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30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2
页码: 288-289

内容

一本书的编写过程,常常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纪实虞洽卿》当然也不例外。从2013年初慈溪市政协同意立项,4、5月份开始动笔,历经半年有余,初稿得以完成。在此期间,得到了虞洽卿先生嫡孙虞寿铭先生、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杨大年先生的关心和支持。2013年12月12日,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专门召开了一次稿件评审会议,与会的政协学习文史组成员对本书的内容、观点、结构、注释、篇幅、标题、文字等都进行了全面评析,并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自这次会议后,我们对所提意见进行了全面梳理,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条。一是对书名和标题的建议;二是对相关观点的阐述应慎重的建议;三是对注释应明确统一的建议;四是在结构上予以调整的建议;五是在篇幅及相关内容可予删改的建议;六是对文字标点应予校正的建议。在众多的建议中,其中有一个“散”的问题较为集中,在此略作说明。
  “散”与“不散,”说到底是个人阅读经验的一种体会,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衡量。我们的看法是:文史资料不同于戏剧、电影脚本,不受空间、场景、人物、台词、时间等约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这是其一。其次,无论是时代背景的介绍或相关人物的简释,其本身也是一种资料,并非空疏之文,读后能起到补正作用,有利于加深对主人公的理解。再次,文史资料虽不是专题性研究文章,但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新的材料和思路,甚至可以让研究者从一条不引人注意的资料中找到重大突破。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修改时对于删节部分始终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当然,对于其他的一些建议,经综合分析后,大多予以采纳。从中也可以看出,市政协学习文史组这一团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广博的优势,同时也说明大家对这本书的重视与厚爱。
  感谢市政协副主席戴南璋先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也感谢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益女,副主任陈幼萍、童银舫及参与审稿的周乃复、王清毅、俞强、王孙荣、励双杰、阮万国、康华君、邱雄飞、陈墨、许其能等诸同志为本书质量提升所作的贡献。他们不但于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通读全文,而且对一些谬误之处一一订正的认真负责态度,确实感人至深。在此再致谢忱。
  为增加本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一些照片。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有的弥足珍贵。这些照片有的来自私人赠送,也有的是从旧照片中觅得,另有几幅摘自网络。由于来源较散,在此不作一一说明,同时因相隔年代较长,照片的质量可能不尽如人意,敬请见谅。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