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遗存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92
颗粒名称:
一 遗存简介
分类号:
K206
页数:
26
页码:
185-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吴锦堂研究的遗存简介,包括杜白两湖水利系统、锦堂学校、吴锦堂故居、吴锦堂陵园、移情阁、小束野遗响、神户中华同文学校、阪神中华会馆、阪神三江会馆、阪神中华义庄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历史
史料
遗存
简介
内容
一 遗存简介
(一)杜白两湖水利系统
慈北地区东起淞浦,西至洋浦,南入四明山余脉翠屏山,北濒杭州湾。沿山有杜湖、白洋湖,为全区灌溉水源。湖北面平原上,自东至西分布着淞浦、古窑浦、淹浦、罗成甲河、高背浦、方家浦、徐家浦、龙舌浦、蛟门浦、郑家浦等河浦,都向北注入杭州湾,各河浦间,有数条塘河相连通。这个由两湖及河浦组成的水利系统,担负着该地区约16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区内工业用水及7万多居民的生活用水的供应;在汛期,两湖及河浦又起着蓄洪排洪的作用。两湖水利工程,实在是慈北人民生产、生活的保障,自古以来有“二天”之称。在历史上,当杭州湾海岸线离南山还不远的时候,在杜岙口和盐仓山以西曾有两个与海相通的潟湖,这就是杜湖和白洋湖的前身。到东汉光武帝时,人们在杜岙口及盐仓山以西筑堤将潟湖改造成为杜白两个内陆淡水湖,“注近乡诸山水以灌田,时其钟泄,于是兹乡为沃野,无凶年。”①这浩大的工程,被历史地理学家列为我国古代宁绍地区9大水利工程之一。系统中各条通海河浦,随着海岸线北移、慈北平原的不断扩大,也逐年挖掘延伸。因此,两湖水利几乎全部是人工建筑,展示了历代慈北居民改造自然的伟大业绩。
杜白两湖水利系统建成千余年来,历经唐代任侗、南宋周常、明季吴道迩、潘汝祯、清代叶天麟等先后6次重修。清道光年间修建以后的百余年中,清政府吏治腐败,国势危殆,工程破坏严重。吴锦堂遂继承先贤事业,出资银7万余元,化6、7年心血,再一次作大规模整治,使之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又加高加固外湖湖塘,建石砌防浪堤,拆建白洋湖放水闸和湖口拔坝,疏通取直各河浦,并随海岸线的外移将各河浦的桥闸移建到出海口。特别是在原里杜湖闸位置,新建里湖大堤,将里湖改造成中型水库,使其总库容增加到外杜湖的3倍,两湖水利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两湖水利现在是慈溪东河区的一部分。里杜湖水库总库容2370万立方米,外杜湖总库容800万立方米,白洋湖总库容142万立方米。是一组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有发电及水产养殖的综合性水库,全灌区河浦总长9.93万米。
巡视两湖及其灌区,我们能处处感受到锦堂先生百年前为慈北农民造福而奔波的身影,以及后人为保护和发展先生的事业所作的努力。当年的石砌漾塘,十里长堤还巍然屹立,各个减水坝和湖闸,还时刻守卫着滔滔湖水,建在各条河浦上的桥闸,虽因河口的北移,已不再起节制河水的作用,但那石桥还是人们日常往来的通途,方便着人们的生活。那绕着锦堂学校的小河,还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来自杜湖的流水,勾勒出一湾美丽的园区,那流进千家万户的自来水,也时时提醒着人们,饮水不忘修湖人,激励人们继承先人精神,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锦堂学校
锦堂学校坐落在慈溪市观海卫镇东山头地方的龙王堂村(为纪念吴锦堂先生,已改名为锦堂村)现在办着慈溪市锦堂高级职业中学。锦堂学校建校时占地50亩,锦堂职高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12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有42个班级、130余位教职工、2300在校学生的大型中等职业学校,被列为浙江省的一级重点职校。锦堂职高校园内,至今仍完好保留着的原锦堂学校的建筑和园景有:口字形二层主楼,主楼内花园,楼北面的半圆形水池及绿化带,流经学校教学区的东边和南边的校河及西边的小河沟。其中口字形主楼,早在1986年8月就被列为慈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以锦堂师范之名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较好的保护。
在口字形主楼的东侧,原来建有二层木结构宿舍一幢,其南墙与口字形主楼的南墙对齐,两楼间有双扇大门,为校区东侧门,门厅上有天桥与主楼相连。往北,依次建有单层蚕桑房、雨操场和学生食堂,口字形楼的东楼有门正对食堂大门,相连接的过道建有雨蓬。食堂再往北,有数排平房,是厨房、杂用房和浴室、厕所。在雨操场的东面,沿小河河岸,还有数间储藏室。这一片附属用房,全是砖木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均已陆续拆除,现在向南已推到小河边,依次向北建成了两幢教工宿舍楼和两幢教学大楼。
