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市情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8》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5772
颗粒名称:
市情概览
分类号:
K925.5
页数:
11
页码:
040-050
摘要:
本文记述余姚市
关键词:
余姚市
市情概览
2017年
内容
自然环境
【地域地貌】
余姚市境位于浙江省东部、杭州湾南岸,介于北纬29°39′~30°21′、东经120°55′~121°25′之间,东西相距58.2千米,南北相距79千米。区域总面积1526.8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336.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90.06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3级朝杭州湾展开,山地丘陵、平原(含海涂)、水域(含海域)面积比为53∶29∶18,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
市境南部为四明山区,包括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鹿亭乡、大隐镇、陆埠镇(不含郭姆、沿江片)、河姆渡镇车厩片、梨洲街道(不含明伟片)。境内四明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低山丘陵起伏,地势由南向北逐步倾斜。其中,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中低山占21.2%,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22%,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占56.8%。最高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平原,包括牟山镇、马渚镇、阳明街道、兰江街道、梨洲街道明伟片、凤山街道、丈亭镇、三七市镇、河姆渡镇(不含车厩片)、陆埠镇(不含兰山、洪山片)。北部为滨海冲击平原,包括临山镇、黄家埠镇、泗门镇、小曹娥镇、朗霞街道、低塘街道。
【气候】
2017年,全市总的气象灾害损失较常年偏轻,气候总体正常。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偏高,出现最暖冬天,年高温日数排历史同期第三;年降水量偏多,但有阶段性干旱,其中4月份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最多纪录;年降水日数较常年偏少;年日照时数正常略偏多。年内主要气象灾害:低温雨雪冰冻、雾霾、连阴雨(暴雨)、强对流(雷电、大风、冰雹、短时暴雨)、高温、干旱、台风等。
【主要气象要素】
气温 年平均气温17.9℃,比常年偏高0.9℃,为历史同期第六。其中,6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8℃,其他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具体为:1月和7月偏高2.4℃、2.5℃,分别为历史同期第一、第三;4月、5月、8月偏高1℃~2℃,其余各月偏高幅度在0.2℃~0.7℃。年极端最高气温40.8℃,出现在7月2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0℃,出现在1月21日。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为1665.4毫米,比常年偏多约16.3%,为历史同期第九。除5月降水在正常范围(略偏少)外,其余月份降水均偏多或偏少,其中3月、4月、6月、9月至11月多于历史平均值,尤其4月偏多近1倍,其他月份偏多1~8成;而其余各月则偏少2~6成。年降水日数153天,比常年偏少1.6天,其中暴雨日5天。
日照 年日照时数为1941.1小时,比常年偏多4.1%,属于正常年景。2月、4月、5月、7月、8月偏多,6月、9月至11月偏少,其余各月在气候平均值上下正常范围内波动。
其他2016—2017年度,结冰终日为2月13日,终霜日为3月9日,降雪终日为2月9日。2017年度初霜日为11月24日,结冰初日为12月18日。
【主要气候事件】
冬季冷空气势弱,最暖冬天现2017年冬季(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冷空气活动偏弱,共出现中等及以上强度冷空气6次,其中4次中等冷空气,1次较强冷空气和1次寒潮。冬季平均气温8.1℃,为历史同期最高值,比常年偏高2℃。1月29日最高气温25.8℃,打破1月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7.9℃,较常年偏高0.9℃,全年除6月外,其余各月平均气温均偏高,其中1月和7月偏高2℃以上。年降水量1665.4毫米,比常年偏多约16.3%,月际间多寡变化剧烈,4月、9月至11月偏多5成以上,而2月、7月则偏少5成以上。
梅雨形势较典型,量多且集中6月9日入梅(常年6月14日),7月5日出梅(常年7月9日),均比常年同期偏早:梅期26天,比常年偏多1天。全市平均梅雨量295.4毫米,比常年偏多;国家气象站241.4毫米,与常年持平(常年240毫米)。其间主要出现两轮强降水过程,分别为6月11—14日和23—26日,其中12日、13日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
强对流肆虐,夏季雷暴多 春夏季共出现10余次较明显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市无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发生,但出现多次轻度感应雷击事件。其中,7月14日傍晚到上半夜,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最大46.1毫米,其中19时1小时雨强19.6毫米,全市有11个气象站出现8级及以上大风,最大24.5米/秒(10级),其次姚家站和文山站19.5米/秒(8级)。年内共有28个雷暴日,主要出现在7月至9月,8月最多,达10天,其次7月,有7天。
盛夏多高温,极端破四十 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47天,比常年偏多20天,仅次于2013年(58天)和2003年(51天),为历史同期第三。日最高气温≥37℃日数有25天,≥40℃日数3天。高温时段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分别有23天和21天,其中7月19日至27日最高气温连续超过38℃,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4日,达40.8℃。
