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能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737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能源
分类号: F407.2
页数: 34
页码: 669-702
摘要: 本编记述了慈溪市能源供应主要依赖外来引进,从人畜为动力到煤炭、石油产品和电力的转变,经历了多个阶段。目前,慈溪市已经不断引入新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同时,为解决能源紧缺问题,该市实行了大量的电力建设,新建燃煤、燃油发电厂、开发利用风力、垃圾等新能源用于发电。此外,慈溪市重视节能减排,实现了产值能耗下降。在工业生产总产值能耗和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的同时,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其中工业消费占比较大。
关键词: 能源工业 工业经济 慈溪市

内容

慈溪能源匮乏,电力、石油产品、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多为外地引入。20世纪前,慈溪民众主要依靠人畜为动力、柴草作燃料进行生活与生产。清末民国初,随近代工业文明引入,慈溪逐渐利用煤炭、石油产品、电力等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慈溪民众生活与生产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电力、石油产品、煤炭等能源消耗激增。进入21世纪,慈溪引入天然气,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得到开发利用。
  慈溪发电始于民国4年(1915),时龙山旅沪巨商虞洽卿在家安装10千瓦火力发电机1台发电,供码头、电报房、宅内及部分商店照明。但至解放时,境内无专营电厂,企业自备发电机功率小,仅用于企业内及附近集镇商店等照明。1952年8月,浒山电厂建成发电,装机容量45千瓦,主要用于生活照明。之后,境内主要集镇相继兴办专营电厂,1964年10月,庵东电厂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500千瓦,用于浒山、庵东2地工业生产。1965年引入华东大电网电源,电力供应范围扩大,农业排灌开始用电力。1966年6月,县内第一座35千伏输变电工程浒山变电所建成。1969年8月,庵东电厂停办,用电以华东大电网供应为主。20世纪70年代初,南部山区开始兴建小水电站,基本实现村村通电。1979年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多数企业自置柴油发电机间歇发电。至1987年,全县有小型水力发电站10座,总容量1116千瓦,年发电量近100万千瓦时;企业有自置发电机811台,总发电能力3.82万千瓦;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8座;年用电量2.76亿千瓦时。1988年后,慈溪逐年加大电力建设投资,以解决电源性缺电与电网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新建燃煤、燃油电厂,开发利用风力、垃圾等新能源用于发电;输变电工程建设逐年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不断推进,供电网络日趋完善,实现电力持续增长,为慈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保证。2011年全市有50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7座、110千伏变电所27座、35千伏变电所31座。全社会用电量101.68亿千瓦时。
  民国时期,慈溪柴油、汽油用量极少,煤油用于居民点灯照明,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随电力发展,煤油需求减少,1957年煤油实行凭票供应,1970年敞开供应;随农业机械化进程,柴油需求增加,1973年实行凭证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煤炭、柴油、汽油等需求激增,计划供应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979年县燃料公司开始采购计划外煤炭实行议价供应;同年建立县液化气供应管理站,供应瓶装石油液化气,石油液化气开始取代柴草、煤球成为居民生活燃料。1986年县煤气公司成立,石油液化气使用开始逐渐普及。1987年,慈溪石油、煤炭销售量分别为1.74万吨、15.89万吨,分别为1978年的2.18倍、2.71倍。1988年后,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慈溪引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缓解能源消耗压力。20世纪90年代后,太阳能热水器在慈溪热销。2002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2003年,管道燃气投入使用。2006年,慈溪建成国内首个居民小区太阳能发电系统,次年安装风光互补新能源路灯。2007年,杭甬天然气管线慈溪支线工程完工,次年开始向居民供应天然气。2011年,慈溪消耗石油成品油34.58万吨,液化石油气3.17万吨,煤炭79.22万吨,天然气2368.28万立方米。
  慈溪重视节能工作,特别是2007年成立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后,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实施项目用能节能评估审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节能技术,节约能源取得新进展,产值能耗指标总体下降:万元工业生产总产值能耗1988年0.69吨标准煤,1998年0.28吨标准煤,2008年0.10吨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0.92吨标准煤,2008年0.80吨标准煤。2011年,慈溪全社会能源消费527.88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消费346.94万吨标准煤,占6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79.22万吨、电力消费40.66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共172.29万吨;万元工业生产总产值综合能耗0.11吨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3吨标准煤。慈溪市政府被评为省“十一五”节能工作先进集体。
  第一章 电力
  第一节 发电
  20世纪80年代,慈溪电源性缺电严重,电力供需矛盾突出。之前慈溪曾建小型水力发电站及火力发电厂,发电量小且运转不正常。1988年后,小水电站因库区淤浅及水源用途改变大多停发,先后开办5家燃煤、燃油电厂用于热电联产和顶峰发电,因效益原因关停2家。2007年后开发利用风能、垃圾发电。2011年,慈溪有1座小水电站、3家火力发电厂、1家风力发电场、1座垃圾发电站运转发电,发电量5.2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2%。
  水力发电
  1988年,全市有大山、童家岙、凤湖、窖湖、尖峰、解家、梅湖、杜湖、邵岙及后茅山水力发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116千瓦;其中大山、童家岙水电站由村自发自用,其余8座总装机容量1080千瓦与大电网联网。1989—2003年,大电网供电到村,水电站机组年久失修,相继关停拆除6座。2011年尚存梅湖、杜湖、邵岙及后茅山4座小水电站,其中仅后茅山1家发电,发电容量75千瓦1台,全年发电9.21万千瓦时。1988—2011年,全市水电累计发电量886.66万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总用电量的0.12‰。
  火力发电
  电厂 1989年8月,慈溪热电厂首台容量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运行。后又新建、扩建5家燃煤、燃油火力发电厂,用于热电联产和顶峰发电,电力供需缺口减少51.81亿千瓦时,峰谷差缩小12.65万千瓦,负荷率提高2~4个百分点。因受上网电价及燃煤、燃油价格等因素制约,慈溪调峰电厂、港慈电厂分别于2000年2月、2005年10月关停。2011年,慈溪火力发电量3.09亿千瓦时。
