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解放后抗灾记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28
颗粒名称:
解放后抗灾记实
分类号:
E249
页数:
5
页码:
1074-10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慈溪多自然灾害,历史上有多次关于乡民因灾逃荒和灾后疫病流行的记载。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气象、水文的监测、预报,抗灾能力有所提高。在灾害发生前后,又全力组织防灾、抗灾、救灾,减少灾害损失,迅速安定群众生活,恢复工农业生产。主要抗灾史迹实录等解放后抗灾记实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解放后抗灾
记实
内容
慈溪多自然灾害,历史上有多次关于乡民因灾逃荒和灾后疫病流行的记载。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气象、水文的监测、预报,抗灾能力有所提高。在灾害发生前后,又全力组织防灾、抗灾、救灾,减少灾害损失,迅速安定群众生活,恢复工农业生产。主要抗灾史迹实录如次:
1956年8月抗台1956年7月底,气象站预报12号强台风将袭击县境。30日、31日,县委召开县级机关负责人会议,成立抗台防汛总指挥部,并抽调政法、财企、农林等部门干部14人组成办公室,组织2000余干部职工下乡,区镇建立相应机构,社社成立抢险突击队。指挥部发动群众连夜抢收早稻,加固海塘,抢运抗台器材,全县计调集麻袋4万条、草包5000余只,并组织12957名突击队员守护海塘。8月1日,台风在象山港登陆,县境最大风力11级,潮位异常,提前增高,一线海塘8处出现险情,暴风折树倒屋,计死7人,伤261人,灾情惨重。上级政府拨款7万元救济,县成立“台风灾害善后处理工作委员会”和“慰问受灾户工作组”,组织群众突击修补海塘,安排受灾户生活,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2~10日,全县出动劳力1.53万人,完成土方1.35万立方米。县委制定“生产自救、节约渡荒”方针,广开生产门路,修整农田水利,推广植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次年棉花亩产皮棉50.5公斤,成为全国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5个棉花高产县之一。
1961年夏季抗旱6月13日至8月23日,天气干旱,降水量仅34.2毫米。全县34.7万亩棉地、稻田受灾。县委组织群众,打坝灌水,提水救苗,奋起抗旱。抗灾期间,全县平均每天投入16万劳力,335台抽水机、拖拉机,1万余架水车。至7月25日,灌溉棉地19万余亩,稻田1.7万亩,省、地、县各级政府还动员各行各业支援抗旱,省调运抽水设备30多套,县抽调工厂电动机、抽水机51台,技术工人125名,各医院抽调医务人员236名组成抗旱医疗队至灾区服务。是年,棉花、水稻亩产仍分别达到46公斤和371公斤。
1962年9月抗涝1962年9月3日14号台风袭境,4~6日3天降水300毫米,形成特大洪灾。全县有29.5万亩农田受淹,另外还冲走原盐,淹仓库,倒房屋,毁山塘、涵闸,冲刷土地、堤塘,有7处海塘被冲缺,死1人,伤3人,灾情严重。县长黄建英等亲临前线,带领干部指挥排涝。其间,开启全县29座59孔出海排涝闸,开通一灶浦、龙舌浦、翁家浦等备用水闸,挖通废涵洞9个、旧浦道4条,并开通七塘缺口,加大排涝量。同时每天出动3000劳力掘浦梢,捞蕴草,疏通河道。并调集抽水机102台排除低洼积水,发动群众用大量水车及1.49万件舀水工具排除地面潦水。至9月15日,积水基本排除,缩短淹水期,减少了损失。水退后,组织群众花4天时间护理棉花、水稻各9.7万亩、3.7万亩,抢摘烂棉桃21万公斤、潮花35万公斤。有关部门调运化肥490吨、蔬菜种子1000公斤及足量的农药,支援灾后恢复生产。是年,亩产皮棉仍达43公斤,水稻亩产381公斤。
1963年9月抗台9月初,县正在召开区委书记会议。7日获12号台风消息,即改变议程研究抗台,会后组织90多名干部下乡,发动全县迎战台风。10日起,投入21万劳力抢摘棉花;投入万余劳力加固盐仓1861座、卤缸5.86万只,固定或拆卸盐板43.6万块,枝条架155座,风车331台;组织职工599人转移库存粮食81.5万公斤、棉籽25.5万公斤,并加固粮仓(仓容量819.5万公斤);县供销社千余职工转移露天棉堆,加固危库19处;同时查访民间危房,加固34间。11~14日,台风过境,全县组织群众顶风冒雨疏掘浦梢,加固险段,计完成土方1万余立方米,石方1000余立方米。是年,棉花、水稻灾后夺得丰收,亩产分别达到51公斤和441公斤。
1971年夏季抗旱6月24日至9月4日72天中,降水仅110毫米,造成大旱。县委、县府即发动群众抗旱。具体措施有:节约用水,统一灌溉,合理利用水源;3万亩晚稻普遍削田保水;新打土井150眼,水潭750个,增加水源;晒荒土地改种杂粮1.57万余亩;发动水利建设,至8月底,45个公社兴修水利455处,投工86.7万工,完成土方176.8万立方米;发动各行各业调集电动机56台,柴油机20台,水泵23台支援抗旱。是年,全县粮食亩产仍达634公斤,人民生活安定。
