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原武义县1476~1948年水旱灾害年表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1020220001379
图表名称:
原武义县1476~1948年水旱灾害年表
起始页:
0089.pdf
结束页:
0094.pdf
图表类型:
统计表
分类号:
P426.616
关键词:
武义县
水旱灾害
自然条件
内容
年代 灾 情 明成化十二年(1476) 八月十一日,洪水暴涨入县城。 成化十八年(1482) 五月九日,洪水暴涨入县城。 成化二十二年(1486) 十二月大雪,平地雪厚五尺。 弘治四年(1491) 大旱,饿殍载道。 弘治十六年(1503) 人。 三月十八日,大风雨冰雹拔木坍屋,压死20余 正德三年(1508) 六月无雨,到第二年二月才降雨,饥荒异常,民 采树皮野菜充饥。 正德四年(1509) 十一月大霜,竹木皆死,经春不生,饥荒。 正德十四年(1519) 四月冰雹如拳,鸟雀鸡鸭多伤。 嘉靖八年(1529) 五月大水,平地水深丈余。 嘉靖十八年(1539) 六月六日,大雨泱旬,发生洪水。 隆庆三年(1569) 六月旱,溪潭尽涸,忽一日夜半大雨,洪水骤入 县城,街衢可行舟,损房屋、稻田、畜禽无数。 万历三年(1575) 五月无雨,到第二年二月始雨。 万历十五年(1587) 旱。 万历十六年(1588) 连旱,斗米银五钱,疫病流行,死人甚多。 万历十七年(1589) 先是旱如上年,六月初七日始降甘霖,当晚局 部地方大雨风雹飞瓦拨木,五六里路内水稻尽皆倒 伏。是年霜害蔬木。 万历二十六年(1598) 多。 五月无雨,至八月始雨,颗粒无收,饿死人甚 万历二十八年(1600) 八月大水。 万历二十九(1601) 四月淫雨,麦烂。 明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夏旱至秋,早、晚稻歉收。 万历三十三年(1605) 旱,早、晚稻歉收。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大风,吹坏县学前左右二坊。 万历三十六年(1608) 夏早,早稻歉收。 崇祯九年(1636) 五月无雨,到八月才雨,民多取观音土充饥。 崇祯十二年(1639) 六月大水,平地水深丈余,熟溪桥水毁。 清 顺治三年(1646) 大早,四月无雨,早到七月。 顺治七年(1650) 洪水入县城,近溪民屋水深丈余。 顺治十一年(1654) 冬寒甚,樟树冻枯。 顺治十二年(1655) 大旱,六月无雨,到八月二十九日连雨3日,复 旱,九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大霜3日,养麦、 稻、豆尽槁,到冬至才降雨。 顺治十八年(1661) 正月二十七日雨,一直到三月三日转晴。 廉熙元年(1662) 五月十一日旱至七月始雨。 康熙九年(1670) 六月十三日,突发洪水。 康熙十年(1671) 五月旱至九月始雨,疫痢流行。 康熙十一年(1672) 四月大水,熟溪桥一半水毁,淹没民屋无算。 康熙二十年(1681) 夏秋旱,冬十月始雨。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季淫雨,小麦黄死。 康熙二十三年(1684) 七月初一日洪水入县城。自七月二日放睛,旱 到九月二十三始雨。疫病流行,人死甚多。 康熙二十四年(1685) 七月二十五日雨,是夜大风,二十六日水涨入 屋3尺,戌刻冲毁熟溪桥1墩。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闰四月大雨,二十五日洪水入城深2尺。二十 六日山洪又至,熟溪堤溃。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四月夏甲子雨,六月无雨,七月雨量较少。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六月旱到十一月乃雨,饥荒。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冬大寒,冻不解,树木大都冻死。 三月旱至七月,稻苗无法下种,种下的也全部 槁死。 自五月旱至七月始雨。八月霜3日,养麦、稻、 豆不能结实、民食蕨粉充饥。 康熙三十七年(1698) 八月,下杨、大莱口、白姆、岭下汤等地洪水暴 涨,漂没田屋无数,淹死者甚多,熟溪左岸城墙脚洗 作深潭,冲坍城墙数十处,熟溪桥水毁。 康熙五十三年(1714) 秋旱。 康熙五十六年(1717) 秋旱。 康熙五十八年(1719) 旱。 康熙六十年(1721) 旱。 乾隆七年(1742) 早。 乾隆十三年(1748) 旱。 乾隆十六年(1751) 大旱。