口字形主楼的西侧,与东侧门对称有西侧门。西侧门与校园西北角的学校后门间有大道相通,该大道紧贴着主楼的西楼。校园的后门,解放后已废弃不用。路的西边,原有建校时建的工房,学校建成后就成了当年主管工程的吴作贤的私房,再西边就是吴家祠堂。这一区域,就是后来的东山中学和锦师附小的校舍,现在都已划归职高,新建了实验大楼和其他附属用房。口字形主楼以南到小河边,曾先后辟为桑园和操场。河对面,当年也是桑园。现在因职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在河对面新建了学生生活区和运动场。小河成了学校教学区和生活、运动区的天然隔离带。
口字形主楼由四幢等长的二层楼房围成一个正方形,共计104间。整幢楼房红砖小青瓦,白灰嵌砌,配紫红色的木构件,灰绿色的铁艺栏杆,做工精美,色彩和谐,庄重典雅。南楼正中有门楼,半圆形门头向外突出,宽三开间,6根巨大的圆柱承托着一个露天阳台,阳台四周围铁艺栏杆。门头墙面上方有四个对称的圆塔形尖顶,门头正中镶嵌石匾一块,镌刻着“锦堂学校”校名,为名儒林世焘所题写。门头内门厅与楼房进深相等,6.6米,宽敞而深邃。大楼内侧有檐廊,宽1.6米;楼下檐廊为石板地面,楼上为木板地面。四座楼梯置于大楼四角,宽1.4米,梯旁各有小门一扇,两扇向北,另两扇一向东,一向西,供日常进出。东楼正对食堂有一双扇门。全楼门窗布局规整,且利于安全管理。大楼的木质垂幔、廊柱及门窗,雕镂精细;门窗周围砖砌门拱,造型优美,重要位置加有砖雕,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整个建筑,堪称清末民初我国欧式校舍建筑的精品。
主楼是锦堂学校的主要教学区,现在是锦堂职高的办公大楼和图书资料馆,教学区已移出楼外。这对文物的保护是很有利的。
口字形大楼围着一方园地,树木葱郁,小径清幽。正中的沙扑树,盘根错节,虬枝伸展,茂密的树冠,覆盖着半个校园,见证着百年来学校的起伏沧桑。高大的玉兰树开花时,整个校园飘逸着清香。学子们课余漫步校园,满目青葱,心旷而神怡。
主楼北面有高仅10米的小山隐架山,俗称益山。大楼与小山间有一方水池,半圆形,其直边紧靠山脚。这是建楼时因挖土垫基而形成的。由于水池深挖到山下基岩层,掘到了岩隙的泉眼,以致池水清洌,长年不干。池四周林木葱翠,是校园内又一处幽静的休闲区。
锦堂学校原来的校园(即现在职高的教学区),南面和东面有校河,是吴锦堂建校时购买36亩土地新开掘的,河水由蛟门浦引入,绕过校区流入徐家浦。东面也掘有小河沟通校河。小河百年来长流不断,改善了学校环境,方便了周围群众的生活和运输。
锦堂学校现存的校舍、校园和绕园小河,不仅能让人们看到当年浙江省最著名私立学校的风貌,领略清末民初建筑史上的风采,而且还能从这个窗口感受到爱国华侨热心办学的赤子情怀,是吴锦堂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
(三)吴锦堂故居
吴锦堂故居在东山头西房村,大家习称大房。东山头有吴家六房房产,系吴锦堂致富后帮助各房所建,兄弟五人,共五房。另外他伯父早逝,子幼,由吴锦堂扶养成人,既送学校培养,又给房产,视为亲兄弟,列为六房。吴家六房大屋,分布在东山头各村,各房的面积和规格基本相似。吴锦堂自己的大房,系在原平房地基上重建,从建筑构件到内部装饰,都相当一般,没有任何特别。他早年回国省亲、扫墓、处理修水利、建学校事务时,都住在这里。到锦堂学校建成后,则大多住在学校里(据说住在口字形大楼北楼的正中小间里)。
对吴氏故居,慈溪县政府于1984年10月与回国参加锦堂师范复名大会的吴锦堂嫡孙吴伯瑞、吴伯王宣商定:一、由当地政府负责全权管理;二、门外标明“吴锦堂故居“五字,内设吴锦堂先生纪念室,作为长期纪天井念:三、同意当地政府在故居内办一些公益事业,继续为民造福。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故居公布为慈溪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锦堂故居离锦堂学校仅数百米,座北朝南,西墙紧靠大路。这是一幢硬山顶砖木结构六柱七檩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故居南围墙正中有砖石门楼,上方镶嵌着砖刻匾额,外侧镌“日升月恒”四字,意在祈求事业的兴旺。内侧镌“兰芳桂馥”象征屋主人德泽流芳的愿望。跨进故居大门是一个天井,宽4.4米,面积3,9平方米,由石板铺砌。天井东西有两间厢房,面宽5.1米,进深3.3米。正厅明堂三开间,宽4.4米,左右各一次间,各宽3.8米,明间与次间前设檐廊,深1.08米,使正房成三明两暗布局。明间内,设几椅,正中挂吴锦堂画像,左右有门通次间。楼梯在西次间靠后山墙。正房后东侧,有一披屋,为厨房,通道在东次间。
面对故居,有二件事特别令人感慨。
