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通安全与秩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57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交通安全与秩序
分类号: U491
页数: 6
页码: 358-363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0年至2010年慈溪市交通安全与秩序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交通安全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等。
关键词: 交通安全 秩序 慈溪市

内容

主要是交通安全管理、秩序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快速增加,道路交通监理手段也相应变革。
  第一节 交通安全管理
  交通事故预防
  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主要从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改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推行交通安全责任制入手,提高人们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1990年,慈溪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成立以副市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13人组成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发动慈二棉员工、商业系统职工、共青团员上街宣传。1991年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先后与浒山南门小学、白云小学共建儿童警校、少年警校。
  1999年,开展创建“交通安全示范村(厂)”活动,至2000年底,有36个村(小区、学校)通过宁波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及交警支队验收。2001年开展“交通环境整治大会战”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全年交通事故比上年下降32.9%。2006年,白云小学少年警校,在宁波市教委和交警支队组织的第五届少年警校大检阅中获得三等奖。2008年9月,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局和慈溪电台联合开设“直播交通”电台,每日早晚交通高峰期间直播城区及全市道路交通状况,宣传交通安全知识。2009年,市公安局在《慈溪日报》、电视(台)、新闻网上开设“交警提醒”、“交通违法曝光台”、“交通红绿灯”、“交通论坛”,扩版“直播交通”节日,每天直播时间由2小时扩为4小时。2010年3月,市公安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联合举办“与春天同行,做文明市民”、“开文明车、行文明路、做文明人”志愿服务活动。
  驾驶员分片安全管理
  1990年,继续实行驾驶员安全片组管理,设立汽车驾驶员安全片组81个,组织驾驶员学习交通法规、通报交通安全情况和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各镇(乡)建有二三轮驾驶员安全片组,每个安全片组指定交警联系人,驾驶证审验,驾驶员转户、转正、轮训等有关手续须先由片组签注意见。1992年,有二三轮驾驶员安全片组56个。1997年5月,市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成立,在各交警中队交通管理区域建立分会,各机动车驾驶员安全片组归入相应分会。2004年,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交通安全教学开始社会化、普遍化,协会、片组活动的作用越来越小,组织逐渐消散。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春运”(春节旅客运输)安全检查、专业运输单位驾驶员集中教育及报刊电台、网络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和交通违法记满分的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集中教育。
  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1990~1993年,开展整顿各类违章占道、清理路障等行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系数。1994~1996年,在329国道拓宽改造中,及时调整和补设各类交通安全设施。2000年,师桥镇政府出资120万元,率先在329国道师桥段公路上全线安装路灯,当年该路段未发生重大死亡交通事故,事故总数下降25.6%0。其后,范市、掌起和周巷等沿线各镇均投入资金,329国道境内段均安装路灯,称为“亮灯工程”。2001年对城区交通标志标线进行完善和调整,新增交通标志140块,改版60余块,施画交通标线3215平方米,新设信号灯4组,329国道沿线新建16个停车场。20032006年,每年对道路安全状况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黑点”(指上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路口和路段中道路状况不安全或安全设施不到位的点、段)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通过补充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或者路段改造等措施,及时消除隐患,有效减少可防性死亡交通事故发生。2006年,全市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年内首次实现下降。2008年,对排摸出来的57个事故多发点段、594个临水临崖危险路段(桥梁),按道路辖区各镇、各交警中队和各有关部门进行治理目标任务分解,截至年底,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治理部分交通安全隐患。2009年,新增交通信号灯52套、“电子警察”27处,安装护栏2万米,施画标线5万平方米,对城区408块指路标志进行改版,增设各类标志789块,对东外环线、开发大道等有条件的路口进行渠化改造。2010年,以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为龙头,加快红绿灯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监控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
