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和小桥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韵味桥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07
颗粒名称: 横河和小桥头
分类号: I266.1
页数: 7
页码: 26-32
摘要: 《横河和小桥头》是俞志泉所作的一篇文章,描述了横河是姚江的又一派支流,经余姚县治往东到宁波汇甬江出海。往西上虞、绍兴,上溯即剡溪、天台,那是唐诗之路。到杭州就进京杭运河直达苏州、扬州北上。是三北地区农耕时期连外埠的交通命脉。
关键词: 桥头村 文学作品 俞志泉

内容

横河以栲栳山的飞瀑为源头,绕着游源山、陈山、翠屏山脉在北麓蜿蜒流转,来到余姚县治的三江口汇入姚江,浩浩荡荡七十余华里,好几段河道都能清澈见底,青翠葱绿的韭菜扁(水草)随着水流摇曳,不时的还能看到红鲤鱼成群逗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错,那是沿江的山壑溪谷汇成了众多的清泉源头,一江秀水碧波荡漾,灵秀而大气。早在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就隐居在横河边的陈山。“高山苍苍,江水泱泱”,陈山脚下的横河河段也更显的宽广涟漪,一座安山桥如长虹跨江,更显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
  横河是姚江的又一派支流,经余姚县治往东到宁波汇甬江出海。往西上虞、绍兴,上溯即剡溪、天台,那是唐诗之路。到杭州就进京杭运河直达苏州、扬州北上。是三北地区农耕时期连外埠的交通命脉。
  横河江依偎翠屏山脉溪流的乳汁养育,沿岸土地油润丰腴,南岸桑林青翠葱绿连绵,北岸稻菽随风起伏接天涌浪,散落着一簇簇粉墙黛瓦的农舍,柳荫掩映炊烟绕缭,屯屯都是稻香村。不远处树梢上飘出杏旗招客,随风送来酒香,是行人探亲访友,诗酒聚会的“杏花楼”。
  沿着纤道上,过三五里地就有一座歇脚凉亭,夏时有草鞋茶水备用,这是附近老农的本份,闲时做些草鞋,烧锅茶水是举手之劳,而纤夫在路上可是解渴救急的及时雨。冬季不时也有粗布棉衣,这些都是给出门在外的行人应急和施舍给乞丐们御寒用的,叫做“舍草鞋”、“舍棉衣”,这些布施都不会留名。老人们说;留了名就不是善事了,反而显现了浅薄,更何况都是小恩小惠,本不足道。
  沿河的纤道也是旱路要道,行人和船只并行。如果行人有需求,只要你肯开启金口求援,搭上便船也是很平常的事,艄公会说;船“笨”,多加一二百斤是不会有“感觉”的。
  纤道一路青石板铺展,一路的小桥流水。一路的珍珠般的古朴小镇,有安山桥、石堰、横河七星桥、彭桥、匡堰、新桥、双河堰、双河桥等等以桥命名的小镇,均系河道交错小河汇流小桥串联,绿柳掩映,人烟密集的水乡街市。往东又有鸣鹤场、观海卫、纵深乃至掌起、龙山、达蓬山。是农耕时期纵横三北腹地,联通外埠的水陆交通要道,我们儿时还十分繁忙。平头宽展的“百官船”、昂首翘尾的“缸甏船”,从甬江驶来用于航海的尖底深仓翘头多桅的“吊船”,曹娥江驶来的四平八稳的“楼船”,动力多用风篷(帆)和纤夫,载重量多达几十吨。又有灵活的“的士”脚划船、农家轻便的三板船穿梭于其间。有悠闲自若,一手撑舵,一手举杯,眼盯着前方把酒杯送到鼻子里的老艄公。也有轻松随意扶着舵,唱着山歌亮嗓子的帅小子,也有站在楼船船头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公子哥。一条横河洋溢着奔放宽松,豁达又随意,热闹又大气的氛围,堪称是一道流不尽的风景线。沿河众多繁荣的水乡小镇就靠这条“横河母亲”河养育,三北平原的富饶也仰仗横河这一条热烈奔腾的动脉。