  用户自备发电 1988年,全市有不并网用户自备柴油发电机组811台,总装机容量3.88万千瓦,主要为棉花、化工、食品、动力、水泥、棉纺、粮油等较大国有企业在电网停电时发电,作生产用电补充。随着民营企业发展,供用电矛盾突出,尤其在2001—2006年,用户自购柴油发电机组逐年增多;其中2003年1—9月,全市工业企业购置200千瓦以上自备发电机组1146台,总装机容量23.90万千瓦。2008年,全市有用户不并网自备柴油发电机4690台,总装机容量61.89万千瓦。2004—2009年顶峰发电功率218.08万千瓦,顶峰发电量1.71亿千瓦时。
  其他能源发电
  风力发电 2007年7月,中国三峡总公司下属长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与慈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慈溪长江风电公司,在新浦镇建设风力发电场,总投资6.34亿元,安装单机容量1500千瓦风能发电机组33台,总装机容量4.95万千瓦。2008年10月建成并网发电,2011年发电8825万千瓦时,累计发电量3.46亿千瓦时。
  垃圾发电 2006年7月,中科实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宁波众茂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于慈东工业园区建设垃圾发电站。总投资3.74亿元,置容量每小时45吨锅炉3台,配1.5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2009年3月建成并网发电,至2011年累计发电量4.06亿千瓦时,处理生活垃圾116.40万吨。
  第二节 电网
  慈溪电力主要由华东电网供电。20世纪80年代,慈溪电网建设滞后。1988年后,慈溪逐年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经“八五”计划后期缓解用电紧张状况、“九五”计划期末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此后适度超前发展三个阶段,至2011年,形成以500千伏为龙头、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为骨干、35千伏为辅助、10千伏为基础,支撑慈溪快速发展的电力综合配套体系。2011年,全市依靠大电网供电83.75亿千瓦时(包括并网自发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7.5%。
  输配电网
  10千伏配电网 1988年全市自然村通电率100%,有10千伏配电变压器2589台,总容量17.90万千伏安;配电线路51条,总长度1092.54千米。是年完成10千伏架空线路导线由2根增加为3根线路改造工作,结束借大地作零线的不安全供电模式。随输变电工程不断新建升级完善,10千伏线路调整供电半径,减少迁回供电,降低线路损耗,重新进行属地命名,布局日趋合理。2011年,全市有10千伏配电变压器1.63万台、总容量424.03万千伏安;其中公用变压站变压器0.51万台、总容量157.27万千伏安,用户自备1.12万台、总容量266.76万千伏安。有10千伏配电线路576条、总长度4007.79千米,其中电缆1061.88千米。
  35千伏电网 1988年,全市有庵东、新浦、师桥、彭桥、周巷、化肥厂(自备)、一棉(自备)35千伏变电所7座,主变压器15台、总容量4.49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9条、总长度96.17千米。之后,35千伏变电所不断新建升级:1989年市供电局自筹资金155.60万元建造35千伏剑山变电所投运,置容量8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91年8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增加至3台,2003年易地改建为110千伏变电所;1994年35千伏担山变电所一期投运,工程总投资524万元,置容量1.2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98年担山变电所二期工程改建为110千伏变电所;2009年35千伏小安、鸣鹤、兴慈、精忠变电所退出运行;2010年35千伏龙泉临时变电所投运,置容量1.6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缓解110千伏横河变电所严重过载矛盾。2011年6月宁波杭湾供电局成立,35千伏金田、九天、康鑫、盛泰、永新、振邦变电所划归宁波杭湾供电局运行管理。是年底有35千伏变电所31座,主变压器47台,总容量46.49万千伏安。其中,产权属电业的有沧田、城东、杭湾、花木、匡堰、厉家、宁丰、彭桥、桥头、荣誉、五里、新界、永福变电所及彭桥、龙泉、横河、市政、胜北临时变电所18座,主变压器29台,容量35.60万千伏安;产权属用户自备有慈钢、华泰、华星、环驰、神龙、特克、永大、轧钢、卓成、五环、中金、福达、兴科13座,主变压器18台,容量10.89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52条,总长度326.67千米,其中电缆26.82千米。
  110千伏电网 1988年全市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其中110千伏浒山变电所电源由余姚屯山变电所供给,主变压器总容量5.15万千伏安,建110千伏屯浒1355线1条,长13.13千米;110千伏范市变电所电源由镇海发电厂供给,主变压器容量2万千伏安1台。1993年,110千伏范市变电所主变压器总容量6.30万千伏安,建镇海发电厂至范市变电所镇范1333线1条,长28.83千米。1994年,慈溪锦纶集团总公司自筹资金950万元,建成全省首座乡镇企业自备110千伏宗汉变电所。1995年,110千伏新浦变电所运行,调度管理以市供电局为主,为宁波市110千伏变电所由县(市)调度管辖首例。之前建成的庵东、新浦、师桥、周巷等35千伏变电所相继升压为110千伏变电所。2003年始,110千伏以下变电所相继实施无人值班运行,由浒山、师桥2座集控站集中遥信、遥控、遥测。2009年,110千伏景丁变电所运行,采用GIS先进设备,总投资4500万元,置容量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2010年后,110千伏崇胜、耕民、海星3座变电所运行,各置容量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2011年6月,110千伏滨海、白鹭、越瓷、庵东、海星变电所划归宁波杭湾供电局运行管理。是年底全市有110千伏变电所27座,主变压器54台,总容量236.65万千伏安;其中用户自备变电所2座,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17.15万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65条,总长度495.28千米,其中电缆20.25千米。
  220千伏电网 1995年7月位于匡堰镇的境内首座220千伏慈溪变电所(一期)运行,置容量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220千伏线路2条(镇慈2304线、慈屯2318线);一期工程总投资4511万元,分别由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出资1248万元、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出资1876万元、慈溪出资1387万元。1996年6月,220千伏慈溪变电所二期工程运行,二期工程增加主变压器容量15万千伏安1台,总投资1886万元,由慈溪和省电力公司出资。2001年6月,220千伏贤江变电所运行,总投资7390万元,主变压器容量15万千伏安1台;次年7月,增加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2007年,又将3号主变压器调换为18万千伏安,总容量48万千伏安。2003年12月,220千伏淞浦变电所运行,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6万千伏安;2007年6月,增加变压器1台,总容量54万千伏安,为全市220千伏最大容量变电所。2005年9月,220千伏水云变电所运行,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6万千伏安;220千伏水云变电所采用慈溪自行垫资方式,一期、二期工程同步开工、同步建设,减少停电时间,缩短建设周期。2008年7月,220千伏翠屏变电所运行,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6万千伏安,总投资1.40亿元。是年12月,220千伏杭州湾新区莲花变电所运行,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6万千伏安。2009年12月,220千伏达蓬变电所运行,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48万千伏安。2011年6月,220千伏莲花变电所划归宁波杭湾供电局运行管理。是年底,全市有220千伏变电所7座,主变压器16台,总容量294万千伏安;有220千伏输电线路24条,总长度512.40千米。慈溪220千伏电网布局合理,负荷均衡。
