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窑具铭文的考古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0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窑具铭文的考古发现
分类号:
K878
页数:
5
页码:
117-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窑具铭文的考古发现,创造出灿烂的瓷业文化,为越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
越窑
青瓷
窑具铭文
内容
1984年文物部门对上林湖地区的瓷窑址进行全面调查,1985年又进行复查,发现瓷窑址190余处,采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在窑具上发现了许多刻划姓(名)氏的铭文。如姚蒲奴、王蒿、魏文、徐信记、马、何、朱、王等。由此引起了古陶瓷研究者的注意,并对之进行多次专题调查、研究,称这些留下姓氏的匠人为“上林窑工。”(1)这批铭文的出土,是研究唐宋时期制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也是探讨陶瓷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的实物依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窑具铭文72例。
“窑具”一词,不是广义上的瓷业生产工具,而是专指直接服务于制品烧成的用具,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匣具、垫具、间隔具三类。(2)在72例窑具铭文中,匣具57例,间隔具15例。按窑具质地来分,瓷质窑具44例,夹砂耐火土窑具28例。在46例瓷质窑具中,除1件环形垫圈外,均为匣钵。瓷质匣钵在装烧时,叠接处涂釉密封,烧成后,须破匣钵,才能取出器物,为一次性匣钵。从铭文内容来看,可分为数字和姓名二大类。数字为5例,姓名67例。按采集地点排列,后施岙Y66,黄鳝山Y26出土的标本较多,分别为9例和11例,其他窑址较少。
匣钵是用来装烧瓷坯的。在匣钵外壁刻划姓名,是表示制品的所有者。入窑装烧,烧成后出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个窑位的制品是谁的,不会与他人的制品混乱。晚唐时期的Y66和Y26窑址出土有“余”、“马”、“马公”、“马公受”、“马使”、“王嵩”、“罗业师记”、“徐庆记烧”、“姚蒲奴”、“李行”、“吴”、“葛”、“郑元”、“方者”等姓名文字,说明他们的制品曾在Y66和Y26号窑焙烧过。这反映了唐代晚期瓷业生产有明确的分工,有专门从事制作瓷坯的和烧窑的手工业者,我们分别称之谓“坯户”和“窑户”。坯户制作好瓷坯后,须到窑户那里焙烧。他们之间既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上述晚唐时期各窑址间所出铭文标本中,无一例相同姓名者。可见当时坯户与窑户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组合关系,也就是若干个坯户和一个窑户组成一个大的生产单位。上述姓名者应是某个生产单位的业主,而不是雇请的工匠姓名。
唐代早期的14例铭文标本,均为间隔具,无一例匣钵者。其中姓氏9例,数字5例。唐代早期制品普遍采用明火叠烧,匣钵具很少出现,因此,在间隔具上刻姓氏,入窑装烧时,来区分某个窑位制品是某个业主的。这说明晚唐时期瓷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唐代早期已经形成。
据《余姚彭桥黄氏宗谱》卷首有记载:“江夏宗谱跋:黄氏以汉迁越来,宗法严定,荣族撅声越东,分布越州慈水、明州上林,创建事业,窑业流入东海,功名不忘先世,作为图谱,以贻后人,其贤可知。时天祐四年(907年)九月令吉。”可见黄氏祖先自江厦迁越后,在上林创建事业,到唐末窑业蓬勃发达,名声远扬。宗谱中的余姚彭桥,即现今的慈溪彭桥,在上林湖西约3公里,唐至宋时,属上林乡。在众多的姓氏、姓名中,仅见上Y53出土1例“黄”字款。这件刻划“黄”字的瓷质匣钵的年代与黄氏宗谱记载窑业的时代相当,这个黄姓业主很可能就是余姚彭桥黄氏族人。在上林湖出土的66例姓氏和姓名者,他们都是优秀的手工业者,创造出灿烂的瓷业文化,为越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附注
(1)童兆良:《上林窑工》,见《越窑·秘色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任世龙:《浙江古代瓷业的考古学观察——遗存形态·制品类型·文化结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版。
知识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越窑历代产品的造型、装饰、装烧、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外销与文化内涵诸方面,并对越窑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和展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