  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
  2003年,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任组长,宣传部、交通局、司法局、安检局等16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把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列入市政府对各镇、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相关镇(街道)和部门对全市11个交通事故“黑点”、39处隐患路段进行整治。2005年,在329国道、中横线配设路口协警,维护路口交通秩序。2008年7月,市公安局、交通局等部门联合成立全市农村客运质量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为期3年的农村客运质量安全整治工作。2009年,市公安局、交通局、安检局等相关部门对事故多发的329国道139K+250处及省重点督办的100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之一的329国道140K+850~141K+400路段进行勘查、调研、整治。2010年,市公安局联合教育局等部门,对445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摸,并及时整改。
  道路交通事故查处
  交通事故查处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负责,对事故责任者作出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直至移送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990~1994年,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年均不超过200起,死亡人数不超过100人。事故发生地主要集中在329国道一线。1995年起,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年均超过200起,死亡人数超过100人。1998~2005年,道路交通事故持续上升,2000年一般以上事故突破1000起,达1342起。2002年6月1日起,对仅造成车物损失或轻微伤害的交通事故,实行快速处理。2003年,城区道路部分路口使用“电子警察”,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有所回落,事故死亡人数却继续增加。2004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200人,被省政府列为交通事故多发重点县(市)。200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交通事故当事方经济赔偿可通过自行协商、共同申请交警调解、向人民法院起诉3种方式处理。2004年7月,市人民法院在市交警大队开设交通巡回法庭,受理和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2005年,省政府提出交通事故“零增长”目标,市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改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电子警察”等道路交通监控设施,警方加强基层预防工作。2006年开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3年下降,由上年的223人分别下降为199人、185人、183人。2008年5月,成立市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调处交通事故中民事纠纷案件。9月,市机动车轻微物损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服务中心试运行,实行事故车辆定损、定责、理赔“一站式”服务,17家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和1名交警现场办公。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4项指数均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67人,比2008年下降8.7%。2010年实现交通事故“零增长”目标。
  交通违法处理
  1990~1997年,慈溪机动车辆和驾驶人逐年增加,查处交通违法量逐年递增。1998年,交警上路27840余人次,查处各类交通违章286700余起。1999年,道路交通管理逐步应用电子设备等现代科学技术记录数据、图像、照片,侦破交通事故,处罚交通违法行为。2004年3月,城区慈百路与西二环路口、慈甬路与新城大道等8个路口安装“电子警察”,当年“电子警察”查获交通违法行为69241起。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实施,被查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均输入计算机处理。2005~2006年,相继在中横线、329国道等道路路口、路段安装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装置。2005年5月,宁波市范围内交通违法行为实行异地处理。2006年,处理电子警察查获交通违法行为288218起,交警大队现场查处284026起。2007年,交通管理部门先后组织开展多项重点整治,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600554起。2008年,全年共查处交通违法行为587478起。2009年,开展“平安”、“蓝盾”、“决战五十天”等集中整治活动,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81371起。2010年,每周一次在《慈溪日报》上对交通违法数、超速前十位及醉酒驾驶人进行曝光,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20922起。
