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爱国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1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爱国卫生
分类号: R193.3
页数: 8
页码: 181-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爱国卫生情况。分别记述了机构组织、除四害、讲卫生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爱国卫生 机构组织

内容

第一节 机构组织
  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疫委员会)
  1952年3月,武义县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县长刘居南任主任委员,宣传部、武装部、公安局、卫生院4个部门的负责人任委员。下属5个区1个镇建立卫生委员会,22个乡150个行政村和一些机关、学校建立卫生小组,并制订《爱国卫生公约》和《卫生检查制度》,同年4月宣平县防疫委员会成立,副县长邵云岫任主任委员。1953年3月武义、宣平防疫委员会分别改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其中武义爱卫会分设宣传、检查、医疗3个股,与县卫生科合署办公。1958年撤销宣平、武义爱卫会。1961年重建武义县爱卫会。1963年爱卫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委员11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机构瘫痪,1971年再次重建县爱卫会后分别于1978年、1981年、1984年和1987年对成员作了4次调整,1982年爱卫会与卫生局分开办公,1988年4月,爱卫会办公室从县府大院迁至壶山镇解放街38号县卫生局办公楼。
  二、县除“四害”领导小组
  1956年2月武义县成立血防除“四害”委员会。同年成立宣平县除“四害”指挥部。下属乡镇也相继成立除“四害”指挥部,组织发动群众消灭血吸虫病,灭除“四害”,改善环境卫生。1958年,因并县而撤销。1976年1月重新恢复,改为武义县除害灭病领导小组。1984年10月,改并为县人民政府地方病领导小组。
  三、武义县农村改水管理服务站
  1981年11月,县卫生防疫站首次组建农村自来水管理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的设计规划,帮助筹集资金,购买原材料,提供安装维修技术服务。1984年9月,移交县爱卫会办公室管辖。10月,改称武义县农村水改组。1986年9月,于壶山镇永丰路(县第一中学大操场附近)动工兴建办公宿舍楼1幢(四层),建筑面积为667平方米,总造价8.35万元,1987年1月竣工,5月迁入新址办公。6月更名武义县农村改水管理服务站。1990年8月,新购置国产0.5吨工具车1辆。是年底服务站共有职工6人,固定资产总值19万元。
  第二节 除四害 讲卫生
  1952年3月,为粉碎美国细菌战,消除病媒,掀起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武义、宣平先后召开县爱国卫生防疫动员大会,全民动手开展“五灭一捕”和“五净”活动“五灭:灭蝇、灭蚊、灭蚤、灭虱、灭鼠;一捕:捕灭其他媒介动物;五净:餐具、桌、凳、灶锅、用具和衣服双手洗净)。要求全县人民发现疫情和敌情随时报告,做到“四快三准确”(四快:调查快、发动群众快、处理快、报告快;三准确:调查材料准确、处理准确、报告准确)。4月30日晚上21时,一架蒋机在宣平县13个乡、32个村上空投下反动传单,当地政府立即动员1100余人捡拾烧毁13200余张,部分直接用手拾捡传单的人,事后手、胸、颈等部位发生皮肤出现红肿、痒、痛症状。经省卫生厅对部分传单检验证实,带有伤寒杆菌。7月30日傍晚19时50分又有一架台湾蒋机飞经宣平县境内撒放传单,当地出动1227人捡拾烧毁。3月至10月间,武义新建垃圾箱25只,清除垃圾11149担。改良厕所2011间,迁移粪缸(坑)2396个,粪缸加盖2969个,水井消毒258次,水井加盖144口,疏通沟渠1027丈,灭蚊628斤,蛆1965缸次,蝇1239斤,鼠23409只,堵塞鼠洞21099个。1953年7月,武义开展夏季爱国卫生宣传月活动,组织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宣传卫生常识。9月,宣平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月活动,县卫生科、卫生院、文化馆组织卫生宣传队,下乡巡回宣传。全县以区为单位,组织中小学教师集中上卫生课,学习传染病防治和细菌战常识,而后再分派到各乡村给群众辅导卫生知识,制订卫生活动计划和卫生制度。1957年,组织400多名教师和学生上街道演唱宣讲。1958年1月,武义选派5名代表,宣平4名赴吴兴县南浔镇出席省血防除“四害”积极分子大会。2月武义县除“四害”指挥部和血防委员联合召开了3009人参加除害灭病积极分子大会。5月,仙洞、郑草弄、下陈村被评为县“六无村”(无蚊、无蝇、无雀、无鼠、无臭虫、无杂草)。1959年郑草弄、仙洞、溪南汤、倪桥、石上青被评为县卫生村。6月,按照党中央《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报告中的指示,把原“四害”中的麻雀改为臭虫。1960年3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指示》,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充实、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力量,县委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长具体抓,广泛开展群众性突击卫生运动;在城乡初步形成了“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社会新风尚。60年代后期,爱国卫生运动从以除“四害”为中心转为以“二管五改”为主要内容“二管:管理粪便、管理饮水;五改:改良厕所、畜圈、水井、环境、炉灶)。1969年徐村公社三峰村被评为县卫生村。1970年三峰村的代表参加浙江省爱国卫生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1977年5月,三峰村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单位。
