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一 为黄楚九游说两大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07
颗粒名称:
十一 为黄楚九游说两大亨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12
页码:
094-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楚九是商界的一个奇才,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让黄楚九的药摊生意兴隆。虞洽卿对于姚剧进入上海曾作过贡献,中国的轮船运输业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家轮船公司业务兴旺。
关键词:
虞洽卿
黄楚九
生意
内容
黄楚九的生意经在上海滩是出了名的,他头脑灵活,点子多,称得上是商界的一个奇才。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全人”,就在生意场上春风得意的黄楚九正做着发财美梦时,却已经有人悄悄地盯上了他这块肥肉,策划着一场几乎是无人可以识破的阴谋。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阴谋的实施者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始作俑者却是黄楚九自己。
不妨先说一说黄楚九的简历:
黄楚九,名承乾,号磋玖,1872年出生于余姚市低塘镇历山。他的母亲贡氏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对于眼科的治疗有着一定的经验,黄楚九从小就跟着其母亲学习中医眼科。1887年,父亲去世,16岁的黄楚九跟着母亲来到上海,进入清新书院读书。上海滩的热闹和繁华触动了他善于经商的敏感神经,他弃学从商,在城隍庙的得意楼前摆了一个药摊。这个药摊所出售的药是黄楚九自己配制的,药方就是他母亲给他的一本药书内的相关配方。在这本祖传的药书里,本来记载的是他的先辈们治疗眼疾的心得体会和几味中药的配方,有散剂、膏方、汤剂、内服和外用之别。黄楚九出售就是以这些方剂为蓝本,再经过适当增减后做成的药丸,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本牌药。上海城隍庙是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一年四季人头攒动,商贾云集。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让黄楚九的药摊生意兴隆,三年之后,他就在法租界的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创设了一家中法药房,不仅销售中药,而且还销售西药。由于经营有道,从此一发不可收,事业越来越兴旺。1907年他与夏粹芳合作创办五洲大药房,1912年与人合作开设上海新舞台,1915年又办起了大昌烟公司,1917年建成了上海第一家综合性娱乐场所一一大世界,1918年投资数十万元创办了中华电影公司,1919年别出心裁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日夜银行,1920年向虞洽卿学习开创了上海物券交易所,1923年盘进中西大药房,1927年出任上海新同药业公会主席。这一时期的黄楚九拥有医药企业21家,电影公司1家,大型游艺场1家,银行1家,股票交易所1家,名正言顺地成为上海滩的富豪巨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黄楚九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恨不得在所有商业领域去插上一手。1918年底以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些外国轮船公司的船只都被征调回国,中国的轮船运输业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眼看各家轮船公司业务兴旺,获利丰厚,黄楚九就决定投资航运业。他向荷兰安达轮船公司订购了两艘4000吨的轮船,并且付了定金。黄楚九的盘算是,待到这两艘轮船交付后,以轮船作抵押,向兰银行贷款付清买船的款项。可是,轮船还没有造好,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外国轮船又纷纷回来,使航运业一下子又处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他找到了当时任荷兰银行买办的虞洽卿,询问航运业的发展前景,虞洽卿给他分析了航运业的利弊关系,劝他不要对此抱有太大希望。本来黄楚九认为这是虞洽卿由于同行相争对他的欺骗,几个月之后的事实证明,外国轮船公司为了争夺业务,不但在船只数量上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轮船公司为承揽业务又开始了价格大战,这使黄楚九感到十分纠结。他想放弃,这意味着已经支付的20万元大洋打了水漂;如一意孤行坚持到底,这将是一个更为可怕的黑洞。权衡再三,他终于做出决断,取消了向荷兰安达公司订购轮船的计划。
20万元大洋的损失对于当时的黄楚九来说,虽然心痛,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就当做是决策失误的一个教训,在生意场上跌打滚爬几十年的一次学费。但接下来的一件事让他感到身心疲惫。