吴锦堂是拥资达500万的巨富,被列为日本关西实业界巨头。他在东山头建锦堂学校,耗资达28万,其规模为浙江省“私立学校之冠”,而就在学校附近的他的私宅,却如此普通,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与吴锦堂的人生追求密切相关。他曾说:“积财给子孙,不如积德给子孙。”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富敌陶朱,却始终提倡勤俭,认为铺张奢侈会贻害无穷。他在1913年2月给家乡乡绅的信中,谈到慈北水利后就希望“故乡父老兄弟痛定思痛,力戒奢华,崇尚节俭,耕九余三,未雨绸缪。”后来又批评社会上的奢华之风,说:“近年俗尚奢侈,民耽游惰。青年子弟,竟至非荤不食,非绸不衣。顿忘古人耕九余三之训……”希望乡绅们设法改变。而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据他的小女儿回忆,作为富家小姐,小时候穿的衣服却常常是旧翻新、大改小,从不追求豪华;平时饮食,也常跟着父亲吃剩菜剩饭。看看吴锦堂节俭的日常生活,再对照他在公益事业上的一掷千金,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另外,人们在参观故居时,还会注意到故居的东南转角处,被切去了一角,围墙成了圆弧形,使里面的西厢房成了不规则的房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房翻建时,地基西南角有几只露天粪缸。吴锦堂想花点钱请几户村民搬迁,但几经协商,对方就是不让。照吴当时的身份来说,都督、县令都是座上客,只要他发话,买下一块粪缸地基应该不在话下。而且只要他露出点要强办的口风,自然会有人主动办好,根本用不到他亲自出马。但吴锦堂不这样做,临时决定修改房屋设计,将规整的西厢房削去一角。这件事给村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很能反映吴锦堂的人品。联系到他后来为查禁花会,公开与卫队长及县知事斗争,不更让人钦佩吗?
(四)吴锦堂陵园
吴锦堂墓面对风景秀丽的白洋湖。站在陵园平台上四顾,东面有禹山,山坡绿荫掩映着浙东名刹金仙寺的殿堂亭塔,香烟缭绕,梵音悠扬,往东即是鸣鹤古镇。西有湖口村,村边有漾塘。南面是水波荡漾的白洋湖,湖对岸山坡上,烈士陵园依稀可见。1996年白洋湖防洪分流工程完工,与其东边的杜湖互相连通,两湖水利工程日益完善。陵园以北,是一望无际的慈北沃野。吴锦堂就安息在这里,天天守望着他为之“拚输性命与金钱”的两湖水利工程,看着它在后人的管理中不断完善,应也能含笑九泉吧。
吴锦堂陵园由墓园和墓庄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354平方米。墓园部分是筑土垫高了的长方形平台,四周条石砌筑,南北长38.3米,东西宽25.4米,南面入口处置石栅栏,东西北面有水泥栏杆。进入墓园,墓道左右分设抱鼓石,墓前有前后明堂,外明堂石狮对称相护,内明堂有石鼓对列,周围置长条石兼作石凳。墓四周全用水泥铺面,中间分布着32个花坛,植松柏,栽花木,把墓园装饰得郁郁葱葱,环境幽美。
吴锦堂墓为夫妻合葬墓,呈圆锥形,全用水泥石条砌筑而成,墓顶离平台4.81米,墓侧有可活动石门。墓碑由清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题写,横列“吴锦堂先生墓”六个大字,上方原有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家章太炎篆书的墓表,1984年修复时因原碑残损,现碑上镌刻着慈溪县人民政府新撰的墓表。两侧有一副吴锦堂自拟的对联,上联是“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是“不论风水只凭心”,时时刻刻向后人表述着先生爱国爱乡的心曲。走下墓园平台北面的石级,是用石板铺砌的明堂,面积约390平方米,其北即为吴锦堂墓庄。
墓庄为二进五开间高平房,总平面呈口字形,墙体用青砖错缝实砌,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墓庄门头上有门额,镌“吴公墓庄”四字,进门第一进为五柱七檩穿斗式结构,进深6.1米,明间大门4.4米,次间2.8米,前有廊1.4米,梢间3.9米,第一与第二进间有天井,东西置厢房,各三间二弄,二柱五檩小沿廊,进深4米。第二进为四柱八檩抬梁式结构,穿斗式梢间与厢房以过弄连接,前有廊檐1.5米。正房明次间相通,彩色水泥砖铺地,面宽同前进,进深6.8米,为享堂。享堂大门额枋悬挂着慈溪县人民政府褒赠的“流芳千秋”匾。享堂内正中墙上挂吴锦堂画象,其前方木基座上安放吴锦堂半身塑像。像前两边设几案椅子。享堂上方梁上,高悬三块匾额,中间是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褒的“热心公益”匾,左边悬挂浙江巡按使屈映光特奖助款赈济之“惠敷桑梓”匾,右边悬挂江阴冯环于题写的“世外桃源”匾。此三匾原收藏在日本,锦师复名后,由吴锦堂嫡孙吴伯瑄运回,赠给故乡。享堂明次间圆柱上有联,上联曰:“修浚湖塘稻棉年年丰捻”,下联曰:“振兴教育子弟济济成材”概括了吴锦堂为家乡举办的公益事业,表达后人对他的缅怀之情。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吴锦堂墓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秋,日本神户侨商领袖、锦堂师范名誉校长陈德仁到慈溪拜谒吴锦堂墓,并在墓东侧建“泽乡亭”,立“泽乡碑”。表达神户华侨对吴锦堂的怀念。
(五)移情阁(孙中山纪念馆)
移情阁位于日本神户市西部舞子海滨,是以明石海峡大桥、舞子公园、海上散步道、桥梁科学馆、别墅宾馆区等组成的风景区内最富历史内涵的建筑物。