  1978年12月,爱国卫生运动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作为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主要内容。1981年2月,县委、县府组织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文明礼貌活动,把讲卫生防疾病和搞好环境美相结合,开展几次规模较大的卫生突击活动,县委书记、县长手提扫把铁锹上街清扫,搬运垃圾废土,“出现领导出汗、群众大干”的场面。9月,县委、县府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会议,要求:(一)把爱国卫生列入党和政府议事日程;(二)领导带头,层层发动;(三)划分卫生地段,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负责到底。是年,全县人清扫垃圾废土25000吨,修建公共厕所4座。垃圾箱77只。一批厂矿单位修建了花坛、林荫道,种植花木,美化环境,县城和部份乡村的街道、弄堂、小路新建和修铺了水泥路。1984年,邵宅乡下埠口村被评为省文明卫生村,县棉纺织厂被评为省文明卫生单位。4月1日,县政府颁布《武义县城镇卫生管理条例(试行)》,规定:大街、巷道的环境卫生由街巷两旁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商店、住户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即:一包卫生;负责门前一日二扫,不向街道倾倒垃圾,污水;二包绿化;在城镇统一规划下,植树种花,包种、活、管,美化环境,三包秩序;保证门前不乱贴标语广告,不乱搭、乱建,不堆放杂物,不乱停车辆,不影响交通,不有碍市容。城建部门要负责路面的修整和下水道的疏通;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清扫车站,影剧院、猪牛市场、菜场等公共场所周围的环境卫生。要求人人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遵守公共场所卫生守则。198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的有县第一百货商场,省级卫生村的有柳城镇的祝村,市级先进单位:县供销全作社、香山饭店、县政府招待所;市级卫生村:朱门、胡宅垅。
  1985年,县府召开灭鼠会议,责成爱卫会办公室、卫生局、农业局分工负责,每年开展二至三次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突击灭鼠活动,此外,还利用电猫等各种工具,坚持常年灭鼠。1988年县爱卫会办公室开设了“除害药械服务部”,组建第一支电猫捕鼠队,至1990年止,捕鼠队共灭鼠10万余只。为了检测灭鼠质量,每年都随机监测三个点(村)。1990年3月据陶村、后树、水阁、元明寺监测点的监测,老鼠平均密度由灭鼠前的12.5%降至2.2%,灭鼠效果在80%以上。
  1990年,壶山镇主要街道两侧已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单位295个,“三包”面积达17332平方米。县农贸市场、县教师进修学校、武阳幼儿园、茶机厂、伞厂、第一人民医院、机电公司、自来水厂、酒厂、制药厂等10个单位被评为金华市先进卫生单位。
  第三节 饮水改良
  武义、宣平两县城乡居民饮水、历来以溪、塘、山泉、水井为主。唐、光化元年(898),武义县绅士任留,在县城西郊湖山潭筑长安堰,引熟溪水进城,供城区居民饮用(1934年,下王宅村王姓宗族,把堰址上移到白殿潭)。明、万历年间(1573-1619)宣平知县陈应鳞在西溪猪头潭修筑大流堰,引西溪水到柳城各街头巷尾,供居民饮用。后又规定:每日上午8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严禁在水沟内洗涤什物,不准抛入秽物,倾倒污水垃圾,牧放鹅鸭,以保城镇居民饮水清洁。
  武义水井遍布城乡、如南汤南路有一深水井,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至今仍为周围一些居民饮用。1952年3月,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开始对饮用水源进行改良,推广河、塘、池边砌浅水井和分塘分段定时用水制。是年,武义封闭废水井103口,挖建新水井13口。70年代,开始在城乡推广灶边井(即挖在灶边或庭院里的小口圆井)和插管压力井(即以6米以上的钢管插入地下至有水层,上配手摇水泵)。城镇多数居民和部分乡村开始用上自来水。
  山区历来饮用山泉为主,村民常用毛竹做成引水槽,将山泉直接引入户内水缸。由于水质、水源受地理、季节、气候的影响、或浊或枯。70年代后期部分山村开始建造蓄水池。
  1979年,茭道化社朱王村建起全县第一个农村自来水站,1984年11月开始对农村自来水站建立基本情况卡,至年底全县已有自来水站380座;建卡368座。1985年上半年新建自来水站58座,建卡49座,在建卡的49座自来水站中,在形式上采用的水塔式20座、自流式20座,直供式2座,在水源上采用浅井的25座,泉水22座,水库和其他水源各1座;在水质净化方面通过沉淀过滤处理的15座,未经处理的34座,进行水质清毒的2座,未消毒的47座。
  1990年止,全县已建农村自来水站696座,农村受益人口21979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7.72%。改水总投资908.03万元,其中村级集体投资770.96万元,占总投资的81.3%,农户自筹129.91万元,占13.7%,县财政拨款补助47.16万元,占4.98%。
  附:
  武义县自来水厂,位于壶山镇小南门弄89号,筹建于1973年,1975年7月1日竣工投产,日供水2500吨,1985年开始筹备日供水10000吨的扩建工程,1986年通过扩建设计会审。水源主要取用熟溪地下水。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