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博术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153
颗粒名称: 学博术深
分类号: K826.2
页数: 2
页码: 223-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路志正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的诊疗思路,提出“燥痹”、“产后痹”的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路志正

内容

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提出“燥痹”、“产后痹”的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
  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黎明即起诵经典,挑灯夜读觅新知。”路志正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几十年来学习不辍、精读医典、学用结合密切相关。
  20世纪20年代初,路志正生于河北省藁城县,伯父路益修为当地名医,其父亦粗通医道。在家庭的熏陶下,路志正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4年,他入伯父创办的医校学习,并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为师,研究经典,博览群书,随师临证,积累经验。1942年,他参加了河北省中医考试,取得独立应诊资格后悬壶乡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路志正深知其中的内涵。他在临床上不满足一招一式,一方一技,而是早晚苦读,勤于实践,还四处寻找注本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特别对注本上的眉批、简批、小注,他都认真钻研,铭刻于心。
  白天临证,夜晚攻读,已成为路志正一生的习惯。他还将“满招损,歉受益”作为座右铭悬于书斋,表达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如今他已年过八秩,读书兴趣不减,如果晨间不读书,晚间不看报,则怅然若失。他对中医经典著作中重要章节烂熟于心,虽几十年过去,至今仍能背诵,白天诊病遇到疑难杂症,常于夜深人静之时阅读大量医案,学习前人治验,并深入研究探索。久之,大悟独识,而后验之实践,他的医术铢积寸累,疗效日增。
  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在学习中善于发煌古义,知常达变,融会新知,不断创新,如发展了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治疗开辟了新的诊疗思路。在他的主持下,“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他参与编著的《中医心病学》一书也已出版。
  早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期间,他积极组织中西医学术讲座,推广针灸疗法,挖掘民间医术绝活,如北京“捏脊冯”,四平“易筋经拍打疗法”等,还与名中医董德懋先生一起创办了《北京中医》(《中医杂志》前身)。1953年,路志正参加卫生部抗美援朝志愿巡回医疗队,在用中药和针灸为志愿军战士疗伤治病的实践中,发现了具有特殊疗效的“遗精穴”,后被收入《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196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针灸学概要》的编写工作,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并被译成日、俄、英三种文字。1975年以后,该书作为北京、上海、南京“国际针灸培训班”的教材,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
  1981年,他参与创建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建立极具中医特色的痹证、急症等病例书写、查房、会诊、疑难病讨论的模式,在中医学术整理、疑难病症研究和中医病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与其他老专家一起,成立了中医风湿病学会和内科心病专业委员会,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他提出的“燥痹”、“产后痹”的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对风湿病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路志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