  500千伏电网 2008年7月,500千伏句章输变电工程动工建设。工程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浙江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建设分公司负责建设,为宁波市首座采用组合电器式GIS设备的500千伏变电所,总投资20亿元。2009年7月,一期工程2×10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运行,同步运行500千伏绍兴北部至句章变电所两回线路,全长2×97.97千米。次年6月,500千伏北仑至句章变电所两回线路建成运行,全长2×67.42千米。2011年3月,二期工程1×10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运行,主变压器增加至3台,总容量300万千伏安。
  农村电网
  慈溪农村电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因资金物资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电网布局混乱,线路质量低劣,用电设备简陋。1988年后,加大农村电网资金投入,对农村电网进行整修、改造和新建,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1995年1月被国家电力工业部命名为“农村电气化县(市)”2008年12月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
  农村标准,(合格)化村建设 1991年在择浦乡下高家村、甸山乡后横江村开展农村标准(合格)化村建设试点,次年在全市开展。对低压线路按高标准和电价类别整改,在配电屏上按不同电价分路出线,并安装触电保安器,对农村10千伏配电网、配电变压器台架及农村380伏低压电网进行整改。至1994年,投入建设改造资金1.68亿元,新建10千伏线路27条,总长55千米;改造10千伏线路40条,总长300千米;增加10千伏配电变压器821台,总容量5.99万千伏安;建成农村用电标准(合格)化村361个。至1998年,建成农村标准(合格)化村689个,占总数的89.4%。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1999年10月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一期,投入资金2.22亿元,其中35千伏农网建设投入0.38亿元,新建35千伏小安、鸣鹤、崇寿、积善4座变电所及220千伏贤江变电所配套工程,完成35千伏桥头、胜山、匡堰3座变电所扩建工程,增加35千伏变电容量9.45万千伏安、线路43千米;完成10千伏及以下项目投资1.84亿元,增加配电变压器717台,总容量8.54万千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503.16千米、低压线路1022.33千米,完成表计改造17.23万只。2003年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二期,投入资金2999.51万元,涉及112个村,改造10千伏线路43.48千米,低压线路383.77千米,变压器台区287处,2004年10月完成整改,农村供电可靠性由网改前的99.2%上升到网改后的99.5%,农村综合变压器线损率由网改前的16.7%下降为网改后的10.7%,每年减少线损电量1184万千瓦时,节约电费支出743万元。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2006年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2006—2008年,投入建设资金7.10亿元,采取砌河道、拓路基等措施,做到电力线路直、挺、美。调整电杆架设高度,增大导线线径,更换绝缘铜线,电缆入地,应用非晶合金变压器和有载调压变压器提升硬件设施,提高供电能力;新建(扩建)220千伏输变电项目4项,110千伏输变电项目8项,35千伏输变电项目6项,增加35千伏以上变电容量175.50万千伏安。至2009年,全市18个镇(街道)被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镇(街道)”,243个行政村(社区)被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村(社区)”。
  2009—2011年,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建设。投入资金5.80亿元,配电变电器增加1166台、扩容723台,增加容量44.59万千伏安;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710.17千米、架空线路153.60千米等,全市农村电网得到进一步完善。
  用电水平
  全社会用电量1988年3.44亿千瓦时,2011年85.89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1988年364.11千瓦时,2011年8246.45千瓦时;农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988年占4.4%,2011年占0.5%;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988年占76.4%,2011年占79.9%;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988年占16.0%,2011年占11.6%;城乡人均年生活用电量1988年58.28千瓦时,2011年957千瓦时。
  用电结构
  农业用电 1988年,全市农业有配电变压器808台,累计容量3.98万千伏安。农业用电量1503.50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4%;其中排灌用电925万千瓦时,占农业用电的61.5%。1992年始,对农村用电实行生活用电定量、生产用电定额、非生活照明用电定比、非工业用电包底(简称“三定一包”)。1993年,农业用电实行按种植面积定量包干办法:每年每公顷水稻450千瓦时、棉花75千瓦时。是年农业用电量1489.08万千瓦时;其中农业排灌896.30万千瓦时、占60.2%,农副业加工195.23万千瓦时、占13.1%。1995年,农业用电量增加至2116.23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1997年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水稻、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生产电价不断调整,农业用电增幅缓慢。2001年后,农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低于1%。2011年,农业用电量4139.32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5%;其中排灌用电量535.72万千瓦时,占农业用电量的12.9%。
  工业用电 1988年,全市工业用电量2.6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6.4%。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用电量迅猛增长。1990年,全市有乡镇工业8304家,年用电量1.80亿千瓦时;1995年,全市乡镇工业2.40万家,年用电量5.44亿千瓦时。1990—1995年,乡镇工业用电量年平均递增率为24.7%。2011年,全市工业用电量68.6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9.9%。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1988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508.83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0%。1998年实施城市、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一表一户,供电形势日趋宽松,电度表计容量配置超前,家用电器应用普及,生活用电电价基本稳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迅速。2011年,全市生活用电量9.9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1.6%。
