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灌溉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7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灌溉工程
分类号:
S277
页数:
67
页码:
93-159
摘要:
本章记述武义县灌溉工程,其中包括中型蓄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灌溉配套工程。
关键词:
武义县
灌溉工程
水利
内容
解放前县内的灌溉工程,以堰坝为主,塘坝辅之。原武义县在清末有堰73条,北、东、南3乡46座塘(缺西乡资料),民国时期仅新增堰2条。宣平县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有堰55条,道光二十年(1840)增至137条,民国33年(1944)为210条,山塘总面积65亩。
建国37年来,党和政府鉴于县内的自然条件,紧紧抓住“以治理干旱为主,兼顾防洪等其它效益”的主攻目标,坚持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治水方针,领导全县人民,计建成中小型水库101座,塘坝和灌溉塘增加到3820座,总蓄水量9268万立方米;堰坝发展到1555条;机电提水灌溉拥有动力8207千瓦。1986年,全县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2.03亿立方米,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5万亩增加到21.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1%;旱涝保收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0.4万亩增加到14.2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以上灌溉设施,以中、小型蓄水工程为骨干,溪沟筑堰坝,沿江溪设电灌站,似长藤结瓜,构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有条件的灌区,中、小型水库并连,且实行水量容积联合供用。水库坝型,有多种类型的土坝、拱坝、堆石坝、照谷社型坝等,均具有各自的特征。渠、管、洞、槽串接成的供水系统,建筑物繁多,形式多样。为改善灌溉水温度而建设的取表层水试验装置和限于地形条件的“V”形双支侧堰式溢洪道,饶有新的特色。
第一节 中型蓄水工程
源口水库
中型源口水库位于白姆乡源口,拦蓄麻阳港(熟溪上游段主河道)91平方公里集水面积,距县城21公里。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防洪、养鱼等综合效益。上游主流长22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63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279万立方米;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798米3/秒,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980米3/秒,10000年一遇保坝洪水流量1596.8米3/秒。水库使用黄海基面高程,正常水位208.2米,校核洪水位208.95米,保坝洪水位209.5米,总库容236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2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2160万立方米,有兴利库容2110万立方米,是全县目前最大的骨干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有武义江以西盆地12个乡(镇)耕地9万亩;渠系电站6级开发,总装机4540千瓦,年均发电量1457万千瓦时;有养鱼面积1330亩。工程于1968年12月动工,1979年12月竣工。1983~1986年,按1000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了保坝加固。竣工和保坝合计(不包括竣工后建设的渠系电站和渠道工程等),共投劳666.2万工,完成土石方282.5万立方米,浆砌石和混凝土2.6万立方米,使用水泥7430吨、钢材622吨、木材2718立方米,投入资金872.2万元。
工程的主体部分,有粘土心墙坝1座,紧接左坝端为3孔潜孔式泄洪闸(简称老闸),紧临老闸为2孔露顶式泄洪闸(简称新闸),右岸山体内有输水压力隧洞1座。
粘土心墙坝 坝址在麻阳港与其支流梅岗溪的汇合处。坝高40.5米,相应高程210.5米,坝顶长500米,坝顶宽6米,坝底宽197米,大坝总工程量约155万立方米。
坝基防渗形式为:防渗齿槽全部开挖至基岩,遇小裂隙用水泥砂浆封闭,遇稍大裂隙顺裂隙倾角打孔灌浆,以阻断缝内通路;对局部破碎带,在清除风化岩石后,用混凝土全面封闭;对因拓宽困难而不足10米的齿槽,在上、下游边加浇混凝土防渗墙;纵座标(老泄洪闸左侧边墩起算)110米处有一较大断层,岩面开口宽达5米,沿断裂面深挖7米后还有1.5米宽,在把断裂面风化岩石处理后,用混凝土封填厚2米,全部齿槽内用粘土回填;纵座标170米、离外坝脚25米处坝基,约有100平方米软基础,稀泥层厚1米左右,采取做3条垂直于坝轴的导水沟汇入总沟排水出坝和向稀泥层沉块石的办法处理。
填筑过程中,由于心墙土料困难,上级批准把心墙断面从187米高程开始以1∶1.6坡度收缩至188米高程,心墙宽仍有15米,自此以上改原来的1∶0.325坡度为1∶0.25坡度上升。施工中在右坝头多次发现裂缝:1974年1月坝高25米时裂缝4条,上口最宽3厘米,其中有2条贯穿坝轴上、下游,2月份又在此处发现裂缝;1975年6月坝高35.5米时在内坝发现裂缝,上口宽9厘米,深2.1米,至心墙处消失,1980年春又发现裂缝,均经认真开挖至尖灭后回填处理。防渗体的土料,于1970~1972年间曾多次送省水科所检测,绝大部分属重粘土。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一是靠严格的目测要求,二是做干容重测试。由于粘粒含量过多和碾压工具单位荷重轻,干容重合格率仅有50%左右。
施工过程:1968年12月开始清基,20日动工开挖心墙嵌沟。1969年2月7日开始回填粘土心墙。同年10月20日完成引水截流。1970年11月21日开始第一期堵口,到1971年春完成,蓄水200万立方米。1973年3月,县委提出“三年大干,一冬堵口”的口号,是年开始组织民工专业队常年施工,水库以20辆中型拖拉机和社会车辆运土上坝,农闲时34个公社(乡、镇)劳动力分批上库突击,日出勤都在7000余人,手车约4000余部,工程进展迅速。1974年10月6日开始第二期堵口,到11月28日从182米高程堵到197.7米高程,1975年1月30日堵到203米高程,1975年底,终于胜利达到210.5高程。
大坝的浸润线、沉陷、位移观测设备,于1978年5月开始安装。测压管心墙内7孔,外坝3孔;沉陷、位移观测标点,分别在坝顶、上游常水位线及下游第一、二级坝坡上,设4行计36点。
泄洪闸 位于左坝头。共5孔闸门,最大泄洪能力1284米3/秒。
3孔潜孔式泄洪闸门,为钢丝网水泥面板和钢筋混凝土支臂组成的弧形闸门。每孔档水面积5.5×7平方米,闸门底坎高程197.7米,闸门自重30吨;配用3台2×25吨卷扬式启闭机。下游泄洪槽净宽24米。泄洪槽开挖与大坝填筑同时进行,始由水库石工组开挖,1972年12月后请金华地区水电工程处开挖。建基面无大节理和构造带。1974年开始立模浇捣上、下游导墙和边墩,9~10月对闸室底板上游边进行帷幕灌浆处理。闸门由水库自己预制,金华地区水电工程处于1978年3~6月间拼接安装完成。其中1孔因1980年6月误操作失事破损,于次年改换成钢板闸门。
紧临老闸的2孔露顶式泄洪闸门,在保坝工程中建成。经过多个方案分析比较,最后确定把老闸左侧山坡的公路开挖为新泄洪闸,为此把公路改从左岸山体新开挖的隧洞中通过。闸门为钢结构,每孔档水面积6×7平方米,闸室底坎高程202.2米,闸门自重14.2吨;配用2台2×12.75吨油压启闭机。闸室泄流面宽15.6米,闸墩以下逐渐缩狭至10米,坝轴以下陡槽折向老闸,合拼后槽底宽35米,往下同老闸槽坡度,继续缩狭至25.5米下泄。闸底坎驼峰堰以下250平方米范围内,为提高对高速水流的抗冲刷能力,浇上钢纤维混凝土。新闸的2套液压启闭机由县水电设计室设计、县水电修造厂制作安装完成,运行良好。公路隧洞在1982年7月动工,10月底完成。新泄洪闸于1983年元月动工开挖,1985年安装闸门,1986年底除下游局部导墙及闸槽底板外,全部竣工,整个保坝工程,除进口段石方外,由金华地区水电工程处承包施工。石方开挖时,禁放重炮,确保老闸不受影响、水库正常蓄水和渡汛安全。工程完工后,运行情况正常。
输水压力隧洞及放水塔 位于右岸山体。
输水压力隧洞全长238.7米,进口高程177.0米,出口中心高程167.25米,接电站压力叉管。开挖直径3.2米,以双层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后内径2.0米,洞身内有135°18′10″转角折向电站厂房。1969年5月20日从出口进洞,10月打通,年底修整完毕。经省水电设计院地质人员检验,洞身地质情况尚可。1970年1月26日开始衬砌,至9月底除出口20米外全部完成。1979年进行回填灌浆。运用以来,情况良好。
放水塔高34米。启闭机室内装有1台1×63吨卷扬式启闭机和1台10吨手摇启闭机,分别控制1台2×1.6平方米钢平板闸门和1台3.4×4平方米拦污栅。检修台以下是埋石混凝土实体结构;检修台以上用钢筋混凝土立柱浇至启闭机室地平。施工时,省去脚手架,利用山坡作进料道。
源口水库的主要配套工程有:
(一)利用渠道落差,建梯级电站6座,总装机4540千瓦。其中归属水库所有的是一、三、四级电站,另有六级马昂电站属水库与村联办,内一级电站总装机2000千瓦。详第六章小水电部分。
(二)灌溉渠道全长121.8公里,其中大小建筑物511处,内隧洞31座、渡槽7座、倒虹吸14座、跌水1处。1979年底竣工验收时,开挖89.3公里,通水发挥效益66.8公里,建成大小建筑物174处,内隧洞21座、渡槽5座,倒虹吸2座,投放民工150.02万工,资金153.4万元。详本章第五节灌区配套工程部分。
兴建源口水库,除完成以上工程外,同时还修筑水库至王宅公路6公里,投资水库至麻阳公路7万元(不计保坝工程的公路隧洞),有施工临时公路28.5公里,水库至八百村库区道路6公里,长140米的乡村交通隧洞1座等。水库实际淹田734亩,折迁房屋1275间,迁移人口1199人。
工程由县举办。除一级电站由省水电设计院设计外,大部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设计由县水利电力局阮仁求、方宝婷完成,阮并负责整个工程的施工技术指导,县建立源口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建设期间,施工行政领导人孙湘南(及以后在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主持全县水利工作期间)八年如一日,长驻工地忘我工作,广大党政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忠于职守,建库民工遍及全县34个乡(镇),自带米菜衣被工具,在附近村庄安营,轮流上阵,筑坝、挖渠等施工情景极为艰辛和壮观动人。
水库于1971年春开始取得效益。1977年10月,在大坝基本完工、渠道工程全面展开后,县建立源口水库工程管理处。一面继续完成工程建设,一面加强经营管理,不断扩大工程效益。仅80年代以来,灌区粮食总产量已由1981年的63500吨增长到1986年的80660吨,其中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87160吨,6年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4453吨。
1986年水库工程管理处有管理人员124人,发电、养鱼等多种经营收入60.28万元,累计发电量7813.467万千瓦小时、产鱼92.4吨。由于水库拦蓄了91平方公里的洪峰,对减缓熟溪中、下游特别是县城壶山镇的洪涝灾害,作用也较为明显。因渠道工程未完,1986年实际灌溉面积6.5万亩,于今正根据第二期渠道工程设计,加快改善和延伸渠道,以期发挥更大的灌溉效益。
清溪口水库
中型清溪口水库位于项店乡仓部堰村,拦蓄清溪35.3平方公里集水面积,距县城18公里。原是“大跃进”年代兴建的全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1958年8月动工,1964年12月竣工。心墙砂壳坝,坝高21.5米,总库容6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64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1.1万亩,坝后式电站装机95千瓦。桐琴区举办。县农业水利局应良登设计,县成立清溪口水库建设委员会组织施工。水库取得效益以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桐琴片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受益区粮食亩产由建库前的约2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以上。但初期“大呼隆”施工中,主坝河床段左右两侧防渗齿槽都未挖到基岩,筑坝层次不清,1961年和1964年曾2次出现3米深纵向裂缝,坝体严重漏水,而灌区总蓄水量偏少,特别是附近坐势较高的芦北乡缺水尤为严重,下游还有丰富的黄土丘陵可供开发利用。为将除病加固和扩大灌溉一总解决,故在1978年10月动工,将它扩建为中型水库。
扩建工程原设计主坝高34米,正常库容1630万立方米,总库容1990万立方米。根据县委、县府1981年7月指示精神,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先按坝高29米、正常蓄水1160万立方米的规模施工,据此进行技术设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883万立方米;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525米3/秒,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853.8米3/秒;10000年一遇保坝洪水流量1101.1米3/秒。水库使用假定高程,正常水位65.0米,校核洪水位67.12米,保坝洪水位67.49米,总库容139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23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1160万立方米,有兴利库容112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有桐琴区4个乡(镇)耕地3万亩;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500千瓦;有养鱼面积900亩。
大坝 主坝1座,副坝2座。
原小(一)型清溪口水库,自左至右依次有主坝、溢洪道和2座副坝,其中靠近溢洪道的副坝已于1960年防洪时人工爆破为临时溢洪道。漏水的主坝,设输水拱涵洞、隧洞各1座,坝体构造比较复杂:主河床段是心墙砂壳坝,左岸山岙段却是心墙土坝;同时为利用左岸台地节省工程量,左右段坝轴线向上游面有150°38′75″的拐角。
坝址的地质条件:主坝位于火成岩地区,左岸台地有3条构造线通过,风化厉害,河床段基岩较为坚硬,右岸垂直节理比较发育;非常溢洪道处有一构造线,其右侧岩石复盖层较深;原临时溢洪道与副坝在沉积岩或沉积岩与火成岩交界处,风化严重。
扩建工程从病坝实际出发,非简单地戴帽加高大坝,亦不贸然将坝轴线拉直,而是平行于原轴线,在老坝迎水面重新开挖齿槽,加筑防渗斜墙,将主坝由心墙砂壳坝扩建为粘土斜墙土石混合坝。为解决在主坝迎水面加筑粘土斜墙后,将斜墙与老坝之间的孔隙水体及时排出,设计和施工中,巧妙地利用原有的输水拱涵洞,用一段素混凝土预制的多孔管接长,上加3层滤料,将这些孔隙水排出;排水管与老涵管相接处,续1段钢管,出口做上闷头,以保护施工期空库情形下斜墙的稳定。主坝齿槽底宽12~18米,挖至新鲜完整基岩。遇地质复杂地段,在继续深挖处理后,有的加做混凝土齿槽,有的进行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封闭;部分水泥砂浆为加速凝固、提高早期强度,曾掺用上水玻璃。扩建后的主坝,实际坝高29.6米,相应高程69.6米,坝顶长469米,坝顶宽6米。
扩建工程中,原临时溢洪道被重新堵塞,建成心墙土坝,坝高15米,坝顶长93米。此1号副坝开挖基坑宽6米,上游有40米粘土铺盖与心墙连接,坝体与山坡接触处,采用扩大心墙断面的方法,防止绕坝渗漏。
2号副坝,原是均质土坝,扩建中于上游面粘贴斜墙,坝高由原来7米加高到15米,坝顶长207米。其齿槽与岩石接触宽6米,斜墙与老坝之间有一道纵向结合嵌沟,增强其整体性。
以上大坝施工中,除认直做好基础开挖处理外,尤重视严格控制填筑质量。由于努力改进碾压机具,使土坝碾压密实度合格率达95%以上,成为全县土坝质量最好的一处。
“V”型双侧堰溢洪道 限于地形条件,溢洪道仍设置于原来的位置。其型式是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的。溢流堰总长114.14米,其中左、右溢流堰直段2×45=90米,正向进水5米,两弧段2×9.57=19.14米;进口高程65.0米,泄槽尾段宽22.5米,消力池长34米,消力坎高1.4米。最大溢洪能力968米3/秒。
