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顶着压力办现代化藏医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135
颗粒名称: 事业:顶着压力办现代化藏医院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198-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强巴赤列像一名旗手,引领人们走过60年藏医药发展的历程。他任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多年,创建了藏医学院、藏医院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扩建了自治区藏医院。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强巴赤列

内容

他像一名旗手,引领人们走过60年藏医药发展的历程。他任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多年,创建了藏医学院、藏医院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扩建了自治区藏医院。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他编写了藏医史上第一套分科教材,如今藏、川、滇、青、甘地区仍在广泛使用。他为此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右眼失明。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开始了西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此时强巴赤列已是小有名气的私人医生。作为一名藏医,他对解放军医疗队的诊治方法有着极大的兴趣。有一天,他参观了解放军建立的人民医院,深深为儿科、妇科的技术吸引。他想先学习汉语,然后逐步学习西医,“像老虎有翅膀一样,藏医、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是我的远大理想。”
  传统藏医治疗是不分科的,医生主要靠观察判断患者病情,检测手段比较单一。后来在强巴赤列担任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推动分科门诊,引进先进检测手段和仪器。“一些新的措施在开始遇到了阻力,有些人认为这样会使藏医学灭绝,但我还是顶着压力推行了下去。”执着地引进西医,使藏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创新和飞跃。如今,区藏医院已经发展成一所日门诊量几千人的现代化医院,藏药的科研也在强巴的推动下取得显著成果。
  强巴赤列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藏族医生。他终生难忘1955年随青年参观团在北京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我不顾一切地走上前去握手,给他老人家献上了一串祖传的紫色佛珠,并把额头紧贴在伟人的大手上,顿觉有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入党就意味着对宗教的“叛变和背离”,周围许多人难以接受,一些友人对他疏远了,但强巴赤列对此从不后悔。
  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执着,为藏医学的地位奔走呼吁着。民主改革初期,有人认为藏医院是宗教的产物,曾一度把藏医院改为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强巴心急如焚,四处解释藏医药学的科学性。后来,政府听取意见,提出要保护、继承和发扬藏医学。20世纪60年代,强巴和恩师钦饶诺布共同管理拉萨藏医院,师徒俩配合得十分默契,扩建古老的门诊部,成立了医学遗产整理小组,决心重振藏医药事业。
  “文革”期间,在劫难逃的强巴赤列走到了人生的谷底,成了“假党员”、“宗教迷信保护者”,被罢官、批斗。然而“破了陶罐得铁锅”,就是在这段时间,强巴赤列写出了10万余字的包括基础学、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11本藏医学教材。
  他经常工作到夜里二三点钟,由于经常研读那些发黄的木刻书、细小如针尖的挂图说明和一行行蝌蚪般的藏文,强巴的眼睛开始发肿、流泪,有时就像针刺一般疼痛。两年过去,他的右眼失明了,而教材则迅速传遍藏、川、滇、青、甘等五省区的藏族地区,被评价为“第一次用现代观点深入浅出、系统总结藏医真正奥秘的科学著作”。
  “文革”结束后,强巴赤列恢复了院长职务。他向区政府提出加强西藏藏医药事业的八项建议:①重视老藏医,抢救医学遗产。②建立天文星算研究所。③修建现代化藏药厂。④健全藏医药研究所。⑤在西藏大学增设藏医系。⑥搜集、整理和出版藏医古籍。⑦建立一个有100张床位的藏医院住院部。⑧把市藏医院改为自治区直属医院,促进全区藏医事业的发展。强巴赤列说:“当时不少人说这些设想‘胃口太大’,如今这八项建议全部实现,而且是超规格完成。”
  为发扬壮大藏医药事业,强巴赤列多方沟通,积极斡旋。凭借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他呼吁解决了近千名基层医务人员的编制问题,创建了藏医学院、藏医院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扩建自治区藏医院,倡导藏医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结合。199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藏医院时称赞“强巴赤列管理有方”。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强巴赤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