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电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网
分类号:
TM727.2
页数:
6
页码:
222-2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农村电网,是在建设小型水电站,电力灌溉站以及水库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电网
发展
武义县
内容
武义县农村电网,是在建设小型水电站,电力灌溉站以及水库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63年,县水利部门首次架设自县城经墩前至白阳山电灌站的10千伏木杆农灌线路7公里,武义电厂(火电)供电电压以400伏升高到10千伏,开始向农村输电。同年武义砩矿(今市属东风萤石公司)所建35千伏金(华)——杨(家)输变电工程正式启用。1964年2月,35千伏杨(家)——武(义)线和武义变电所(今周岭变)投入运行,武义柴油发电机组在高峰时帮峰发电,武义与金华电网沟通。此时水利部门专请省电力安装公司,将白阳山农灌线路换成水泥杆,并经邵宅延伸扩展到湖塘沿和五虎山电灌站,改由武义变供电。是年8月,县水利部门完成桐琴区沿江电灌工程设计。1965年春,组织县内水电、电厂、邮电、广播、医院等部门技术力量,同时还向武义砩矿和永康县电厂聘请技工,组成有18名电工加民工共计70余人的施工队伍,从3月至8月,架通10千伏水泥杆武义——桐琴干线13.1公里,支线11.6公里,清溪口水库电站线路,单线支接。建成电灌站12座,总装机307千瓦,配电变压器590千伏安。
是时武义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仅1000千伏安,而用电设备总装机已达1800千瓦,农灌期间用电供需矛盾非常突出。1966年省水利厅批准武义变电所续建工程,投资6.2万元,增设1800千伏安农灌变压器和职工宿舍55平方米,然工农业用电迅猛增长,而武义变系武义砩矿自备变电所,给武义转供电限额使用,超用电现象时有发生。嗣后,新增2400千伏安城镇变压器,变电所由砩矿、水利局、电厂三家共管。后因工作不协调,商定县属部分设施,委托砩矿独家管理。
1967年兴建大田水电站时,建成武义变电所至新宅乡和尚弄自然村10千伏输电线路19.5公里,为施工用电线路。尔后,又支接到宣武乡大莱电站。
1967年秋,农灌线路发展到王宅镇马昂村。1969年秋源口水库施工期间,架设源口至白姆线,然后利用桥亭水电站原有10千伏输电线路8公里,从王宅架通到马昂,使水库施工用电线路连成一体,拥有50千瓦机组的桥亭电站遂成为全县最早并入县电网运行的水电站。1971年3月,附近陶宅乡大岭水电站将两线一地制改成三线制线路,支接武义——源口线联网。5月,自大岭又经里大坑、项山头沟通下坑水电站。1975年,附近下杨村在陶宅乡线路上搭接用电。1976年双源口水库电站开工,又以下扬接线到工地,同时伸展到俞源。
茭道乡于1977年兴建方坑水库二级电站之时,就着眼于发展小水电富乡裕民,致力建设10千伏地方小电网,自主经营管理,在杨家变电所联网趸售电量,调剂余缺。
1977年12月,麻阳水电厂建成35千伏麻(阳)—武(义)线,全长25.4公里,源口水库一级电站中途支接。1978年8月,金华电业局管辖的110千伏武义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设置三线圈20000千伏安变压器。1979年8月10日,将35千伏武义变电所更名周岭变,35千伏麻武线和10千伏大田线相应改由110千伏武义变出线。
嗣后,随着水电站并网和电灌站布点以及农村用电,10千伏网络遍布武义北部分区各乡村。然至80年代初,宣平片柳城、桃溪两区远离县城电源中心,由当地小水电为主,辅之火电,就地供电。
在柳城区,1968年5月江下水电站建成,与柳城火电厂进行发电机组并列运行。1969年溪口水电站介入,形成柳城电网。1974年山笋坑水电站联网。1980年3月车门水库电站并网。此时全网水电总装机容量420千瓦,水电、火电相辅相成,为柳城区除新塘以外(新塘由小水电自发自供)的6个公社供电。