这种溢洪设施,因国内尚无资料可供借鉴,为此县水利电力局曾约请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进行水工模型试验。1983年11月完成的水工试验报告指出:这一设计是可行的;“在适当利用地形条件,增加溢流前缘长度,从而加大泄量或达到减少溢洪水头、增加水库防洪能力和兴利库容的目的,都有一定的特色。”嗣后,遂于1984年3月正式施工。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认真掌握混凝土的浇捣质量;为增加溢流面弧段的抗拉强度,还增加了一层玻璃丝混凝土。1986年工程尚有尾工,但据经受过的几次泄洪考验情况,堰墙无渗水,槽内流速、水态均符合设计要求。
输水洞与自动取表层水装置 扩建工程设置主、副输水洞各1个,分别连接摺迭式锦纶橡胶膜自动取表层水装置和悬臂式自动取表层水装置。欲通过此项试验,取得中、小型水库取表层水灌溉的技术经验和经济效益。
主输水洞利用原主坝输水隧洞接长、加固。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由钢筋混凝土涵管、素混凝土衬砌的隧洞、钢板水管3段组成,出口接电站压力钢管,发电尾水入西干渠。进口高程44.0米,洞径1.4米,全长195.8米,最大输水流量3.0米3/秒。以竖井内1台启门力40吨卷扬机控制1扇1.6×1.8平方米钢平板闸门启闭。
副输水洞布置1号副坝左岸,钢筋混凝土涵管分段整体现浇,出口接东干渠,灌溉坐势较高的芦北(包括桐琴东片)新灌区。进口高程55.0米,洞径1.0米,其设计灌溉流量1.8米3/秒,而实际输水能力可达4.72米3/秒,原备紧急放空之用。无底部控制闸门,有明渠伸入库内,以便旱时利用库内原有浮动船机上的水泵管道抽取发电死库容。
摺迭式锦纶橡胶膜自动取表层水试验工程,由水利电力部农水司和浙江省水利厅安排,1985年5月18日正式行文下达给武义县水利电力局实施。省水利厅农水处高级工程师金来鋆设计。其主要构造,由钢浮筒、摺迭式橡胶膜竖井、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深孔进水闸门4部分组成;与钢浮筒相连的橡胶膜活动竖井,可随库水位变化自由升降,进入表层水。1985年11月开工,1986年冬浇筑框架立柱。1987年初安装好锦纶橡胶膜竖井后,即已投入运行。
悬臂式自动取表层水试验装置,是1982年浙江省农水处安排的项目。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曹宏颎设计。其构造由钢板焊接的矩形取水管、滑弧管、固定在输水涵管上的导管组成。1985年动工,1986年春完工。
扩建工程由县举办。其主体工程,由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曹宏颎设计,县清溪口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灌区民工专业队进行施工。工程自开工以来,同年(1978)12月开始回填主坝,1983年4月完成大坝堵口,填筑高程达62.0米,并建成165千瓦临时电站1座。1986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建装机500千瓦的电站投产,水库控制蓄水深22米,相应蓄水量854万立方米;因渠道工程处初始状态,实际灌溉面积1.9万亩。
扩建前后合计,兴建清溪口水库,共淹设耕地609.6亩,迁移3村599人,拆迁房屋622间。扩建中改道公路及通讯线路各5公里,其中有长95.3米公路桥(清溪桥)1座。完成小(一)型清溪口水库,总工程量42.37万立方米,投劳78.44万工,使用水泥133吨,钢材11.5吨、木材2.5立方米,投入资金92.19万元,其中国家76万元,自筹16.19万元。至1986年,完成中型扩建工程,总工程量51.52万立方米,投劳160.5万工,使用水泥2913吨、钢材161吨、木材605立方米,投入资金464.92万元,其中国家436.8万元,水库自筹28.12万元。
第二节 小型蓄水工程
1986年,全县小(一)型水库15座,内电站调节水库1座(龙潭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效益的14座(其中续建的1座),小(二)型水库84座,塘坝549座,灌溉塘3271座,分属源口水库灌区、清溪口水库灌区、白阳片灌区、桃溪片灌区、柳城片灌区、新宅片灌区。
小(一)型水库
溪里水库 属源口水库灌区。位于溪里乡溪里村。拦蓄熟溪支流之双坑溪集水面积31.2平方公里,离县城10公里,为武义县“大跃进”年代兴建的首批小(一)型水库之一。心墙砂壳坝。原设计坝高23.2米,蓄水量680万立方米;实际建成坝高18.75米,总库容42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9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有壶山、溪里2个乡镇31个村9989亩农田;电站装机125千瓦。养鱼面积389亩,库脚建鱼种塘11.8亩。
水库水质清纯,坝址处谷口狭小,两岸基岩裸露,地质情况良好。心墙嵌沟一般宽5~6米;中心地段因开挖困难,最窄处仅2米。为此,1959年经金华专署批准,为弥补心墙嵌沟宽度不足,在内坝伸向上游面加做宽60米、厚1米的铺盖层,连接心墙。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顶高程67.75米(基础高程59米),坝顶宽7米,内坡分1:1.75、1:1.25、1∶3三个坡段,外坡有1∶2、1:2.5、1∶2.5三个坡段。正常水位61.23米,洪水位65.4米。左岸宽浅式溢洪道进口宽20米,最大泄洪能力284米3/秒。条石拱涵进口底高程51.7米,洞径0.4×0.6米。配套干渠1条,长2.2公里(1986年已衬砌1.25公里)。
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1963年4月竣工。淹没田地297.5亩,迁移40户200人房屋80间。约投劳26万工,完成土石方12万立方米。连同电站工程,国家补助资金25万元。属县大集体事业单位,由当时壶山(大)公社举办,受益区(溪里乡和壶山镇)代表会议产生水库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
上四堡水库 属源口水库灌区。位于陶宅乡上四堡村、熟溪的二级支流梁溪上。因受益田坐势略高,在作水量平衡时具有一定独立性.。此处“大跃进”年代曾兴建北畈水库,因当时全县同时兴建多座小(一)型水库,力量不济下马,1962年重新设计和开挖坝基兴建,即今之上四堡水库。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1座。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高19.8米,相应坝顶高程162.8米。正常水位159.6米,洪水位161.3米,总库容48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75万立方米。右岸的宽浅式溢洪道进口宽12米,最大泄洪能力40米3/秒。输水洞2个,洞径0.3与0.8米。配套干渠2条,长8.5公里,灌溉全乡17个村7250亩农田;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40千瓦。有养鱼面积600亩,建鱼种塘10亩。
工程属陶宅乡集体所有。1962年10月动工,1964年4月竣工。淹没田地350亩,迁移30户135人房屋140间。共投劳21.1万工,完成土石方15.5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24万元。
双源口水库 属源口水库灌区。位于俞源乡樊岭脚村、熟溪支流乌溪的源头,山势陡峻,石料丰富。原计划兴建砌石双曲拱坝,缘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场地,建刚性斜墙堆石坝,为70年代初浙江省向全国推荐的4种适合山区特点的坝型之一。集水面积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107.6米3/秒,2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158.6米3/秒,可能最大的保坝洪水流量300米3/秒。左岸山岙间堰流式溢洪道进口宽30米,最大泄洪能力169米3/秒。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基础高程45.0米,正常水位83.0米,校核洪水位85.0米,总库容13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2.5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2265亩;渠水梯级电站总装机265千瓦。有养鱼面积80亩。
刚性斜墙堆石坝,坝高40.3米,坝顶宽(不计挡浪墙)5米,底宽61米,上游坡1:0.175,下游坡1:1、1:1.25;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由混凝土防渗面板和底部的混凝土截水墙、浆砌体、干砌体、堆石体组成,坝体总工程量约5万立方米。坝址处两岸陡峻,基岩裸露,河床覆盖层最深达7米,熔凝灰岸的基础,岩石坚硬,节理发育,无大构造线通过,仅有5条小断裂穿过坝基及坝肩。基础处理措施:嵌槽部分开挖到新鲜整体基岩,断层处以混凝土封闭后加做钢筋混凝土垫层;干砌体部分清理到基岩。截水墙底宽4米,墙顶高程47.0米,采用150号混凝土,并进行压力灌浆。浆砌体底宽7米,顶宽1米,基础用块卵石坐浆砌筑,53米高程以下仅竖直灌填混凝土,以上平缝坐浆并竖直灌填混凝土;64.5米高程以下无施工缝,以上每隔10米做一条垂直缝,将坝体分成7块。防渗面板为200号素混凝土,厚1.1~0.9~0.7米;64.5米高程以下无分缝,以上设置水平和垂直分缝:水平缝在64.5米高程与75米高程,沥青垫层、白铁片止水;垂直缝与浆砌体内的垂直缝重合,涂抹上黄油;水平缝与垂直缝均预埋罗栓,安装有止水橡皮。干砌体底宽25米,顶宽1米,50米高程以下以卵石为主,以上用块(毛)石砌筑。施工中,干砌体、堆石体尾随浆砌体均衡上升。坝体底部设导流孔,供水库放空检修之用。坝体的抗滑稳定系数,在不考虑堆石加固时为1.07,考虑加固堆石的被动压力时为1.36。大坝建成后,曾埋设20个观测标点,其中沉陷观测标点13个,位移观测标点7个。
工程属俞源乡集体所有。1971年4月动工,1976年12月竣工。淹没田地6.3亩,迁移6户32人房屋56间。完成主体工程,共投劳40万工,完成石方4.3万立方米,混凝土0.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0万元。
教隆寺水库 属源口水库灌区。位于桃溪滩乡新村、白鹭溪的二级支流上。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引水2.7平方公里。心墙土坝1座。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高23米,相应坝顶高程61.6米。正常水位58.9米,洪水位60.22米,总库容23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0万立方米,左岸开敞式溢洪道进口宽13米,最大泄洪能力114米3/秒。现有输水涵洞和发电隧洞各1座,配套干渠2条,总长5公里。灌溉面积6000亩;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75千瓦。养鱼面积273亩。
工程属桃溪滩乡集体所有。淹没田地260亩,迁移19户64人房屋48间。1962年11月动工,1964年竣工。初期运行正常;1967年,于库口建18千瓦小水电站1座,将输水涵管作压力水管使用。1975年,因发现涵管严重漏水和产生管涌,当即停止发电,翻挖外坝坡修理,回填土方320立方米,但充水后仍然漏水,故决定另打隧洞作发电输水洞。现在的发电隧洞、水电站即为1980年春~1982年9月所建,电站装机亦相应增加到75千瓦。主体工程竣工,及以后另打发电隧洞、大坝加高等病库处理工程,前后共投劳23.3万工,完成土石方15.5万立方米,国家补助经费23.8万元。
要巨水库 属源口水库灌区。位于要巨乡要巨村、白鹭溪支流大家溪上。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引水0.7平方公里。心墙土坝2座:主坝高19.2米,副坝高10.8米。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顶高程138.9米,正常水位136.3米,洪水位137.6米,总库容26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15万立方米。主坝右岸的侧堰式溢洪道,进口宽39米,最大泄洪能力121米3/秒。主、副坝各有输水涵洞1个、配套干渠2条,总长5.18公里,灌溉要巨、王宅2个乡镇12个村7004亩农田。水库以灌溉为主,并为县内进行水产科研、推广养鱼高产稳产技术的基地,有可养鱼面积330亩,鱼种塘16亩。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40千瓦。
工程属要巨乡集体所有。1963年11月动工,1965年3月竣工。淹没田地137.5亩,迁移4户20人房屋15间。共投劳29万工,完成土石方22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25.6万元。
方坑水库 属白阳片灌区。位于茭道乡沈家村、武义江支流八仙溪上游。大坝为浙江省较早的变圆心变半径砌石双曲拱坝。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5.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0.34米3/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75万立方米。3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200米3/秒,3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259米3/秒。水库使用假定高程,正常水位163.0米,校核洪水位165.9米,总库容51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3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000亩;渠系电站4座,总装机1195千瓦,年均发电量340万千瓦小时。有养鱼面积226亩。
坝址处河谷断面成“V”型。两岸基本对称,坡度50°~65°;河床有多处深潭,底部宽度约5米,基岩裸露,岩石新鲜完整。高程145米以下为微风化岩,裂隙基本闭合;高程145米以上坝肩岩石裂隙发育,裂隙面有泥质充填物,强风化带厚2~4米。坝址区构造发育,有8条较大断层,其中F1断层通过右坝肩,F4和F5断层通过左坝肩,F8断层通过右拱座。基础处理措施:对基坑深潭岩面凿毛并埋设锚筋,然后回填混凝土;如断层破碎滞、较大裂隙及强风化带,均采用开挖后回填混凝土再进行灌浆;拱座开挖至新鲜完整基岩,开挖深度约3~10米。
砌石双曲拱坝高76米,坝顶高程166.0米,坝顶弧长172米,中心角158°,坝顶厚3.2米,坝底厚10米,厚高比0.137,宽高比1.52,坝体工程量约4万立方米。102高程以下为埋石混凝土;102高程以上的上、下游面是浆砌条石,厚0.5米,防渗墙为150~200号埋石混凝土,其他部位为浆砌毛石。输水涵管布置在坝体左岸,进口高程115米,管径1.0米。以坝顶溢流方式泄洪,溢流布置于原河床中部,堰顶高程163.0米,净宽15米,最大下泄量150米3/秒,采用挑流消能。坝体应力用拱冠梁法计算,最大压应力4.05×106帕,最大拉应力1.78×106帕。坝体工程设计由县水电勘测设计室朱飞熊完成,曾得到省、地区(市)水利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人员的热情协助修正;茭道公社(乡)组织民工专业队施工。被收录进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编纂的《中国拱坝》(1987年出版)一书。
工程属茭道乡集体所有。1970年10月动工,1984年12月竣工,淹没耕地28亩,迁移10户40人房屋35间。竣工时,除主体工程外,设计渠道40.6公里,完成15公里,修筑库区公路7公里,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8.5公里,共投劳111.8万工,完成工程量38.7万立方米,使用水泥6578吨、钢材65吨、木材592立方米、炸药52.6吨、毛竹1.85万支,投入资金172.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7万元,自筹5.95万元。
石井岗水库 属白阳片灌区。位于邵宅乡石井口村、武义江岸右岸支流湖塘沿溪。原是“大跃进”年代首批兴建的小(一)型水库,1958年11月动工。但当坝高筑到20米许,因土料匮乏及力量不济,工程中途下马,以后10多年间,靠“半拉子”工程用水,易旱农田甚多。1972年始予复工兴建,1978年12月主体工程竣工。集水面积3.66平方公里。心墙土坝1座。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高36.5米,相应高程86.5米,正常水位83.0米,洪水位85.0米,总库容16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6万立方米。右岸的侧堰式溢洪道,进口宽19米,最大泄洪能力88米3/秒。有输水涵、隧洞各1座,洞径0.3米与0.6米,配套东、西干渠各1条,总长8.3公里。灌溉面积3900亩;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125千瓦。可养鱼面积116亩。
工程属邵宅乡集体所有。淹没农田40亩,无移民事项。完成主体工程,前后共投劳45万工。完成土石方11.7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14.85万元。
