时代人的描述仍能窥见他为义庄奔波的情况:
  至论神户中华义庄,为旅日华侨寄榇之所,庄居小丘上,四周均属官有道,雨淋丘圮势将倾陷,且地址狭隘,屋宇零落,无礼堂以行祭礼。幸公详之日本当道,得购回官道,筑石壁以固基础,建祭堂以肃观瞻,设庑廊以寄榇柩,四周并筑砖墙围绕,庄南设病院一所,如是者,监工三年,勤劳备至,至今登诹访大仓诸山者,遥望义庄,松林耸翠,绿瓦红墙,气势宏伟,华侨百年逝世丧葬尽礼,皆感公德也。
  1924年因义庄所在地已发展成城市中心地带,决定将义庄搬至今长田区泷谷町,并开始筹划。1940年动工,次年基本完成主要工程的建设,将旧义庄墓葬迁入新墓地。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吴锦堂当年为之“勤劳备至”的原墓地,但处在现在义庄中心的左、右二区,正是由旧墓地迁来的墓葬,从中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情景。
  现在的中华义庄占地28831.44平方米,其中墓地面积26586平方米。义庄内建有功德堂、崇祖堂,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作为纳骨堂;建遗德堂,占地281.3平方米,安置无主遗骨;建礼堂,占地104.46平方米,堂内供奉神像;建地神堂,祀土地神;另有事务所和停车场。整个义庄被包围在山林之中,环境优美。
  每年清明或8月15孟兰盆节会,华侨们带着供品来这里祭祖和义庄扫墓活动,除了表达对祖宗的祭祀和怀念外,对华侨社会来说,还有更实际的意义。
  首先,义庄长期坚持的一些制度,使分家别户的祭祖活动,带上了很强的中华文化中那种集体主义以至民族团结的色彩和人文关怀。每年的清明节扫墓都被列为中华会馆的正式活动,会馆工作人员这天会在墓区内悬挂500个灯笼并随时为扫墓者提供各种服务,会馆的6名领导还到礼堂举行参拜仪式,处处表现出普通百姓的扫墓并不单是一家一户的事。特别是在义庄保存的近2000多华侨遗骨中,有约400具无主遗骨,被称为“无缘佛”妥善安置在遗德堂。1981年迁葬旧坟时,曾三次登报联系遗属,联系上的予以改葬,有45具联系不上的,就作为无缘佛安放在遗德堂中。“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无缘佛”就一直在神户华侨的心头,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其次,扫墓活动,是来自各地的华侨传承当地民俗的重要形式。在日华侨日常生活正在西化和日本化的情况下,能在清明扫墓中接触到大量中国民俗文化,能让华人深深地沉浸到对民族文化的恋情之中去,那中国式的墓式和葬制,那篆体文写的墓碑,那立柱上的雕刻,那供祭的三牲和纸钱,那刻在墓碑上的亡者的出生地,那“显考”、“显妣”的称谓和扫墓中长辈的家世叙述及风俗讲解等等,让中华民俗文化传之久远。
  第三,义庄墓地,还是神户华侨史的活化石。中华义庄墓地,按建造时期分成三大区域。安息在这里的大都是生活在神户华侨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通过墓志的记载和家人的回忆,就能生动的了解神户华侨发展史。左、右两区是早期华侨的墓葬,多为土葬墓,与战后相比,数量较少,因为当时凡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多将遗体寄放在义庄,后来再运回故乡。经济条件更好些的,遗体运走后仍在当地建墓,便于随时祭祀,这大约就是所谓的衣冠冢。吴锦堂在日本就另有一座坟墓。在这区内还有两座特殊的墓葬,一是1900年建的“清国孩童总墓”,即早夭儿童的合葬墓,是在圆形围栏内的一座水泥墓,墓顶平置,墓碑、墓前是水钵、花瓶、祭台,可以看出当年儿童夭亡率之高;一是“阪神淡路大地震华侨留学生殉难者慰灵碑”,这是为纪念1995年在大地震中遇难的48位华侨和留学生于1997年建立的。而战后的墓葬区,则多为骨灰墓,数量较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墓葬的变迁与时局有关。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