  公共照明用电 1988年,浒山城区420盏路灯,由慈溪市大明电气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原慈溪电气设备安装处)专人专职管理。1991年,村级以上公共照明用电量161.90万千瓦时。1994年,建设城市“亮化”工程,完成30余千米329国道、三北大街、南二环线、北二环线、杭甬高速连接线等路灯安装工程。2004年,路灯业用电改称公共照明用电。2006年3月,投资281万元,引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WJ3005型路灯监控终端装置,全市路灯实现统一遥信、遥控、遥测自动化管理,亮灯率为98%。2005—2008年,累计投资689万元,分期改造寺山路社区、西门新村、万缸池西弄等老小区及背街小巷路灯。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投资3087万元,完成329国道余慈复线慈溪段(中横线)全长49.04千米道路照明安装工程,架设各类杆灯2177基,工程于次年10月获得全国市政示范路灯金杯奖。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投资892万元,完成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全长11.78千米道路照明安装工程,架设各类杆灯496基。2011年,全市有市管路灯2.21万基,计3.66万盏;控制柜336只,专用变压器159台,总容量1.75万千伏安。全年村级以上公共照明用电量8079.04万千瓦时,比1991年增加48.9倍。
  第四节 用电管理
  电价
  1988年初,电价构成有国家配电价、加工电价、集资电价等多种,电费中又加收电力建设基金、水利附加费、山区电网建设基金、低压电网维修费等,镇(乡)村有自行出台随电费收取的附加费、管理费、集资费等。时慈溪目录电价不满1千伏每千瓦时:照明用电0.15元,农业生产用电0.06元,其中排灌用电0.042元。同时除城乡生活用电与农业、盐业用电外,其他用电加收综合加价电费每千瓦时0.14元。1993年1月始,全市对100千伏安及以上工业用户综合加价实行峰谷电价,次年7月扩大到80千伏安及以上工业用户。1998年,取消各镇自行加价及水利附加费等,出台《慈溪市综合电价表》。2001年,实行城乡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每千瓦时0.53元。2007年,城乡生活用电按月用电量,实行分级电价。2008年,工业用电实行按6时段分时计价,生活用电也可申请峰谷电价。2011年12月始,根据省物价局《关于调整省电网销售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执行新电价,其中省电网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0.034元;将非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合并为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电价类别;基本电价最大需量从每月每千瓦30元或变压器容量每月每千伏安28元分别调整为每月每千瓦40元或变压器容量每月每千伏安30元。2011年,每千瓦时生活用电在月用电50千瓦时及以下仍为最低0.288元,最高0.568元;工商业用电不满1千伏从最低0.545元、最高1.373元分别调整为0.628元、1.456元;农业用电不满1千伏从0.641元调整为0.728元。
  用电平衡
  节约用电 1988年,节约能源领导小组(1981年成立)继续按上级节约用电指令,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实行定量用电。推广节电技术与产品,改造高能耗配变电变压器,通过调整电价促进节约用电,通过电网建设降低线路损耗。其中农村电网建设经农村标准化村建设(1991—1998年)、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1999—2004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05—2009年)等,供电半径缩短,供电质量提高,线路损失率由1988年的7.6%降至2011年的3.5%,累计线损节电10亿千瓦时。(推广节电技术与产品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三节)集资办电 20世纪80年代后,电力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按省计经委、电力等部门要求,慈溪参加集资办电。1984—1989年投资9068万元,认购一、二、三期集资办电816股;1990年投资2000万元,认购高峰用电权8000千瓦;1992年投资3600万元,认购次年用电权2万千瓦;1993年12月委托慈溪证券公司发放电力短期融资债券1000万元;1993年、1994年投资2.50亿元,分别认购溪口蓄能电站、台州电厂及镇海燃汽轮机合作办电7万千瓦等。至1994年累计投资4.25亿元,电量享用期限为15~20年,累计可享各类电量102.34亿千瓦时(不包括3家合作办电电量),弥补全市用电缺口。1995年后停止执行集资办电政策。
  计划用电 1988年,计划用电工作继续在“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领导小组(1980年成立)指导下进行,是年对严重超载的10千伏新界线43家计8090千伏安用户,实行限电流用电;同时对浒山城镇各主要用户安装电力定时器,实行峰谷电量考核。1990年,峰谷电量考核扩大至80千伏安以上工业用户。1991年3月,引进瑞士泽尔威格乌斯特公司制造的音频控制装置,对浒山及宗汉、新界、潭南乡等主要用电大户实行音频控制用电。2003年初,用电指标减少,省电力工业局部署有序用电工作,市政府召开首届全市有序用电工作会议,提出总量包干、镇级负责、科学调度有序用电基本原则,最大限度降低缺电带来的损失。2004年5月,成立市有序用电工作协调委员会,推行总量包干、三级控制、按线管理、鼓励自发、实行补助方案。之后,根据电网负荷分配及各地容量增长情况逐年调整具体细则,对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有序用电实行考核奖励和顶峰发电补贴,2004—2009年财政性资金累计支出9605.87万元。2010年,督促27家重点用能企业严格执行让电计划,整个让电周期减少用电3800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20万吨。2004年、2005年市政府连续被评为宁波市有序用电先进集体。
  农电管理
  1988年初,农电管理继续由县农村电力管理总站负责,协助当地政府指导65个乡镇农电站开展工作。1989年3月,农电站人、财、物管理权下放至各乡镇政府。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23个乡镇农电站仍由市农电总站实行行业归口管理。2002年6月,根据国务院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体制、实行城乡同网同价要求,乡镇农电站改名为供电营业所,归属为供电局内设机构,建立供电局、中心供电所、供电营业所三级管理体制。同时对村电工实行统一考核,择优录取,打破行政村管理界限,由供电营业所集中管理。2004年6月,全市实行电量、电价、电费公开,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到户,电价、发票、抄表、核算、考核统一。2005年5月,撤销市农村电力管理总站,农电管理职能分解和移交市供电局各相关职能科室,120名电管员与市供电局签订岗位责任书。是年11月,完成农村电工用工制度改革,择优录用529名专职农村电工,与市供电局签订岗位责任书。2008年,全市供电营业窗口全部通过示范窗口达标验收,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及华东电网公司示范窗口各1个、省电力公司示范窗口22个。2009年11月,根据省电力公司解决农电混岗工作的意见,成立市供电局农电工区。2011年3月,市供电局调整生产组织机构设置,农电工区下设掌起、鸣鹤、师桥、附海、桥头、匡堰、新浦、胜山、长河、庵东、杭州湾、天元、宗汉、崇寿、横河及坎墩供电营业所。是年7月,庵东供电营业区域13个行政村计1.74万户营业户,其中高压265户、低压1.71万户划归宁波杭湾供电局管理。
  第二章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第一节 石油
  1988年,慈溪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柴油、汽油、煤油、液化石油气等石油产品,柴油、汽油主要由市石油公司保证计划内供应,同时采购计划外油品投放市场;液化石油气由市液化气站与市煤气公司供应。1989年市液化气站更名为市煤气总公司。1992年,计划内油品供应减少。1994年开始,取消石油产品购销计划内、计划外“双轨”制,实行市场化经营。随社会发展,石油产品消费量快速递增。1998年,市煤气公司破产,由市煤气总公司收购。次年,市煤气总公司更名为市煤气有限公司。2000年,市石油公司更名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慈溪支公司”(简称“中石化慈溪支公司”)。2002年6月,市自来水总公司与香港富茂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慈溪市富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次年向用户供应管道燃气。2011年12月,慈溪市富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更名为“慈溪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石油成品油