移情阁是吴锦堂的私人别墅,凝聚着吴锦堂一生的人生轨迹;移情阁又是孙中山等我国近、现代风云人物的重要活动场所,见证着我国近、现代史上许多历史事件。移情阁在建筑文化上,是一座集西洋的设计、日本的工艺、中华文化的灵魂于一体的建筑物。它外形是西式塔楼,但采用了中式的八角形;内部按当时欧洲流行样式设计,采用了日本匠人的工艺和金唐纸装饰,而在天花板上又雕刻了龙、凤、牡丹,悬挂中国式枝形吊灯;巧妙而又和谐地组合了中、西、日的建筑艺术精华。移情阁因其明治、大正时代的浪漫气息被认为“是神户第一也不过分”,又因其丰富的中日交流内容,被称为“连结日本和中国、以及来到这里的人们心中的桥梁”。
移情阁是在日本唯一的孙中山纪念馆,是著名的纪念、展览和研究孙中山革命活动之处,1993年12月,被确定为兵库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了移情阁,它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约在19世纪末,事业有成的吴锦堂在舞子海滨购地建
了一所别墅(现在的附属楼),按其环境特色命名为“松海庄”后来逐渐扩大,增建了规模更大的房舍(现在的本馆部分)。1913年3月,14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铁路督办身份访问神户,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午餐会。从此“松海庄作为与孙文有缘的场所,在神户华侨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5年,吴锦堂六十岁生日时决定在原别墅东南角建造一幢八角楼,命名为“移情阁”,以寄托对祖国的思念。
在移情阁建成到1992年进行大规模的复原工程之间,因自然或人为原因,该建筑曾发生多次变动。1928年,因神户至明石间的国道扩展,移情阁的附属楼被整体移到了移情阁西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移情阁曾被日本官僚和军部占用,直到战争结束。1964年、1965年,受台风冲击,附属楼的屋顶、阳台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移情阁的墙纸、灯具等大正时期贵重的内装材料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1982年12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神户华侨总会将移情阁捐赠给兵库县政府。县政府决定修复移情阁并永久保存。1984年11月,建成孙中山纪念馆至今。
移情阁复原工程 由于明石海峡大桥的建设和国道2号线的进一步扩建,1991年决定将移情阁就近迁移至明石海峡大桥的桥头堡边。移情阁的整个拆解和复原工程,合计费时2年又5个月,共耗资14.05亿日元。复原工程设计缜密、要求严格、施工精细、投资巨大,拆解复原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事例,表现了人们对吴锦堂的崇高敬意和对文化遗产十分保护的严肃意识。
复原工程于1998年12月开工。移情阁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工程的保存要求则提高到日本国家级的最高标准,要求复原后确保耐震防震和安全,要求保证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损害建筑物原来的价值。为此专家委员会举行了18次研讨会,从耐震补强、传统工艺、设计等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证。
为了提高抗震性能,复原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固措施。基础采用板桩施工法,用长14米的桩,将以建筑物为圆心的620平米的区域包围固定起来,外墙用厚度为4毫米的不锈钢钢板加固,使用了加固的木制门窗以及6毫米厚的玻璃,以增强抗台风的能力。
在力争精确复原方面,外墙原是水泥块仿石构建筑,复原时80%用原材料。为了保持三楼石灰天花板的装饰,以体现大正初期流行的分离样式的特征,拆迁时将中央的圆形结构完整分割开,使大正时期工艺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移情阁和副楼的天花板周围的”石灰蛇腹曳”,是西洋建筑中特有的精湛技艺,在这次复原工程中也忠实地得到了再现。在精确恢复中有许多动人的事例。例如,人们知道移情阁内墙用的是复着金箔的壁纸金唐纸,这种壁纸,在日本国内过去只有在庭鸣馆、国会议事堂用过,在海外则在白金汉宫被使用过。这次拆解中,在一楼窗帘盒的内侧发现了这种墙纸的原件残片,于是按原样恢复内墙的金唐纸装饰,复苏了大正时代的光辉。又如,人们了解到装饰火炉的一种瓷砖很可能是英国制造的,于是请英国总领事馆帮助,经维多利亚一阿尔巴特博物馆鉴定确认后,请英方复制了这种被称为神户玫瑰的瓷砖。再如移情阁的每一层都有壁炉,一楼、三楼的壁炉有照片作依据,还可以复原,但二楼壁炉却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后来在神户华侨总会帮助下,找到了照片及壁炉中的两块大理石,也终于得以复原,那两块大理石又回到了移情阁里。