这一天,黄楚九像往常一样去公司上班,刚进办公室坐下,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已经等在那里。这个人自称叫艾罗,是一家美国医药公司的董事长。外国人讲话办事向来直率,没有很多嘘寒问暖的客套,还没等黄楚九搞清是怎么回事,艾罗就毫不客气地说开了。他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向黄楚九说明来意,说黄楚九的艾罗补脑汁侵犯了美国药品公司的专利,必须作出赔偿。
艾罗补脑汁是黄楚九中法药房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从英文yelow音译而来,意思是“黄色”选取这个洋名字黄楚九有两个目的,一是容易糊弄人,使购买者认为真,的是美国配方;二是他自己姓黄,而且这药品是他自己发明的,所有这“黄色”有隐含自己姓氏之意。出品之初为扩大宣传,也确实在一些报上写过此药是“美国医学博士发明”,具有补脑提神的特殊疗效等文字。这本身已经具有欺骗性,但为了让人更加相信,他又别出心裁,在瓶子外的说明书上印上了一个外国人的头像。据说这个头像是一个犹太人,但在中国人眼里,反正是个外国人,谁也没有工夫去辨别。至于艾罗补脑液里面的成分,则是用果汁加上一些维生素和磷、铁等微量元素,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去看,纯粹就是一种假药,好在这种假药并无太大副作用,所以就没有人去研究其是否真的能安神补脑。这个叫艾罗的美国人的出现,彻底打乱了黄楚九的阵脚,他立马意识到来者不善。黄楚九久经商海历练,对于这个身份不明的人他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与此人较真,他原先那些大肆鼓吹的宣传广告将沦为笑柄,就连他如日中天的医药企业也可能因此而倒闭。思之再三,他决定妥协,他问艾罗到底要多少钱,这个美国人确实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一开口就是先付20万美金,以后每年支付5万美金。黄楚九看对方狮子大开口,把脸一沉说,你们外国人敲诈,竟然敢敲到我的头上,你可知道这是中国。艾罗却不依不饶,说黄老板你不付钱可以,我会通过美国领事馆向你们抗议,同时取消你生产这种药的权利,而且还是要赔偿。面对这个难缠的主儿,黄楚九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他对艾罗说,你让我考虑一下,三天后给你答复。
艾罗暂时被打发走,但是这三天时间转眼就到,他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坐立不安,突然他想到对付洋人还是虞洽卿有办法,于是急忙赶到虞洽卿的地方求救,虞洽卿听了黄楚九的话,沉思了良久才开口说,虽然我与公共租界的人很熟,甚至可以让工部局把他暂时扣押,但如果到时候此人把你的底细和盘托出,你恐怕不是赔一些钱就可以了结的,弄不好要去跳黄浦江。此时的黄楚九已经是心急如焚,方寸大乱。他要虞洽卿再想另外办法。虞洽卿说,此人既然是来敲竹杠的,你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非杜月笙莫属。黄楚九是个生意人,平时与杜月笙这些帮会人物没有来往,他希望虞洽卿能够牵个线,并在杜月笙处说项。要在平时,虞洽卿给杜月笙打个招呼也不是什么大事,两人的关系本来就不错,但这次却不同,因为对方是美国人,不知道杜月笙是否肯出面。
虞洽卿陪着黄楚九来到杜公馆,向杜月笙陈述了来意。杜月笙一听连连摇头,说这个忙我帮不了,黄楚九一听就急了,他几乎用哀求的语气请杜月笙无论如何都要给他解这个围,可杜月笙却是口气坚决,丝毫没有帮忙的意思。善于揣摩心思的虞洽卿坐在一边,此时一言不发。根据他的观察,杜月笙虽然一口回绝,没有商量余地,但按照他平日的行事习惯,对于这类棘手事情的处理总是游刃有余,这在上海滩可是名利双收的美差,杜月笙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所以,在这些推托之词背后,一定还有一个巨大的阴谋。虞洽卿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很好地把握时机。他看到杜月笙的态度,心中早已有了主意。他对黄楚九说,既然杜老板为难,我们先回去再想办法。黄楚九一听要回去,死活不肯,虞洽卿说别死脑筋了,得另谋良策。走出杜公馆大门,黄楚九埋怨虞洽卿在要紧关头不替他说话。在回去的路上,虞洽卿问黄楚九,是否真的想让杜月笙出面处理这件事。黄楚九说我差一点没给他下跪,难道还有什么假的不成。虞洽卿说,话虽如此,但你也应该明白这办事的规矩,像你这种事,不出点血看来是不行的。黄楚九说,我又不是不肯出钱,要多少他尽管开口。虞洽卿叫了一声楚九老弟,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你以为你出五万十万大洋就可以去说动杜月笙了?你也不看看现在的杜月笙不是十年前的杜月笙,几元大洋就可以让他心动。听了这番话,让黄楚九暗暗吃惊,他确实一时摸不清杜月笙的胃口到底有多大,虞洽卿又开导他说,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把中法药房的一半股份分给杜月笙,让他成为你的合伙人,这样一来,不但这件事可以让他出面,就是今后再遇到什么麻烦事,照样可以请他出面,而你只不过是少赚了一些,现在不用出一分钱,这笔账你认为合不合算?