  1988年,市石油公司有慈溪油库、余姚中转油库、浒山加油站3个油库点,共计面积1.17万平方米,石油储存能力4650立方米。是年,全市有加油站点8个,销售油品2.49万吨,其中汽油6140吨、柴油14779吨、润滑油1432吨、煤油2588吨。市石油公司销售油品占总量的82.2%。1994年建立民营加油站至2000年,全市有加油站28个(其中民营加油站9个),销售油品7.19万吨。随城市公交与运输业发展,同时社会车辆与家庭轿车剧增,油品销售量快速提升。2011年,全市有加油站75个(其中社会加油站41个),拥有约280个储油罐,总容积8462立方米,加油机约300台,油枪约1200支,销售油品34.58万吨,其中社会加油站销售油品3.23万吨,占总销售量的9.3%。
  液化石油气
  瓶装液化石油气 1988年,全市有2家石油液化气供应企业,采用集中到镇海炼油厂灌装瓶装液化气方式向居民供气,当年供气1041吨,用气人口3.38万人。是年,瓶装液化石油气价格每瓶11.50元。1990年,市煤气总公司在教场山北建储配站,工程投资351.86万元,占地9800平方米,建设规模550立方米,年周转量2000吨,可保障1.67万户用户,次年5月投入使用。1995年、1996年投资826万元,先后建成白沙、逍林、周巷、掌起4个储配站,总储存量795立方米。2000年,完全开放燃气市场,周围县(市、区)液化气供应商、个体经营户向慈溪用户供气,瓶装液化石油气价格随行就市,根据气源、消费需求有高有低。2002年,教场山北储配站拆除。2011年,全市供应瓶装石油液化气3.17万吨,用户25.24万户,其中家庭用气3.05万吨,家庭24.11万户,用气人口41.2万人。是年,瓶装液化石油气市场价格每瓶100125元。
  管道液化石油气 1999年7月,市煤气有限公司在三北西大街青少年宫路至工人路(后改名“天九街”)段建设中压管网,长660米,采用口径273毫米钢管,次年11月竣工。2002年富茂公司成立后,中压管网由该公司建设、管理,同时建设气化站、庭院管网。是年9月投资228.2万元建白沙气化站,建筑面积647平方米,安装50立方米储气罐2个,设计压力0.4~1.6兆帕,使用介质为液化石油气。12月,管线长1608米、覆盖用户267户的中兴小区庭院管网建成。2003年2月,使用介质为液化石油气的混空气管道燃气投入使用,中兴小区为慈溪首个使用管道燃气住宅小区。至年底,慈溪有980户居民用户与3家非居民用户开通管道燃气,管道燃气消费量2.72万立方米。2005年9月,投入47.11万元建观海卫气化站,建筑面积75.89平方米,安装空温式气化器1台,配置液相钢瓶32只,设计压力0.4~1.6兆帕,使用介质为液化石油气。12月建成总长1.62千米的观海卫镇广义路中压管线1条,观海卫镇成为慈溪城区外首个开通管道燃气的镇。随杭甬天然气管线慈溪支线建成,以液化石油气为介质的混空气管道燃气被天然气管道燃气取代,2008年9月,城区管道燃气全部使用天然气。2008年,全市有中压管线45条,总长78.20千米;有68个居民庭院管网,其中富茂公司承建的60个居民庭院管网有户外管线长99.74千米、户内管线长50.67千米;管道液化石油气消费129.51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户消费29.45万立方米、非居民用户消费100.06万立方米;有居民用户11107户(当年新开户1847户),非居民用户70户(包括重复开户,当年新开户16户)。2011年,管道液化石油气仅限于观海卫镇部分小区使用,消费1.76万立方米。
  管道液化石油气收费分建设费和气费2种。建设费在管网建成用户开户时或新建房屋时收取,居民用户每户按多(高)层、别墅、复式住宅(连体别墅)分别收取2500元、3000元、2800元(均含开户费300元),非居民用户按流量表额定流量每小时每立方米1000元收取。每立方米混合气气费居民用户、非居民用户2003年3月分别为5.0元、6.0元,2005年分别调整为6.0元、7.20元。
  第二节 煤炭天然气
  煤炭
  1988—1992年,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煤,由市物资局按计划、凭票供应,同时组织计划外议价煤投放市场。市燃料公司(属市物资局)有煤场1个,与市石油公司油库建在一处,共计占地6667平方米。1988年,煤炭计划内供应6.67万吨,计划外供应9.34万吨。市燃料公司采购的计划外煤炭,在余姚、马渚中转煤场开展直拨、直调供应业务。1993年始,煤炭供应放开,取消票证,工业用煤大户自行组织向煤源地采购煤炭。1998年后,民营煤炭经营企业陆续建立。至2007年,有煤炭经营企业12家,其中1家有自备煤场,其余均为租赁煤场,合计煤场面积17.95公顷,当年全市消费煤炭85.76万吨。2011年,有煤炭经营企业16家,全市消费煤炭79.22万吨。
  天然气
  2007年11月,杭甬天然气管线慈溪支线和横河门站建成后,依托已建成的液化石油气管线,向用户供应天然气。2008年1月,隆兴家园171户居民和向阳渔港率先使用天然气。是年9月,城区使用液化石油气用户全部改成使用天然气,至年底,天然气消费量345.99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户消费71.18万立方米、非居民用户消费274.81万立方米。天然气与其他燃气比有价格优势,2008年2月居民用户与非居民用户每立方米价格分别为2.80元、3.40元,其价格为燃烧同热值混空气价格的65.3%,折换成瓶装液化石油气价格为每瓶47元。2009年7月,宁波杭州湾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成立,12月成立慈溪海川天然气管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宁波杭州湾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在杭州湾开始建中压管网,至2011年共铺设中压管线24.60千米。2011年,慈溪海川天然气管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管网55千米。至2011年,全市建成中压管线206.67千米,基本建成遍布城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的中压管网;有庭院管网113个,覆盖用户37881户,其中开通管道燃气住宅小区93个,点火居民用户19553户、非居民用户172户;销售天然气2368.28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户消费216.99万立方米、非居民用户消费2151.29万立方米。居民用户与非居民用户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分别为2.80元、4.80元。
  第三章 生物质能 太阳能 风能
  第一节 生物质能
  柴草
  20世纪80年代,薪柴、农作物秸秆为慈溪城乡居民生活主要能源之一。据统计抽样调查,1989年农民家庭人均消费薪柴、农作物秸秆共约300千克,1990年、1991年、1992年农民家庭人均消费薪柴分别为101千克、54千克、70千克,人均消费农作物秸秆分别为200千克、369千克、776千克。1993年后,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品消费量抽样调查中不再统计烧柴、烧草。随社会发展,电饭煲、煤气灶逐渐普及,电能、液化石油气基本取代薪柴、农作物秸秆,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主要生活能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沿山一带部分农户仍以薪柴、农作物秸秆作主要燃料外,平原地区使用农作物秸秆作燃料大为减少。进入21世纪,农村居民还有少量农户使用薪柴、农作物秸秆作生活燃料现象,长年使用极少。一些居民使用节柴炉烧水,所用燃料多以废旧竹木建筑材料为主。薪柴慈溪南部低山缓坡,盛产薪柴。20世纪90年代后,慈溪加快山地造林、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山地植被茂盛,平原地区水果生产发展迅猛,以林网林带、通道绿化、村庄绿化为主的平原绿化面积增加,慈溪薪柴资源逐年增加。薪柴主要分布在龙山、掌起、观海卫、桥头、横河、匡堰等镇和市林场。据1998年、2007年慈溪森林资源调查材料测算,慈溪薪柴年理论产量2.70万吨,年可开发量2.20万吨。
  秸秆 慈溪农区复种指数高,每年产生大量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棉秆、麦秆、油菜秆、豆秆等。1988—1998年,慈溪农业以粮棉油作物为主,年生产秸秆30余万吨。1998年后,慈溪蔬菜生产迅猛发展,秸秆产量下降。2011年,秸秆生产量约为23.93万吨,折标准煤11.68万吨,分别比1988年减少27.8%、27.0%。
  沼气
  沼气资源 人畜粪便是制造沼气的主要原料。慈溪人口稠密,畜牧业发达,人畜粪便资源充裕。按2011年农村人口(含外来人口)和畜禽饲养量测算,人畜粪便排泄量为26.43万吨,其中人粪便占35.2%、猪粪便占39.4%、禽粪便占20.0%。
