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姚剧名称的流变:余姚滩簧——姚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姚剧名称的流变:余姚滩簧——姚剧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48-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余姚滩簧名称演变成姚剧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
慈溪市
姚剧
发展史
内容
姚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姚滩演出的大量剧目为对子戏,一丑一旦,插科打诨,表演风趣幽默,对白巧嘴伶舌,唱腔婉转动听,恰如一对鹦哥,惹人喜爱,因此,“鹦哥戏”也就成了“姚滩”的代名词,演出的班社也就叫“鹦哥班”。
民国初年,大批余姚滩簧班社到上海演出,一些艺人又引申出了一个更文雅的姚滩称呼,叫做“鹦鹉文戏”。这与当时的称越剧为“绍兴文戏”,称宁波滩簧“四明文戏”一样,都是为了区别于唱腔高亢并有武打动作的绍兴大班等高腔乱弹戏而取的一种时髦的新名称。
有段时期,也有人称“余姚滩簧”为“秧歌戏”的。这是因为在宁波、绍兴一带,“鹦哥”与“秧歌”的读音相近,“秧歌戏”与“鹦哥戏”常被混用。其实“秧歌”是江南水乡一带的田头山歌,农民在水田中播秧插秧,耥田耘田,边干活边自娱,有唱有说,其内容涉及爱情较多,且夹杂着“田头野话”。而余姚滩簧的台词唱腔中也含有这类成份,于是姚滩班社有时被叫成“秧歌班”也就不足为奇了。
余姚滩簧还有一个别名叫“灯戏”,演灯戏的就是灯班。在民间曲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余姚滩簧时,由于曲艺艺人大都是农民和手工艺匠(簟匠、铜匠等),他们农忙时难以抽闲,只有在元宵灯节前后农事较少、传统的春节热烈喜庆气氛尚未消尽的时机,出来唱余姚滩簧,便有了“灯戏”这个名称。但后来随着职业戏剧班社越来越多,他们虽然也还是农忙劳动农闲演出,但平时演出的场次大大增加了,除了农忙季节要停演下田,其他时间都充分利用,不再局限于灯节前后了,于是“灯戏”这个名称也就逐渐淡化。
“串客戏”也曾是余姚滩簧带有地区性的称呼。其实“串客戏”最初指的是“宁波滩簧戏”(宁波甬剧的前身),流行在当时宁波、镇海、慈溪东部地区。由于姚滩的艺术风格与之颇为接近,因此凡宁波滩簧演出过的地区,有余姚滩簧去演出,也就有观众误以为是宁波滩簧,亦称之为“串客戏”,一度曾误称成真。
余姚滩簧的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段时期,出于语言的习惯,人们将余姚滩簧简称为“滩簧”、“滩簧班”,而省略了“余姚”两个字。如清乾隆年间的“才华班”就叫滩簧班,发起人虞才华在横河一带也被称为滩簧艺人。余姚滩簧外出上海等地演出,也不叫“余姚滩簧”称“绍兴滩簧”,因,为当时余姚属绍兴府辖,打“绍兴”牌子在外地容易叫得响,吃得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姚滩艺人小山宝和大桂香,在高亭唱片公司灌制的第一张余姚滩簧唱片,标的就是“绍兴滩簧”。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也是为了与宁波滩簧、蛟川走书等有所区别。一直到后来,在绍兴的余姚滩簧艺人阿申先生正式打出了“绍兴滩簧”的牌子后,余姚滩簧外出演出时又重冠以“余姚”了,“余姚滩簧”也被社会所公认了。从“余姚滩簧”到“姚剧”,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解放初期,滩簧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为配合当时政治中心任务宣传,部分艺人对姚滩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排演现代剧目,实行男女合演等,“余姚滩簧”中的戏剧元素也日趋成熟,并形成了较稳定的戏剧模式。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滩簧演出的管理。1953年2月,以黄承炳为首的17名姚滩艺人,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植下,组建了“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余姚县人民政府将“余姚滩簧小组”演出的姚滩定名为“姚剧”,并于同年成立“余姚姚剧团”(专业剧团),从此“姚剧”的称呼就正式确立,替代了其它林林总总的别称。
知识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关于戏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剧种以及形式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