东湖水库(在建) 属白阳片灌区。位于邵宅乡东吴村、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的一级支流(武义江二级支流)上,从杨家到县城的原铁路基纵贯库区。此处在“大跃进”年代曾始建即废仰天畈甑水库,1978年,为解决邵宅乡及县林场的干旱缺水,重新设计和开挖坝基,且更名东湖水库。集水面积4.3平方公里;可开挖250余米引水渠,引入茭道乡董村一带集水面积9.7平方公里。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128.38米3/秒,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189.11米3/秒。水库使用假定高程,正常水位69.8米,校核洪水位71.07米,总库容5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6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000亩及2000亩经济园地;无坝后式电站。可养鱼面积632亩。
主体工程由3座心墙土坝,2个输水洞、1座溢洪道和1段引水工程组成,土石方工程量约23.6万立方米。主坝高23米,相应坝顶高程73.0米,坝顶长220米;两座副坝高8.5米和10米,坝顶长156米和200米。主坝左岸的输水隧洞,长140米,中有折线转角115°43′,马蹄形断面高2米,宽1.6米,进口闸门底高程53.619米;杉树坑副坝右岸底部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涵管,长52米,进口高程60.5米。两输水洞设计灌溉流量0.5米3/秒和0.7米3/秒,出口接东、西干渠。溢洪道进口高程69.8米,校核洪水位的出库洪峰流量46.8米3/秒,目前有多种可供选择方案,尚未最后确定。水库如不引水,难以蓄满。大坝施工阶段,由于集水面积小,坝址地形开阔,调洪库容大,不布置临时溢洪道,利用输水隧洞不留口门,进行导流泄洪,使整个坝体均衡上升。
工程属邵宅乡集体所有。淹没田地495.1亩,无移民事项。1978年2月动工。到1986年,已完成主坝、2个输水洞,两座副坝坝高分别达6.5米和6米,引水工程和溢洪道未做,渠道配套处于初始状态;当年渡汛控制蓄水位65.0米,蓄水量225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3670亩,年产鲜鱼2吨。未完工程正续建施工之中。
万石院水库 属白阳片灌区。位于白溪乡万石院村、武义江右岸宅园溪。集水面积1.26平方公里,引水面积1.15平方公里。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28.6米3/秒,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42.1米3/秒。水库使用假定高程,正常水位101.0米,校核洪水位101.66米,总库容111.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00亩,不考虑发电效益。可养鱼面积218亩。
受益区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缺水农田多,库址选择较困难。库区坐势较高,坝址处两山挟峙,凝灰岩基础,岩石整体、坚硬、土料丰富。建心墙土坝1座,坝高18米,相应坝顶高程103.0米,坝顶长120米,坝顶宽4米,底宽78米,外坡1∶2分三级,内坡1∶2、1∶2.25、1∶2.5三级。限于地形条件,输水洞、溢洪道均布置大坝右岸。工程以灌溉为主,水源匮乏,故宽浅式溢洪道出口接入输水渠道,于渠道进口处建闸以确保安全。溢洪道进口宽10米,泄洪能力6.3米3/秒。实际过水机遇甚少。放水设备为大坝右端山体91米高程处与坝轴线成900开挖的隧洞,长60米,洞径0.8米,于施工时同时作导流之用。规划干支总长24.5公里。引水工程渠长1.5公里,隧洞1座长100米。
工程属白溪乡集体所有。1979年9月动工。1981年12月竣工。淹没田地74亩,无移民事项。完成主体工程,共投劳15.2万工,完成土石方6.14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4.8万元。
大院后水库 属桃溪片灌区。位于云华乡云溪村、宣平溪之东溪的云华支流,为“大跃进”年代兴建的首批小(一)型水库之一。集水面积38.7平方公里。心墙砂壳坝1座。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高18米,相应坝顶高程63米,正常水位57.1米,最高洪水位61.87米,总库容23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2万立方米。当时建库目的,为改变云华至柳城以上溪流夏秋干涸状况,以改善滨溪两岸农田的灌溉条件,渠道工程较少。受益范围有云华、大源、柳城3个乡(镇)12个村3000亩农田;渠系梯级电站总装机188千瓦。养鱼水面积180亩。
工程于1958年10月动工,1962年6月竣工。施工中,大坝嵌沟挖至整体岩层,底宽6米,深约3米,左端与天然岩石接触,右端挖去软岩;心墙土质较佳,夯压较为密实。放水设备为右岸坝体内的旧条石拱涵,进口底高程49.32米,洞径0.8×1.2米。初期蓄水后严重漏水,经压力灌浆加固完成。右岸山岙间开挖的侧堰式溢洪道,当时进口宽31米。1975年,受4号台风侵袭,坝脚溢洪道和电站渠道部分水段,由国家补助修复。1977年后为保坝加固,拓宽加深进道,使进口宽达45米,最大泄洪能力400米3/秒。
工程属云华乡集体所有。淹没农田200亩,拆除庵堂18间,迁移2户12人。竣工连同保坝,前后约计投劳12.5万工,完成土石方4.98万立方米,国家补助经费6万元。
东垄水库 属桃溪片灌区。位于桃溪镇东垄村、宣平溪支流东溪的源流。集水面积5.15平方公里。3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69.21米3/秒,3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103.65米3/秒。单曲砌石拱坝。水库使用假定高程,坝高35.4米,相应高程139.4米,溢流堰顶高程138.0米,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5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3997亩;渠系梯级电站总装机260千瓦。可养鱼面积70亩。
坝址处为流纹质晶屑熔凝灰岩,筑坝材料为细骨料混凝土砌石,坝体总工程量约1.5万立方米。1966年11月动工。开始施工正常;不久因“文化大革命”,回填后竟长期囤料停工,施工维护不善,致使大坝严重漏水,特别在111米高程处有1条水平渗漏线,水从小孔射出。故1970年11月在坝高筑至30.4米(蓄水量98万立方米)后,未继续完成坝顶溢流,多年来带病漏水运行。鉴于灌区迫切的用水需求和解除病险,1977~1980年,在拱坝迎水面严重渗漏部位,加贴一道水平防渗墙,于整个坝体分3期共灌浆168孔,耗用水泥316吨;1978年加高拱坝5米,完成坝顶溢流设施。放水设备为坝体内左、右岸涵洞各、1座,进口底高程110米与106米,洞径0.6米与0.8米,分别接东、西干渠。坝顶溢流段弧长18米,最大泄洪能力78.4米3/秒。坝顶总弧长89米,坝顶厚3.2米,底厚11米,厚高比0.338,宽高比2.5。坝顶中心角140°,坝底为47°;坝顶平均半径31米,坝底为27.5米。坝体应力用纯拱法计算,拱圈最大拉应力-6.7×10帕。
工程属县大集体事业单位。县水利电力局设计,桃溪区组织受益公社(乡、镇)施工。淹没田地28亩,迁移3户14人房屋18间。1970年11月决算,连同以后的拱坝加高和灌浆处理,完成主体工程,共投劳25.5万工,国家补助资金34万元。由受益区(桃溪镇、云华乡)代表会议产生水库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
百丈泄水库 属桃溪片灌区。位于桃溪镇陶村、宣平溪支流东溪上游的一级支流,东垄水库西侧。库址坐势较高,水从大、小7个山坞汇成一个出口,悬泻而下,落差230多米,故既可解决附近许多山坞垄田的干旱缺水,发电效益亦较显著。集水面积3.6平方公里。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96.1米3/秒,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139米3/秒。水库使用假定高程,正常水位338.5米,校核洪水位340.0米,总库容11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827亩;渠系梯级电站总装机510千瓦,年均发电量95万千瓦小时。养鱼水面积83亩。
坝址处为凝灰岩,基岩裸露,面质坚硬,土料缺乏,运输困难,并因地形条件,兴建土石混合坝。坝高41.3米,相应坝顶高程341.3米,坝顶宽6米,底宽172米。其中:粘土心墙顶宽4米,底宽28米,边坡1:0.3;心墙内外填砂壤土,边坡1:0.8;外层堆石坝壳,土、石接触面设置1米厚反滤层,块石护坡的内坝边坡1:1.75和1:2分三级,外坝边坡1:1.5、1:1.75、1:2三级。坝体工程量约16万立方米。右岸的侧堰式溢洪道进口宽30米,最大泄洪能力107米3/秒。放水设备初为大坝左端的钢筋混凝土输水涵管,长123米,进口底高程309米,洞径0.5米,兼作电站压力水管使用,几年后因发现严重漏水,故在1984年于涵管外侧另打隧洞1座,长126米,进口高程317.5米,出口高程310.58米,而将原来的涵管仅供灌溉使用。
工程属桃溪镇所有。1971年10月动工,1978年12月竣工。无淹没损失和移民事项。完成主体工程,共投劳61.7万工,完成土石方16.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0.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7.6万元。
松溪水库 属桃溪片灌区。位于泽村乡锦坪村、宣平溪之东溪右岸的一级支流松溪。集水面积3.1平方公里。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90.75米3/秒,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133.4米3/秒。建心墙土石坝1座。原设计坝高31米,正常蓄水170万立方米,施工中坝宽超过设计要求,举办公社(乡)要求扩大建设规模,增高大坝,增加蓄水量,由于压力涵管完成,坝后式电站建妥,永久溢洪道正在开挖,经分析计算,最后确定坝高33.2米,相应假定高程133.2米,正常水位130.4米,校核洪水位131.82米,总库容22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300亩,内自流灌溉2500亩,机电提渠水灌溉1800亩;电站装机40千瓦。有养鱼面积150亩。
坝基为凝灰质砾岩,左端较整体,逐渐向右倾斜,右端10米许有细裂缝,石质松脆、易撬挖。心墙嵌沟长31米,宽10米,开挖至新鲜坚硬岩石,冲洗清理后用水泥砂浆抹缝,局部坑洼以100号混凝土填平。粘土心墙底宽21米,顶宽3米,边坡1:0.3。内、外坝体,内层是土坝,外层为堆石体,土坝与堆石体之间设置倒滤层;坝面用干砌块石护坡。坝体工程量14.1万立方米。左岸侧堰式溢洪道进口宽24米,最大泄洪能力71.6米3/秒。鉴于以往经验,灌溉用输水涵管兼作电站压力水管,使用后常有破损漏水,设计时有所革新,左岸的输水涵管长117米,进口高程108.7米,用洞径0.6米自应力钢丝网水泥管外包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建设时力争渠道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做到库成渠通,尽速效益。
工程属泽村乡集体所有。1978年10月动工。1984年10月竣工。淹没田地50亩,无移民事项。完成主体工程,连同11.4公里渠道和6座配套电灌站、1座坝后式电站,共投劳53万工,完成工程量25.0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6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5.8万元,自筹5.4万元。
车门水库 属柳城片灌区。位于柳城镇车门村、宣平溪主流西溪的车门坑,距柳城2.5公里。集水面积4.3平方公里;1984年以旁引水2.6平方公里。水库使用假定高程,正常水位221.7米,保坝洪水位224.06米,总库容17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700亩,现有灌溉面积1830亩;坝后式电站装机40千瓦。养鱼水面积146亩。
土坝2座,主坝为心墙土坝,凝灰质砂岩基础,坝高25米,相应高程225.0米;副坝红色砂岩基础,开始是心墙土坝,后来为取土方便,建成均质土坝,坝高14.5米。水库蓄水后,即发现副坝坝脚渗漏;1975年并发现主坝漏水。雨天尤甚。故在1976年至1978年,对主坝作打套井回填处理,副坝在迎水坡加做粘土防渗斜墙。计化劳动力1.05万工,完成土方2114立方米。处理后主坝漏水即行消失,副坝新做斜墙质量甚佳,但坝脚渗漏无明显减少,很可能缘工程地质问题,基础与山坡岩层引起渗漏。与此同时,1977~1979年,按可能出现的最大暴雨洪水进行保坝,拓宽加深溢洪道,使主坝左岸侧堰式溢洪道进口宽达26米、最大泄洪能力181米3/秒。主、副坝各设置输水洞1座:主坝左端的输水洞进口底高程205.0米,为洞径0.8米的钢筋混凝土涵管;副坝左端的输水洞口底高程213.6米,为洞径0.3米的混凝土涵管。
工程属柳城镇集体所有。1964年11月动工,1966年4月竣工。淹没田地83亩,无移民事项。连同以后解决土坝渗漏和保坝工程、引水工程、衬砌完成5.9公里渠道,至1986年,共投劳34.8万工,完成土石方23.3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8.9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8.9万元,自筹8.07万元。
小(二)型水库
(依河流为序排列)
(一)源口水库灌区(40座)
茶塘水库 位于寺前乡杨梅山村。截武义江左岸一级小支流(叶长埠村入江)集水面积0.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6.5米,总库容3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5.7米,进口宽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8.15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700亩,养鱼水面积46亩。1970年11月开工,1980年竣工。
竹塘垄水库 位于履坦乡泉头、履三村。截武义江左岸一级小支流(坛头村入江)集水面积0.56平方公里,引水0.14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5.7米,总库容13.0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3米,进口宽1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8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00亩,养鱼水面积60亩。1957年11月开工,1959年11月竣工。
上新塘水库 位于寺前乡石龙头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1.1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5.8米,总库容25.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2万立方米。遂洪道底高5.6米,进口宽1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米,洞径0.4米。现有灌溉面积2500亩;养鱼水面积130亩。1955年10月开工,1957年4月竣工。
林大塘水库 位于寺前乡后桑园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26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5.85米,总库容14.4米,正常库容11.9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4.55米,进口宽0.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55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800亩;养鱼水面积55亩。1958年11月开工,1960年11月竣工。
杨林塘水库 位于寺前乡寺后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2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7.70米,总库容20.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7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6.3米,进口宽4米。砖井放水,底高2.7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200亩,养鱼水面积67亩。1958年11月开工,1971年4月竣工。
