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吴笑笑《我的演艺人生》(自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3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吴笑笑《我的演艺人生》(自述)
分类号: I238.8
页数: 5
页码: 262-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越剧作家吴笑笑的生平与作品和《我的演艺人生》等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话剧 名家

内容

吴笑笑,女,1927年8月6日出生,浙江嵊县(现为嵊州)甘霖镇人。慈溪越剧团的缔造者和创始人之一,慈溪著名越剧演员,曾任慈溪市越剧团首任团长。10岁时就去嵊县仙庭寺的王瑞标的“黄金大舞台”学戏,先学老生,继学小生、小旦,最后定的是丑角。自己取艺名叫“吴笑笑”。1946年加入宁波高升文化舞台后又去宁波魏银凤舞台演戏。1950年,又参加了原“黄金舞台”老板王才标、王任仁等人在慈城组织“和合舞台”。1951年5月,“和合舞台”更名为“和合剧团”,任副团长。同年底,又更名为“慈溪县和合姐妹越剧团”。1953年,出任团长。次年,改名为“慈溪县越剧团”,吴笑笑继任团长。
  文革开始,剧团和演职员工都被遣散,被分配到慈溪新华书店当营业员。后又到周巷供销社文具部当营业员。1978年,“慈溪县越剧团”奉命恢复,同年10月,胡笑笑复任剧团团长,1980年,由于身体原因,退休离团。
  胡笑笑见证了慈溪越剧团兴衰发展的历史。她的演艺人生其实也是慈溪越剧活动的一个缩影。
  我的演艺人生
  吴笑笑
  我原名吴琴花,1927年8月6日出生在浙江嵊县(现为嵊州)甘霖镇。吴笑笑是我的艺名,旧社会嵊县的农村家女孩子,学戏的比较多。我一家四口人,父亲、母亲、我与弟弟,父亲做小贩,母亲务农。1937年,我10岁,去嵊县仙庭寺的王瑞标的“黄金大舞台”学戏,那时不叫越剧,叫“绍兴文戏”。当时学戏的都是十来岁的女孩,约五十人。要学戏先订《关书》,规定学艺三年,不付工资,只供膳宿。所谓膳,三餐烂粥粗杂饭,七个螺蛳放碗汤;所谓宿,睡的是破庵寺的烂泥地。还规定三年内如有意外,概与戏班主无关。学戏三个月,老板就叫我上台演戏,如唱错,要挨打。有一次,我顶了老板一句,被老板用白簇痛打了一顿,打得我起不了床。后来父亲知道后,将我背回家。伤好后,跟一马姓老板去海门演戏。从此,我走上了演艺生涯,在缙云、东阳、永康、浦江、义乌、新昌、天台、诸暨、上江、松阳、龙泉等地奔演。
  我学了好几种角色,先学老生,继学小生、小旦,最后定的是丑角。丑角要有丑角样,艺名也要有丑角的含义。当时听说上海有位名丑角叫“王笑笑”,于是便为自己取艺名叫“吴笑笑”。那时唱戏的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唱戏没有剧本,没有准台词,也没有准动作,叫“路头戏”,由派戏的师傅或班长讲一个故事梗概,按故事的人物,临时指定某人演某角色,各人再根据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自己去捉摸如何演、如何唱,我们依赖的是师傅以前教的“赋子”。“赋子”是一套程式化的唱段,什么场合、处境、情节都有不同的“赋子”。如我演丑角的,在唱街坊“赋子”时,就唱:“一本万利开典当,二龙抢球珠宝庄,山珍海味南货店,四季发财水果行,五颜六色绸缎店,六六顺利开米行,七巧玲珑江西碗,八仙楼上开茶坊,九曲桥畔中药铺,十字街头闹嚷嚷”。平时,一有空就背“赋子”,每天早起吊嗓子、练功,搁腿、下腰、打飞腿、鹞子翻身、对枪、走圆场。我是丑角,在戏中经常要带点笑,所以我还要练笑,每天对着镜头练各种笑。还要想噱头,有时,通过噱头噱脑的表演,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1946年开始,我在宁波陈兰春、钟高升文化舞台演戏。1949年在宁波魏银凤舞台演戏。1950年,原“黄金舞台”老板王才标、王任仁、袁国畅、袁金泰等人在慈城组成了“和合舞台”,我也去了“和合舞台”。1951年5月剧团摆脱了老板的控制,更名为“和合剧团”,团长杨谭凤,副团长是我与张廷凤。年底,又更名为“慈溪县和合姐妹越剧团”。我任团长,副团长张少鹏,时有演员30余人,归文化馆领导,属集体性质,经过“一化三改造”后,演员的个人服装、行头都折价归集体,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4年5月,省召开戏曲工作会议,我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各剧团演现代戏,上山下乡为群众服务。在这期间,在文化馆馆长叶仲康的领导下,剧团排演了《二兄弟》、《红色娘子军》和《九件衣》等配合形势的戏,这是我们剧团第一次演现代戏。