夏季轻旱现,双台风送雨至 7月5日出梅后,全市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同时降水偏少,7月26日旱情初现,月底全市大部出现轻度干旱。7月30日至8月1日受2017年第9号台风“纳沙”和第10号台风“海棠”外围环流的先后影响,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面雨量23.4毫米,最大鹿亭上庄站62.1毫米。
“卡努”来影响,雨大风又急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3时25分前后在广东省徐闻县沿海登陆,虽然其距离余姚1500千米以上,但由于有冷空气的配合,对余姚风雨影响仍较大。10月14日至17日全市面雨量152.1毫米,共有7个站点累计雨量超过200毫米,最大三七市大池墩水库346毫米;过程最大风力普遍5~7级,个别8~9级,最大三七市大池墩水库21.3米/秒(9级)。
十一月多阴雨,农作进度缓 11月,全市多雨寡照,共出现3次连阴雨过程,其中14日至18日累计降水量63.9毫米,其间日照时数仅0.8小时;20日至22日累计降水量27.2毫米,其间无日照。雨多光少的天气导致秋季作物生育进程拉长,低洼处出现渍涝,秋收冬种工作受到影响。
大风天气多,日数破极值 全年共有大风日(日极大风速8级以上)9天,为1996年以来最多年份,其中有7次大风是雷阵雨造成的,另外强冷空气活动、寒潮爆发形成的大风有2次。8月20日午后,受带状强回波自西向东影响,回波中心最大强度60~65dBz,有18个自动气象站极大风速超过8级,最大国家气象站达到27米/秒(10级)。
空气益趋善,年末污染重 全市空气质量正常天气占全年67.7%,轻微污染天气占16.1%,轻度污染6.5%,中度污染9.7%,空气清新水平较往年有所改善。12月31日,受输入性污染物影响,全市出现中到重度霾,空气质量差。
(说明:本文采用的常年气象资料,年代平均值为1981—2010年,极值为1961—2017年)
【自然资源】
全市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1.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330立方米。全市水域总面积71.2平方千米,有河流1579条,水库、山塘1137座,湖泊、池塘20座,人工渠道26条。全市年均地下水储量13475万立方米。
全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54种,分别隶属于哺乳纲、鸟纲、爬行纲和两栖纲,共31目91科241属。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有河麂、貉、鼬獾、豹猫、红嘴相思鸟等。1998年后,先后建立四明湖、河姆渡、小曹娥杭州湾三个鸟类保护区及市河麂保护小区,总保护面积5300公顷。市境内植物共有蕨类植物26科67种,裸子植物9科47种,被子植物123科1253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有827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的有苏铁、银杏、水杉、南方红豆杉、东北红豆杉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的有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高山柏、榧树、长序榆、榉树、厚朴、凹叶厚朴、鹅掌楸、香樟、野大豆、喜树、香果树、七子花、野荞麦等。
全市已探明有铁、锰、铜、铅、锌、金、银、萤石、黏土、高岭土、石英、饰面石材、建筑用石料、砖瓦黏土、泥炭、矿泉水等15个矿种,31处矿产地。探明的矿产资源特点为建筑用凝灰岩资源丰富,萤石资源一般,其他金属、非金属和能源资源贫乏。
(市史志办、市气象局)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据《禹贡》记载,余姚在夏、商、周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始属越国,后从吴国,复为越国。战国中期后属楚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置余姚县(一说置于汉),属会稽郡。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均隶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余姚县,并入句章县,属越州,县治设城山(今大隐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余姚县,并置姚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余姚县属越州。唐长庆元年(821),废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复置上虞县。五代时,余姚仍属越州,隶吴越国。北宋时属越州,庆历年间(1041—1048)升为望级县。南宋建炎五年(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县属绍兴府。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余姚州复余姚县,属绍兴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余姚县为浙江省直辖,次年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余姚县复为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浙江省第五特区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4月23日,日军侵占余姚县城,县政府向南撤离,后至天台。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还治。民国三十七年(1948),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设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次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波专区(1970年改宁波地区)。1983年7月,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称宁波市,余姚县属宁波市。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县级市)。