上青塘水库 位于寺前乡上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22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6.80米,总库容28.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3.2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10米,进口宽4.3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4.7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52亩。1964年11月开工,1976年1月竣工。
老虎口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三板桥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1.03平方公里,总库容3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7万立方米。主、副坝各1座:主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高6.5米;副坝为均质土坝,坝高4.75米。溢洪道2座:主坝溢洪道进口宽9米,副坝溢洪道进口宽2.9米,底高皆5.35米。分级卧管放水,底高1.0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83亩。1956年10月开工,1972年11月竣工。
郭清塘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松源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14平方公里,引水0.24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9.93米,总库容13.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万立方米。溢洪道2座:大坝上溢洪道底高8.77米,进口宽2米;山岙间1座底高9.34米,进口宽2.1米。分级卧管放水;底高2.87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230亩,养鱼水面积35亩。1965年12月开工,1970年3月竣工。
群山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三角店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3.16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4.7米,总库容15.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3.24米,进口宽10米。斜拉启闭机放水洞2座:底高皆2.7米,位于左侧的洞径0.3米,位于右侧的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800亩,养鱼水面积106亩。1957年10月开工,1959年4月竣工。
杨垄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七孔塘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1.44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6.0米,总库容1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4.5米,进口宽8.6米。分级卧管放水,底高0.6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1100亩;养鱼水面积71亩。1958年10月开工,1960年4月竣工。
万垄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西畈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558平方公里,总库容19.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7.9万立方米。主、副坝各1座:主坝为心墙土坝,坝高8.35米;副坝坝高6.21米。溢洪道底高7.19米,进口宽7.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6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44亩。1957年10月开工,1973年6月竣工。
翻身塘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新屋村。截白鹭溪左岸二级支流(教隆寺水库上游)集水面积0.10平方公里,引水0.9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9.0米,总库容19.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8.3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7.96米,进口宽1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49亩。1953年10月开工,1956年4月竣工。
罗丝坪水库 位于桃溪滩乡下店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2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4.7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5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5.7米,洞径0.2米。现有灌溉面积180亩;养鱼水面积25亩。1970年11月开工,1975年1月竣工。
尾巴塘水库 位于要巨乡东升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108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7.5米,总库容15.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6.5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0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260亩;养鱼水面积36亩。属老塘扩建,1972年3月竣工。
后陈垄水库 位于要巨乡孙里坞村,截白鹭溪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901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4.0米,总库容21.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3.3米,进口宽1.25米。4处分级卧管放水:底高0米,洞径0.2米与0.3米。现有灌溉面积650亩;养鱼水面积87亩。1958年3月开工,同年11月竣工。
树叶坑水库 位于要巨乡岩坞村,截白鹭溪左岸二级支流集水面积0.233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4.3米,总库容18.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46米,进口宽4.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50亩;养鱼水面积44亩。1959年11月开工,1975年1月竣工。
双岩里水库 位于王宅镇马府下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57平方公里,浆砌块石拱坝,坝高16.5米,总库容64.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0万立方米。溢流堰顶高16.5米,进口宽20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500亩;养鱼水面积520★1966年10月开工,1970年12月竣工。
额头垄水库 位于王宅镇杜畈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支流集水面积1.48平方公里,总库容15.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1万立方米。均质土坝2座:主坝高5.5米,副坝高2.2米。溢洪道底高4.5米,进口宽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5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30亩;养鱼水面积48亩。1956年10月开工,1959年12月竣工。
莱坞垄水库 位于王宅镇马府下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4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0.1米,总库容13.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8.6米,进口宽3.1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5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500亩;养鱼水面积15亩。1957年10月开工,1973年竣工。
芬山垄水库 位于白姆乡伍家坞村。截白鹭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78平方公里,总库容19.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4万立方米。均质土坝2座:主坝高6.0米,副坝高5.0米。溢洪道底高5.2米,进口宽5.5米。竖井放水,底高1.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200亩;养鱼水面积93亩。1957年9月开工,1958年11月竣工。
黄清垄水库 位于壶山镇项山干、塘头村。截武义江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3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5.70米,总库容11.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4.80米,进口宽10米。砖井放水,底高1.3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200亩;养鱼水面积53亩。1954年11月开工,1956年11月竣工。
寺后垄水库 位于壶山镇程王处、生水塘村。截武义江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1.6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8.60米,总库容5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7.4米,进口宽38米。砖井放水,底高1.8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2273亩;养鱼水面积140亩。1957年11月开工,1958年4月竣工。
黄垄水库 位于壶山镇南丰村。截熟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67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5.80米,总库容25.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9.8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70米,进口宽4.9米。砖井放水,底高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85亩。1956年11月开工,1958年3月竣工。
岩塘水库 位于壶山镇草马湖村。截熟溪左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7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8.70米,总库容12.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7.60米,进口宽9.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9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250亩;养鱼水面积24亩。1958年11月开工,1974年12月竣工。
下坞坑水库 位于大田乡古竹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古竹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26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5.8米,总库容14.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8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3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500亩;养鱼水面积20亩。1964年11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
创塘水库 位于大田乡宏阁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古竹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1.3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0.0米,总库容32.8立方米,正常库容29.4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7.7米,进口宽5.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500亩;养鱼水面积30亩。1957年11月开工,1973年2月竣工。
寺垄水库 位于大田乡白衣坑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古竹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4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6.0米,总库容17.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2米,进口宽3.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594亩;养鱼水面积51亩。1957年11月开工,1958年2月竣工。
瓦窑头水库 位于大田乡瓦窑头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古竹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3.0米,总库容5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4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8米,进口宽5米。以口径0.6米的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6.7米,洞径0.8米。现有灌溉面积4000亩;养鱼水面积58亩。1964年11月开工,1976年12月竣工。
长塘水库 位于大田乡下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古竹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013平方公里,引水0.5平方公里,总库容17.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5.6万立方米。心墙土坝2座:主坝坝高14.5米,副坝坝高9米。溢洪道底高13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5米,洞径0.43×0.40米。现有灌溉面积480亩;养鱼水面积26亩。1957年11月开工,1974年12月竣工。