黄楚九明知道这是虞洽卿给他下了一个套,在眼下这种局面下,他却不得不钻。这大概就是当年上海滩的潜规则。后来也有人说,其实杜月笙早就对黄楚九的药业垂涎三尺,只是没有机会,今天既然是黄楚九自己找上门来,岂有轻易放弃之理?虞洽卿早就知道杜月笙的心思,从他与黄楚九的交谈中就已经嗅出其中奥秘,只是在这一场合说出来不合适,所以出来打个圆场。事已至此,也由不得黄楚九多想,况且只是一个药房的一半,他的药房多的是,说不定以后还真有依赖杜月笙的地方。想到这里,黄楚九也就释然了。他答应了虞洽卿的条件。第二天,黄楚九请人拟订了一份股份转让书交给虞洽卿,让他给杜月笙带去,当杜月笙看到这份协议书时,不由得喜出望外,但嘴上难免再谦让推辞一番。这种客套对虞洽卿来说简直就如小儿玩游戏,他对杜月笙说,人家已经把一半股份转让你了,等于每年送给你几十万元,你还不满意吗?一句话,说得杜月笙笑出声来。
到了第三天,那个艾罗又来到了中法大药房的办公室,坐在大班台前的已经不是黄楚九而是杜月笙。艾罗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变故,他还以为黄楚九怕见到他而躲了起来。当他接过杜月笙递过来的名片后才知道,中法药房的董事长已经换人了。艾罗只想尽快捞到一笔钱,他才不管董事长是姓黄还是姓杜。当艾罗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后,杜月笙命人从保险柜取出一个文件,上面写着美国医学博士艾罗愿意把自己独家发明的艾罗补脑汁秘方赠送给黄楚九和杜月笙。艾罗一看就跳起来,他说这份赠送证明是假的,杜月笙板起脸孔,目光直逼艾罗,历声说道:这份证明是假的,难道你是真的吗?如果你有胆量到公共租界控告我,我将奉陪到底。这个美国人眼看自己的把戏被看穿,知道遇上了对手,如真的把事情闹到领事馆,骗子的身份也将暴露无遗,这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是明摆着的,也只好双手一摊,灰溜溜地走了。[1]
黄楚九所创的本牌药很多,其中也不乏经典。1909年,他根据“诸葛行军散”古方,再参考民间的“七十二症方”配制而成的龙虎牌人丹,是治疗轻度中暑的良药。龙虎人丹也曾受到日本药商的起诉,认为黄楚九冒用了日本的仁丹。经过会审公廨判决,最后认定人丹与仁丹是两种不同配方的药品。这是黄楚九花了不少精力才打赢的官司。当然有一些药是故弄玄虚,如1923年推出的百龄机,又名人造自来血,在宣传时被称为独一无二的补血良药,对血亏、血虚有特殊疗效,尤其适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虚,一时间为女性所青睐而畅销全国。
1912年,他与人合作,开设了新新舞台,但生意并不好,后在孙玉声的建议下,在新新舞台的屋顶平台上开了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有魔术表演、评弹说唱、杂技演出、戏曲小调等,还引进了当时在上海还十分罕见的电梯,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游客,黄楚九给这个娱乐场所取名楼外楼。接着,他又与经润三合作,在南京路和西藏路的转角处建了一座四层楼房,取名新世界游艺场,但好景不长,很快遭人排挤出局。当时的黄楚九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决定自己开一家娱乐场。
据黄楚九的曾外孙臧增嘉回忆,位于延安路、西藏路口的大世界地皮原是南浔巨商张静江所有,黄楚九以租用的形式与张家达成协议,30年之后,这块地皮归还,所有地上建筑均归张家。这样,让黄楚九省去了一大笔购买地皮的资金。1917年7月14日大世界游乐场正式开业。[2]这个游乐场占地6000平方米,由5栋建筑组成,,呈同心圆状,主楼是3栋四层楼,2栋附属建筑,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商场、杂耍台、中西餐厅等。其中的乾坤大剧场,分上下两层,座位1000余个,白天放映电影,晚上演出京剧。电影放映除国产片外,还引进好莱坞影片。到1924年,黄楚九又对大世界进行了重建,建筑面积达14700平方米。尤为吸引人的是进门后的10面镜子,利用物理原理使人的镜中形象变形,参观者无不在镜前捧腹大笑,故又称哈哈镜。黄楚九这种精心的设计,还引领了上海的时尚和潮流,开业之后,门庭若市,一天24小时几乎都是人满为患。看到每天滚滚而来的银元,黄楚九的心头高兴之情自不待言。两年之后,他又在大世界旁边开了一家日夜银行,也是24小时营业,作为营业场所的配套。到了1920年以后,大世界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处标志,一个人去上海如果没有到过大世界,那就不能算真正到过上海,可见大世界在当时的名气之大。
