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白两湖水利系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93
颗粒名称: (一)杜白两湖水利系统
分类号: K206
页数: 3
页码: 185-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东至西分布着淞浦、古窑浦、淹浦、罗成甲河、高背浦、方家浦、徐家浦、龙舌浦、蛟门浦、郑家浦等河浦,这个由两湖及河浦组成的水利系统,担负着该地区约16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区内工业用水及7万多居民的生活用水的供应;两湖及河浦又起着蓄洪排洪的作用。在杜岙口和盐仓山以西曾有两个与海相通的潟湖,人们在杜岙口及盐仓山以西筑堤将潟湖改造成为杜白两个内陆淡水湖,随着海岸线北移、慈北平原的不断扩大。
关键词: 慈溪市 历史 史料 遗存 简介

内容

慈北地区东起淞浦,西至洋浦,南入四明山余脉翠屏山,北濒杭州湾。沿山有杜湖、白洋湖,为全区灌溉水源。湖北面平原上,自东至西分布着淞浦、古窑浦、淹浦、罗成甲河、高背浦、方家浦、徐家浦、龙舌浦、蛟门浦、郑家浦等河浦,都向北注入杭州湾,各河浦间,有数条塘河相连通。这个由两湖及河浦组成的水利系统,担负着该地区约16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区内工业用水及7万多居民的生活用水的供应;在汛期,两湖及河浦又起着蓄洪排洪的作用。两湖水利工程,实在是慈北人民生产、生活的保障,自古以来有“二天”之称。在历史上,当杭州湾海岸线离南山还不远的时候,在杜岙口和盐仓山以西曾有两个与海相通的潟湖,这就是杜湖和白洋湖的前身。到东汉光武帝时,人们在杜岙口及盐仓山以西筑堤将潟湖改造成为杜白两个内陆淡水湖,“注近乡诸山水以灌田,时其钟泄,于是兹乡为沃野,无凶年。”①这浩大的工程,被历史地理学家列为我国古代宁绍地区9大水利工程之一。系统中各条通海河浦,随着海岸线北移、慈北平原的不断扩大,也逐年挖掘延伸。因此,两湖水利几乎全部是人工建筑,展示了历代慈北居民改造自然的伟大业绩。
  杜白两湖水利系统建成千余年来,历经唐代任侗、南宋周常、明季吴道迩、潘汝祯、清代叶天麟等先后6次重修。清道光年间修建以后的百余年中,清政府吏治腐败,国势危殆,工程破坏严重。吴锦堂遂继承先贤事业,出资银7万余元,化6、7年心血,再一次作大规模整治,使之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又加高加固外湖湖塘,建石砌防浪堤,拆建白洋湖放水闸和湖口拔坝,疏通取直各河浦,并随海岸线的外移将各河浦的桥闸移建到出海口。特别是在原里杜湖闸位置,新建里湖大堤,将里湖改造成中型水库,使其总库容增加到外杜湖的3倍,两湖水利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两湖水利现在是慈溪东河区的一部分。里杜湖水库总库容2370万立方米,外杜湖总库容800万立方米,白洋湖总库容142万立方米。是一组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有发电及水产养殖的综合性水库,全灌区河浦总长9.93万米。
  巡视两湖及其灌区,我们能处处感受到锦堂先生百年前为慈北农民造福而奔波的身影,以及后人为保护和发展先生的事业所作的努力。当年的石砌漾塘,十里长堤还巍然屹立,各个减水坝和湖闸,还时刻守卫着滔滔湖水,建在各条河浦上的桥闸,虽因河口的北移,已不再起节制河水的作用,但那石桥还是人们日常往来的通途,方便着人们的生活。那绕着锦堂学校的小河,还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来自杜湖的流水,勾勒出一湾美丽的园区,那流进千家万户的自来水,也时时提醒着人们,饮水不忘修湖人,激励人们继承先人精神,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注

①柴桑劳:《鸣鹤杜白二官湖纪事序》,转引自《慈溪水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