破塘垄水库 位于陶宅乡陶宅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乌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138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5.34米,总库容13.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3.47米,进口宽1.8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1米,洞径0.35米。现有灌溉面积500亩;养鱼水面积22亩。1963年11月开工,1965年12月竣工。
雪里水库 位于陶宅乡马公堂村。截熟溪右岸三级支流(高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69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3.0米,总库容2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7.4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20.11米,进口宽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5.26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823亩;养鱼水面积21亩。1958年11月开工,1973年2月竣工。
大泥塘水库 位于陶宅乡项山头村。截熟溪右岸三级支流高溪集水面积0.122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8.34米,总库容20.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8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6.62米,进口宽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560亩;养鱼水面积90亩。1957年10月开工,1958年4月竣工。
迴垄水库 位于俞源乡下杨一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乌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08平方公里,总库容15.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3万立方米,均质土坝2座:主坝坝高7.86米,副坝坝高2.66米。
溢洪道底高6.37米,进口宽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33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400亩;养鱼水面积31亩。1954年11月动工,1956年10月竣工。
水垄水库 位于俞源乡下杨二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乌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1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2.73米,总库容12.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9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1.87米,进口宽1.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95米,洞径0.2米。现有灌溉面积174亩;养鱼水面积23亩。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11月竣工。
大丘垄水库 位于俞源乡下杨二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乌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167平方公里,总库容3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2.5万立方米。土坝3座:主坝为心墙坝,坝高20.34米;副坝坝高分别为3.0米与3.36米。溢洪道底高18.63米,进口宽3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6.66米,洞径0.2米。现有灌溉面积560米;养鱼水面积73亩。1957年12月开工,1976年2月竣工。次年主坝背水面发生大滑坡,予紧急抢险。同年10月开始处理病坝,1978年10月完工。
寺垄水库 位于俞源乡下杨一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乌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18平方公里,总库容24.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2.0万立方米。主、副坝各1座:主坝为心墙土坝,坝高8.61米;副坝坝高2.69米。溢洪道底高7.9米,进口宽4.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450亩;养鱼水面积66亩。1956年1月开工,1957年12月竣工。
黄家里水库 位于俞源乡黄家里村。截熟溪右岸二级支流(乌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1.68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7.07米,总库容4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2.3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4.5米,进口宽3.47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4.91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800亩;养鱼水面积50亩。1959年11月开工,1967年11月竣工。
湾塘水库 位于白姆乡横山村。截熟溪(麻阳港)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1.1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1.65米,总库容18.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8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9.5米,进口宽10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47米,洞径0.2米。现有灌溉面积500亩;养鱼水面积35亩。1958年10月开工,1965年11月竣工。
南塘水库 位于壶山镇端村。截武义江左岸端溪的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29平方公里,总库容1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1万立方米。主、副坝各1座:主坝为心墙土坝,坝高11.20米;副坝坝高5.5米。溢洪道底高9.75米,进口宽2米。砖井放水,底高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060亩;养鱼水面积37亩。1954年11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
大弯水库 位于溪里乡郭下村。截武义江左岸端溪集水面积3.2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5.0米,总库容7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2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22.0米,进口宽2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4.0米,洞径0.7米。现有灌溉面积1100亩;水电站二级开发,总装机80千瓦;养鱼水面积69亩。灌溉4村受益,电站属乡集体所有。1971年9月开工,1982年11月竣工。
(二)清溪口水库灌区(14座)
周塘水库 位于泉溪乡大塘口村。截武义江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1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2.01米,总库容1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0.513米,进口宽1.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567米,洞径0.2米。现有灌溉面积225亩;养鱼水面积29亩。1963年11月开工,1966年3月竣工。
定坑水库 位于泉溪乡阳丰村。截武义江右岸宅园溪右侧小支流集水面积0.57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4.72米,总库容3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1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2.64米,进口宽3.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3.4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46亩。1964年8月开工,1975年12月竣工。
珠垄水库 位于泉溪乡江山村。截武义江右岸宅园溪左侧小支流集水面积0.2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2座:主坝坝高5.60米,副坝坝高4.7米,总库容14.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4.39米,进口宽4.5米。输水洞2座,分级卧管放水:位于主坝的进口底高0米,洞径0.3米;位于副坝的进口底高1.2米,洞径0.2米。现有灌溉面积400亩;养鱼水面积51亩。1958年10月开工,1959年12月竣工。
陈潘塘水库 位于泉溪乡何村。截武义江左岸金柱溪左侧小支流集水面积0.4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5.9米,总库容46.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2.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4.61米,进口宽1.3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99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434亩;养鱼水面积45亩。1964年11月开工,1972年3月竣工。
七家塘水库 位于泉溪乡客塘村。截武义江左岸金柱溪右侧小支流集水面积0.18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0.39米,总库容2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9.47米,进口宽1.0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74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68亩;养鱼水面积46亩。1954年2月开工,1955年4月照原设计竣工,1972年12月扩建成如今规模。
下秧泉水库 位于桐琴镇东干村。截武义江左岸清溪右侧(清溪口水库下游)集水面积0.14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9.59米,总库容17.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7.66米,进口宽10米。立式砖井放水,底高0.56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000亩;养鱼水面积55亩。1954年10月开工,1967年5月竣工。
大坟坑水库 位于项店乡华山村。截武义江左岸清溪右侧(清溪口水库上游)集水面积1.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4.37米,总库容15.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2.49米,进口宽2.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16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50亩;养鱼水面积17亩。1957年11月动工,1972年竣工。
黄心塘水库 位于芦北乡郭村。截武义江左岸白革溪(倪桥入江)左侧集水面积0.48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4.9米,总库容1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07米,进口宽3.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3.57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512亩;养鱼水面积32亩。1953年10月开工,1965年12月竣工。
桃清水库 位于芦北乡上马坞村。截武义江左岸白革溪上游集水面积0.20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6.53米,总库容14.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9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5.32米,进口宽2.7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3.64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21亩。1963年11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
牛拉泉水库 位于桐琴镇县果园。截武义江左岸乌石头溪右侧集水面积1.2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6.07米,总库容29.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6.5万立方米。溢洪道2座:左边的底高5.18米,进口宽11.3米;右边的底高4.78米,进口宽7.8米。直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200亩;养鱼水面积108亩。1956年11月开工,1957年4月竣工。
荒塘水库 位于芦北乡王端头村。截武义江左岸乌石头溪右侧支流集水面积0.1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6.18米,总库容14.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40米,进口宽1.5米。木头竖井式放水,底高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30亩。1957年10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
金山岭水库 位于芦北乡黄塘村。截武义江左岸乌石头溪左侧集水面积0.333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0.04米,总库容15.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3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9.11米,进口宽2米。斜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1.9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10亩;养鱼水面积26亩。1957年10月开工,1958年11月竣工。
陈思湾水库 位于芦北乡上丰村。截武义江左岸乌石头溪上游集水面积1.3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9.30米,总库容3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7.51米,进口宽15米。斜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1.7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030亩,养鱼水面积38亩。1964年10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
