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底中国学生运动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79
颗粒名称: 美国人底中国学生运动观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440-443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美国人底中国学生运动观,原载1921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10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中国学生 运动观

内容

现在在中国建设的势力,非常强烈,并且进行得极快。所以中国底改变,在考察社会情形底人看来,很是了然的。但这种势力,并不是经济的实业的,乃是知识的文字的。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素来偏于知识和文字方面底缘故。所以学生运动为改造中国底第一次的大风波,而且必以语言及文字来做运动底根据,是不足为奇的。原来中国底文字和语言,相隔甚远。不但在文章、诗歌及小说上的文字不和语言相近,便在纯粹商业性质的信札上,也是和语言隔绝的。故在中国学习文字,只限于少数底人。有百分之九十底人民,是不能读写的。
  这种运动有些像几年以前那威底运动,以胡适为领袖。他们的目的,在用受过教育的人所说的话来作文,所以叫做“白话”或是“国语运动”。这种用来作文的话,不是各省底方言,乃是官话。不过这种官话,虽然在许多学校里已经使用,而在福建人和广东人听起来,还是和外国话一样,就是上海一带的人也不容易说得好。只因在共和政治之下,要求人民底一致,必须先有语言底统一。所以一般青年底运动,要特别注意在这点。
  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运动,和欧洲十九世纪初期反对古文体、别创新文学(romantic)底运动非常相似;但他们更从事翻译各国底文字,故努力尤远。而他们一般的倾向,还是偏在俄罗斯;写实派的小说,非常流行。乞呵甫(Chekhov),杜斯退益夫斯基(Dostoyefsky)及托尔斯泰(Tolstoi)等辈底著作,都有译本。但是英文底译本仍是很多,而且是新的翻译事业底基础。尼采底作品,曾有一时的流行,现在据说已在过去了。看这方面的趋势,从写实派到自然派而特别注重于心理,再从普通心理来研究变态心理及精神病,是很容易的。而且一班青年都很知道福洛德(Freud)及爱理斯(HavelockEuis)两个人。
  同时杜威到中国来。他是胡适和别个参与学生运动底人底先生,到了中国以后的影响非常伟大。他在山西讲演以后,便有许多山西大学底学生到北京来跟他研究;在山东也有一样大的势力;而在北京讲演时,听者终是满座。
  现代是职业教育和实验主义得势的时候,这两种势力及于社会上和政治上的影响,实为目前少年中国进步底一个大要素。中国人底天性,虽然不喜欢从事严密精确的习练,做个研究工程及生物学等底基础,但现在各学校中,已能注意科学心理底培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底研究。一般青年受爱国的感情底驱迫,就肯专心研究,刻苦前进,以期学得改良国家所需要的知能。
  第一种由学生运动所完成的实际的改造,便是北京大学底改组。现在大学教授很有权力,学校行政也是根据于美国最进步的大学底办法。校长蔡元培是前清的翰林,而留学于德、法,思想甚新,对于校内的青年教授及学生运动极表同情。他愿意减少做校长底势力而赞同改组。为此他深得学生界底信仰;所做的文字,也受他们的尊敬。
  学生运动在政治方面更大的影响,是在一九一九年所做的。那时先打曹汝霖,后由政府逮捕三十三名祸首。全体学生又力争自由,阻止军阀批准和约上的山东问题。这种遍布全国底热心和青年牺牲协力底精神、激昂慷慨底演说,真叫人难以忘记。有一次五月九日开国耻纪念会,一个清华学校学生朗读“二十一条”条文,他愤极了,几乎读不成声,听众也为之大哭。当时女学生也和男学生一样有爱国心,她们围住总统府,就在府门前过夜,同受苦难。商人也受了学生底感动,竟起而罢市,以抵制日货。这都是中国历史上底特色。但到了近来,这种爱国底热度已经减少了好些,或者是由于当初过于起劲底缘故;但也因为学生感觉到全世界的政治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很想推翻各种政体,而和俄国苏维埃政府联络。不过这样做法,恐怕还是日本人的利益呢?
  总而言之,中国学生是已经觉悟了,他们是有势力的,是为政府所怕的,而且还能够实行对于日本经济的封锁的。他们所出最有力量的书报,虽然政府屡想禁止,还是继续出版。这种书报底内容,充满著革命底色彩,有社会的、社会学的论文,有自由诗及带有反对意味的宗教上及伦理上的题目。
  他们反抗日本底结果,倒带些反对外国人底运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希望担任现在由外国人所做的事务。但中国实在需要外国友人底帮助,这种运动我看实际上不是有利益的?
  原载1921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10号

附注

④英文原名《中国学生运动》。杨贤江摘译后改此题。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