大世界的生意兴隆带来了不竭财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嫉妒的目光,尤其是那些黑帮老大,更是心头痒痒,难以按捺欲望的火焰,这其中最为眼红的要数黄金荣。几年之前,黄金荣因为一个叫露兰春的女演员,与江浙总督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产生矛盾,被何丰林派人抓起来,后来幸亏虞洽卿出面,花了一笔巨款才算了事。黑帮人物最看重的是面子,经过这次打击,黄金荣不仅老实了许多,而且还主动退到了幕后,可是当他看到杜月笙不费吹灰之力就弄到了中法药房的一半股份时,心中的那种占有欲又蠢蠢欲动了。黄金荣派人打探了一下,黄楚九在军政界或公共租界并无背景,他的成功完全凭的是出奇制胜。有了这么一个前提,黄金荣就在暗中准备,寻找机会把大世界弄到手。
按理说,黄金荣虽然出身于苏州,其祖籍也在余姚,而且与黄楚九是同一祠堂,同祖同族本是一种血缘关系,应该是相互帮助,相互照应,虽说不上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但也不至于在背后做手脚,拆台脚。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什么亲情、血缘、同乡、同族,都不能阻止他们的勃勃野心,他们更不会因此而有所收敛,这就是黑道人物的基本人格和心态。相比之下,虞洽卿与他们截然不同。做生意凭的是信誉,靠的是灵活(上海人把这种灵活叫滑头)。在待人上,虞洽卿最重同乡之谊,他曾依靠同乡的帮助渡过一道道难关,也不遗余力地为同乡利益奔走呼吁,为此,他赢得了社会普遍认同和尊重,这就是生意人和黑道人本质上的区别。
其实,黄金荣也知道自己有的做法不但会殃及子孙,有时还会背上祖宗三代的骂名,所以对钱财的攫取上,一般不再明火执仗,而是在暗中釜底抽薪。本来,他完全可以派出几名手下到大世界捣乱,使黄楚九难以经营,但这种办法未免过于原始,而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何人所为。为了既能保全自己的名节,又能分享别人的成果,黄金荣派人四处造谣,说黄楚九已经重病缠身,不久人世,目的是扰乱人心,引起恐慌,以便他乱中谋利。这一阴招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因为黄楚九为了扩大经营,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多。他既投资卷烟业,又投资电影,既要创办证券交易所,又要开发房地产,这过长的战线不仅使他精力不济,更使他资金的周转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房地产一项,他以新建的房子向银行抵押贷款,用贷到的资金再去投资新的开发。更为可悲的是,他的房地产规模越来越大,所背负的债务也就越来越多,黄金荣的谣言一起,很多银行都停止了贷款。这是黄楚九最怕的局面,也是他致命的软肋,疲于奔命的黄楚九此时如临深渊,万般无耐之下,他不得不向虞洽卿求援。
对于黄楚九的求援,虞洽卿并不吃惊,他知道这种谣言的来源除了黄金荣别无他人。他一面安慰黄楚九,要他到医院开一张证明,说明自己身体没有问题,让银行恢复贷款,这样谣言便会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他打算去找黄金荣,让他对生意人手下留情。不过这件事还不能对黄楚九明说,因为他已经想到,黄金荣是不会公开承认的。