乌牛山水库 位于桐琴镇桐联村。截武义江右岸乌牛山溪集水面积17.0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8.76米,总库容67.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0万立方米。溢洪道2座:左边的底高4.62米,进口宽9.2米;右边的底高4.47米,进口宽22米。斜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1.0米,洞径0.35米。现有灌溉面积1000亩;养鱼水面积140亩。1956年10月开工,1958年11月竣工。
(三)白阳片灌区(11座)
李丝塘水库 位于邵宅乡金畈村。截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7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5.3米,总库容31.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6.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4.6米,进口宽6米。斜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0.1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800亩;养鱼水面积98亩。1955年11月开工,1957年6月竣工。
白蛇坑水库 位于邵宅乡汤村。截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71平方公里,总库容6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56万立方米。心墙土坝2座:主坝坝高15.0米;副坝坝高4.0米。溢洪道底高13.7米,进口宽13米。斜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3.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1200亩;养鱼水面积99亩。1964年11月开工,1974年3月竣工。
白衣山垄水库 位于邵宅乡下邵村。截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右侧小支流集水面积0.524平方公里,引水0.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6.49米,总库容3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7.8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64米,进口宽6.49米。直井放水,底高1.11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100亩;养鱼水面积106亩。1953年11月开工,1956年12月竣工。
下王垄水库 位于邵宅乡白阳村。截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右侧小支流集水面积0.70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4.90米,总库容12.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3.3米,进口宽7.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400亩;养鱼水面积37亩。1956年10月开工,1957年2月建成塘坝,以后扩建,如今尚未竣工。
青坑水库 位于邵宅乡汤村。截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上游集水面积0.36平方公里,总库容36.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3.5万立方米。心墙土坝2座:主坝高18.0米,副坝高4.9米,临时溢洪道底高14.93米,进口宽7.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洞2座:主坝上底高3.8米,副坝上的底高10米,洞径皆0.2米。现有灌溉面积560亩;养鱼水面积41亩。1978年10月开工,1982年11月竣工。
静塘水库 位于邵宅乡椿塘村。截武义江右岸白阳仙洞溪上游的左侧小支流集水面积1.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1.2米,总库容40.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4.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6.93米,进口宽11.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8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105亩。1964年11月开工,1975年5月竣工。
后周垄水库 位于白溪乡西村。截武义江右岸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27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6米,总库容1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3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5.2米,进口宽2.2米。砖井放水,底高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000亩;养鱼水面积42亩。1956年10月开工,1957年2月竣工。
宽口垄水库 位于白溪乡沈宅村。截小白溪右岸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76平方公里,总库容6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59.4万立方米。轻砂壤土均质坝3座:主坝坝高12米,两座副坝坝高分别为8米与5米。溢洪道底高10.95米,进口宽3.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700亩;养鱼水面积160亩。1957年10月开工,1964年12月竣工。
增山垄水库 位于茭道乡蒋马洞村。截小白溪左岸一级支流集水面积1.63平方公里,心墙土坝,现有坝高7.5米,总库容16.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7米,进口宽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5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50亩;养鱼水面积37亩。1967年11月开工,尚未竣工。
下叶塘水库 位于茭道乡罗山村。截小白溪右岸一级支流右侧的小支流集水面积0.075平方公里,引水0.15平方公里,总库容1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3万立方米。心墙土坝2座:主坝坝高11.5米,副坝坝高5.5米。溢洪道底高10.55米,进口宽1.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洞2座:底高皆1.7米,洞径分别为0.2米与0.25米。现有灌溉面积470亩;养鱼水面积33亩。1956年9月开工,1966年3月竣工。
大歪塘水库 位于白溪乡深塘村。截武义江右岸乌牛山溪右侧的二级支流集水面积0.10平方公里,总库容11.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3万立方米。均质土坝2座:主坝坝高7.3米,副坝坝高2.15米。溢洪道底高6.3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3米,洞径0.35米。现有灌溉面积600亩;养鱼水面积33亩。1953年9月开工,1954年4月竣工。
(四)桃溪片灌区(12座)
杨子里水库 位于泽村乡锦源村。截宣平溪之东溪右岸一级支流(顺源溪)集水面积2.6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25米,总库容50.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22.19米,进口宽24米。斜拉式启闭机放水,底高5.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500亩;养鱼水面积43亩。1972年3月开工,1979年4月竣工。
叶家田水库 位于泽村乡锦坪村。截宣平溪之东溪右岸一级支流(松溪)集水面积0.434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14.6米,总库容20.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2.14米,进口宽2.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米,洞径0.2米。原有灌溉面积437亩,小(一)型松溪水库建成后,仅剩30亩;有养鱼水面积26亩。1954年11月开工,1957年基本完成,1973年12月竣工。
马岭足水库 位于泽村乡锦坪村。截宣平溪之东溪右岸二级支流(松溪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46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24米,总库容17.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21.88米,进口宽2.7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3米,洞径0.25米。现有灌溉面积400亩;养鱼水面积21亩。1965年9月开工,1973年2月竣工。
里野源水库 位于桃溪镇陶村。截宣平溪之东溪右岸一级支流(破田坑)集水面积0.74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12.4米,总库容18.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0.75米,进口宽3.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5米,洞径0.25×0.2米。现有灌溉面积500亩;养鱼水面积24亩。1957年11月开工,1961年3月竣工。
李输水库 位于云华乡华塘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右侧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7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9.94米,总库容13.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6.83米,进口宽4.5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00亩;养鱼水面积37亩。1955年10月开工,1958年12月竣工。
三江望水库 位于云华乡金川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左岸的二级支流集水面积0.43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12.5米,总库容15.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14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1.58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400亩;养鱼水面积33亩。1959年11月开工,1977年9月竣工。
净妙寺水库 位于云华乡荷丰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左岸的一级小支流(净妙寺坑)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浆砌条石双曲拱坝,坝高34米,坝顶弧长71米,总库容43.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2万立方米。坝顶溢流堰位于拱冠梁处,堰顶高31米,进口弧长22米,最大过水深1.9米。涵洞进水口底高7.0米,洞径0.4米,施工中,为加大水量,上游面分开二洞,洞径各0.3米,以2台斜拉式启闭机控制。现有灌溉面积500亩;小水电站二级开发,总装机80千瓦,属乡集体所有。可养鱼水面积22亩。1976年10月开工,1982年11月竣工。
里坞源水库 位于云华乡上江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右岸的二级支流集水面积0.45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20.2米,总库容2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8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8.2米,进口宽8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4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00亩;养鱼水面积20亩。1973年9月动工,1985年竣工。
西坑水库 位于云华乡云溪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左侧一级支流(曾溪)集水面积0.87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12.8米,总库容14.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7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9.9米,进口宽8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3米,洞径0.23×0.26米。水库紧挨小(一)型大院后水库(在大院后上游),灌溉面积并入大院后水库;养鱼水面积19亩。1957年10月开工,1968年12月竣工。
东坑岭头水库 位于坦洪乡上陶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右岸的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11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12.5米,总库容12.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1.4米,进口宽1.3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2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00亩;养鱼水面积22亩。1955年11月开工,1972年3月竣工。
章坑下水库 位于坦洪乡上坦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上游集水面积7.0平方公里,照谷社型坝,坝高18.0米,坝顶溢流面高16.0米。因集水面积较大,建成后又开凿溢洪道1座,底高15.0米,进口宽24.5米。总库容17.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万立方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4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50亩;水小电站1座,装机40千瓦;养鱼小面积33亩。1971年9月开工,1973年4月竣工。
南源水库 位于坦洪乡南源村。截宣平溪之东溪云华支流上游左侧的支流(章坑下水库上游)集水面积0.64平方公里,自主流引水1.2平方公里,总库容9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87万立方米。主、副坝各1座:主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高28.03米;副坝坝高5.90米。溢洪道底高24.92米,进口宽5.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洞3座:主坝的底高4.67米,洞径0.3米;副坝的底高皆17.23米,洞径分别是0.4米(左)与0.2(右)。现有灌溉面积1605亩;小水电站1座,装机75千瓦,属乡集体所有。可养鱼水面积91亩。1977年11月开工,1984年12月竣工。
(五)柳城片灌区(4座)
