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塘小農場水稻亩产两千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6535
颗粒名称: 臨塘小農場水稻亩产两千四
分类号: S511.3+1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水稻高产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包括合理密植、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拔节肥、深耕加细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 水稻 合理密植 育壮秧 田间管理

内容

原臨山乡臨塘社社主任、共产党員戚如洲同志,去年積極響應了党关于干部大搞試驗田的号召,帶領干部社員搞起了十九点八畝的小农場,作为全社水稻試驗田的标兵。一年來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綫光輝照耀下,发揚了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風格,以冲天的革命干勁,排除了各种困难,小农場里的一畝三分四厘水稻衞星田,全年平均畝产二千四百斤,其中早稻畝产一千二百五十四斤,晚稻畝产一千一百四十六斤,獲得了水稻双季丰收。
  这坵水稻衞星田獲得高产的主要經驗是在試驗过程中始終切实貫徹了“八字憲法”,突出的抓住了以下几条:
  一、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水稻增产一項关鍵性措施,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土地和陽光,达到增加穗數、增加产量的目的。衞星田早稻密植是5×2,六万叢,四十二万株苗。
  二、育壯秧,栽嫰苗。“秧好一半收”,合理密植后培育壯嫰秧更是重要。去年早播采用了半旱秧田,每畝播种量一百六十斤。秧田中施足了基肥,每畝河泥一百担,人料十担。育秧中施追肥兩次,拔秧前五天每畝施起身肥肥田粉十斤,达到秧苗早、壯、嫰、齊,保證插秧后轉靑快,发棵早。
  三、施足基肥,增施拔節肥。密植后,肥料需要量也要相應增加,才能保證增产。衞星田早稻掌握了施足基肥、增施拔節肥的原則,基肥每畝壅河泥四百五十担,草漿河泥一百担,草籽二千五百斤,耙面肥十五担,共折合標准肥二百五十担。在圓桿拔節时每畝施肥田粉十二斤,促使了穗大、粒多、粒重。
  四、深耕加細作,插后轉靑快。密植后,根距縮小,必須采用深耕,增加松厚土層,使根深入土中。早稻深耕八寸,並進行了精耕細作,做到了三耕三耙,使田土平、腐,保證插秧后,生根快,轉靑早。
  五、加强田間管理,爭取早发。密植后封行提早,因而在管理措施上必須抓得早。衞星田在田間管理上,主要抓住了早耘田,爭早发,做到淺灌勤灌,及時擱田防止倒伏。
  在衞星田的帶动下,小农場及全社在水稻生产中,都采用了先進的栽培技朮,全年生产取得大躍進。小农場全年平均畝产一千六百四十六斤,其中二畝五分三厘有芒早粳畝产一千另三十一斤,全社全年畝产一千一百三十八斤。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陳宗道
责任者
戚如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