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5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程建设
分类号:
U448
页数:
7
页码:
241-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杭州湾海域建设条件复杂,大桥建设施工中加强施工组织优化,科学划分施工标段,分步实施主体工程,严格控制关键节点,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关键词:
慈溪市
桥梁
工程
内容
杭州湾海域建设条件复杂,大桥建设施工中工序交叉、作业交叉和设备交叉频繁,施工战线长,组织难度大。指挥部在南岸滩涂区开展试验段工程,为全面开展海上施工探索和积累经验。同时,加强施工组织优化,科学划分施工标段,分步实施主体工程,严格控制关键节点,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第一节 工程设计 工程招标
工程设计
2001年5月,指挥部在全国开展杭州湾大桥施工组织优化和桥型方案征集活动。同年5月29日,组织召开杭州湾大桥初步设计和施工方案征集座谈会,20位资深专家和中港三航局联合体、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等5家建设单位应邀参加。通过科学咨询论证,确定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决定设计”设计理念和“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施工组织方案,尽可能地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减少海上施工作业风险,并提出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100年。
通过招标最终选定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等18家单位参加设计,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设计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联合体承担。
工程招标
工程共需钢材82万吨,水泥129.1万吨,沥青1.16万吨,木材1.91万立方米,混凝土245万立方米,钢管桩5513根,钻孔灌注桩3550根,承台1272个,墩身1428个。工程招标始于2001年11月,止于2009年9月,历时近8年,共开展73批次、113个标段招标活动,总标金额达137.98亿元。
第二节 项目施工
试验和检测
试验中心 建立中心试验室,受宁波市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和指挥部领导。试验中心接收驻地监理工程师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试验样品,采用盲样流转进行复核(对比)试验。
测控系统 建立以指挥部为主导、测控中心管理、监理单位监管、项目部为实施主体的测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
试验段工程 2003年3月,在南岸先行开展试验段工程,探索海上施工组织规律。
钢栈桥 南岸钢栈桥长9.78千米,宽7米,共用钢材5万吨,于2003年10月31日开始搭建,2005年12月24日完工,大桥下部结构施工任务完成后于2006年8月15日开始拆除。
施工建设
北引线 位于K49+000~K49+015.5,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上部采用30米和50米预应力连续梁。
北引桥 位于K49+015.5~K52+069,贯穿北岸陆地区和约1.6千米长滩涂区,下部结构为526根深长钻孔灌注桩,111个承台,111个墩身,上部结构全部为预应力现浇混凝土连续箱梁,分支架法、挂篮法和移动模架法3种施工工艺。2003年10月28日开工,2007年8月27日完工。
北航道桥 位于K52+069K52+977,为跨径组合70米+160米+448米+160
米+70米双塔双索面钻石型钢箱梁斜拉桥。下部结构采用海上钻孔桩,其中索塔B10、B11号墩钻孔桩直径2.8米,桩长125米,每墩26根,共52根,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承台。上部结构为扁平式钢箱梁结构,平行钢丝斜拉索。其中钻孔灌注桩90根,承台6个,索塔及墩身6个,钢箱梁67片,斜拉索112根,塔顶高层+186.5米。2004年11月17日开始打桩,2007年2月6日开始钢箱梁吊装,2007年2月7日主塔封顶,2007年6月13日合龙。
中引桥 位于K52+977~K64+037,下部结构采用钢管桩,桥墩一般为预制,少数高度较大桥墩采用现浇施工,上部结构为70米连续混凝土箱梁。钢管桩直径一般为1.5米和1.6米,桩长71~89米,重64~74吨,全桥共有5513根,采用螺旋法整桩一次卷制成型,并进行防腐蚀处理,大型沉桩设备有海力801号、天威号、三航桩15号和海桩8号等。70米梁每片长70米,宽15.8米,重达2200吨,共540片,箱梁集中预制,通过陆上纵、横移滑(轨)道,采用移梁台车和千斤顶顶推等方式将箱梁移运至出海码头,由海上专用运架设备进行海上运输和架设。2005年6月1日开始架梁,由起吊重量为2500吨、起吊高度40多米的“小天鹅”号和起吊重为3000吨、起吊高度为50多米的“天一号”运架船作业,2007年5月完成70米箱梁架设任务。
南航道桥 位于K64+037~K64+615,为跨径组合100米+160米+318米单塔双索面A字型钢箱梁斜拉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其中索塔D13号墩钻孔桩直径2.8米,桩长120米,共36根。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承台,桥面为扁平式钢箱梁结构,平行钢丝斜拉索。其中钻孔灌注桩90根,承台4个,索塔及墩身4个,钢箱梁42片,斜拉索80根,塔顶高层+202米。2004年6月3日开始打桩,2007年1月10日吊装第一段钢箱梁,2007年1月26日主塔封顶,2007年6月11日合龙。
南引桥 位于K64+615~K84+688.5,包括水中区、滩涂区和陆地区。水中区下部结构为直径1.6米钢管桩基础,桩长71~89米。滩涂区引桥下部结构由钻孔桩、承台及墩身组成,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承台为圆形,墩身为花瓶式矩形现浇实体墩身。上部结构为5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组成,共需50米箱梁404片,每片梁长50米、宽15.8米,重达1430吨,箱梁集中预制,研制1600吨轮胎式门式吊机、M1800轮胎式搬运机、1600吨轮轨式吊机、1600吨轮胎式运梁车、1600吨架桥机等设备,采用大体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运架重量在同类施工工艺中为世界第一。2005年7月28日开始架设,2006年11月完成。陆地区引桥由主线桥和4座匝道桥组成。其中主线桥基础为直径1.2~1.5米钻孔灌注桩,承台结构分为哑铃形、矩形两种,墩身采用板式和柱式两种桥墩;桥面宽33米,由70、50、80、30米不等连续混凝土箱梁组成。
匝道桥基础为直径1~1.2米钻孔灌注桩,承台采用矩形结构,墩身采用板式墩,桥面宽8.5米,均为30米连续混凝土箱梁组成。
海中平台
位于K66+120,建设规模12000平方米,建设期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运营期作为大桥监控、海事监控海上紧急救援基地,兼休闲观光服务功能。工程包括:海中平台基础及一层平台、观光塔基础、海中平台码头以及匝道桥和栈桥工程。其中海中平台基础采
