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牵挂事业广带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041
颗粒名称: 公心:牵挂事业广带徒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87-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琪说,是1953年听到传达的毛主席对中医工作的指示,认为中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功劳最大。选择中医以来他遭遇过很多歧视和阻力,31岁的他张琪觉得前方一片光明,他能深刻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名中医从业者的影响他说政府给他的荣誉太高了,有朋友建议他到南方合开诊所;他似乎注定为中医而生。一向性情平和、从不发怒的张琪。他愿意出头多次联名致信国家主席和总理,在很多场合他公开呼吁中医改革教育模式。
关键词: 中国 中医师 张琪

内容

他从来不争,什么都可随意,但为了中医事业,张琪奔走呼吁,几次致信总理。
  张琪说,八十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是1953年听到传达的毛主席对中医工作的指示,认为中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功劳最大。选择中医以来他遭遇过很多歧视和阻力,那天突然听到这个喜讯,31岁的他张琪觉得前方一片光明,兴奋得一晚没睡觉。
  他说自己“第二高兴的事”,就是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
  他的感恩发自内心。因为经历人生甘苦,他能深刻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名中医从业者的影响他说政府给他的荣誉太高了。
  事实上,张琪是个欲望不多的人。生活中,他喜欢写写毛笔字,听听京剧。当年有关部门想提拔重用,他婉言谢绝;有朋友建议他到南方合开诊所,他表示不会经营。他从不考虑升官发财,最大爱好就是看病。
  他似乎注定为中医而生。一向性情平和、从不发怒的张琪,为了中医事业,他愿意出头多次联名致信国家主席和总理,为中医争取政策和支持。在很多场合他公开呼吁中医改革教育模式,要中西医并重,他的忧虑溢于言表。
  为培养更多人才,张琪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带研究生。他说:“自己还能干几年?带徒才有意义。”他亲手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硕士,8位继承人,现在还有2个第四批继承人和5名博士。张琪力争“培养一个出息一个”,他的学生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暴魁、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中心主任吴深涛等,大部分成为中医战线的中坚力量。
  他还是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徐大基和林启展的授业老师。为指导他们学习,张琪不顾舟车劳顿,一年中两度从哈尔滨到广州,亲自带他们随诊,平时不厌其烦地在电话里授业解难,每一封信件都是亲笔书写。
  80岁生日之际,张琪收到众多学生的感恩与祝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谢宁、周亚滨教授在贺信中说:“随师三年,日间临证,夜间读书;鸡鸣冷月,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得恩师精勤教诲,推云拨雾,指点迷津,更给予我们人品医品之熏陶,对学生晚辈爱护有加。时光流逝,愈觉三年随老师鞍前马后实乃人生之莫大荣幸。”
  张琪,就是这样一位平和真诚的老人,一个骨子里有热爱、有追求的中医人,一名内涵深厚、需要用心揣摩的大师。

知识出处

走进国医大师

《走进国医大师》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