复原工程完成后,移情阁从原来位置约西移200米,新址总占地面积1581.00平米,建筑物占地面积368.53平米,使用总面积738.46平米。全组建筑物的构成,自东往西办:移情阁,木骨混凝土结构,三层;副楼,木骨砖结构,两层;办公楼,钢筋水泥结构,平房。
孙中山纪念馆布展状况孙中山纪念馆的展览,以孙中山和神户的关联为中心,展示孙中山在神户的革命活动,并详细地介绍了吴锦堂的生涯以及移情阁的变迁。现逐层介绍如下:
一楼展室:移情阁一楼大厅,墙上悬挂着移情阁的许多匾额,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展柜展品,介绍了移情阁的变迁。移情阁中的匾额计有:廉泉撰、芝瑛书赠的“移情阁”,张謇书赠的“世外桃源”、“问樵听渔”、“层台叠翠”,王震(一亭)的“飞阁流月”、“蓬莱第一”、“楼凌宵汉”,何维璞的“游鳞翔羽”、“流晖交映”、“佩玉鸣鸾”,清道人的“美尽东南”、“彩彻云衢”、“觞咏风流”,闲云的“重簇留香”、“瑶台春暖”、“熏风入座”,胡瑛的“健康”,聘三李鎏的“笑傲瀛洲”,绍舜的“渔舟唱晚”,顾湛澄的“物华天宝”、“云水苍苍”、“海不扬波”等。
副楼一楼东大厅,展出孙中山生平事迹。包括革命家的诞生、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了中国的民主和建设、和平奋斗救中国、孙文和他同时代的人们、孙文在世界的足迹、孙文在日本的足迹等部分,以图片、手迹及文字说明,概略但全面地介绍了孙中山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崇高理想、艰难的革命历程和他为中国的新生在世界各国奔波的踪迹。西大厅主要介绍孙中山与神户的关系。内容有孙文的神户访问、孙文在神户的足迹、孙文和神户的人们门、大亚细亚问题讲演等部分。本部分通过年表等方式介绍了孙中山访问神户的经过,和曾经支援过他的神户人。
二楼展室:移情阁二楼大厅,介绍吴锦堂和他的事业。内容有吴锦堂略年谱、小束野的开垦、在故乡的功绩等,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副楼二楼东大厅,以孙中山和宋庆龄为主要内容。包括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孙中山的手迹,同时有一个附属部分,介绍康有为、梁启超在神户的足迹。二楼西大厅,以“孙中山和中国建设”为内容。包括中国现势地图、中国铁路全图、从洋务到建设、重建金融财政、构筑铁路网络、三大国际港口和《实业计划》等。
(六)小束野遗响
1908年吴锦堂应当时兵库县的要求买下了小束野这块荒地。先后用了20年时间,投入14.3万日元的资金,组织劳力伐木垦荒,建造了宫之谷和小束野两座蓄水池,开渠筑水田60町步,然后平地建起村落,免费招徕农民入住。农民刚迁入时,不仅免除地租,还发放开发经费给村民,为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吴锦堂的这一创举,被记入了兵库县农林水产部1984年编的《兵库县水库志》,兵库县《耕地整理事业大要》也记述了工程的概要。落合重信、有井基著的《神户史话》中,还记述了开发的具体过程。
现在小束野地区水田、水池、村落都还存在,神出町小束野全体村民始终没有忘记吴锦堂的恩德,于1957年5月,为他建立了“吴锦堂显彰碑”,碑文如下:
吴锦堂年轻时从上海来到日本,归化日本后,为社会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从明治末期开始,费时20余年,在神出町小束野开垦水田约60公顷,建造宫谷池和小束野池以供用水,为当地村民造福,功德无比,为称颂您的丰功伟绩,特立此碑,并改称宫谷池为吴锦堂池,以使您的大名世代相传,以显示我等感激之情。
建在广野的纪念碑叫《小束野开拓地纪念碑》,1997年3月由小束野水利组合建立,碑文如下:
此池名吴锦堂池,为归化日本之中国商人吴锦堂氏大正6年(1917)所造。
安政2年(1855)吴锦堂氏生于中国浙江省,明治18年31岁东渡日本,神户经商起家,拥一船名锦生丸(1427吨),从事日中贸易,遂成大实业家,明治37年归化日本。每逢农业歉收,便捐助难民,供贫童上学等,于日本贡献甚大,每每受到嘉奖,大正10年国家授其绀绶奖。
是年遇大早,民众甚苦,于是引六甲山脉山田川水至神出岩岗地区。明治44年,于下游即今谓西区神出町小束野之处开垦山林,造水田60顷,又建小束野池。小束野地区今成百余户大村落,人丁兴旺。此即吴锦堂氏之功也。
此池原称宫谷池,源于地名。昭和32年,小束野地区民众改其名为吴锦堂池,并于地区中央立一纪念碑,表其累累功绩,以示感激之意。
大正6年造池,经80年风雨,已显破败,县府遂于平成8年拨款3亿余,大兴改造,周驳石坎,吴锦堂池遂面目一新。世代先人,厮守此地,劳苦多多,特立此碑,以示敬意。
(七)神户中华同文学校
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前身是神户华侨同文学校。该校的创建,与当时正流亡神户的梁启超倡议有关,麦少彭是建校中心人物,吴锦堂是主要的参与者,正是他们两人的率先捐款,带动了广大华侨踊跃捐赠。学校于1899年创立,9月招收小学生借址上课。1900年3月1日,华侨同文学校新校舍建成,举行新校舍落成仪式暨开学典礼,聘日本前文部大臣犬养毅为首任校长,首届学生计121人。对神户同文学校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华侨有麦少彭、吴锦堂、林同春、李万之、陈舜臣、王伯林等等。与同文学校同时存在的华侨学校,还有1914年成立的华强学校和1919年设立的中华学校。