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大雨冰雹毁损墙屋、树木、鸟雀无数,大小麦颗 粒无收。 乾隆五十五年(1790) 淫雨,冰灾。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嘉庆五年(1800) 大风,水部司空坊倒坍。 六月二十三日大水,沿溪村落尽被漂没。徽商 曹墀等六人逐日馈饭,饿者籍以全活;典商王治成 分送男女布衣300余套;县人徐仁美等捐黄打捞掩 埋县境段武义江两岸的淹毙尸体200余具。 清嘉庆七年(1802) 旱。 嘉庆二十五年(1820) 旱,饥荒。 道光十五年(1835) 旱。 道光十六年(1836) 旱,饥荒。 道光二十九年(1849) 旱。 咸丰元年(1851) 旱。 咸丰二年(1852) 旱,饥荒。 同治七年(1868) 三月大风,刮倒东门外孝烈坊,压死儿童1人。 同治九年(1870) 四月巨风过境,马昂村香火厅(祭祀祖宗的堂 屋)卷出里许,白洋渡船卷入空中好一会儿才落下, 冰雹损麦和早稻苗无数。 光绪五年(1879) 四月冰雹大如鸡蛋,损麦折树碎屋瓦无算,池 塘放养的鱼击死甚多;五月、六月旱,疫病盛行;七 月北风雷电冰雹毁县署仪门、名宦祠,雷电震坍城 隍庙戏台,巨风刮坍北乡石桥亭。 光绪十七年(1891) 夏旱。 光绪二十三年(1897) 五月洪水冲毁堤防,庄稼,房屋损失无算。 光绪二十五年(1899) 五月西部突发山洪,毁损稻苗村舍甚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 五月、六月无雨,至七月十三日才降雨。早稻歉 收。 (中间缺1901~1921年11年资料) 民国11年(1922) 秋季大水,洪水涌入县城街衢,溪南汤村、叶长 埠村的二层楼上均漫进洪水,武义江岸倪店村(泉 溪乡)毁为废墟,时逢收获中稻,损失至巨。 (中间缺1923~1927年5月资料) 民国17年(1928) 9月13日大风1昼夜,继而大雨3日,邵宅、履 坦、墩前、白溪、端村等乡村受灾1514户2552人, 砂淤农田5400亩,石堆农田1220亩,淹没农田 420亩,冲毁房屋322间、堤坝1698丈、桥梁6座、 道路45丈,晚稻、豆、养麦、玉米、棉花均受到损失。 民国20年(1931) 7月12~14日,大风雨3日夜,盛岭、双溪、斗 由、文化、峰北、岭下、中秋、金峰等乡受灾876户 1716人,冲毁农田463亩、房屋2间、堤坝64丈6 尺、桥梁2座、道路36丈,晚稻、豆、养麦、玉米、棉 花等农作物受到损失。 民国21年(1932) 6月13~15日,大风雨3昼夜,双泉、古黛、东 台、明德、两端、乌石等乡受灾134户527人,冲毁 农田310亩,房屋34间,坝3座,堤59丈,道路46 丈6尺,稻、芋、番薯、棉花等农作物受损失。 民国22年(1933) 7月3~4日,大雨如注2昼夜,燕山、白塔、两 端、成美、郭洞、仙景、椎树、古秋、古黛、问泽等乡受 灾263户1227人,冲毁农田462亩、房屋26间、坝 9座、堤98丈、桥梁5座、道路117丈4尺,稻、玉 米、棉花等农作物受到损失。 民国23年(1934) 入夏以来,亢旱成灾。是年武义站年降水量 1270.3毫米,在原额田地山塘273142.865亩中, 勘实受灾五分以上面积76157亩,占27.9%。 民国29年(1940) 6月25日武义日降水88.0毫米,是夜山洪暴 发,岭下镇(岭下汤),弧溪镇(下杨)、横鹭乡(王宅) 等处受灾特重,计冲毁房屋101间、水碓5座、水田 422亩、旱地90亩、堰坝7条、堤埂5条、桥梁1座、 道路多处,淹死2人。 民国32年(1943) 同时遭受敌(日寇)灾和水、虫灾害。夏种后淫 雨连绵,引致山洪暴发,沿溪田将淹没漂流约达数 百田,并因夭气寒冷酿成虫害,稻苗枯萎,收成大 减。是年盘据城乡日军仍不时四出杀掠,人民无法 从事生产,仅就当时已收复14个乡镇中统计,遭受 水、虫灾害不能维持最低生活者3499户,灾民 14532人。 民国33年(1944) 入夏以来雨量稀少,并自7月3日起亢阳不雨 弥月,夹以虫害,水田龟裂,池塘干涸,溪河绝流,为 三十年来未有之旱象。据省田粮处派员复勘核实, 在当时武义县政府所辖的乡镇内,被灾八成以上农 田11262.5亩,另有沦陷区阳北、阳南、阳山3个 乡,勘报被灾六成以上农田4413.6亩。 大旱。入夏以来40余天未雨,溪河断流。田土 龟裂,禾苗枯萎,无水下种农田亦为数甚巨。南峰乡 民国34年(1945) (芦北)于3月1日下午还遭受风惠灾害,村落房 舍、山场竹木、农田冬作遍遭摧毁。全县受灾五成以 上面积49862.28亩,受旱灾影响农田20510亩。 水、风、虫。初夏间连日暴雨。洪水泛滥,西南各 乡沿溪村落房舍多被漂塌,田地淹没,田坎冲毁,损 民国37年(1948) 失甚巨;复于秋收时虫害蔓延颇烈,谷粒均成糠秕, 并形甚于大旱。被灾面积63917亩,收获量减少约 在60%以上。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