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 中西合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072
颗粒名称: 兼容并蓄 中西合璧
分类号: K826.2
页数: 2
页码: 125-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中医优势,并力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药学的实践离不开《内经》、《神农本草》等经典医籍,学派的产生都源于医学家在临诊实践中,结合实际来开发经典中基本理论的含义,李辅仁主张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中医优势,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表现在机体整体层次上的综合病理变化”的优势在于直接把握病人的机体反应状态“只能从疾病反映在外的症状上去揣摩,说明病的解剖部位、组织的病理改变、器官的功能异常。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李辅仁

内容

他反对门户之见,主张中西医精诚团结,取长补短,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中医优势,并力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药学的实践离不开《内经》、《神农本草》等经典医籍,但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学派的产生都源于医学家在临诊实践中,结合实际来开发经典中基本理论的含义,可以说学派的形成都是始于创新,这就是“尊古而不泥古”。
  以此为基础,李辅仁发展了《内经》的“形能”学说,指出“形能”分为生理形能和病理形能两个方面。他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科学、辩证地揭示了两种“形能”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使古已有之的“形能”学说,成为出奇制胜地攻克现代老年性顽症的利器。
  作为中医师,李辅仁主张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中医优势,学习西医长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使病人受益。
  他解释说,中医重辨证,“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和出发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表现在机体整体层次上的综合病理变化。“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识别和理解“证”的过程。“证”与“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直接把握病人的机体反应状态,着眼于改善机体内在的稳态调节机制,调动机体综合抗病能力。但“证”只能从疾病反映在外的症状上去揣摩,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西医重辨病,它运用奠基于现代科技与实验研究的基础理论,说明病的解剖部位、组织的病理改变、器官的功能异常,甚至分子生物学变化的详情和细节,将其归纳为“病”的概念。“病”形成了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因有结构、功能的变化,影像、化验为依据,描述具体,治疗也是针对病因,令人一目了然。
  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之关键,在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不在于理论体系之争鸣。医生治病辨证的关键不在大同,而在小异。他主张,临床上要抓住主证、断然处方。对于疑难重证,要有“药到而立起沉疴”的胆识,对“经方与时方”要灵活化裁运用,在制方用药上要做到不求标奇立异,为疗效必须出奇制胜。
  李辅仁坚决反对以流派划门派,以偏盖全,竭力倡导当今为医者不可各执一端,更不可固守门户之见,而应在临床实践中整体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人体与疾病,不断学习、吸收各医家的学术观点与诊疗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因人、因地、因时治宜,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方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且,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树立良好的中医形象,保证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
  他认为当今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并存的时代,中医学不仅不再是“独此一家”,甚至有被异化、被取代的危险。中医同道及广大患者自然知晓中医学的独特魅力,但是不能否认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逻辑、直观的形态表述、快捷的疗效等优势占据了医学的主流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工作者就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内部的交流与学习,而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吸取现代医学、科学的养分,将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辅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