神户华侨为协调华侨教育事业,在中华会馆中建有阪神华侨教育统一协会。协会一直致力于华侨学校的合并事宜。1928年华强与中华合并为阪神中华公学,1939年中华公学与华侨同文学校合并,建成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吴锦堂一直热心于华侨教育事业,先后向同文学校捐款14000多元,并在1905至1914年和1916年至1925年间,先后担任副理事长近20年,对同文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从成立那年起,就受到祖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从1906年起,就在祖国教育行政部门注册,清时入录学部,1911年清廷学部还确定凡同文学校高等科毕业生,均授予廪生、增生、附生学位。民国时,入录国民政府教育部,也承认其学历。学校先后获得清光绪帝“设教劝学”和民国大总统的“乐育英才”、“华国舒文”、“急公好义”、“乐善为怀”等匾额褒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华侨教育,先后为同文学校题词的有江泽民、胡耀邦、李瑞环及廖承志、钱其琛、唐家璇等中央领导。廖承志、李瑞环在访问神户时,还先后莅临校园参观。
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校址在神户市中央区中山手通6丁目9番1号。1945年6月5日,在神户大空袭中,学校全部设施包括校舍、图书、教学设备等均被毁坏,后借市立大开小学校舍才得以复课。现在的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是1959年新建的,校舍布局与旧址相比有了大的调整。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新建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神户华侨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现了他们对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团结协作、慷慨公益的传统美德。学校新建后的首任理事长陈德仁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重建时共筹集资金1.3亿多日元。首期工程,建造了普通教室28个,及图书馆、美术、音乐、理化、博物馆等专用教室和教务室、校长室等办公用房;二期工程建成了大礼堂、电影室、家政劳作房、医务室、厨房、浴室等,学校规模有了新的发展。华侨们认为新同文校舍的建设,是“一件华侨史上的大事”,使“现代华侨得以给子子孙孙留下相当宝贵的遗产。”①
1999年是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建校100周年,“一百年来,学校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忍受了数不尽的刀剑风霜,培养出五千余名毕业生,活跃于中日两国各个领域,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②曾在该校学习的著名人士有革命家廖承志、著名学者梁思成以及林丽韫、杨国庆、黄世明等。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在华侨教育事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丰富经验,在世界各国华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称誉。
(八)阪神中华会馆
1893年1月创建的阪神中华会馆,是神户、大阪地区重要的华侨社团,在神户华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会馆早期活动中,吴锦堂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见中华会馆所在地与官有土地互相交错,不够规则,就千方百计购回官地与余地相抵,使会馆基地变成规整的四方形;见会馆设备不齐,就捐资增建客厅后座,供华侨欢聚饮宴。后来他又独资重修门窗,以铁代木,还将之前李经方(清政府当时驻日公使)认捐的二栋平房加以改建,出租收息供公馆日常开支。1904年,他又与麦少彭、王敬祥各捐资2万元充作会馆基金,购买地产,并成功注册为财团法人。按会馆章程,他们三人都被称为会馆设立者,在理事会产生前,负责会馆全部事务。会馆理事会成立后,吴锦堂担任了自1904年至1906年、1914年至1919年间的理事长,合计时间长达7年。此期间中华会馆的重大活动,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展的。吴锦堂署名的于1905年发表的中华会馆财务报告说,1904年中华会馆的收入有基金6万元、会费60元(3人)、捐赠2500元、杂项500元,合计63060元,支出主要是购买多处房地产,供中华会馆和中华义庄使用。