  1954年,县域调整后,我们于1955年到浒山,团址在老总工会对面的草舍屋。当时剧团有四、五十人,挂牌的是上海请来的张秀英,后由她培养了一些演员,她任导演。演出的戏是《千夫所指》和《胡珍娥》,都是看了别人的戏后自仿的。当时的旦角是从杭州请来的旦桂仁,生角是张秀英,老生张少鹏,我是丑角(俗称四柱头)。拉主胡的先是一个瞎子,后来是殷志秀。
  1956年,我们排演《相骂本》。剧情是:箍桶匠张天保之女九斤姑娘聪明能干,被财主石二娶作第三房当家媳妇。九斤过门,遭妯娌嫉妒,愤而回娘家。后来三叔婆豢养的猫在石家偷食被杀,趁机向石二敲诈,石二请回九斤,制服了耍泼的三叔婆。该剧九斤与三叔婆“相骂”一场,语多夸张、滑稽,喜剧色彩浓烈。我是丑角,演三叔婆。当时我还是不到二十岁的小姑娘,对三叔婆的人物性格把握不好。该剧以前我也曾经演过,但一直演不好。于是我去农村看老婆婆走路的形态和动作手势,看小脚老人颤抖抖地走步,看她们跺脚跺地吵架,学她们双手叉腰,两手猛拍屁股,满口污言乱语骂人,有的手举菜刀,边骂边乱舞。我把看来的现象存精去粕,运用到戏中,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效果。后县文化部门来人,把我们的口头台词整理成剧本,并于同年参加了宁波戏曲大会演,得了多个奖:剧本奖、演员奖、演出奖、舞美奖、音乐奖。我获一等奖,老生袁月春获二等奖,沈申儿、杨毛毛、包月英获荣誉奖。后我们把剧本向上海《新民晚报》投稿,报社寄来200块稿费,叶仲康、陈国龙、我与王壬生各得50元,我们很是高兴。不久,上海越剧院派人来慈溪,了解修改剧本的经验。
  1957年,我们剧团的《打面缸》参加了省戏曲会演,获演出奖,演员是周银菊、沈申儿、杨毛毛和包月英。
  1958年,我们根据五洞闸合作社的情况,由陈国龙执笔,我“吐”台词,创作了《童钊仁》剧本,在慈溪各地演出。当年,省里在慈溪召开创作现场会,对我们创作的《童钊仁》给予高度的肯定。
  我们演过的剧目除传统戏外,土改时演《白毛女》、《刘胡兰》、《血泪荡》、《红岩》;“三反五反”时演《十五贯》、《血手印》、《海瑞上疏》;合作化时演《斗诗亭》、《山花烂漫》、《兄弟俩》;“四清”时演《焦裕禄》、《雷锋》、《霓虹灯下的哨兵》。1958年9月,省文化局还派我与六龄童等六人,到广东观摩红线女排演的现代戏《红霞》,回来就排越剧《红霞》,在全县各地演出。
  后杨毛毛、沈申儿、包月英被抽调到宁波地区越剧团。那年上虞越剧团遭大火,行头被烧,人员走散,根据上级要求,我团派出张传凤、王素娟等五位演员支援他们。
  当时,我们在上山下乡下海送戏上门中,自背包裹道具,足迹几乎遍及全县各地,到过余姚陆埠、梁弄等山区,东至舟山、定海一带岛屿。有时,我们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坚持演出。还先后举办了四期越剧培训班,培训人数近百人。
  剧团自1956年始,配备了政治辅导员,第一任是陈文甫,第二任沈美珍,第三任是王如意。文革后,蒋伯琴、陈云、阵珊岳也先后担任过辅导员。我是1956年第一个在剧团入党的,1958年发展了周银菊,1959年又发展了叶水琴,并成立了党支部,我任书记。
  1959年至1961年,上级又为剧团配备了唐武声专职编导。
  1966年,文革开始后,剧团和演职员工都被遣散,我被批斗,参加劳动。服装、道具也被销毁、散失一空。1970年我在慈溪新华书店当营业员。1972年至1978年9月,在周巷供销社文具部当营业员。张少鹏也到周巷酱品厂当职工。
  1968年,部分青年演员被召回,成立了“慈溪县文艺宣传队”,负责人是陈瑞康,1969年更名为“慈溪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开始排演《红灯记》、《沙家浜》等到革命京剧样板戏等。
  1978年“慈溪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又复名为“慈溪县越剧团”,10月,落实政策后,我又复任剧团团长,那时的团址在大会堂北边。当时剧团演出十分火爆,我记得在周巷大会堂演了整整半个月,场场座无虚席。《血手印》在余姚龙山剧院连演56场,场场爆满。
  1980年,由于身体原因,我退休离团。

知识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慈溪戏剧述略》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关于戏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剧种以及形式的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笑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