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熟语 童谣》成文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291
颗粒名称: 《方言 熟语 童谣》成文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
页码: 406-407
摘要: 本文《方言 熟语 童谣》成文记由任央君创作。
关键词: 慈溪市 市志 修志

内容

《方言熟语童谣》能够成文,应该感谢很多人。
  2011年9月,《慈溪市志》编辑部龚建长、岑华潮、罗映堂老师约请我就新编市志方言编的编写交流看法。我大胆谈了我的观点:我市方言研究前辈范无伤先生撰写的1992年版《慈溪县志·方言编》对慈溪方言的研究比较全面,学术价值高,目前为止无人能出其右。虽时过廿年,但慈溪方言变化并不显著,重新按体例编写应无必要。方言新编可对前志作勘误、完善和补充,而不必推倒重来。
  不久,罗老师来电告知,编辑部认可了我的观点,并力邀我撰写此编,说龚主编相信我能胜任。但说实话,接此任务,我是诚惶诚恐的,总觉自己底子不够。虽在此前,因研究慈溪人普通话学习中语音偏误及辅导对策,师从方言语音研究专家孙宜志先生,对以浒山话为代表的语音系统进行过比对梳理,但一叶障目,管中窥豹,对慈溪方言的全貌还不是很了解。罗老师再三鼓励我,并给我带来外地县(市、区)重编的资料和我市一些方言研究爱好者的研究成果,还多次上门跟我交流思路,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建议。
  在认真研读了前版方言编尤其是对《同音字汇》进行逐一辨析后,我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因语音流变而变化;有因印刷问题需勘误。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上,我初步确定了三节内容:《片区特征》概括介绍境内主要方言片区及其特征,着重介绍以浒山话为代表的临绍小片的语音特征;《语音流变》则对1992年版方言编声母表、韵母表、声调进行补遗和微调,并对《同音字汇》中的流变作调整、修改、勘误和补充;《方言辨正》则从通用语(普通话)学习的角度,分析慈溪方言与通用语存在的差异,从而彰显慈溪方言特征。经过近一年的资料收集、整理、比对和撰写,2012年初,文稿基本完成。根据志书编纂要求,岑老师在征求我的意见后,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并通过了初审。
  但作为一个章,总感觉三节内容比较单薄,也缺少志书所必要的丰厚的举证材料。此后罗老师多次来我处探讨交流,送来许多可供参考的资料。在翻阅中发现,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熟语、童谣等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而这些又恰好是1992年版县志所没有收录的。是否可以收录部分熟语、童谣作为此次修编的有效补充?罗老师马上向编辑部作汇报,并得到了认可。
  于是再次进入漫长的材料的收集、整理、比对、选编。在此过程中,罗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并且分担完成了童谣部分的选编工作。我的同事中有不少从小生活在浒山、讲纯真地道的浒山老话的人,两年来,他们不厌其烦地帮助我反复辨音、求证,与我共同完成了此章。
  而更让我敬佩的是龚主编,每次我写的内容他都会反复求证、多次审阅,提出独到的见解和修改意见。2013年底,此章在顺利通过了专家的三审后,他还转发过来一张密密麻麻注满了问号和意见的底稿,要我进一步说明。他的敬业和审慎让我不敢有丝毫马虎。
  感谢曾有的这一经历,它促成我从一个普通话的推广者到方言研究者的转型。2013年初,应市档案局之邀,我协助他们完成了方言语音的建档工作,大量生动鲜活、弥足珍贵的方言语音资料,丰富了我对方言语音的感性认识,培养了我对方言的灵敏度,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我相信,在这条路上我还会坚持走下去。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慈溪市志》编修全过程和辑录相关资料编纂,卷首配有与修志工作密切相关的彩色照片,前置编纂回顾、编纂记事,正文由文件辑存、讲话发言、专家评审、论文选录、修枝慢谈、修志掠影六个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