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神户中华同文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99
颗粒名称: (七)神户中华同文学校
分类号: K206
页数: 3
页码: 202-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前身是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对神户同文学校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华侨有麦少彭、吴锦堂、林同春、李万之、陈舜臣、王伯林等等。与同文学校同时存在的华侨学校,神户华侨为协调华侨教育事业,在中华会馆中建有阪神华侨教育统一协会。协会一直致力于华侨学校的合并事宜。建成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吴锦堂一直热心于华侨教育事业,先后向同文学校捐款14000多元,对同文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关键词: 慈溪市 历史 史料 遗存 简介

内容

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前身是神户华侨同文学校。该校的创建,与当时正流亡神户的梁启超倡议有关,麦少彭是建校中心人物,吴锦堂是主要的参与者,正是他们两人的率先捐款,带动了广大华侨踊跃捐赠。学校于1899年创立,9月招收小学生借址上课。1900年3月1日,华侨同文学校新校舍建成,举行新校舍落成仪式暨开学典礼,聘日本前文部大臣犬养毅为首任校长,首届学生计121人。对神户同文学校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华侨有麦少彭、吴锦堂、林同春、李万之、陈舜臣、王伯林等等。与同文学校同时存在的华侨学校,还有1914年成立的华强学校和1919年设立的中华学校。
  神户华侨为协调华侨教育事业,在中华会馆中建有阪神华侨教育统一协会。协会一直致力于华侨学校的合并事宜。1928年华强与中华合并为阪神中华公学,1939年中华公学与华侨同文学校合并,建成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吴锦堂一直热心于华侨教育事业,先后向同文学校捐款14000多元,并在1905至1914年和1916年至1925年间,先后担任副理事长近20年,对同文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从成立那年起,就受到祖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从1906年起,就在祖国教育行政部门注册,清时入录学部,1911年清廷学部还确定凡同文学校高等科毕业生,均授予廪生、增生、附生学位。民国时,入录国民政府教育部,也承认其学历。学校先后获得清光绪帝“设教劝学”和民国大总统的“乐育英才”、“华国舒文”、“急公好义”、“乐善为怀”等匾额褒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华侨教育,先后为同文学校题词的有江泽民、胡耀邦、李瑞环及廖承志、钱其琛、唐家璇等中央领导。廖承志、李瑞环在访问神户时,还先后莅临校园参观。
  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校址在神户市中央区中山手通6丁目9番1号。1945年6月5日,在神户大空袭中,学校全部设施包括校舍、图书、教学设备等均被毁坏,后借市立大开小学校舍才得以复课。现在的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是1959年新建的,校舍布局与旧址相比有了大的调整。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新建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神户华侨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现了他们对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团结协作、慷慨公益的传统美德。学校新建后的首任理事长陈德仁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重建时共筹集资金1.3亿多日元。首期工程,建造了普通教室28个,及图书馆、美术、音乐、理化、博物馆等专用教室和教务室、校长室等办公用房;二期工程建成了大礼堂、电影室、家政劳作房、医务室、厨房、浴室等,学校规模有了新的发展。华侨们认为新同文校舍的建设,是“一件华侨史上的大事”,使“现代华侨得以给子子孙孙留下相当宝贵的遗产。”①
  1999年是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建校100周年,“一百年来,学校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忍受了数不尽的刀剑风霜,培养出五千余名毕业生,活跃于中日两国各个领域,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②曾在该校学习的著名人士有革命家廖承志、著名学者梁思成以及林丽韫、杨国庆、黄世明等。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在华侨教育事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丰富经验,在世界各国华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称誉。

附注

①忽海燕译:《落地生根》,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77页。 ②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理事长黄耀庭《祝词》,见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建校100周年纪念册》,第11页。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