  第二节 交通秩序管理
  城区交通秩序管理
  1990年,城区交通秩序由市公安局巡警大队负责管理。1990~1994年,城区开始设置单行线、货车绕行、客车限时通行等交通管制措施。1995年5月29日开始,限制客运机动车辆进入中心城区。1998年,市城管办成立,城区交通秩序管理职能由市公安局委托给市城管办,10名交警进驻市城管办,协助管理中心城区115条8米以上市政道路交通秩序。1998年3月,市城管办对解放街、乌山路、环城西路等6条道路实行单向行驶。1999年11月,城区实施“双禁”,即机动车辆禁鸣喇叭,拖拉机禁止入城,城区主要路口设置“双禁”监督岗。2001年,确定每月一周为“双禁”活动周,严管6条单行线,查处闯禁和逆向行驶车辆。是年,城区“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创建,被省公安厅、建设厅评为C类城市三等管理水平。2002年,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大会战”,中心城区开展交通秩序整治,针对车辆乱停放状况,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原则,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在车辆乱停放重点地段、时段,进行集中整治,早上6时至晚上10时重点管理,轮流值班。重点路段设置8处高峰岗,进行交通疏导。2004年,整治人力货运三轮车随意停放、随路游荡情况,施画100余只泊位,规范停放秩序。是年,被省公安厅、建设厅评为C类城市二等管理水平。2005年,加强高峰时段管理,对易发交通拥堵的金山、西门、城东3个菜市场周边、三北大街与孙塘路、青少年宫路、后二房路、乌山路与金一路、孙塘路与金一路等路口及地段,设置交通管理高峰岗和交通指挥疏导岗。充实学校周边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整治放学高峰时段学校周边交通秩序。落实接送孩子车辆管理责任制,实行大队长和各辖区中队长与学校校长联系制度,强化队员与老师联管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2008年,开展中心城区交通“疏堵保畅”工作,城区主要道路实施中心隔离、部分路段路口拓宽渠化、强化疏导等整治措施。2009年,慈溪市被公安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平安畅通县区市”。2010年,329国道城区段、三北大街、开发大道等城区主要道路路口,采取削减机非隔离花坛宽度或拆除机非隔离花坛等措施扩展路口,并实施渠化改造。
  城区车辆停放管理
  2001年4月,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峙山路实行自行车、摩托车分离停放试点。2002年,宾馆、饭店、大型商场商店门口设置临时停车位,新江路、孙塘路、南二环路、北二环路、新城大道、青少年宫路等单侧施画950余只泊位,启用古塘绿苑和孙塘绿地两处地下停车场,提供118只免费车位。2003年,中心城区主要市政道路两侧人行道上重新施画摩托车、自行车停车位667只,施画公共停车位390只。实行违停车辆抄告单制度,全年查处违停车辆6252辆。2004年,按照“能划则划”原则,新施画汽车泊位360只,摩托车、自行车泊位244只,人力货运三轮车泊位100余只,各类临时停车泊位3000余只。2005年,城区各大型商场、银行、宾馆、饭店等主要公共场所责任区域实行车辆停放秩序自我管理责任制,加强自我管理,城管纠察队和交警路面中队对违法停车者进行劝说教育。2006年,开展88次道路交通秩序错时、集中专项整治。2007年,利用4300余平方米闲置地块开辟临时停车场,增加临时停车位250余只。同时,加大违停车辆查处力度,采用拍摄取证手段,对违规车辆实施处罚。2010年9月,城区三北大街、新城大道、慈甬路3条道路人行道试点施画临时停车位,增设临时停车位1400只左右。
  乡镇交通秩序管理
  19901992年,交警队、路政、工商等部门和当地政府,对人、车流量集中的国道沿线周巷、樟树、观城、淞浦车站附近交通“咽喉”路段,开展清理整顿。采取清障、新建停车场、增加协管人员等措施,交警各中队加强上路查纠,保障境内交通畅通。1993年底,各镇(乡)设立交警值勤室(除浒山街道),加强乡镇道路交通管理。1995年6月,交警值勤室划入当地派出所,各地公安派出所负责本镇(乡)辖区道路交通管理任务,交警重点保障329国道交通管理。1998年起,派出所不再兼管交通管理任务。1999年,镇村二级建造停车场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庵东、师桥、坎墩、周巷、逍林、胜山等镇共建造37个客货运停车场,客货运车辆拥堵街头的占道营运状况消除。2001年,329国道慈溪段开展以预防、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中心,集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公路治安管理、道路设施建设及警队规范化建设等为内容的“平安大道”创建,2003年通过省公安厅验收。2006年,各镇(街道)成立“道路交通管理警务工作站”,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等工作,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2008年,建立“公安驻农村警务室”,开展联合执法。2008年7月至2010年,对临水临崖危险路段(桥梁)、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点)进行治理,及时整改交通安全隐患,至2010年,全市道路交通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点)治理分别完成35处和335处。

知识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七编,包括:道路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物流 联运、交通管理、教育与文明创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