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好学勤为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123
颗粒名称: 虚心好学勤为首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班秀文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必须在中医经典原著上狠下工夫,尤要学好《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班秀文治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勤”字,即勤读、勤思、勤问、勤写。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班秀文

内容

班秀文常言:“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从医几十年来,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对学生诲而不倦。昼则应诊、授课,夜则读书、撰文,嗜书成癖,别无所好,白发之年,未尝释倦。
  班秀文治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勤”字,即勤读、勤思、勤问、勤写。
  勤读:即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博中有专。班秀文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在医学领域中有所作为,必须在中医经典原著上狠下工夫。中医学术理论源远流长,要溯本求源,就必须以经典原著为基础,根基牢固,日后才能根深叶茂。
  而经典著作中,尤要学好《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解决中医基本理论问题,后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历代诸家名著,从源及流,博采众长。
  在读书方法上,他认为首先是粗读和精读并重,只有通篇粗读,才能初步了解《内经》的全貌,找出其重要篇章和关键词句,为精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刻苦精读,深入研究某一句、某一章节的内容,找出其精髓所在,如此粗读和精读并重,才能学以致用。其次是学与用紧密结合,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例如学《素问·六节藏象轮》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对肾“主蛰,封藏之本”一时很难理解它的深意,后来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方妇女崩漏阴道流血停止后,后期巩固治疗往往从补肾入手,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对屡孕屡堕之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孕前注意补益气血,孕后未病先防,用调补肝肾之法治疗多能使孕妇足月顺产,从而体会到肾“主蛰,封藏之本”的重要性。
  此外,对经典原著要反复阅读,温故知新,犹如农夫耕耘,每多读一遍就有多一遍的收获,不可浅尝辄止。
  勤思: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熟读还须精思,思而得悟,举一反三。班秀文认为,对经典名著中的精辟论述,常精研细读,反复玩味,去粗存精,突破前人理论和治疗上的局限,进行创造性发挥,临症才能得心应手。
  如对《伤寒论》的学习,他认为贵在“灵活”二字,既要正确评价《伤寒论》,也要学以致用,把《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各科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他赞同《伤寒来苏集》“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系伤寒”的提法,认为《伤寒论》固然是一部以六经辨证为核心论述外感伤寒,也能适用于各科杂病。
  他在临床曾碰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位15岁的女子,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将行时少腹胀痛剧烈,按之更甚,疼痛剧烈时汗出肢冷,唇面发青,经行错后,经血色泽暗红,夹紫块,舌苔白,脉沉紧。此属寒凝经脉之病,他用附子汤加肉桂、吴茱萸、当归治之。取附子之辛热,同行十二经脉,以温经散寒;肉桂之甘温与附子同用,能走能守,既能补火归原以温养冲任,又能散寒逐瘀止痛,是阳虚阴盛必不可少之品;吴茱萸、当归入肝,以散厥阴之寒邪而温养肝血,从而可达温肝暖宫、散寒止痛之功。选方配伍得法,肝、脾、肾并治,药到病除。
  如《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班秀文用其加减治疗一例多年经漏不止的患者,用药3剂后阴道流血立止。又如一例西医诊断为“宫颈狭窄症”所致的经痛,他从《医学心悟》中保产无忧散之撑法中得到启发,别出心裁地进行中西汇通尝试,用保产无忧散加减治之,使久治不愈的顽疾霍然而愈。
  勤问:即不耻下问。班老认为作为医者,要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贤的美德。班秀文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古训,除在学习上辛勤砥砺、孜孜以求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他除虚心向前贤及同道质疑求教外,还注意时时处处向群众学习,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总结群众防病治病经验,集众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
  勤写:即善记笔记,勤写心得,不断积累经验。班秀文不仅谙熟古典医籍和各家学说之精华,而且对近代医书及报刊的有关论著与经验亦博收广集,一有所得,便记心得笔记,以备后学。有的还留存,以备查阅分析,揣摩总结。学术有年,临证日久,则注意总结治疗的经验教训,掌握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班秀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