  沼气池建造与沼气利用 20世纪70年代,慈溪曾一度试点推广建沼气池,但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推广。2002年周巷镇依托农业部农村农业能源沼气池项目,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在云城村千亩蔬菜基地内建57立方米预处理池1个、400立方米厌氧池2个、20立方米贮肥池1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工程于2003年8月投入试运行,2004年周巷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项目通过宁波市级验收。该项目沼气池日处理粪便10~13吨,年产沼气3万立方米,所产沼气除供15只沼气灶100余人生活用外,还用于冬季大棚增温;年产沼液6000多吨,所产沼液通过4800米输肥管网对75.73公顷农作物施肥。时慈溪沼气池建设,其能源利用仅为项目副产品,主要目的为生活污染物生态处理与沼肥生产。2005年,省政府出台《“811”环境污染整治计划》,治理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污染为其中之一。是年,慈溪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开展禽畜粪便沼气工程,由财政补助,鼓励养殖户参加。当年,以龙山镇为主,有11家畜牧场建造沼气池21只,容积2320立方米。至2007年,有24个畜禽养殖场建沼气池4190立方米。2009年后,新浦益大养鸡场、慈龙畜业有限公司、惠农生猪养殖场等单位的3个沼气工程项目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沼气项目,2010年7月,3个沼气工程项目通过宁波市验收。3个沼气项目建设总投资1301.9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300万元、企业自筹701.91万元,共新建沼气池3640立方米,配置沼气发电、沼液利用等配套设施;可年处理猪(鸡)粪15万吨,年产沼气50万立方米,年发电约110万千瓦时。惠农生猪养殖场建造厌氧主池容积1200立方米的污水综合处理沼气工程1座,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包括80立方米匀浆池、一体化厌氧罐1200立方米、贮气柜350立方米、沼液池1000立方米、100千瓦发电机组1台;每天产沼气300立方米,其中30立方米作厂区生活燃料,其余用于发电,按照国产发电机每立方米沼气可发1.6千瓦时计算,每年产生电力15.8万千瓦时。至2011年,慈溪共投入4006万元,其中宁波和慈溪两级财政补助1267万元,有70家畜禽养殖场建沼气池126只,计1.35万立方米。其中50立方米以上的67只、100立方米以上的49只、1000立方米以上的3只。
  由于畜禽养殖场远离民宅,沼气还未完全开发利用。2011年,正常使用沼气的有32家畜牧场,其中5家大部分用于发电,27家用于畜牧场生产、场员生活燃料和照明。
  垃圾发电
  2009年,慈溪建成垃圾发电站,开始利用垃圾发电。(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太阳能 风能
  太阳能
  20世纪80年代,国家加强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在慈溪出现,但因技术不够成熟与投入过大等原因未能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太阳能热水器逐渐被接受,进入21世纪,居民用太阳能热水器逐渐普及,据统计抽样调查,每100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太阳能热水器从2007年的7台上升至2011年的34台。同时光伏产业兴起,利用太阳能发电成为可能。2006年底,国内首个居民小区太阳能发电系统在慈溪天和家园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投资296万元,为43000Wp(Wp为太阳能电池峰值功率)光伏并网电站,有249块硅板组成,面积约318平方米,利用光能转化为直流电,再经过逆变器转化为220伏交流电,每天发电约150千瓦时,年发电3万~4万千瓦时,用于地下车库照明,年节约标准煤11~16吨。如遇连续阴雨,系统将自动切换至市电系统。2007年1月,慈东工业园区内首期安装的160盏风光互补新能源路灯通过验收,至2011年,慈东滨海区的工业园区内伏龙路、慈东大道共13千米路面上安装559盏风光互补型新能源路灯,年均节省电60万千瓦时。
  风能
  慈溪北部沿海滩涂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在四灶浦和徐家浦2地离海岸线100米处设置的40米高测风塔观测,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四灶浦和徐家浦40米高度处年平均风速分别为每秒6.1米、6.4米,10米高度处年平均风速分别为每秒4.5米、4.8米。年有效风力(每秒3~25米)40米高度处均大于90%,每秒8米及以上风速均大于25%年有效风功能密度每平方米262瓦以上,大气湍流强度中等偏弱,是大型风电场的理想建设场所。2008年,慈溪建成风力发电场,开始利用风能发电。(风能发电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四章 节约能源
  第一节 能源消耗
  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
  2008年始统计。随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费增加,慈溪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2011年比2008年增加21.6%。
  工业能源消费总量
  1988年,慈溪乡及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12万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消费量1.65亿千瓦时。2011年,慈溪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综合消费量172.29万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消费量40.66亿千瓦时,分别为1988年的10.7倍、24.6倍。1988—2011年,慈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呈波浪式。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2005年始有统计。2005年为0.92吨标准煤,2011年为0.63吨标准煤。(另见第十六编《经济总情》第一章第二节)
  万元工业生产总产值综合能耗
  慈溪万元工业生产总产值综合能耗1988年为0.69吨标准煤,2011年为0.11吨标准煤。表13—14 1988—2011年慈溪市工业能源消费及能耗指标
  说明:工业能源消费统计范围1988—1997年为乡及乡以上企业,1998—2011年为规模以上企业;2005年始电力折标系数采用当量系数,之前采用等量系数;工业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2004年始有报告;万元GDP能耗,2005年始有报告;资料来源为历年《慈溪统计年鉴》。
  第二节 节能宣传 节能服务
  节能宣传
  节能周(月)宣传 1991年始,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每年举行,2004年始全国节能宣传周时间由11月改为6月,2008年始宁波市将节能宣传周所在的6月份确定为节能宣传月,每届节能宣传周、宣传月都有宣传主题与口号,慈溪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与口号开展多种宣传活动。2006年,“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一起首次作为基本国策被写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此后,慈溪节能宣传力度加强,通过政策法规、技术产品、典型事例等宣传报道和征文、建议、展览等活动,引导机关、团体、企业开展节能活动,提高人们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环境意识。