后塘畈水库 位于大源乡后塘畈村。截宣平溪之东溪左岸的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30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1米,总库容13.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9米,进口宽2.6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312亩;养鱼水面积23亩。1957年10月开工,1958年12月竣工。
乌溪源水库 位于大源乡乌溪源村。截宣平溪之东溪左岸的一级支流(欧溪)集水面积4.49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16.3米,总库容50.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2米,进口宽34.8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5.5米,洞径0.4米。现有灌溉面积1150亩;养鱼水面积72亩。1958年10月开工,1979年春竣工。
将城坑水库 位于西联乡马口村。截宣平溪(西溪段)右岸一级支流集水面积11.87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2.5米,总库容2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5.4米,进口宽9.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0.4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400亩;小水电站1座,装机100千瓦,属乡集体所有。养鱼水面积21亩。1971年12月开工,1973年6月竣工。
下种坑水库 位于大溪口乡潘山头村。截宣平溪左岸一级支流曳坑右侧的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93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25米,总库容40.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5.5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23.2米,进口宽14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5.68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100亩;待建设高水头电站。养鱼水面积33亩。1977年12月开工,1984年9月竣工。
(六)新宅片灌区(3座)
水碓坑水库 位于宣武乡上少妃村。截小安溪上游(菊溪)右岸的一级支流集水面积0.84平方公里,引水0.85平方公里,具有周边缝的素混凝土防渗面板堆石坝,坝高40.2米,总库容96.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89.7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39.0米,进口宽10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13.7米,洞径0.6米。现有灌溉面积1320亩,3乡14个山村受益;解决人口稠的村庄消防饮水5500余人;养鱼水面积66亩。1974年5月开工,1983年4月竣工。
高垄水库 位于新宅乡新宅村。截小安溪上游(菊溪)右岸的一级小支流集水面积0.67平方公里,心墙土坝,现在坝高17.73米,总库容2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6.73米,进口宽2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7.43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200亩;养鱼水面积25亩。1970年开工,尚末照设计竣工。
建坑水库 位于新宅乡李村。截小安溪上游(菊溪)右岸的一级支流集水面积3.7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32米,总库容8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0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28.6米,进口宽21米。斜拉启闭机放水,底高5.0米,洞径0.3米。现有灌溉面积828亩;小水电站1座,装机40千瓦,属乡集体所有。可养鱼水面积62亩。1971年8月开工,1979年9月竣工。
第三节 引水工程
本志引水工程,特指堰坝而言,少数泉水农灌面积很少,大多无引水设施,从略。
县境内于溪面上筑堰及在河身淤积僵废地段兴筑潜涵工程引水灌溉农田,历史十分悠久。由于地处钱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岭两侧,高山丘陵起伏,涧流分歧,滨溪多为小块农田,故堰坝数量多,其灌溉面积不大。同时,因溪水暴涨暴落,常遭洪水冲毁,所以,除建筑固定堰外,每当旱情发展,用水紧张时,往往筑临时堰引水抗旱保收。以前,多数固定堰且与水碓、油车配套,利用水力椿米、磨粉、榨油,堰潭则成贮水布车抗旱的天然场所。故在中小型水库未出现以前,堰坝为邑境内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不仅与农田灌溉,且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对旧有堰坝进行了修复和改造,并新建了五四建设坝,白坛下堰等一批堰坝。现在全县共有堰坝1555条,可自流灌溉农田3.2万亩。其中灌溉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堰坝160条,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堰坝9条。
谨简记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堰坝,并附全县分乡(镇)堰坝情况汇总表。
长安堰(官堰) 位于壶山镇南丰村、熟溪干流上。唐光化元年(898)乡民任留始筑。宋庆元四年(1198),经邑人高世修、叶之茂重筑。清嘉庆五年(1800)大水,堰圮,上游形成白殿潭新溪。由堰首王兴五主持修复。1934年冬,由管理堰坝的下王宅王姓宗族重筑,并将堰址上移到白殿潭。1941年,此堰受益田亩8983亩。以后,因洪水毁废部分农田,建国以来汪村以下农田改由水库灌溉及城镇建设占田,1980年灌溉面积仅剩2900亩。堰长150米、高0.8米,目前堰址处河道过水宽66米,渠道全长10公里。属溪里水库受益区,由壶山镇星光、金星、下王宅、鸣阳、程王处、白溪口、生水塘、金皮、汪村9村组织长安堰水利委员会管理。
南湖堰 位于壶山镇中南村长安堰上首之熟溪干流上。宋绍兴年间(1131~1162),邑人杨俊卿始建。堰长160米,高1米,目前堰址处河道宽94米,高0.5米,临时筑砂石浮堰引水。灌溉面积有中南、陈宅、南湖3村农田2350亩。
南湖八百堰 位于壶山镇南湖村熟溪右岸双坑溪的下游。古堰。
堰基块石砌筑,但年久沉陷,1984年,加高中间沉陷段并浇筑混凝土门桩,以利临时筑浮堰引水。堰长42米,高3米,干支渠长2.5公里。灌溉面积有南湖、南缸窑、溪南汤3村和县良种场农田共1000亩。
五四建设坝 位于王宅镇王宅村熟溪主流麻阳港的万名桥(宣武公路大桥)下。坝址处原有官堰1处,于民国11年(1922)被大水冲毁,直到建国初期,每年筑临时堰引水,化去不少劳力。1954年春,由金华专员公署主持兴建为固定堰:印度式,堰长76米,高2.8米,设计灌溉面积6100亩。1965年上游兴建白坛下堰后,效用减小,现有灌溉受益范围是郭浦朱、王宅、汤处、马昂、胡家等宣武公路以南5村农田1000余亩。工程于1954年3月动工,6月竣工,投放劳力0.5万工,支用经费0.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0.54万元,1985年6月,右段曾经水毁修复,化费2万元。属源口水库灌区,由王宅镇人民政府组织受益村管理。
白坛下堰 位于白姆乡白坛下村熟溪主流之麻阳港。堰址处原来河谷宽300余米,左岸正常过水河槽仅70米,右岸依次为滩地和可耕地。1965年秋筑建,印度式,俗称“地下水库”。工程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堰长99.4米,高1.5米。堰体截水墙上游河底有一条长130米集水廊道。干渠1条长0.6公里,支渠2条长8.3公里,设计流量1~2.5米3/秒。一部分堰水跨河流引入白鹭溪,以增加白鹭溪源头水量,灌溉白姆(部分)、王宅、要巨、桃溪滩、寺前、履坦计5乡1镇8000亩农田。但自上游兴建源口水库后,效用已降为渠系进口处的拦水设施,现有灌溉面积3300亩。工程于是年9月动工,1966年12月竣工。约投放劳力14.39万工,总经费10.34万元。1972~1973年,堰中段曾冲毁,及时修复。属源口水库灌区,由王宅镇人民政府组织受益乡镇管理。
马蓬堰 位于陶宅乡陶宅村熟溪右岸的二级支流高溪。堰长27米、高2.7米。受益范围有陶宅、杨店、东阳门、石井里4村,灌溉面积1680亩。属上四堡水库受益区,由陶宅乡人民政府组织受益村管理。
双妙庙堰 位于要巨乡四八店村白露溪。堰长15米,高1.5米。受益范围有四八店,大路洪、东升、仁村4村,灌溉面积2700亩。属要巨水库受益区,由要巨乡人民政府组织受益村管理。
长溪堰 位于邵宅乡白阳山脚。古堰。块石砌筑,斜跨武义江。堰长200米,高1米。灌溉面积2 500亩。此堰位于白阳山电灌站归水之源,建国后曾予维修。但由于堰低田高,归水困难,自电灌站建成后已逐渐失去原有灌溉效用,由上、下邵2村共同管理。
坝渊堰 位于大田乡上下仓村古竹溪。古堰。堰长12米,高2米。灌溉面积原有茶塘阪、仓前阪、古竹上阪,包括上下仓、徐村、五登、 白衣坑、下叶头、山峰、古竹7村田1000亩。现因水源不足,部分农田并受源口水库库水灌溉。由大田乡人民政府组织受益村管理。
第四节 提水工程
历史上,县境内地势高亢垄田和临溪农田,旱时凭木制戽斗与龙骨车提水。戽斗由两人牵拉,龙骨车有手摇、脚踏(有2人至5人的)两种,长安堰口等处并改进有牛拉一种,直到建国后60年代,乃为全县最普遍的提水工具。水利条件较差之处,农民从耕种到收获,全凭人工提水。如桐琴区武义江两岸沙田,车水用工竟占农业用工的30~50%。山区垄田在塘水车干后,就再无别的办法。
农业集体化后,生产条件改变,这种提水工具不能适应大面积农业生产。1954年,县内在城郊乡(现属壶山镇)塘头村、龙山乡(现属白溪乡)项宅村建立了全县最早的抽水机埠。1957年,宣平县云华乡购置一台以木炭为燃料的12马力煤气机配水泵,在华塘、赵下村、三石潭、柳城北门等地流动抽水抗旱,开始了宣平最旱的机械提水灌溉。1958年,各地又相继出现水轮泵、水锤泵提水,后来由于水轮泵、水锤泵耗水量大,易耗另件难购置,常年失修,先后淘汰,大部为柴油机、汽油机配水泵提水所替代。
1963年,杨家砩矿(今东风莹石公司)建成35千伏武义输变电工程,水利部门在武义变电所(今周岭变)内增设35千伏、容量1800千伏安农用变压器,架设高压输电线,在武义江畔建成全县第一座电灌站
——白阳山电灌站,装机84千瓦,灌溉面积2500亩。1964年至1965年,又在武义江沿岸建成五虎山、下王等21处电灌站,总装机595千瓦,灌溉面积16890亩。次年,电灌工程列入省基建计划,提水工具从此转到以电力驱动为主的轨道上来,直至普及全县。
1978年,县内开始在部分经济园地中推广试用先进的喷灌技术。1979年,移动喷灌发展到170台套560马力。1979~1981年,兴建了百花山林场油茶、黄花菜固定喷灌2处,装机95千瓦,喷灌面积324亩。1984~1986年建成的马府下、要巨、桐琴果园3处固定喷灌工程721亩,应用于出口蜜梨,对保证全县外贸蜜梨的高产稳产,提高蜜梨的质量,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建国37年来,武义县共建成大小电灌站243座,总装机4259.9千瓦,灌溉面积4.69万亩;现有小型固定机埠93处,总装机860千瓦,灌溉面积0.25万亩;已配套农用机电井73眼,装机275.7千瓦,灌溉面积0.24万亩。还有1837千瓦小型提水设备,分布全县各地,为抗旱提水救急。全县固定喷灌7处,半固定喷灌1处,移动喷灌939马力253台套,机电灌溉总面积达6.13万亩。现在,全县沿江电动提水,丘陵地区电力和柴油提水并用。山区主要是小型柴油机配水泵提水,古老陈旧的龙骨车已濒临绝迹。提水工具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为大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条件,反映了农村机械化电气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谨简记全县装机100千瓦以上电灌站5处和较大的固定喷灌工程3处。全县电灌站、喷灌设施和农用机电井情况详表2-3、表2-4、表2-50
白阳山电灌站 位于武义江沿岸之白阳山,是全县第一座电灌站。一站二级机埠。一级机埠在白阳山下,从武义江取水,扬程11米,选用10Sh-19水泵3台,配28千瓦电机3台,灌溉邵宅乡上邵、下邵、后陈3村农田2500亩。工程于1963年5月动工,同年8月竣工,国家投资机电设备费、材料费4.1万元。二级机埠在白溪乡童庐村,从一级机埠做引水渠供水,扬程19米,选用10Sh-19水泵1台,配28千瓦电机,灌溉童庐村农田900亩。工程于1969年1月动工,当年5月竣工,以童庐村自筹为主,国家补助机电设备费0.8万元。
五虎山电灌站 位于履坦乡履一村。一站二级机埠。主要受益范围是履坦乡履一、履二两村,灌溉农田1600亩;大旱年成并解决壶山镇北缸窑、寺前乡金村垄、下村等处的灌溉用水。一级机埠,由方涵引河穿过130米滩池,从武义江取水,扬程14米,选用10Sh-19水泵3台,现配28千瓦电机2台和30千瓦电机1台。二级机埠从一级机埠做0.6公里引水渠供水,扬程8.6米,选用10Sh-19A水泵1台,配20千瓦电机。厂房布置上,因受吸水扬程限制,机房地平在洪水位以下1.2米,故在洪水期,需要葫芦和平板车临时拆除电机至安全高度。降压站变压器1台,容量180千伏安,去二级机埠低压线路长642米,另有去大垄电灌站低压线路长500米。电灌站以灌溉为主,结合锯板、修理等加工服务。历年运行正常,在灌溉抗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深受群众欢迎。工程于1963年6月动工,1964年5月竣工。国家投资输电线路和机电设备及泵房8.6万元,渠道工程由劳务投资。
下王电灌站 位于桐琴镇下王,是全县最大的电灌站。1965年在桐琴区武义江两岸建设14处电灌站,这是一座骨干电灌工程。三级机埠提水,此为一级站。直接受益范围是桐琴镇和平、桐三、赵宅3村和芦北乡新屋、东山、楼下王、水阁塘、管湖、勒令桥6村,及县属桐琴果园,灌溉面积3600亩,同时,为芦北乡下王二机、下王三机提供水源。电灌站通过50米引河从武义江取水,扬程16米,选用12Sh-19A水泵3台,配40千瓦电机3台,提水流量每台每秒0.2立方米,降压站变压器1台、容量180千伏安,低压线路通向二、三机埠、白衣畈电灌站及赵宅等处。此电灌站的建成,使桐琴、芦北一带抗旱能力仅10天左右、向赖人工提水的大片农田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条件焕然一新。工程于1965年2月动工,当年8月竣工,属桐琴区办。渠道工程由劳务投资,国家投资输电线路及机电设备费等7.1万元。
坛头电灌站 位于履坦乡坛头村。此处受地形条件限制,既无引水设施,也无库址建库备旱,故计划从武义江三级翻水过山,总扬程53.2米,以解决沿途履坦、寺前两乡25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后建成坛头、杨岸二级电灌站。坛头电灌站为一级站,滨临武义江下游、洪水位高,电机安装高程在洪水位以下,采用潜水式防洪罩装置,以2只1.5吨手拉葫芦起吊。配电屋则置于洪水位之上,扬程26.8米,选用12Sh-19水泵2台、配55千瓦电机2台。直接受益范围有履坦乡坛头、叶长埠、泉头、双塘、田兰5村,灌溉面积900亩,并负责给二级杨岸电灌站提供水源,间接受益800亩。工程于1966年6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渠道工程由劳务投资,国家投资机电设备2.6万元。
胡家电灌站 位于白溪乡明招寺,是白溪乡万石院水库配套工程。目的为将万石院库水引入小白溪,经胡家电灌站,灌蓄宽口垄水库,以增加宽口垄水库的灌溉面积4000亩。扬程28米,选用10Sh-9A水泵2台,配55千瓦电机。变压器1台、容量135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1.0公里。引水渠长1.2公里,出水渠长2.5公里,全部水泥浇砌;另山洞一条长40米。工程于1982年4月动工,1984年6月试车成功。国家投资机电设备费1.5万元,万石院水库自筹0.5万元,渠道、山洞总投资约20万元。白溪乡属商品粮基地,农田多,水利条件相对较差,群众建站要求迫切,但此站地处小白溪砩严重污染地带,上游东风莹石矿大量尾选矿水流入,使溪水变成乳白(试样的含氟量最高超标8倍),为此想从旁开渠另辟水源,迄今尚未效益。