在桃溪区,1976年由桃溪区水利电力管理所牵头,联合东垄电站、大院后电站、百丈泄电站,筹集资金4万多元和县补助1.5万元,大力整改10千伏输电线路,原来木杆换上水泥杆,铝绞线破股、钢绞线破股、8#铁线换成铝导线,两线一地制和一线一地制单相供电改为三线制供电。经整顿改造和新建的10千伏输电线路共计48公里,组成地方小电网,自成独立系统,统一调度。1978年大坑电站联网。1981年12月石眠床电站并网。此时全网拥有水电站9座,总装机1143千瓦,柴油机3台240马力,配发电机170千瓦,使全区各个生产大队都用上了电,为全区供用电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后来接通县电网奠定了基础。尔后,为弥补柳城区供电不足,于1981年架通两区之间的10千伏联络线,与柳城小电网联网。
此时武义县的供用电状况是:一方面麻阳、源口、大田等骨干水电站所发的电量都要直送到县城,然后回供下杨、新宅等区,发供电往返距离百余里;同时10千伏输电线不断延伸扩展,走向迂回曲折,供电半径远远超过规范要求,用电高峰时段超负荷,低谷时段窝电。另一方面由于武义至柳城的高压线路未架设,致使北部武义分区的小水电站于丰水期大量弃水,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而南部柳城片的工厂和群众生活用电还在用柴油发电。一面浪费水,一面浪费油,自发小水电不能就地消化。
为摆脱这一困境,县水利部门早在1973年就陆续向省水利电力厅要求上项目,计划建设35千伏武义至柳城输变电工程,在王宅建立中心变电所,以解决柳城片用电难问题,发展南部山区经济,开发当地富有的水能资源。1978年8月12日县委副书记陈正财率领水电局和电力公司的技术人员等9人为柳城变电所选址,8月22日向金华地区革委会作出推荐柳城变电所所址的报告,10月12日完成上报工程扩大初步设计。1980年6~8月由水电局、电力公司分头向省水利厅、省电力工业局提出申请报告,9月开始勘测,1981年2~7月完成施工设计。1981年4月,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下文对柳城变电所和王宅至柳城23公里输电线路补助25万元,是年成立武义——王宅——柳城输变电工程领导小组,着手进行施工。同年6月(水利厅投资以后),省电力工业局审定下杨变电所近期容量3200千伏安、远期3200千伏安2台,本期35千伏出线2回路、远期6回路,本期10千伏5回路、远期9回路,并以农电技术措施项目补助14.5万元。嗣后,县人民政府上报省水利厅,批准下杨变35千伏出线增源口、柳城2回路,10千伏改为白姆、王宅、俞源、要巨、陶宅5回路,武义——王宅线15.8公里,麻阳——武义线38#杆起改至下杨变2.3公里。1984年4月16日,武义变——下杨变35千伏输变电工程启动运行。1982年8月13日,下杨变——柳城变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下杨变电所、柳城变电所,是省水利厅、省电力工业局等多家都投资为武义兴建的工程,其工程施工,以县电力公司(1984年改为县供电局)为主,县水利水电系统组织力量共同完成。
1983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武义县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其后县内电网建设,均列入电气化试点县实施工程项目。1985年7月,省水利厅批准建设35千伏徐村变电所,近期容量20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5.158公里。此工程全面竣工,耗资66.56万元,于1986年9月投入运行。
截止1986年,县境内拥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三线圈变压器1台,容量20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和水电站升压站7座,变压器14台,容量29900千伏安;包括小水电站主变压器在内的配电变压器,计1095台,容量78790千伏安。全县35千伏输电线路100.46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988.343公里,低压线1109.03公里。全县34个乡镇,共计553个村,548个村通了电网。发、供、用电基本形成系统,网络覆盖城乡。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