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气候特征
分类号: P461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四季气候的形成和特征。
关键词: 气候形成 特征 慈溪市

内容

慈溪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温暖湿润,气温变幅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要小。雨量、光照充足,降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光、温及降水有地域差异。
  春季
  春分后,天气转暖,但仍时有冷空气暴发性南下,天气忽冷忽热。1991年4月2日最低气温0.9℃2002年6月10日最高气温36.9℃,相差36.0℃。4月后易出现倒春寒,1988—2011年,出现倒春寒天气8年9次,年份为1988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6年(2次)、2010年和2011年,易造成作物苗期灾害。其中1997—2009年回暖较快,未出现过倒春寒天气。春季雨水逐渐增多,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降水量、降水日数约占全年的27%、31%。为冰雹的主要出现季节。
  夏季
  天气变化复杂,为灾害性天气集中季节。6月中旬至7月上旬,常出现连阴雨、暴雨、冰雹和龙卷风,时有洪涝灾害发生,俗称“梅雨期”。一般6月14日入梅,7月9日前后出梅,梅雨期平均25天。梅雨期平均降水量243毫米,为年降水量的18.3%。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为仲夏,天气晴热干旱,局部地区有雷阵雨,俗称“伏旱”,一般持续25天。2003年7月17日最高气温40.6℃。8月下旬到9月中旬,常有暴雨和特大暴雨,1988—2011年历年平均降水量184.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9%,主要为夏季雷阵雨和台风引起的降水。
  秋季
  秋分后,地面温度较高,冷气团易变性,气温波动大。季内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差距大,2005年9月21日最高温度35.8℃,1992年11月21日最低温度﹣0.1℃,相差35.9℃。降水减少,是秋高气爽天气,晚秋偏旱,1988—2011年历年平均降水量9月下旬34.6毫米,10月下旬17.2毫米。2006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总降水量仅32.9毫米。
  冬季
  天气转冷。1月最冷,1988—2011年1月平均气温4.8℃,平均最低气温2℃;1991年12月30日最低,—7.4℃,有严重冰冻。暖冬年份也有出现,2000—2003年连续4年出现暖冬天气,其中2002年1月平均气温6.9℃,比常年高出2.1℃。冬季天气偏旱,12月为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历年12月平均降水量62.6毫米。整个冬季盛行西北风。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