  小桥头坐落在栲栳飞瀑的北麓,东横河的源头。北河沿有一座牌坊,依牌坊一条河叫牌楼江,牌楼江就是农耕时代的桥头通横河走向外埠的出口。
  姚北平原依山傍海,河道密布,桑林成荫,稻菽连片,是有史以来民风淳朴,生活宽裕的鱼米之乡,散落着无数的小桥流水,杨柳垂丝,炊烟缭绕,鸡犬相闻的村落。农人们春播秋收,衣食有余,崇尚风雅,忙农闲文的耕读人家也不少,但要在县志上检索出这个小桥头,了解这个小桥头,却找不到一星点文人雅事的标记。要寻找她曾经的过去,也只能是靠老少代代口耳相传的记忆。
  河姆渡在栲栳山的南麓,小桥头就在栲栳山的北麓,只不过是有一座不甚高的丘陵山脉相隔而已。而东走向的翠屏山,横跨的就有长溪岭、塔岭、石埠岭等等众多的岭道贯通了南北。小桥头应该说是河姆渡先民们开拓的热地吧,如此联想起来,小桥头与散落在翠屏山北麓依横河的其他村庄一样,历史就厚重多了。
  小桥头与里仁桥
  “里仁桥”这座桥,应该是有过一段风光历史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座桥已早早地湮灭于乡土。真正让她名正言顺地风光于世,还是得力于改革开放。现在的桥头桥,才是真正展现了大气而雄伟的英姿。出慈溪东站,往宁波的329国道上,跨越南北的天桥横空出世远远地屹立在旅客的眼前,桥头到了。
  329国道,车水马龙,天桥横跨南北,天堑变通途,把个老桥头从小农经济的小家碧玉引渡到了现代。桥南的小桥老街。已显得苍老和局促。桥北:正展示着青春的活力,英姿勃勃,街道纵横,楼群林立,商号紧挨,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昌盛的气象。
  桥头人民是勤奋卓越的,现代化的桥头能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是凝聚了几代人的勤奋和美好的向往,是不断改变自身的形象和努力的成果。
  明清和民国初,桥头是属于上林乡或者是林东乡的,没有自己的冠名,但桥头已蕴积凝聚了欲发的秀气。“小荷才露尖尖角”,绰约而飒爽的风姿也已崭露聪角,那就是“里仁桥”:
  “里仁桥”在天桥南堍老街“后弄”向南的近百米处,这是横跨东西街河的一座小桥,由于河小桥小,在河网密布桥梁众多的姚北平原,本不称道。但由于工艺精湛:斗拱、雕栏、刻柱、狮头、浮图,剔透玲珑,堪称一件稀世的艺术珍品,为四邻八乡所惊叹,竟成了世人刮目相看的小家碧玉而远近闻名。
  桥头村本是田中央村,现在宽阔的桥三路街道的前身就是依河蜿蜒的田中央路。“小桥”本名“里仁桥”,也显示了田中央村人们仁慈为怀的善良之心。大概是人们更欣赏小巧玲珑,精致卓著的实体,倒是掩盖了“里仁”这个雅名。自建造了这座小桥名噪一时以后,小桥头也替代了原来古老的田中央村。而小桥也地灵人杰,特聚人气,人们一有空闲就聚集在桥上侃大山,引来了众多的商贾走脚在此立业,看来桥头老街和桥头镇地名的兴起,这座“里仁桥”是功不可灭的。
  桥头老街
  桥头老街以里仁桥为中心,分河南河北。以堍面北的是“震泰”杂货店,并兼营邮政业务。外埠来信,信封是长方形中间带红框的牛皮纸,题目都具“浙江姚东小桥头震泰宝号”转某某先生启这样的字样。余秋雨文化苦旅“信客”一文中的信客不是这家宝号的邮递员工,当时邮政只递信件,不做包裹物件邮寄业务。也许“信客”这一行当要比这一“震泰宝号”的邮政古老的多,当时是“信客”与“邮政”同时并存时期。
  桥头这个地方去上海谋生的人很多,十几岁念上几年书就由亲朋好友带往上海学生意,立业后多数在家乡娶媳妇安家,无论也有在上海成家的,双方也均系在申的乡里人,与老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往来频繁,平时就寄封信报个平安。
