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天道酬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130
颗粒名称: 成才:天道酬勤
分类号: K826.2
页数: 2
页码: 192-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郭子光没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没有耀眼的家世、过人的天分。就凭着勤奋和执着,郭子光为众多中医学子树立一个成功的榜样。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郭子光

内容

没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没有耀眼的家世、过人的天分。就凭着勤奋和执着,郭子光为众多中医学子树立一个成功的榜样。
  在巴蜀地区,郭子光有“多产作家”的美誉,发表医学论文130余篇,主编医学专著11种。然而可贵的是,无论出名前后,他的文章“从不假人手”,决不挂名。200多万字的《现代中医治疗学》,是郭子光在70多岁的年龄,逐字逐句亲自修改、补充完成的。一个人能有这么多精力吗?郭子光笑答:“人的一生是很长的。”
  从郭子光的身上可以发现成就来自于聪慧和热爱,但更重要的还是勤奋。他把中学老师的临别赠言“为学如逆水行舟,不可一篙放缓”作为一生的信条。早在成都中医学院读书期间,郭子光就开始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篇文章就做了个大题目——《中医长寿学术之探讨》,“这篇文章,今天读起来还很新鲜。”
  从医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一个习惯:白天应诊,晚上一定要翻阅中医书籍,弄清当日所见疑难,对典型病案必作详细记录,有所发现就动笔记述,日积月累,发表大量论著。以至于现在,他的徒弟有时会苦恼无题目可写,因为该总结的,老师早已亲自写完了。
  勤记卡片是郭子光的治学秘诀,上万张卡片在他家中的书柜,按类别整齐存放着。多年来,读书中每遇到有启发的内容,他就摘录下来制成卡片,这为他编写大量著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他常对学生讲:“请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只有摘录下来的东西才可靠。”
  郭子光是个爱琢磨的人。小时候,他常常躺在地上望着天:天有边没有?有边的话,天外面又是什么?物质是怎么来的?最源头是什么?长大后学习中医,他对《伤寒论》深感好奇。一本书不过2万多字,总结了那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有上百位历代注家研究它,其中的奥妙到底在哪里?探索的兴趣引领他有所发现,《伤寒论》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仲景采取“寓理于事,因事明理”的总结方法有关。
  他常说中医的学习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应从小普及中医文化。走上中医这条路,对郭子光来说,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他的父亲是当地名医,印象中,当时自家医馆里,常用药物如柴胡、银花等每日要用上一大箩,不少危重患者在父亲的调治下常应手而愈。幼年父亲即开始教以诵读《伤寒歌括》、《温病百言》、《医学三字经》等书。郭子光7岁时,父亲积劳成疾,不幸早逝,但他小小心灵早已立下的岐黄之志,更加坚定不移。
  随后他师从舅父廖济安习医。舅父也是郭子光父亲的徒弟,擅长经方,治“暴证”尤过其师。他精心培养外甥,先让他专门攻读私塾,学习《论语》、《中庸》、《诗经》一年有余,然后开始教医。跟舅父临床习医的3年,是郭子光进步最大的3年。出师后,19岁的他在镇上独立开诊,很快小有名气。
  为谋求深造,1956年郭子光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四年后因成绩优异而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奋斗终身的事业,并收获了爱情。爱人冯显逊也是该校的妇科专家,俩人兴趣相投,白天遇到的疑难杂症,晚上回家再相互探讨,总有说不完的话。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子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