第二天,虞洽卿来到了黄公馆,落座之后,虞洽卿故作气愤地说,近来上海滩谣言四起,一会儿说这个病了,一会儿又说那个要破产了,这谣言的背后必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作为生意人,最忌恨的就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后,他还要求黄金荣能够派人去查一查是什么人在造谣。这一手确实称得上是高人一筹,这就叫做对着和尚骂贼秃。黄金荣支支吾吾地应着,面对义愤填膺的虞洽卿他只能顺水推舟,虽然心里很不舒服,却偏要装出一副同仇敌忾的样子,还时不时自己将自己痛骂几句。这个在上海滩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在虞洽卿面前也只能是俯首帖耳,这不仅因为虞洽卿是他的救命恩人,更因为虞洽卿在军、政、商,甚至包括租界内都有相当高的威望,这足以让这帮黑帮老大高山仰止,不敢僭越。
一场危机虽然暂时化解了,但黄金荣并不甘心,他吩咐手下人要伺机而动,可悲的是黄楚九仍然没有意识到他的身边埋着定时炸弹,他还以为这场风波过去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他拖着虚弱多病之体,依旧为自己苦心经营的黄氏商业大厦奔波。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1月的一天,黄楚九突然接到日夜银行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一大群人围在银行门口,要求兑换现洋。对于一个办银行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最怕见到的挤兑风潮。黄楚九只得赶去现场,向前来挤兑的人群作解释,并拍着胸脯保证,他们手中的纸币、汇票一定能够兑现。为平息事态,他又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现洋作为应付。然而,这些储户已经听到了风声,黄楚九的一些新药十分滞销,由于战争等原因,他的房地产也处于崩溃边缘,再加上银行催讨借款,黄金荣又派人到处造谣,黄楚九已经是焦头烂额,四面楚歌。各种打击接踵而至,使原来就多病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1931年1月18日晚上,黄楚九突发脑溢血,虽送医院抢救,但回天乏术,于第二天去世。
黄楚九的逝世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他家的里里外外几乎围满了前来讨债的人群。更有一些原来信誓旦旦的经理、主管,趁机大捞外快,真正为黄楚九做善后的只剩下寥寥数人。面对一堆烂摊子,他们只好请出黄金荣来处理后事。这对黄金荣来说本来就是梦寐以求的,但这时他却偏偏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最后还是虞洽卿出面,他才同意接手。有了黄金荣接手处理,这些债主似乎看到了机会,黄金荣组成了三套工作班子,一班专门负责对债务的登记与核实;一班则清理债权,并责令期限归还;另一班的任务清点遗产,包括大世界、房地产和一些药房。就在此时,对大世界的清理又发生一些波折。这块地皮的主人张静江提出,既然黄楚九已死,这大世界就收归自己经营。这无疑给了黄金荣当头一棒,花了几年心血才刚到手的肥肉又要易主,黄金荣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但张静江毕竟是国民党的元老,就连蒋介石也称其为“导师”,这种关系令黄金荣感到棘手。正当黄金荣为争夺大世界而颇费心思之时,却传来张静江愿意放弃的消息,原来,张静江到现场一看,这里一片狼藉,他本来就对这类娱乐项目兴趣不大,所以取消了收回的决定。这一下正合黄金荣的心意,经过一番整修,于同年5月30日挂出荣记大世界的牌子,于6月1日重新开张。[3]
黄楚九与杜月笙、黄金荣之间的恩怨,至此落下帷幕。
虞洽卿虽然是个生意人,但对于姚剧进入上海曾作过贡献。