用310根钢管桩,匝道桥采用98根钻孔灌注桩,97片钢箱梁安装,于2006年1月26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完工。观光塔基础采用26根钻孔桩,连接栈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桥跨布置为12.7913.98+12.79米,总长39.6米,于2006年10月1日开工,2007年8月24日竣工。海中平台码头2006年10月1日开工,2007年8月24日竣工。
南引线
位于K84+688.5~K85+000,路基宽35米,全线为填方路基,按道路工程施工。
服务区
设南、北两个服务区。南岸服务区位于K82+505处,总占地面积为71941.6平方米,建筑物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面积为3182.39平方米。2007年6月26日开工,2008年2月25日竣工。北岸服务区位于K48+210处,规划区域面积约5.6公顷(167亩),综合建筑面积8855.96平方米。2007年6月开工,2008年3月底竣工。两个服务区都设东西两区,为司机和旅客提供休息、餐饮及汽车维修保养等服务,共有加油站4座,供应93号、97号汽油和零号柴油。
桥头标志
在南、北岸服务区附近各设一座桥头标志性设施,设施采用方柱形框架结构,平面尺寸6×6米,建筑高度36米,共10层,基础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围墙身采用120毫米和40毫米厚花岗岩石材镶面。2009年12月2日开工,2010年12月18日落成,命名为“祥和”。
非通航孔防撞试验段
在北通航孔两侧高墩区和南通航孔高墩区以及海中平台匝道区设置独立防撞墩、拦截索链、锚泊浮体、锚锭沉块组成拦截体系,避免偏航船舶碰撞大桥。2009年11月21日开工,2010年7月22日完工。
航道桥及高墩区风障
资料表明大桥海域达到8级风天气概率为80%,在南北航道桥及两侧高墩区设12.334千米风障,确保大桥行车安全。
第三节 项目管理
工程指挥部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建设和管理,与项目部、监理办签订合同,运用合同、制度和立功竞赛等措施对施工进行管理。
管理机构
指挥部设工程管理处,由综合部、质量部、安全部及四个项目部组成,不设总监办,总监职能由总工办、工程管理处承担。
管理措施
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并完善68项管理制度和108项工程管理程序,统一使用700
多份工程建设用表。2002年3月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专用施工技术规范》及《杭州湾跨海大桥专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005年经省交通厅批准实施。
进度管理
按照工程总体计划,把握工程进度关键节点,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工程进度比计划提前8个月。
质量管理
严格贯彻“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各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安全管理
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方针,制定各类《应急反应预案》和《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管理网络。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创造国内“百亿元产值零死亡”施工安全新纪录。
投资管理
根据工程总体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对资金使用进行计划、调度和管理,委托审计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审计。
合同管理
建立人员、设备、分包和劳务台账,严格规范工程分包和劳务行为,督促承包人加强对劳务工管理。
信息化管理
工程指挥部研发包含(A、数据采集、可视化形象进度管理和工程管理信息等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原材料供应及管理
根据不同物资特性和要求,通过招标形式分别确定采用甲供、直供和推荐3种供应模式。
立功竞赛
2003年12月8日,省、市总工会组织召开杭州湾大桥立功竞赛誓师大会。竞赛活动以综合竞赛为主要形式,以单项竞赛和阶段竞赛为有益补充,共有5家施工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1名建设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个集体和440人次获得省、市以及立功竞赛组委会表彰。
档案管理
建立面积210平方米、设备齐全的档案库房。按照交通部《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成立档案专项验收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专门负责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共形成竣工文件11711卷,其中竣工图共计108卷。2009年,投入50万元建设大桥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及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并对所有文件进行全文扫描。2010年3月,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档案验收。
第四节 科技创新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是一项多学科、跨领域系统工程,依托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进行多学科产、学、研强强联合攻关,注重发挥自主创新主导地位,取得以九大科技创新为代表的一批成果,获得一批专利和工法,研制成一批大型海上施工设备。
在预可行性、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建设等阶段,围绕建设条件、设计与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运行管理等方面,先后开展148项专题科研,获得技术革新成果250多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专利15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8项,发表论文139篇,出版专著5部,多项研究成果已纳入国家和行业标准或规范。“杭州湾大桥”项目被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评为2007~2008年度公路交通优秀设计一等奖,“大吨位5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沉桩成套技术”和“杭州湾大桥风环境对行车安全影响和对策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吨位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与桥墩局部冲刷研究”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跨海长桥测量控制关键技术”被中国测绘学会、国家测绘局评为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知识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七编,包括:道路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物流 联运、交通管理、教育与文明创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