  节能政策法规学习宣传 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施行。之后,国家、省、宁波市相继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修订)、《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2001年3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浙江省淘汰和禁止发展落后生产能力目录》(2010年本)、《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2010年3月实施)等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慈溪开展相应的学习宣传活动。2007年,慈溪编印《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发送企业及有关部门。
  “地球一小时”活动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时30分至21时30分熄灯1小时。“地球一小时”活动始于2007年3月。慈溪“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举办,至2011年举办5届。
  节能服务
  市节能服务网 2008年建立市节能服务网,为慈溪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的能源门户网站和节能工作资讯平台。承担节能政策、法规、规划及管理制度等研究任务,组织开展节能技术、产品和新机制推广,开展节能宣传、培训及信息传播、咨询服务等,至2011年有政策法规、节能监察、节能技术、节能知识、重点用能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宣传、标准规范、清洁生产等功能模块。
  市高新节能服务中心 2007年11月成立,主要开展集能源审计、用能分析、能源效益评估、项目诊断、用能管理于一体的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评估工作。“十一五”期间,对310家综合能耗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利用评估分析工作,完成120台4吨及以上燃煤锅炉的能源利用效率测试和5家年耗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的重点用电企业电平衡测试工作,对105家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其中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绿色企业。至2011年,培育和引进节能中介服务机构11家,其中有2家被列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介服务机构备案。
  第三节 节能措施
  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
  2007年成立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各镇(街道)、工业区、市级主要涉能部门为主体,重点用能企业为主力,各行各业和全社会参与的节能降耗工作体系。节能责任签订覆盖面扩大到工业企业、商贸系统、旅游业、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建筑系统、农业系统、交通系统和机关事业等2200多个单位。根据宁波市考核要求,探索各镇(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测算模式,将用能总量控制转化为对各地全社会用电量的控制,同时增加对各地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内容的考核指标,促进节能核算到位、奖惩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把完成节能降耗任务作为企业评先评优、政策享受以及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2009—2011年,市财政安排节能专项奖励资金4700万元、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专项奖励资金7500万元。市经济发展局2007年被评为省“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市政府2009年被评为省“节能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节能先进集体”。
  项目用能节能评估审查
  1988年,按上级节约用电指令,继续核定合成氨、电石、烧碱、棉纱、水泥、电炉钢等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耗电定额,实行定量用电,有32家重点用电大户每月报送工业企业用电量及产品耗电量。2001年3月《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施行后,慈溪按要求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管理。2008年制定《关于开展能源利用效率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对1000吨以上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效率评估和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管理水平;同时市政府与重点用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公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为企业获得政府扶持政策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2010年始,依照国家、省和宁波市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相关规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2011年制定《慈溪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审专家评审会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能源消耗源头控制制度。至2011年,共审查283只项目,其中否决1只项目。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2008年慈溪市节能降耗工作实施计划》把转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简称“产能”)作为节能降耗工作重点之一,要求分层次、有步骤地改造、提升、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治旧控新和标本兼治要求,对高能耗行业输出一批、整治一批、关闭一批,同时继续做好黏土砖瓦窑和电镀园区专项整治。“十一五”期间,慈溪集中搬迁企业314家,就地整改企业近1000家,关停企业近5000家,1300余家涉及企业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否决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低效能项目585个,腾出用能空间12.10万吨标准煤,盘活存量土地50.30公顷。2011年,制定《慈溪市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确定淘汰小印染、小印花、小电镀、小锻打、小废塑料加工、新浦小熔炼、横河小轴承“七小”产能,淘汰提升活塞(含普通螺杆)空气压缩机、六角车床、S7变压器、煤锅炉、小火电(油)机组等五类落后设备,规范提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含人造毛皮、毛绒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七类低效行业。当年开展新浦小熔炼(被列入宁波市31个重点整治区块)和横河小轴承整治。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显著。2011年慈溪市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淘汰单段螺旋压缩机,改为进口二段螺旋压缩机,制冷能力提升21%,节电率20%,每吨产品能耗由210千克标准煤(2010年1—3月)下降到159千克标准煤(2011年1—3月),能耗下降24%。至2011年,市财政下拨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576万元,涉及投资额1.7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钢铁41万吨、造纸1万吨、再生橡胶3万吨、燃煤锅炉9台、S7变压器454台、空压机1103台、六角车床1674台,腾出能源消耗总量2.40万吨标准煤,减少用电7700万千瓦时,实现经济效益3600万元。2011年,慈溪淘汰提升落后产能获得宁波市450万元先进地区奖励资金。
