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余姚运輸段創一車載重四一吨高紀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5632
颗粒名称:
余姚运輸段創一車載重四一吨高紀录
分类号:
F512.7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县运输段职工通过技术革新运动,自制货车提高了运输利用率,解放思想、比干劲,克服困难,采用土法取材,保证了钢铁运输任务的完成,满足了客运需求。
关键词:
余姚县
交通运输
技术革新
内容
余姚運輸段職工为了克服運輸工具設備不能适應運輸任務的矛盾,开展了一个向列車化進軍为中心的技朮革新運动,取得了顯著成就,自制了双軸貨掛車二十二輛、單軸貨掛車八輛、通用式貨掛車二輛,相等于增加載重三·五噸貨車三十四輛,大大提高了運輸利用率。
大搞技朮革新一提出,当前部份職工保守思想較为嚴重,認为制造掛車,一无經驗,二无原料,难以搞好。駕駛員也有的認为本县運輸段車輛体位小,只能掛一輛或二輛,多掛了就会开不动。党支部針对上述思想,召开全体職工会議,对“要不要大搞技朮革新。能不能搞?怎樣搞?”等几个問題交給職工鳴放辯論,通过辯論,使广大職工解放思想,鼓起了干勁,提出“学先進、比干勁”的行动口号,一个羣眾性的技朮革新運动,就迅速地开展起來。
在制造过程中,他們克服了种种困难,釆取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的方法,終于取得了勝利。如:碰到原料缺乏,就利用毛竹、木头代替鋼鉄,制成了掛車,經試用效果良好。工人們为了趕制列車,个个干勁冲天,很多工人廢寢忘食,苦干巧干,如木工李加壽有病还堅持工作;駕駛員柴貴榮、陳寳根,在大放運輸衛星时,提出了“多掛、多裝、省料”的倡議后,立刻得到了全体駕駛員熱烈的響應。如四〇四〇号客車,就拖帶了七輛掛車,創造了載重四十一噸的最高紀錄。大大地发揮了車輛的潛力,保證了鋼鉄運輸任務的勝利完成,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客運任務需要。
知识出处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加壽
相关人物
柴貴榮
相关人物
陳寳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