姚剧的发源地在慈溪市坎墩一带,这里以前属于余姚,1954年后划归慈溪。姚剧在萌芽之际,是民间在庙会、灯会时的一种歌舞加说唱,并没有专门戏班。到了乾隆年间,才有专门的演艺人员组成一个班子。这种班子的规模不大,只有4名生角、4名旦角再加上3名乐队,共11人。曲调以民间小调经整理加工后而成。由于演员在表演时唱念并重,其唱词和念白没有专用剧本,全凭剧情需要临场发挥,所以对演员的口才和反应能力是个极大考验,又因其取材于民间生活,唱念均用方言,加之诙谐幽默的表演,一上演就受到了欢迎。尤其是在农村演出时,观众听得清看得懂,更是受到热烈追捧,老百姓称之为滩簧。所谓“滩簧”,就是演员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障碍,就像彼此之间聊天谈话那样随便,故有“滩簧,滩簧,滩讲之王”一说。这种滩簧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夹杂一些低级下流的淫亵之词,只能在一些庙会、灯会中穿插,而很难正式登台表演。有的地方还以有伤风化为名,严格禁止姚剧表演。然而,老百姓的喜爱给了姚剧极大的动力,在农村,根本就不把这种禁令放在眼里,这就使得姚剧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流传至道光年间,余姚滩簧经过不断改良,已经具备了一个剧种应有的要素,开始到邻近地区演出。又经过几代演员的探索,在唱腔、念白、道具、表演、乐队等各个方面自成一体,具有明显特色,逐渐趋于成熟。据有关资料记载,余姚滩簧进入上海是在1906年前后。但据我们考证,余姚滩簧正式在上海登台表演的时间应该是1912年黄楚九的大世界开业以后,而且向他推荐姚剧的人就是虞洽卿。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曾经采访过虞洽卿先生的三儿子虞顺慰,在谈及虞洽卿与海派艺术家的关系时,他说,虞洽卿看了姚滩后,认为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说唱理念,都很有地方特色,又因其起源于三北,让姚滩正式上台表演,一来可以让在上海的三北人看到家乡戏;二来可以让姚滩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得到改进提高;三来也是宣传三北的很好机会。正是在这种浓重乡土观念的驱使下,他才向黄楚九推荐了姚滩。后来黄楚九独自经营大世界,又把姚滩带了过去,成为大世界一个经常演出的剧种。而姚滩在上海表演,也让众多演员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剧种,经过相互借鉴和吸收,才发展成为后来的姚剧。
据说每次姚剧首演,虞洽卿和家人都坐在前排捧场。当时姚北地区去上海演姚剧滩簧班社有50余家,其中著名的有:周巷团圈里的“杨春风班”,郑巷龙舌的“永才班”,郑巷陈蔡的“得胜春台”,历山东街的“八勿拆班”,明伟苏楼的“楼阿木班”,浒塘朗厦的“阿涨班”,乌山的“宝坤班”,周巷缪家路的“长生班”,浒山孙家塘头的“孙春阳班”,双河的“龙凤轩”,水阁周的“陪生班”等。
这些余姚滩簧班社去上海大世界演出,通过虞洽卿和黄楚九的帮助,当时也捧红了不少滩簧艺人,如水阁周“破”杨庆、坎墩的阿林、低塘韩陶的矮子荣生、柯巷阿元、浒山焦饼阿善等。
虞洽卿对宁波滩簧(甬剧)的态度则不同。1923年,据说甬剧艺人筱文斌在上海新世界演《卖橄榄》时,唱一句“犯关犯关真犯关,阿拉娘舅名叫猪头三”的引子,触怒大老板朱葆山,朱葆山通过虞洽卿以宁波同乡会名义,下令停演宁波滩簧。后由艺人倪杏生疏通,经周常如出面调停,才让筱文斌把宁波滩簧改称“四明文戏”在新世界重新演出。
宁波滩簧改称四明文戏,内容和形式均无,变化。1924年,虞洽卿便在报上撰文,说四明文戏“换汤不换药”,并以上海总商会名义加以禁演。二次禁演使宁波滩簧陷入低谷。因此在过去姚剧的名声远远高于甬剧,这其中虞洽卿的确是起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和注释】
[1]本节参考了龙吟编著的《杜月笙之谜》一书。
[2]卢曦.中国经营报,2011-01-09.
[3]根据原三北公司员工阮长发口述资料整理。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