对于阪神中华会馆的职能,日本华侨研究学者内田直作有如下的概括:1、祭祀性的、友谊性的集会;2、管理中华义庄;3、经营社会公共事业;4、捐助;5、共同商议商业事务、公益事业、其他政治上的各种问题;6、公断并调解各公所所无法解决的民事、商事纠纷;7、与外部官民各机关的交涉和联系。据吴锦堂1907年关于中华会馆的年度事业报告,就举办过10次祭典和遥拜仪式,2次绅商恳亲会,为华侨安排过丧葬仪式,给走投无路的华侨发放养育费和回国路费,还发放过医疗费、安葬费等。神户华侨社会的许多重大活动,有许多是中华会馆组织或是在中华会馆进行的。例如:1899年梁启超在会馆发表演说,提出创建华侨学校的重要建议;日俄战争后,在会馆接待清政府大员端方、载泽;1909年,在中华会馆创设神户中华总商会;1911年,举行欢迎康有为大会,康发出“清政府前途危在旦夕”的警告;1911年11月,中华民国侨商统一联合会在中华会馆成立;1913年,神户华侨在中华会馆开大会欢迎孙中山;1949年,在关帝庙举办孔子诞辰2500年祭祀活动等。
中华会馆于1945年6月在美军空袭神户时遭到毁坏,到1970年才重建并确立了“五帮”运行体制,即理事会由广东、福建、三江、台湾、北帮这“五帮”联合组成。1995年,会馆又遭淡路地震破坏。现在的阪神中华会馆,是1998年11月新建的,会馆大楼位于神户东亚大道,建在东京银行旧址上。新的阪神中华会馆大楼,有地下一层,地上七层,总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有停车场。大楼一至五层出租给大阪有线广播社使用,中华会馆办事机构在六、七两楼,六楼有事务所、大厅、会议室等,七楼是可容纳180个席位的东亚大厅。1998年11月18日,中华会馆大楼竣工落成典礼就在这里举行。
中华会馆的活动,一直和祖国的政局变迁及中日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随着不同时期,有时兴旺有时衰落。中华会馆的具体功能,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如在中华神户总商会成立后,其部分功能就划给了总商会。
(九)阪神三江会馆
阪神三江会馆的前身称阪神三江公所,是神户华侨团体中最早拥有自己建筑的华侨社团。1887年和1888年,三江公所就提出过运灵柩回国和春节期间准许华侨燃放爆竹的申请,说明它成立于1887年之前。那要求准许燃放爆竹的申请还是代表神户全体华侨提出的,可见其在华侨中的地位和影响。1909年建成三江大楼,座落于北长狭通5丁目26番。1912年4月,三江公所以三江商业会之名被批准为财团法人,商业会的组建目的是:“为图中日贸易之发达,会员相互之间补助及亲睦,与中日人民或本国人间发生商业上重大纷争时,依当事者之恳请,作调停工作。或如华侨之间,有受天灾地变或其他灾害者,则以相当之办法救护之。”吴锦堂在1912年10月至1924年6月间,担任公所理事共12年,对公所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吴锦堂在中华会馆、中华总商会、中华义庄中的活动,都以三江公所的实力为后盾,因此,三江公所在吴锦堂的事业发展中也曾起过较大的作用。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吴锦堂为代表的宁波帮商人,在三江公所中的地位和影响。1939年初,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神户中华总商会,议决将三江公所并入总商会,同年1月20日,三江公所被解散。战后三江公所陆续恢复活动,1983年三江公所以“三江会馆”的名称,正式恢复活动,直到现在。
在神户华侨社会中,三江公所是最有实力和影响的社团,神户主要的华侨组织和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无不是在三江公所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没有三江公所的支持,中华会馆也好,中华总商会也好,中华义庄也好,就都失去了经济上和人才上的基础。吴锦堂在神户华侨组织中的职务,时有变动,但从他58岁到70岁,一直担任着三江公所理事,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在他逝世以后,他的儿子吴启藩,也从1927年起到1939年公所被解散为止,继续担任着理事的职务。
阪神三江会馆除通过它参与的华侨团体开展工作外,本身也进行多种活动。1919年,在公所内曾设立中华学校,开展北京话的培训;1923年关东大地震,三江公所和其他华侨组织一样,成为华侨难民的避难所;1927年1月,华侨教育统一委员会在三江公所开会改选,那次会议,对华侨学校的合并起了很大的作用;1927年11月,有福建籍华侨在广岛行商途中死亡,怀疑是被日本警察枪杀,华侨集会要求查明真相。因集会被禁止,导致矛盾升级,中华会馆为此召开“在留各团体代表会”开展抗争活动,三江公所是积极的参与者;1931年我国东北发生万宝山事件,因失实的传闻,造成朝鲜、日本人袭击华侨的事件,神户华侨为此发起募捐活动,支援受害者,三江公所是捐赠者之一。