1971~1973年抗御作物病虫害3年间,农林作物遭受多种病虫害侵袭。1971、1972年,明湖、鸣鹤公社及县林场马尾松林区松毛虫暴发,枯松似火烧,被害面积达3万亩。后政府用飞机喷药杀灭,始得控制。1971年,棉铃虫暴发,危害面积达40万亩,棉花亩产仅25公斤;1972年,县建立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县以下各级皆设植保机构,并发动30万人下地捉虫,还试用其他除虫技术;1973年全县采用多种措施抗虫害:冬季深耕灭蛹28万亩,棉花生长期在田间放置糖醋诱蛾钵23.3万只,插诱蛾树枝29.4万把,装置黑光灯25700盏,全县各生产队配置喷雾器6万余架、喷粉器4500余架,全县共发动20万余人下地治虫,减轻了虫害损失。是年,还春遇水淹,夏遭龙卷风,棉花又发红叶茎枯病,但棉花产量比上两年稍有回升,亩产39公斤。
1974年8月抗大潮8月18日,宁波地区电话会议通报13号台风和潮汐的动向,县委组织7名县委常委、150名县级机关干部、724名区、社干部奔赴一线海塘抗台抗潮。19日,台风过境,最大风力9级,又适逢天文大潮,出现5.24米的异常高潮位,海塘险象频生。全县1.65万人冒雨上塘抢修险段60多处。此次潮患,造成7.5公里海塘倒坍,缺蚀2.6公里,坏涵洞多处,咸潮入田害棉、稼,损失严重,龙山、浒山等区尤烈。8月20、21日,县委先后召开有各区、社及各单位领导听取的电话会议、区委书记会议,部署抢修水毁工程和救灾工作。20日后,全县每日出动2万余劳力,浒山盐场3处160米海塘缺口,经5000余人4天4夜苦战,投工10.2万工,抛石2500立方米,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3次堵口被冲毁,第四次才堵住缺口。至10月底,全县总投入劳动力62.3万工,完成土方65.78万立方米,石方3.08万立方米,整理石方3.33万立方米,提高了海塘抗潮能力。
1977年8月抗御特大暴雨8月21日傍晚起24小时内,降水250米,多数地区暴雨时间集中在3~4小时内,江河、水库水位猛涨,全县26.3万亩农田受淹,棉杆浸水5寸以上的有7万亩,水稻淹至稻眼睛的有5.3万亩,少数棉稻被洪水没顶。另外毁山塘,倒房屋,冲农田,坏桥梁,险情环生。22日清晨1时,县委书记黄建英等赴出险地点查看,3时发紧急通知突击抢险。在县的全部县委常委和40名县级机关干部下乡,与基层干部、共产党员一起投入抗灾斗争。24日,县委召开区委书记及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制订了包括稳定群众情绪、突击在两天内排除积水、加强棉花后期管理的技术措施等在内的4方面抗灾规划。积水于25日排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1979年8月抗台慈溪人民刚战胜了8月15、169号台风的影响,23、24日又遭强台风袭击,过境风力10级,潮位异常升高。台风入境前,22日起即紧张动员,加固危房,转移物资,加固海塘险段,投入2万余劳动力。24日又组织4.5万劳动力抢修险段,抛石2万多立方米,加土4.5万立方米,加固海塘100余处。有4名群众在抗灾中牺牲。县委9名常委、600余名区社干部始终坚持在抢险第一线,中国人民解放军300余名官兵开赴最危险地段,与群众一起堵住龙山盐场海塘10余米宽的缺口。这次台风过境,风狂潮猛,损失惨重。计毁海塘9段9.6公里、丁坝28.4公里、咸水库2座,49公里海塘受冲刷,海水淹棉地2930亩,22万亩棉花倒伏,淹盐田1.5万亩,损原盐5000担,损房屋5355间。灾后,县有关部门抽调车辆赶运抢险救灾物资,迅速恢复工业、农业和盐业生产。
1981年9月抗台8月31日,县委通过会议部署抗御14号台风。9月1日,县委、县府、县人大领导率县级机关干部72名下乡,帮助区、社干部组织7500劳动力加固20多处险塘,调集3万余只草包运一线海塘备用。8月31日至9月2日,台风袭境,风力11级,潮位高逾6米,1.2公里海塘决口,1.15公里丁坝、顺坝冲毁,损塘30公里,另外淹农田、盐田,毁涵洞、桥梁,倒房屋、电杆,摧折竹木,冲走原盐,死2人,伤31人,损失严重。灾后,省水利厅、财政厅拨款40万元、水泥150吨、木材100立方米救灾。县组织抢修海塘,护理作物,恢复生产,至10月底,共抛石2.77万立方米,填土17.65万立方米,投工19.83万工,加固了全线海塘。
1983年9月抗御龙卷风9月16日下午4时,龙卷风袭击周巷、长河、逍林、观城、龙山5区9个乡镇,伴暴雨冰雹。死9人,伤265人;坍屋459间,损坏5029间;折、倒电杆无数,5条输电线路中断,电讯、广播线路严重破坏;棉花大面积倒伏,折茎杆、碎棉叶,预估每亩减产20~30公斤..灾情严重,精忠、云城、潭南3乡的18个大队尤甚。灾害发生后,县委、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即赶赴灾区慰问农民,并成立救灾领导小组,抽调医务人员组织医疗队,派10名干部驻重灾区组织救灾工作。为帮助灾区人民安排生活、恢复生产,宁波市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调拨水泥200吨、钢材20吨、玻璃120箱、毛竹5000枝、平瓦20万张、椽子5万根,县政府拨款2万元。全县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克服了生活、生产上的困难。
1986年6月抗御龙卷风6月22日下午6时22分,龙卷风袭击周巷、庵东、长河3区6个乡和县农垦场,伴有暴雨和冰雹,狂风暴雨中死4人,伤178人;倒屋324间、损坏1050间;损棉禾、折电杆,损失严重。县委、县府领导得到灾情报告后,即赴现场了解灾情、慰问农民,并组织救灾领导小组,领导救灾工作,省民政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领导亦于23日、24日分赴灾区慰问农民。灾区人民生活迅速得到
妥善安顿。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