  推行“双控”限电
  2010年始,慈溪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实施区域性用电总量控制、高峰负荷控制的“双控”限电措施。根据用电量基础及增长情况,按照先生活、后生产,高耗能低产出多限、低能耗高产出少限和停机不停线、核算管理到户(企业)的基本原则,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分配。规定机关、事业、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娱乐、金融、证券等单位空调负荷全天停用1/2,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18摄氏度;夏季气温低于32摄氏度,机关事业单位禁止开启空调。广告用电(霓虹灯、灯箱、橱窗、电子显示屏等)一律关停,景观灯用电根据需求加以控制。
  推广节能技术
  1988年后,慈溪每年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节能增效的经验和技术。1991—1995年推广应用新光源1235千瓦,改造高能耗水泵、风机954台计5938千瓦,电阻炉改造129台计8245千瓦;重点推广三基色稀土节能灯、远红外线加热、硅酸铝保温、盐浴炉改造及使用低损耗变压器等节电技术。1995年3月,宁波市组织各县市到慈溪召开推广照明节电现场会,奖励慈溪集资电量65万千瓦时;1993—1995年慈溪获节电奖励电量344.43万千瓦时,兑现金额60.73万元。1995年后,先后组织变频调速技术、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和照明节能技术、机动车节油技术、锅炉节能改造、中央空调节能改造技术、冷凝水回收和中水回用技术、办公系统电器节电、节能型高速磨用电主轴节能及空调节能技术、以水代油技术、注塑机设备加热系统改造、锅炉天然气替代煤炭改造、人造毛皮设备升级改造推广会等100多次。2008年首次公布市节能优秀示范项目:余热利用项目、双工位自动控制滚塑机、节能变频螺杆式空压机、空气源热泵热水项目、太阳能热水项目、轴承行业水代油项目、中水回用项目,其中宁波和森轴承有限公司、慈溪三环钢管有限公司、宁波三基钢管有限公司采用余热利用项目,年节煤1200吨以上,为企业节约75万元,设备回收期仅为4个月。之后,每年公布节能优秀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鼓励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开发新能源
  进入21世纪后,慈溪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取得较大进展。(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及第三章)
  服务业节能
  “十一五”期间,健全慈溪市、镇两级旅游以及商贸涉能部门和重点企业节能管理网络,实行能源消耗定额和限额管理,对年用电量100万千瓦时以上的旅游、贸易企业开展能源利用平衡测试工作,改造相应设施;推广节能型设施设备和相关技术,推广应用节能灯、变频调速、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太阳能、电能、风能等绿色能源;推广冰蓄冷、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等技术。2008年,实施星级饭店投资额20万元以上的节能改造项目12个,如杭州湾大酒店的洗衣房空气源热回收装置、大桥生态农庄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沼气池建设、钱塘国脉大酒店的中央空调改造、雅戈尔达蓬山景区的模块节能空调等,总投资573万元。2011年商贸流通行业与2010年相比,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4.5%,行业增加值增长15%。
  农业节能
  “十一五”期间,慈溪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集成配套农作物高产种植措施,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种植环节,建立节能型高产种植制度。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饲料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农业企业节能管理,推进农业节能项目技术改造,鼓励农业企业投入和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提升农用机械装备技术应用水平,推广节能农业机械,加快老旧高耗能农机具更新,开展农用拖拉机等废旧农机的报废回收、更新补偿,推广经济实用型太阳能设备,加大农机节能技术培训与宣传。2011年,农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能耗均比2010年下降4.5%。
  建筑行业节能
  新建建筑节能2008年国务院发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后,宁波市政府发布《宁波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慈溪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技术、材料和产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新型隔热保温墙体材料、高层建筑应用地热源热泵技术等得到推广应用。推行建筑节能65%及以上节能设计标准。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08年始,开展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改造和采暖、空调等技术改造。对现有公共建筑、宾馆、饭店、大型商场等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推广智能化控制、变频装置、新风装置、冰蓄冷装置等,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节能技术、地源热泵节能技术,提高建筑整体用能效率。2011年,建筑领域万元产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4.5%。
  交通运输行业节能
  发展现代物流与公共交通。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推进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及信息化推广技术,鼓励运输企业发展重型、厢式化货运车辆和大吨位、特种运输、集装箱等专用运输节能车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能耗;推广使用节能型、环保型客运车辆,加快老、旧客运车辆更新步伐,提升客运装备水平和实载率。推广使用交通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建交通节能示范企业发挥示范作用。2009年,新增、更新低能耗环保型客运(公交)车辆90辆,更新客运出租汽车120辆,新增旅游机动车19辆,新增、更新车辆均达到国家欧Ⅲ排放标准。2011年,交通领域万元营业收入能耗比2010年降低4.5%。
  公共机构节能
  2008年,国务院发布《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宁波市政府发布《宁波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慈溪执行上级制定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管理标准,开展节能型机关创建活动。2011年,市政府投资80万元改造用能设备,分期实施1台蒸汽锅炉和3台采暖热水锅炉的油、气转换改造;实施中央空调部分管线改造,变一键式开关方式为分区域、分楼层控制;楼层开水器全部更换为智能型开水器;实施LED灯具更换。2011年,公共机构人均电耗比2010年降低3%,其中卫生系统单位床位电耗、教育系统师生人均电耗比2010年均降低3%。
  居民生活节能
  2008年后,慈溪继续科学规划城区及各镇范围内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进城市交通、电力、热力、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以便利、节能的原则建设生活居住圈,推动全民节能行动。加快普及高效节能产品。鼓励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电器产品,使用高能效标识电器及厨卫产品替代低能效标识产品。2011年,在企业、医院、商贸、社区、农村推广销售11.32万只高效照明产品,如紧凑型节能灯、直管型荧光灯、高压钠灯。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