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 建言献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087
颗粒名称: 肩负使命 建言献策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141-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3年,陆广莘56岁时被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名称是陆广莘策划并在多次讨论会上坚持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一词也是由此产生。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陆广莘

内容

1983年,陆广莘56岁时被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名称是陆广莘策划并在多次讨论会上坚持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一词也是由此产生。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区别在于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能互补互渗。”他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主张自主的“中医研究”。这一认识如今已经成为中医继承与发展中的一个判定标准和一句名言。
  他先后组织了首届“中医证的研究”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对“证”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等进行论述,在中医“证”的认识上进行从辨证到求本的认识论分析。
  “旁开一寸,更上一层”是陆广莘借鉴针灸术语、提倡解放思想、扩大科研思路而提出的。他带领同事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主持“肝血风瘀(郁)”和“脾津痰湿”两大系列“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部级一、二、三等奖。
  作为中医药大家和倡导中医研究的提倡者,他主持了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提出中医药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2005年2月,他参加了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论证会,对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提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并致信科技部、卫生部主要领导,直陈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等。
  他以独特的中西医身份、研究经历和开放大胆、严谨执着的工作精神开始了新一轮中医研究之路。陆广莘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他声名远扬,许多高校、医院邀他去讲课,他在各种场合宣讲中医,反复论说和疾呼中医学术。一个耄耋老人,对中医药仍然捧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陆广莘在邻居眼中是一个慈祥的老者,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和蔼的老师,但在学术上却是严谨执着、锋芒显露的人,他提出的“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振聋发聩,惊世骇俗,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有人听不懂,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不置可否。
  但记者注意到,在2009年7月北京大学举办的“信仰、哲学与科学”国际会议上,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提出的观点“科学不是观察世界的唯一一扇窗”与其异曲同工。这是威廉·菲利普斯、陆广莘等大师洞悉世界的先见,是他们慧眼识天下的呼声,愿我辈也能早日透悟!
  如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一支他带出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队伍,在相隔千里的广东等地也有他培养的高徒。他言传身教,垂范后人,其诊疗思想正在被认识、研究和光大。
  “勤求博采老弥笃,学究天人称大医。”陆广莘说,“我最初选择了中医,这辈子就献给了中医。”的确,他现在每天的安排紧张有序,读书、看报、写作、讲课、坐诊、带教..他继续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探寻着“生生之道”。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广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