马府下、要巨两梨园固定喷灌工程 分别位于王宅乡马府下村和要巨乡要巨村,喷灌面积各为203亩和208亩。因出口优质蜜梨,其生长成熟期多遇干旱,产量质量均受很大影响。故于1984年2月上报设计,当年5月省水利厅批准,建此2处固定喷灌工程。马府下工程开引水渠40米,建泵房一座,扬程88米,选用6Sh-6水泵1台、配55千瓦电机,变压器1台、容量80千伏安,主、分管道0.9公里,支管2.8公里。要巨工程泵房系利用原有电灌机埠,扬程87米,选用6Sh-6水泵1台、配55千瓦电机,利用村有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主、分管道1.3公里,支管2.9公里。管材购用新安江水泥制品厂产自应力钢丝网水泥管和PP型聚丙稀管,以PSH-40型互控射流喷头喷洒。经省市有关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多人现场鉴定,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喷灌设备及安装质量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马府下工程亩均投资337.4元。亩均投工4.37工。要巨工程亩均投资268.3元,亩均投工5.91工,具有造价低、投工省、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桐琴果园第一期固定喷灌工程 桐琴果园为县属场园,位于桐琴镇南部,培育面积较大的水蜜梨。为了从根本消除干旱对水蜜梨生产的威胁,提高水蜜梨的质量,故建此第一期固定喷灌工程。喷灌面积310亩。建泵站1座,选用4B91A水泵1台,配40千瓦电机,变压器1台容量50千伏安,主、分管道采用新安江水泥制品厂产自应力钢丝网水泥管,总长608米,支管采用PP型聚丙稀管,总长5120米,用PSH-40型互控射流喷头喷洒。工程于1984年勘测,1986年6月动工,7月14日竣工运行。1987年1月18日邀请了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领导进行了竣工验收,一致认为该喷灌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符合国家《喷灌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工程亩均投资296.23元,造价低,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百花山林场固定喷灌工程 县林场百花山林区在县城以北7公里。1979年至1981年,主要为培育油茶丰产林,建成固定喷灌面积272亩,其中油茶248亩,黄花菜24亩。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建成固定喷灌面积124亩。第二期打深井一口,井深100米,日出水量1000吨,扩大固定喷灌面积148亩。整个工程,泵房2处,选用4B91A、4B91水泵各1台,分别配40千瓦与55千瓦电机,50千伏安与75千伏安变压器,高压线路总长577米,主管道长1173米,支管道长5199米,以浙喷ZDY-40型全圆摇臂式喷头成三角形布置喷洒,射程24米。工程的建成,为县林场经济园地的丰产稳产和继续扩大喷灌面积创造了良好前提。总投资12.5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11万元,林场自筹1.5万元。
第五节 灌溉配套工程
灌溉配套工程,指灌溉渠道及渠水通过的隧洞、渡槽、倒虹吸等各类重要建筑物。
建国以来,由于兴建大量灌溉工程,并因灌区多属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渠道工程十分浩大、艰难。如中型源口水库,设计渠道总长121.804公里,有大小建筑物511处。1976~1979年间,配套工程总投工137万工,完成土石方89.3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防渗体3.3万平方米,仅开挖通水89.3公里,建成大小建筑物174座,通水长度占73%,建筑物处数仅为总数的34%。
全县小(一)型水库的渠道配套,由于许多年来主体工程建设一批紧接一批,各工程建设单位,全力投入主体工程建设,许多都未配套成龙。1978年前,全县已建成的11座水库,仅修渠道54.2公里,而且塌方、淤积、渗漏严重,水利用系数仅40~50%。
为了能使已兴建的灌溉工程迅速发挥效益,1981年,县内开始全面抓小(一)型以上水库工程的渠道配套,并致力于建设混凝土防渗渠道,以期获得较大的灌溉效益。
1986年5月止,全县主要灌溉工程,总长498.414公里的设计渠道,已达到流水通畅的有279.909公里,浇砌好混凝土防渗体的有137.497公里。其中设计主要建筑物120座,已竣工使用94座。灌溉渠道建设总投资约758.04万元。
以上渠道的衬砌类型,有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防渗墙、预制混凝土防渗面板贴面、混凝土预制块砌面、浆砌块石4种。其中现浇防渗渠道约占85%,预制防渗面板贴面和预制块砌面渠道约占10%,浆砌块石渠道较少。
通过建设混凝土防渗渠道,已获得多方面效益。如车门水库1984年对全长5.1公里渠道进行全线整修、衬砌、并浇捣防渗体后,库水利用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85%以上,并因此扩大灌溉面积11%。东垄水库全长11公里渠道,原来需2天2夜才能放水到下游田片,搞好防渗体后,只要20小时就可到达渠尾。由于浇砌混凝土防渗体,渠道管理工作量减少,上四堡水库放水员由9人减少到3人,东垄水库则由18人减少到4~5人。并且,防渗渠道维修工作量少,一般不会因淤积、塌方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便于专人承包等方式进行管理,较好地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
目前,灌溉配套工程量仍然很大,由于渠道配套未完善,致使灌溉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仍是制约粮食生产水平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据县内水利条件较好的源口、清溪口、白阳片3个商品粮生产基地统计,要完善灌溉设施,特别是渠道工程,仅土石方工程量就达49.93万立方米,尚需资金666.48万元。其他各灌区渠道配套工程亦非常迫切。1986年,浙江省设立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武义县为全省18个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其主要内容之一,即为加速灌溉配套工程建设,并由1名副县长分管,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县水利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当年投入源口、清溪口、白阳片3灌区的资金即达162.6万元,其中自筹72.6万元,渠道工程建设十分迅速。
谨简记各灌区渠道工程情况,并附表以供查考。
源口水库渠道 设计干渠4条,支渠4条,干支渠总长121.804公里,内隧洞31座、渡槽7座、倒虹吸14座、跌水1处,共长10.036公里。受益范围,有武义江以西白姆、王宅、后树、要巨、桃溪滩、寺前、履坦、俞源、陶宅、大田、溪里、壶山12乡(镇)耕地8.8万亩,经济园地2.35万亩。
渠道布置:总干渠自一级电站尾水至四级电站,长6.223公里,经发电控制的灌溉流量8.0米3/秒,直接受益田4137亩,其中自库口北去的白姆支渠长3.7公里,受益田810亩;自森草坞坑南去的下杨支渠长3.715公里,受益田2520亩。北干渠从0+260桩号进水,穿越麻阳港,自白鹭溪左侧行经白姆、要巨、桃溪滩、寺前、履坦5乡,于叶长埠村入武义江,长31.556公里,设计流量3~1.5米3/秒,受益田25138亩、旱地1003亩、经济园地3750亩。中干渠接四级电站尾水,穿越麻阳港,从熟溪与白鹭溪之间行经王宅、要巨、壶山、寺前、履坦5乡(镇),于五虎山附近入武义江,长33.1公里,设计流量5~1.5米3/秒,受益田33812亩、旱地2793亩、经济园地10070亩。其中自伍仙亭分水的岱石支渠(在草马湖入熟溪)长8公里,受益田2342亩;自陈兴岭分水的石龙头支渠(在后桑园入白鹭溪)长2.4公里,受益田1763亩。南干渠接总干渠,穿越乌溪、古竹溪、双坑溪、于莲塘口对岸入武义江,长33.1公里,设计流量3~1.5米3/秒,受益田18961亩、旱地2231亩、经济园地8640亩。
工程于1969年开始测量、规划,1975年1月计划就绪,4月着手设计,11月正式动工。县成立渠道工程指挥部,组织群众性兴修水利与常年专业队伍结合进行施工。先期工程为总干渠、中干渠及北干渠隧洞。1977年秋,水通到大田乡岱石。1978年,中干渠全线通水,灌溉面积3万余亩。1986年4月,通水渠长88.672公里,衬砌完成31.067公里,内竣工隧洞30座、渡槽6座、倒虹吸11座、跌水1处,计长8.14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6.5万亩。是年,需继续开挖33.132公里,衬砌76.907公里,内主要建筑物5座、1.896公里,总工程量22.83万立方米,工程总概算346.38万元。当年即落实资金67万元,内水库自筹16万元。工程建设,正加快进行之中。
重要建筑物:在黄垄渡槽、乌溪渡槽、车园渡槽.3处。
黄垄渡槽位于中干渠。下游受益田1万余亩,设计过水流量1.5米3/秒。全长125米,横跨上松公路处的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净跨70米,钢丝网U型薄壳槽身每节长度有5米和10米两种,槽身、排架、拱肋、小拱板预制拼装。1976年秋动工,1977年10月竣工。
乌溪渡槽位于南干渠。全长335米,设计过水流量2.5米3/秒,灌溉面积2万亩。钢筋混凝土肋拱结构,高15米,8孔,每孔跨40米,钢丝网薄壳U型槽身每节5米,水泥浆砌块石支座,槽身、排架、拱肋预制拼装。1977年12月动工,1979年6月竣工。
车园渡槽位于南干渠。全长165米,设计过水流量1.5米3/秒。钢筋混凝土箱拱结构,4孔,每孔跨40米。1979年9月动工,1981年7月竣工。
源口灌区小(一)型水库渠道 源口灌区除中型源口水库外,尚有小(一)型水库5座。其中位置低于源口水库的,有要巨水库、教隆寺水库、溪里水库3座;双源口水库、上四堡水库的受益区比源口水库干渠位置要高。
位于源口水库下游的:要巨水库干渠2条,其中北干渠2.18公里,南干渠3公里,仅衬砌完成南干渠1.3公里;教隆寺水库南、北干渠2条,总长5公里,仅衬砌完成1.5公里;溪里水库干渠1条,长2.14公里,仅衬砌1.25公里。
受益区位置较高的:双源口水库干渠1条,沿上松公路东行,防渗渠道全长11.2公里;上四堡水库干渠2条,北干渠去良宅,长3.5公里,南干渠去陶宅,长5公里,1983~1984年,衬砌完成北干渠1.363公里,南干渠1.701公里。
清溪口水库渠道 清溪口水库扩建中型后,设计东、西干渠各1条、支渠12条,干支渠总长69.401公里。另配套电灌渠2条,长4.76公里。西干渠接主输水洞出口,至泉溪乡湖沿村,全长10.121公里,设计流量1.8~0.4米3/秒。东干渠接副输水洞出口,至芦北乡荒塘水库,全长14.630公里,设计流量1.8~0.4米3/秒。水库受益泉溪、桐琴、项店、芦北4乡(镇)田27369亩、旱地2975亩、经济园地5294亩。灌区在水库下游,武义江南岸,土地连片集中,两条干渠恰如两条细长的手臂,将灌区合围其间。12条支渠基本上垂直于干渠,向北延伸,其中西干渠上5条,东干渠上7条。主要渠道建筑物,有西干渠的车苏倒虹吸、西陈倒虹吸,东干渠的兰芝隧洞、郭村倒虹吸、乌石头倒虹吸、车门头涵洞6座,计长922.5米。
工程于1983年着手规划,是年冬开始挖干渠。1986年5月,西干渠已开挖7.12公里,衬砌0.5公里,东干渠已开挖10.1公里,衬砌0.58公里,渠道建筑物已完成兰芝隧洞开挖209.5米、小型渡槽43座、公路桥3座、机耕桥11座、人行桥115座、涵洞2处。是年,为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6~8月间进行了清溪口水库渠道工程的初步设计,合计尚需完成土石方及混凝土衬砌工程量9.65万立方米,工程总概算161.35万元。当年即落实资金52.6万元,施工进展十分迅速。
白阳片灌区渠道 白阳片灌区位于武义江右岸,包括茭道、邵宅、白溪3乡,人均占有耕地较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有小(一)型水库4座。
方坑水库设计干渠1条、支渠2条,干支渠总长40.6公里,内主要建筑物8座、2105米。干渠出内八仙后东行,于董村以东取弯南行,至朱王村;设计流量2.0~0.6米3/秒,长30公里。支渠布置:下茭道支渠自干渠4号隧洞分水,西去王路头村,设计流量0.3米3/秒,长8.2公里,上坑支渠在干渠下游,设计流量0.2米3/秒,长2.4公里。1986年5月,未完工程有干渠15公里、下茭道支渠7公里、上坑支渠2.4公里,内隧洞2座,倒虹吸2座,计长1070米,未完工程量4.65万立方米。
东湖水库设计干渠2条、支渠1条,干支渠总长28.48公里,内主要建筑物3座、360米。北干渠自副坝输水洞进水,经王大路去金畈村,设计流量0.8米3/秒,长7.65公里。南干渠自主坝输水洞进水,去白洋渡入武义江,设计流量0.8米3/秒,长14.63公里。茭塘支渠位于北干渠,去县林场入白阳仙洞溪,设计流量0.4米3/秒,长2.7公里。1986年5月,水库尚续建,渠道工程处初始状态,未完工程量4.50万立方米。
石井岗水库设计干渠2条,总长8.3公里。西干渠经石井口村、湖塘沿村入小溪,设计流量0.2米3/秒,长3.2公里;东干渠于朱村附近折转东北去毛村弄,设计流量0.2米3/秒,长5.1公里。1986年5月,未完工程有西干渠2.9公里,东干渠4.6公里,工程量0.555万立方米。
万石院水库设计干渠1条,支渠1条,干支渠总长24.5公里,内主要建设物6座,611米。干渠西行后,沿小白溪左岸过墩前,弯道黄杜村,至莲塘口,设计流量0.8米3/秒,长13.4公里。深塘支渠自库口去大歪塘水库,设计流量0.1米3/秒,长1.6公里。1986年5月,未完工程有干渠8.8公里、支渠1.1公里,内隧洞1座360米,未完工程量2.90万立方米。水库另有配套明招寺电灌渠1条,欲取库水入小白溪,然后由电灌提水送宽口垄水库,增加宽口垄水库灌溉水量,渠长9.5公里,未完工程量0.28万立方米。
桃溪片灌区渠道 桃溪片灌区主要包括桃溪、泽村、坦洪、云华4乡(镇),属宣平山区,有小(一)型水库4座,较大小(二)型水库1座。
大院后水库主要通过河道输水,以获得濒溪农田的灌溉效益。渠道1条,长1.35公里,其中衬砌渠长0.3公里。
东垄水库渠道与百丈泄水库渠道,互相连通。东垄水库干渠1条、支渠5条,干支渠总长23.795公里,内主要建筑物4座,443米。干渠经玉堂源去西塘村,设计流量0.5米3/秒,长8.122公里,以下有汤弄畈支渠、里坞源支渠、大树头支渠、天堂岭支渠。电站渠道与百丈泄水库东干渠连通,设计流量0.5米3/秒,长2.223公里。1986年,已挖未衬砌干渠1.65公里、支渠0.3公里,未做干渠3.199公里、支渠12.1公里,内渠线改隧洞1座、158米,未完工程量3.33万立方米。百丈泄水库东、南干渠各1条,东干渠接东垄水库电站渠,设计流量0.4米3/秒,长3.03公里;南干渠通向小(三)型洋山水库,设计流量0.3米3/秒,长1.82公里。两条干渠共有主要建筑物6座、376米。1986年,未完工程有东干渠0.542公里、南干渠0.32公里,工程量0.21万立方米。
松溪水库设计干渠3条、支渠11条,干支渠总长19.505公里,内主要建筑物8座,1507米。总干渠设计流量0.6米/秒,长1.845公里。东干渠自松溪倒虹吸去内坞底,设计流量0.55米3/秒,长1.034公里,下分叶村支渠(东)、松树下支渠、麻车源支渠。西干渠接总干渠,至叶村I号隧洞出口,设计流量0.52米3/秒,长3.627公里,以下有叶村支渠(西)、黄泥山支渠、凤丘凹支渠、隔溪支渠、坊塘支渠、外源支渠、种子源支渠、顺源支渠。1986年,干渠全部完成,支渠已挖未衬砌0.624公里、未做9.153公里,内未衬砌隧洞1座272米、未挖隧洞2座192米,未完工程量2.43万立方米。
小(二)型南源水库,为坦洪乡骨干灌溉工程,设计干渠2条,支渠4条,干支渠总长21.3公里,内主要建筑物4座、539米。北干渠去白岩,西行至陈村,设计流量0.3米3/秒,长4.35公里,有洪村支渠1条、长8.4公里。南干渠设计流量0.4米3/秒,长0.9公里,下分上坦支渠、黄干山支渠、塘齐支渠。1986年,未完工程有干渠3.15公里、支渠13.6公里,内主要建筑物3座、525米,未完工程量3.73万立方米。
柳城片灌区渠道 柳城片灌区包括柳城、大源、西联、新塘、竹客、三港、大溪口7乡(镇),总人口4.2万人,耕地3.01万亩,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水利条件差,灌溉渠道少,易旱农田多。
车门水库设计干渠1条、支渠2条,干支渠总长10.3公里,内主要建筑物2座、102.1米。干渠南去前湾村,设计流量0.2米3/秒,长6.6公里,白水脚支渠0.2公里,下湖源支渠3.5公里。1983~1984年,已建成防渗干渠5.1公里、支渠0.8公里。1986年,未完工程有干渠1.5公里、支渠2.9公里,其中需衬砌干渠1.3公里、支渠0.9公里,未完工程量0.27万立方米。
小(二)型的乌溪源水库、将城坑水库、下种坑水库,现有通水渠长7.588公里,其中防渗渠长4.20公里。为扩大灌溉效益,设计添建渠道4.5公里,其中衬砌渠长2.25公里,未完工程量0.26万立方米。
此灌区多山少田,地形复杂,靠工程措施解决干旱缺水较困难。为改变贫困山区面貌,因地制宜地推进水利建设,拟近期兴建小(二)型梁家山水库和内铺水库,总蓄水量83万立方米;开挖直坑至壶源隧洞848米,可建成自流引水灌渠3.088公里;并就现有灌溉设施添建小(三)型水库、电灌站、堰坝的渠道18.58公里,其中衬砌渠长10.42公里。加上现有的13.4公里渠道和梁家山水库渠道,渠道总长34.98公里,内防渗渠长23.82公里。以上工程实施后,有0.48万亩易旱田和0.04万亩岭水田可得到改造,除竹客、新塘、三港3乡外,灌区的用水条件将有很大改观。
新宅片灌区渠道 新宅片灌区包括新宅、明山、宣武3乡,高山峻岭,农田稀少,有较大小(二)型水库2座。
水碓坑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700亩,解决少妃、岭下汤两地5500余人的生活和消防用水,渠道2条,长13.47公里,其中衬砌渠长10.1公里。
建坑水库现有防渗渠道1条,长4.835公里,内主要建筑物7座、814米,灌溉面积有李村以下菊溪沿岸农田850亩。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