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吸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血吸虫病防治
分类号: R532.21
页数: 12
页码: 162-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血吸虫病防治情况,分别记述了血吸虫病分布、防治措施等。
关键词: 武义县 地方病 血吸虫病

内容

一、血吸虫病分布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病”、“膨胀病”。早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茭道乡胡店村就有人死于“大肚病”。民国21年,上海学者陈仿之,在武义县城北门外田沟中和履坦镇的小溪里首次发现钉螺。1953年秋末冬初,县城东门外程王处几位病人到县卫生院就诊,大便涂片检查发现许多疑似血吸虫卵,后经金华医院鉴定为血吸虫卵。从此,武义县血吸虫病的流行首次在现代医学上得到了证实。事后又在程王处村调查发现8例血吸虫病患者,县人民政府向省卫生厅写了专题报告,省卫生厅委派衢州血防所组成小分队,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专门调查。经人群粪便集卵查找钉螺和钉螺阳性调查,确定武义为血吸虫病流行县之一。
  武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壶山、履坦、邵宅、桃溪滩、茭道、白溪和寺前等7个乡(镇)的72个自然村。1949年前,胡店、阮宅、下圆宅、简头蓬、上圆宅5个自然村被血吸虫病毁灭或濒于毁灭。此外还有不少“面黄如黄瓜、肚大似冬瓜,脚细象丝瓜”的“三瓜村”和孤儿多、寡妇多,外姓人多的“三多村”。例如:茭道乡胡店村,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有60余户300多人口。后因流行血吸虫病,村庄逐渐衰败,至1949年止仅剩1户5人,其中3人还是晚期血吸虫病人。壶山镇程王处村,民国时期住有87户318人,因血吸虫病死亡32人,死绝六户。邵宅乡湖塘沿村,民国28年尚有70余户340多人口,到1949年仅剩有56户还不足200人口,其中还有18个“臌胀病”,36个寡妇。村民来自3省7县,分属50多个姓。1953年至1979年的27年中,全县累计查出钉螺面积419.93万平方米。在壶山、履坦、邵宅、白溪、茭道、桃溪滩和寺前7个社(镇)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壶山镇、履坦公社和邵宅公社,其余4个公社有螺面积都在10至50万平方米之间。1953年至1979年间累计查出血吸虫病人2664人,其中晚期病人119人。据1971年查病资料统计,血吸虫病,阳性率在5.1%以上的公社(镇)有壶山镇和履坦公社;1.1-5%的有白溪、茭道和邵宅公社;阳性率低于1%的有桃溪滩和寺前公社。1979年血吸虫病人占流行地区生产队人口总数的20.1%的有白溪公社,15.1—20%的有履坦、茭道2个公社;10.1-15%的有邵宅、壶山2个公社(镇);10%以下的有寺前和桃溪滩公社。
  二、防治措施
  1956年县血防领导小组从各医疗单位抽调41名在职医务人员组成11支血防工作队,经专业培训后,分头到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开展查螺灭螺和查病治病工作。1964年,各流行村已配有不脱产血防员。1969年后农村赤脚医生、农村化验员、查灭螺队员成为血防骨干。1973年7个流行公社都配有血防专管员。1979年疫区有赤脚医生和农村化验员72名,其中90%已掌握了早中期病人的查治技术。此外还有284名查灭螺专业队员。1983年抽10名在职医务人员和7名卫生学校检验专业应届毕业生,组织血防工作队分赴茭道、壶山、履坦等社进行巩固性血吸虫病查治。
  (一)血防宣传
  血吸虫病防治初期,人们普遍缺乏认识,部分群众认为得了“大肚病”是“风水不好”,“有鬼作怪”。程王处社员程天贵是1953年首发病例之一,他和2个儿子都患有“大肚病”,为逃避病魔,求得好风水,先后3次搬家,请巫神,搞迷信,说是祖坟附近的樟树作祟,砍掉樟树,也不见病好。又怨房子不好,把瓦片落地,屋柱倒着用,还是不行,大儿子病亡,二儿子病危。幸亏得到政府的救治,切除了脾脏,病体得到康复。县人民政府将这一生动材料在全县作了广泛宣传。防治血吸虫病期间还广泛推行“两上榜、四上墙”((即忆苦榜、幸福榜、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上墙,血吸虫病生活史上墙,粪管制度上墙,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诗篇上墙)。另外,还经常利用电影、幻灯、广播、黑板报进行宣传,散发钉螺标本,组织群众用显微镜看尾蚴,组织学生唱歌曲、喊口号、贴标语。使广大群众对血吸虫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二)查螺灭螺
  1953年在程王处查到钉螺,并开始在局部有螺地区开展钉螺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后,开展大规模群众性查螺灭螺突击运动。1956年3月11日,城关镇发动1870余人在县后畈土埋了占地6067平方米的钉螺孳生的中圳,18日,县委发动机关、学校、企业、劳动者协会、卫生工作者协会和城镇各农业社社员,把县后畈的山圳、曹圳四周的杂草修光拔掉,并用开新沟,填老沟的办法,土埋钉螺。8至10月,宣平县组织力量调查了18个乡镇钉螺分布情况,并将查及的钉螺送省防疫站分析核对,证实宣平县查及的钉螺不是血吸虫中间宿主,故属非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至1957年止,武义县先后在城关镇、联众乡(邵宅乡)、幸福乡、(履坦和寺前乡)、红星乡(白溪乡)、先锋乡(茭道乡)发现钉螺,累计查出有螺面积5056平方米。主要灭螺方法是土埋和药物。开新沟、埋老沟、填水塘、平洼地、降水位、围堤造田,施用石灰氮。1969年6月县府调配给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灭螺专用石灰氮200吨。至1971年,全县累计处理有螺面积359.76万平方米,占历史有螺面积的85.67%。其中规模较大的灭螺工程计有:
  县后畈中圳灭螺工程1969年冬至1970年春县革委会主任王登林带领机关干部,驻武义人民解放军和当地社员1000多人,从县汽车站至白溪口武义港,填埋老沟6000多平方米,开出一条宽1.5米,长2000多米的新沟渠,填平王见湖,缩小马村湖,改良农田24亩。
  邵宅公社湖塘沿大队坟头圳灭螺工程1965-1967年移坟上山382座,灭螺43290平方米。
  白溪公社下石畈溪滩灭螺工程1971年白溪公社从非疫区抽调1500多人到下石畈安营扎寨,加土覆盖钉螺丛生的溪滩,灭螺面积达50000平方米。其中2000多平方米覆盖的新土厚达60多厘米。
  茭道公社倪家溪滩灭螺工程1972年至1973年茭道公社组织当地社员奋战两年,在倪家溪滩砌起一条高2.5米,长500多米的防洪石坝,填平了棺材墩,处理有螺面积36000平方米,造田(地)190亩。
  1972年根据残余钉螺分布特点和查灭螺难度大等具体情况,各流行公社注意专业队伍的建设,以提高灭螺质量,对边缘地区扩大查螺,新发现有螺面积3.6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清塘和二头门大队。1978年后,县统一查灭螺技术要求,以专业队伍为主,在每年农闲季节实行大队自查,公社联查。县组织重点抽查的三级查螺方法,做到当季查出当季处理。在化学灭螺的基础上结合平整土地,山、田林、水、路、综合治理等农田基本建设措施,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如履坦公社履一、履二大队共有的柳心塘,名为塘,实为沼泽,虽几经灭螺,还时有发现。1972年县血防领导小组组长刘文藻,三次现场勘察,副组长卓以荣,多次与有关社队联系,炸开天然石坝,开沟排水,改田种植。经过两冬一春的苦战,造田36亩,至1978年已连续5年找不到钉螺。
  1980年进入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监测巩固阶段,壶山、茭道、桃溪滩、白溪公社已连续3年以上没有发现钉螺,邵宅公社于1980年也未发现钉螺,履坦、寺后2个公社尚残留600平方米的有螺面积,。1987年至1990年间,每年春季在各流行乡村开展1次查灭螺活动,但均未有残存钉螺或新钉螺点发现。
  (三)查病治病
  1953年,武义县卫生院运用大便涂片法,首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956年3-6月,宣平县组织7人调查组,血检7244人,粪检7283人。发现2例阳性患者,均系输入病例;6-7月,武义县在11个乡镇,采用血吸虫病抗原皮内试验筛选阳性病人,再对阳性病人作粪便集卵检查的方法进行查病,共皮试67401人,发现阳性5694人,阳性率8.4%;粪便集卵检查3420人,阳性662人,阳性率19.3%。1964年又作过一次小规模普查。在当时流行的35个大队中抽查了16个大队,粪检2922人,查出病人343人,阳性率为11.4%,大规模的普查工作从1969年开始,全县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再分公社查病。各流行公社都有一批不脱产化验员,有查病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1986年止,累计查出病人3548人次。1987年至1990年间,每年春季于血吸虫病流行乡村开展1次查病治病活动,10年中没以有发现血吸虫病新病人。
  1956年4月25日县卫生院开始正式收治血吸虫病人,分别采用锑剂3日、7日、15日、20日疗法和中草药疗法。5月14日县卫生院又派血吸虫病治疗小组,赴程王处巡回治疗。是年,共治疗218例病人。1965年以后改用呋喃丙胺、血防-846粉剂拌麻油口服治疗。1969年换用血防846片剂,此法使用长达7年之久,其间还曾推广送药到户,虽然方便了病人,却常因副作用大而被病人拒绝。1975年停止使用血防846片剂,改用呋喃丙胺加敌百虫制剂(肛栓、片剂)10天疗法。1979年曾选用过“7505”。1980年换用吡喹酮,临床疗效比较显著。
  (四)粪水管理
  粪便管理始于50年代初期,以取缔河边、塘旁露天粪缸为主。1956年至1957年推广粪缸集中,掩埋加盖,定期封存,粪尿混合杀灭虫卵,使鲜粪不下田。1956年上半年粪缸集中加盖17700只,到1957年,共发动21500人,迁移粪缸19760只。1970年起逐步推广双拱式2格或3格的化粪池。1979年止,152个血吸虫病流行生产队建化粪池172只,邵宅公社下埠口大队,全村老少都能自觉使用公共厕所,生产队每天派有专人洗厕所。1974年起粪便管理工作开始与推广沼气工作相结合。
  饮水管理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饮用的都是塘水和溪水,在管理上对水源只能实行分塘、分段、定时使用法,分开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1970年后修建了一批公用水井,至1979年疫区已建造并使用的水井有66口。1979年开始,推广农村自来水,至1986年,原血吸虫病流行的72个自然村都建有农村自来水站。
  1979年经省血防考核组抽样考核了3个公社9个大队,证实武义县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技术标准。1989年,经省、市血防工作考核验收组对原血吸虫病流行乡村进行螺情、病情、资料等主要指标考核验收,达到国家《消灭血吸虫病试行标准》。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于7月6日的下文:“武义县为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县”。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