  “信客”是游走于上海和乡间,揽些上海亲友逢过年赠馈亲友的生活用品,诸如衣料、滋补品之类回家,以及乡下带一些土特产携赠上海亲友,这些业务必须有“信客”这一行当来承担。
  震泰宝号西侧的北河沿是柴行,是卖买山柴及松树柴爿和杨梅树头(杨梅树头是裁缝师傅装熨斗用的,不爆火星)的集散地。卖买双方“中人”称斤量,价钱也由柴行的“中人”说了算。说起柴中人,街南侧田中央村还有一个灰“中人”,桥头附近有出外不种田地的非农户和男人在上海的留守户,烧饭做菜灶洞的火灰是上好的肥料,有外地的农户来桥头附近兑(收)灰,都由“灰中人”带着挨家挨户的来看灰缸。就用一根细长的小硬木棒戳一戳灰缸,试一试灰缸里的灰是山柴还是秸秆烧的,还是混合各有多少,说个价钱,卖买双方都由中人说了算,从来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争议。这个“灰中人”大家都叫“兑灰郎”。也不知“柴中人”和“灰中人”是谁授的权,没有吧,但卖买双方却如此地认为他出的价就是公正的。
  河南柴行西侧就是“顺昌弄”,顺昌弄上南百米就是通天楼,弄的二侧都是楼房,弄是以“顺昌胭脂贳器店”命的名,老板就住在这条弄西侧的弄口,一排五六间楼房,房前围墙,大概祖上是几兄弟吧,店主都叫他“阿大”也许是叫老板为阿大?(土革时算不上资本家)顺昌阿大身材小巧矍铄,慈祥长寿,我们壮年时他还健在。里仁桥南堍东侧是个三江口,是街河通横河的牌楼江的起点,三江口的西南侧叫栈房角,有一排高平房,看来是大宗货物来桥头的起船埠头和仓储。柴行对岸里仁桥西侧的北河沿是一排朝南六间楼房,楼下的门面地板房,就是“顺昌胭脂贳器店”,除了另售胭脂花粉之外,兼营租贳珠轿、花轿、便轿,还有十里红妆抬置嫁被,铜、锡、瓷器的杠箱,办酒筵用的盆、碗、碟、盘等等其他平常人家不常用而有红白喜事又不得不用的一些器用杂物。
  我们儿时尚能常常看到花轿,路上有花轿抬过的时候都会相互招呼着出门跑近看热闹。娶婚队伍里有“随民“乐队开道,花轿后跟着迎亲新郎的小轿和迎亲队伍,吹吹打打非常热闹。没见过书上见的八人大轿,大概大轿只是官府的专座,而小村荒野的路也走不了八人大轿。到是二人抬的小轿在平时还不时能见到。这种小轿的功能大概就是现在出门的轿车吧,有钱人家里有自置备用的,一般人出门需要风光,就到贳器店来租一顶(座)。
  南货店二爿,一爿在里仁桥下北街河沿,后弄口东侧,面南,店号叫“长河南货店”。招贴都是“南北蜜饯,四时鲜果”。陈列各色桂圆、核桃、木耳、黑枣、红枣,山珍干果以及状元糕、连环糕、绿豆糕等等各色糕点;当时也算名贵珍品了,乡里人家宴用的各色茶点也都一应具备。
  中药店二爿,一爿是何姓,一爿是毛姓。店堂一边药橱密布抽屉,玻璃上橱陈列储药的瓷瓶,药香盈鼻。柜台内老板戴着瓜皮帽穿着长衫,架着老花眼镜,看起来也很像有学问的老学者。还有“洋茂杂货店”,“隆泰造坊店”等等稍具规模的店铺,还有没有招牌的各色小店铺。咸货行里大多是黄鱼鲞、海蜇、乌贼干、虾仁、鲍鳗鲞之类的腌制海货。
  当时的桥头毕竟是乡村小集镇,没有当铺酒楼,没有布店绸庄,人们穿的大都是家庭妇女自织的土布,体面点的洋布和绸缎就需要从上海捎带,妇女们穿戴时髦点的就靠跑上海单帮走巷串户的货郎了,但大多都是廉价货,名贵点的就要预约下一趟给捎带了。
  小街逢农历双日集市,主要的货物多是海鲜和农副产品,沿河一排设有四面开敞的棚屋,棚屋下是河埠头,大宗的瓜果菜蔬在这里上河,街河的进出口就是通往东横河的牌楼江和迎圣桥。
  海鲜大多是“新浦”海涂上捕来的泥螺、沙蟹、白蟹、蛤子等小海鲜。还有鲻鱼、丈鱼、跳鳝、黄甲(螃蟹)等上品海鲜,但有着涨潮和落潮的局限。上街买菜的也只是桥头周边约三四平方公里的村民,因为东有观城,东南有鸣鹤,西边有逍林,集镇都比桥头大。但桥头的市面也还算熙熙攘攘。
  物资交流大会
