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421
颗粒名称: 七、体制改革
分类号: J892.4
页数: 4
页码: 173-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发展情况。
关键词: 体制改革 婺剧团 武义县

内容

1983年,根据形势的发展,剧团进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3月21日县文化局与县婺剧团签订承包合同。是年9月,县文化局派出一名干事到县婺剧团蹲点,时间8个月。
  1984年2月29日,县文化局和县婺剧团继续签订合同。3月11日至16日,县婺剧团在金华演出,金华地区文化局在武义县婺剧团召开金华地区专业剧团体制改革现场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罗东、省文化厅厅长孙家贤,金华地区文化局局长葛凤兰和各地市代表参加了会议,省市领导讲了话,观看了演出,和演职员合影留念。4月至5月,武义婺剧团接待了云南、河南、黑龙江、湖南、辽宁、安徽、广州、宜春、珠海、南昌等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表演团体的代表,和他们交流了体制改革的经验,共同探讨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问题。6月23日,公布何舍法任剧团党支部书记。7月12日,新排现代剧《返魂香》开始公演。9月23日,中央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宗汝弘、庄正华、邵静之来武义了解剧团体制改革和艺术改革情况。10月1日,金华地区文化局调武义县婺剧团在金华剧院参加建国35周年献礼演出。11月,在兰溪双牌召开会议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方案付诸实施。12月,县文化局将婺剧团改革情况上报地区文化局和省文化厅。
  1985年2月5日,文化部编印的《文化工作简讯》第3期,发表了县文化局“改革越是深入,剧团越有生气——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的体会”文章,3月13日县文化局局长潘金谊去剧团召开团、艺委成员会议,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参加省、市戏剧节问题。重申体制改革必须推动艺术改革。至后,聘请了两位导演和两名舞美设计人员,一位灯光师傅,到剧团参与和指导工作。
  1986年6月30日,县文化局邀请吴水和、俞淑昌、俞金火、徐德生等戏曲老艺人及徐三连之子徐振平,陶子富之子陶明华,陶振通之子陶煜堂等人,举行《奉献戏曲艺术资料座谈会》,搜集到有关资料74册。7月5日,公布薛啸海为剧团党支部书记,周竹芳为团长。8月14日,调整婺剧团艺委班子郑洪明为艺委主任,徐国灿、钭淼森为副主任。其间,于1月至2月,特邀浙江省京剧团导演诸君排演《秦香莲后传》。11月至12月,特邀东阳婺剧团导演陈志兴排演《讨饭国舅》。1987年,经两次加工,《讨饭国舅》先后参加市戏剧节和省第3届戏剧节演出,后拍成戏曲电视连续剧。
  附录⑤:文化部1985年《文化工作简讯》第3期专题文章:
  改革越是深入剧团越有生气——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体制改革的体会
  1983年,遵照党中央关于“改革要坚决,经济要抓紧”的指示,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着手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长期未解决的“吃大锅饭”的问题,干部、演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效果是显著的。一是增加演出场次,提高了上山下乡演出的自觉性,全年共演出333场,比八二年多46场,其中下乡演出202场,比1982年多61场。二是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减轻了国家的负担。1983年承包后演出收入59.971元,比1982年增长24%,国家补贴比1982年减少8000元(后来由县里发给剧团添置无线话筒),剧团除购买5400多元的服装、道具等固定资产外,年终尚结余6400多元。个人收入,除了补足浮动工资,演职员全年各分得222元、188元、151元;学员工资不浮动,全年各分得71元、61元、46元。三是队伍相应得到了精简,学员和青年演员得到了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剧团原有61人,签订承包合同后,整顿了队伍,8名编余人员由文化局分配安排,定编53人,由中青年艺术骨干、1971年进团的青年演员和1980年以来吸收的学员3部分人员组成,平均年龄25岁,其中:演员占60%,乐队占20%,舞美及其他人员占20%。四是建立了排演、演出、财务、请假等规章制度,并且对学习、基训,都作了具体规定,凡是35岁以下的演员,每天要练功2小时,迟到或不练,都有具体措施,奖勤罚懒.有利于队伍建设。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上,团领导处处以身作则,违反了带头罚款,因此,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和全团人员的团结。五是演出剧目有所增加,注意提高演出质量,1983年新排演了三本新编历史剧,演出的12个剧目,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出质量,都是好的、比较好的,在各地演出时受到观众和剧院的好评。全年每场平均观众数从八二年的700人增加到709人,每场平均收入从八二年的102.25元提高到179.50元。其中,新排的创作剧目《折箭拜相》,在参加金华地区“三并举”会演中,获得集体演出奖、集体演奏奖、导演一等奖,剧本和作曲二等奖、幻灯字幕奖、主要演员一等奖、5名演员获二等奖。
  改革的实践,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进一步坚定了该团干部和演职员们深入进行改革的决心。去年,武义县婺剧团的改革,比前年又深入了一步。一是不仅解决吃“大锅饭”问题,而且开始打破“铁饭碗”冲破全民、集体、个体的界限,从外县招聘了一名武功教师和一名外勤人员,批准一名职工留职停薪,自谋生路,同意一名演奏员离团休息,每月发15元生活费;二是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不仅核定了场次、每场平均收入、全年演出收入和消耗性开支等各项指标,还具体规定“一枝笔”审批开支经费,20元以内由分管财务的副团长批准,20元以上须经团委会集体研究批准。各部门购买物品,须提前半个月向财务副团长提出书面清单,如事先不提出计划购买而又影响演出非临时购买不可的,当事者须付30%的车旅费,部门负责人须付5%的车旅费。三是实行严格的按劳分配制度,正式演员分红从三个等级改为四个等级,方法上由“按月预分,全年总分配”改为“季度预分,全年总分红”。四是加强艺术生产规划,新增了工作日、学习日,艺术实践和排练演出现代戏等项目的指标。五是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团长实行任期制,其他人员由团长任命。
  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去年上半年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共演出206场,完成全年场次计划的68.6%,其中下乡演出134场,占65%,演出收入41,304元,完成全年经济计划指标的91.8%,每场平均观众数又从1983年的709人提高到860人,每场平均收入也从1983年的179元提高到200多元。在艺术生产方面,新排了大戏二本,一本是现代戏《返魂香》,一本是传统剧《闹九江》。还与中国戏剧出版社协作,拍摄了《返魂香》、《折箭拜相》、《岳震招亲》、《三审奸案》、《双狮图》等五本戏的连环画,为振兴婺剧,扩大婺剧的影响贡献力量。在培养接班人,抓基本功训练方面,从过去的一天练一次功改为一天练三次功,有的学员已能连续翻三副虎跳前扑。不少学员开始在一些戏中扮演主角或重要配角,并坚持每个台期上二节文化课,一节语文,一节历史,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党、团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展了预备党员2名,共青团员4名,广大演职员和学员经常主动帮助剧院扫场子、搞卫生,增进了剧场与剧团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入,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可喜的成绩。这个事实有力的说明,剧团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利多弊少,而弊是可以克服的。要振兴婺剧,使戏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坚持改革之路,把剧团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地进行下去。
  浙江省武义县文化局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