(十)阪神中华义庄
在日本,建有横滨、神户、函馆、京都四个中华义庄,它们是旅日华侨的公共墓地。阪神中华义庄建于1870年,当时位置在宇治野町。考察阪神中华义庄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与吴锦堂的热心支持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因为时代久远,已查不到吴锦堂资助款项的具体数额,但他同时代人的描述仍能窥见他为义庄奔波的情况:
至论神户中华义庄,为旅日华侨寄榇之所,庄居小丘上,四周均属官有道,雨淋丘圮势将倾陷,且地址狭隘,屋宇零落,无礼堂以行祭礼。幸公详之日本当道,得购回官道,筑石壁以固基础,建祭堂以肃观瞻,设庑廊以寄榇柩,四周并筑砖墙围绕,庄南设病院一所,如是者,监工三年,勤劳备至,至今登诹访大仓诸山者,遥望义庄,松林耸翠,绿瓦红墙,气势宏伟,华侨百年逝世丧葬尽礼,皆感公德也。
1924年因义庄所在地已发展成城市中心地带,决定将义庄搬至今长田区泷谷町,并开始筹划。1940年动工,次年基本完成主要工程的建设,将旧义庄墓葬迁入新墓地。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吴锦堂当年为之“勤劳备至”的原墓地,但处在现在义庄中心的左、右二区,正是由旧墓地迁来的墓葬,从中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情景。
现在的中华义庄占地28831.44平方米,其中墓地面积26586平方米。义庄内建有功德堂、崇祖堂,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作为纳骨堂;建遗德堂,占地281.3平方米,安置无主遗骨;建礼堂,占地104.46平方米,堂内供奉神像;建地神堂,祀土地神;另有事务所和停车场。整个义庄被包围在山林之中,环境优美。
每年清明或8月15孟兰盆节会,华侨们带着供品来这里祭祖和义庄扫墓活动,除了表达对祖宗的祭祀和怀念外,对华侨社会来说,还有更实际的意义。
首先,义庄长期坚持的一些制度,使分家别户的祭祖活动,带上了很强的中华文化中那种集体主义以至民族团结的色彩和人文关怀。每年的清明节扫墓都被列为中华会馆的正式活动,会馆工作人员这天会在墓区内悬挂500个灯笼并随时为扫墓者提供各种服务,会馆的6名领导还到礼堂举行参拜仪式,处处表现出普通百姓的扫墓并不单是一家一户的事。特别是在义庄保存的近2000多华侨遗骨中,有约400具无主遗骨,被称为“无缘佛”妥善安置在遗德堂。1981年迁葬旧坟时,曾三次登报联系遗属,联系上的予以改葬,有45具联系不上的,就作为无缘佛安放在遗德堂中。“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无缘佛”就一直在神户华侨的心头,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其次,扫墓活动,是来自各地的华侨传承当地民俗的重要形式。在日华侨日常生活正在西化和日本化的情况下,能在清明扫墓中接触到大量中国民俗文化,能让华人深深地沉浸到对民族文化的恋情之中去,那中国式的墓式和葬制,那篆体文写的墓碑,那立柱上的雕刻,那供祭的三牲和纸钱,那刻在墓碑上的亡者的出生地,那“显考”、“显妣”的称谓和扫墓中长辈的家世叙述及风俗讲解等等,让中华民俗文化传之久远。
第三,义庄墓地,还是神户华侨史的活化石。中华义庄墓地,按建造时期分成三大区域。安息在这里的大都是生活在神户华侨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通过墓志的记载和家人的回忆,就能生动的了解神户华侨发展史。左、右两区是早期华侨的墓葬,多为土葬墓,与战后相比,数量较少,因为当时凡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多将遗体寄放在义庄,后来再运回故乡。经济条件更好些的,遗体运走后仍在当地建墓,便于随时祭祀,这大约就是所谓的衣冠冢。吴锦堂在日本就另有一座坟墓。在这区内还有两座特殊的墓葬,一是1900年建的“清国孩童总墓”,即早夭儿童的合葬墓,是在圆形围栏内的一座水泥墓,墓顶平置,墓碑、墓前是水钵、花瓶、祭台,可以看出当年儿童夭亡率之高;一是“阪神淡路大地震华侨留学生殉难者慰灵碑”,这是为纪念1995年在大地震中遇难的48位华侨和留学生于1997年建立的。而战后的墓葬区,则多为骨灰墓,数量较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墓葬的变迁与时局有关。
附注
①柴桑劳:《鸣鹤杜白二官湖纪事序》,转引自《慈溪水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①忽海燕译:《落地生根》,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77页。 ②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理事长黄耀庭《祝词》,见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建校100周年纪念册》,第11页。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