  早时候的物资流通依附在庙会,什么地方有庙会,商品就会在什么地方汇集。既然是庙会,当然是以庙事活动为中心的,诸如舞龙、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主角。桥头西侧车头村的吴山庙是大古塘一线的较为著名的庙会。所以赶庙会的人多,物资也丰富。
  解放以后,小村也紧跟时代步伐,一边斗地主分田地,一边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把吴山庙的泥菩萨都给砸了。皮之不存,毛则焉附,庙会可以取消,但作为生产和生活用品的物资不可没有交流的载体,必须另辟渠道,但桥头是个小集市,凝聚不了人气,也就中断了好几年。
  随着社会的进程,桥头有了合作商店和供销合作社,就替代了庙会。担当起了凝聚人气的职能,这就是物资交流大会。
  过去的庙会以庙为中心,场地是庙门口与吴山之间的一块空旷地场。物资交流大会当然不能再在那里举行。但桥头街小,容不下这么多的人,中心当然是要放在老街,就在“里仁桥”的东侧约百米处通“牌楼港”的三江口栈房角搭一座便桥,再在顺昌弄口搭一座便桥,连通河南河北,街河二岸的街头和延伸段就是百货日用品的展台的临时棚,花花色色琳琅满目,争异斗艳前卫新奇。游客济济人头攒动,大多是少女少妇和居家过日子的主妇。
  除了百货摊位,其他经营日用家杂的场地就在桥头老街周边开辟,诸如农具、家用的铁器、木器竹器、铜器、锡器等等。信善庵小学(秋雨母校)和老街之间有一块稻田,就是“施忠彪”大力士演艺卖膏药的地方,他与弟子们舞枪弄棒的也真有本领,这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看的节目,既不用买票,又能欣赏武艺。
  我们人小,不会有伤病的感受,演武艺是吸引买膏药的顾客,更精彩的节目往往被延误和隐藏在后,我们就烦。我们需要的是看到真本领,可与侠义小说里的英雄联想在一起,又可激发浑身的活力,在小伙伴里露一手。
  大力士的班主也不只是“施忠彪”一台,另外还有一台“庄国梁“,技艺各有千秋,我们就一场一场的参差看,这是我们最乐意看和传颂的节目,不知道这样武功高强的大力士是何方神仙?多年后才知道他们在余姚搬运公司做队医,其实也是普通人。赶交流会场子的戏班子很多,主要的有余姚越剧团,主演是杨小毛,叶彩金,筱彩英,演的是传统剧目,也是最聚人气的剧场。还有余姚滩簧,绍兴绍剧。这三个剧团每次交流会是必到的。有几年也是宁波滩簧,记得依次演的剧目是《半把剪刀》。
  场地都设在桥头周边的民居的空旷地中间,东一处西一处的,台是临时搭的,照明是四盏汽油灯,下起雨来就麻烦了。我们儿时爱好广泛,白天看大力士,晚上看戏,票不买的,东钻钻西钻钻总有进去的机会。
  也有几个书场,据大人们说,说书人也是很有名的,如宁波过来的朱宝英等等,有走书、评书,讲的有《三言二拍》一场讲结的,也有《粉妆楼》、《万花楼》之类的大部头,如果人气旺盛,不论交流会的日期就延续下去,听众大多都是中老年居多。交流会一般都在秋季,一有交流会日子的发布,我们读书就静不下心了,总是盼望交流会的日子尽快到来。

知识出处

韵味桥头

《韵味桥头》

本书收录的“桥头商人”篇所展示的14位企业家,是桥头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创新创业的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诚信务实的经营给同行以启示,也为桥头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机遇已经形成,桥头,这座天桥之镇,正借助大桥优势,在新世纪实现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俞志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