【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原丈亭区罗江公社在河姆村(今河姆渡镇芦山寺村)西南姚江渡口建排涝站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鹿角及各种动物骨骸的混合堆积物。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浙江省考古队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确定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四个相互叠压文化堆积层构成,文物遗物丰富,保存完好,属于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特征与长江流域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不同,即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从而改写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指遗址蕴含、反映河姆渡文化的人类生产生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等是其主要文化内涵。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南至台州路桥区,迄今共发现40余处,集中分布于姚江流域,余姚市境内有20余处。
【余姚四先贤】
严光(公元前39—公元41),又名遵,字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余姚人,东汉著名隐士。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数次拒绝王莽新朝征辟。及刘秀建立东汉,授谏议大夫,执意不就,归隐富春山。后再次特征,仍不就。终老于余姚,葬城东客星山。宋范仲淹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赞语。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因触犯权阉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间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史称龙场悟道。后以平定宸濠之军功封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文成,赠新建侯,葬绍兴兰亭洪溪。其一生文治武功,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明第一流人物”。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也作楚屿,号舜水。余姚人,明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明贡生,朝廷十二次下诏征辟,均不就。清兵入关后,流亡各地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等地授徒讲学二十四年,深受日本朝野推崇,被尊为“胜国宾师”。葬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其为学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对后来日本明治维新产生巨大影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少年时曾庭锥阉党,为父复仇,崇祯帝叹为“忠臣孤子”,朝野咸誉“姚江黄孝子”。后积极参加复社活动。清兵南下,黄宗羲毁家纾难,拥戴鲁王抗清复明。失败后潜心著述,勤于讲学,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宗教、文字等领域均有独到研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河姆渡村,1982年2月公布;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梁弄镇建成区及横坎头村,2006年5月公布:王守仁故居,位于阳明街道武胜门路,2006年5月公布:黄宗羲墓,位于陆埠镇十五岙村,2006年5月公布:鲻山遗址,位于丈亭镇汇头村,2013年3月公布;田螺山遗址,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2013年3月公布;大运河(余姚段),2013年3月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五桂楼,位于梁弄镇学堂弄,1988年12月公布;胡公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明街道胜归山,2005年3月公布;王守仁讲学处,位于阳明街道龙泉山,2005年3月公布;通济桥与舜江楼,位于凤山街道北滨江路,2011年1月公布;大隐石宕遗址(含山王庙),位于大隐镇大隐村,2011年1月公布;白云桥,位于鹿亭乡中村,2011年1月公布;泗门谢氏始祖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社区,2011年1月公布;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2011年1月公布;姚江(余姚)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址群,2011年1月公布:孙子秀墓,位于梁弄镇贺溪村,2017年1月公布;成之庄,位于泗门镇西大街社区望安路,2017年1月公布。
【姚剧】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又名鹦歌戏、灯戏、灯班等,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脱胎于余姚当地“车子灯”“采茶蓝”“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17世纪中叶,距今已有近300年发展历史。主要流行于浙东余姚、慈溪、上虞等地,是浙江省四大滩簧之一,宁波市第二大地方剧种。1956年9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专业的余姚县姚剧团,余姚滩簧正式定名姚剧。同时,在余姚、慈溪一带还活跃着大量业余或半职业性质的民营姚剧团。2008年,姚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沈守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传承人。
【余姚土布】
余姚土布又称“越布”“余姚杜布”,兴起于东汉,在南宋和元明清时期名噪一时。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余姚,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土布制作的基本工序首先是棉花纺线,再次是上色、上浆,最后织成布。土布的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一般织的花纹土布,一共有632根线。2009年,王桂凤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方言】
余姚方言处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与甬江小片交汇地,大部分地区属临绍小片,东南部分地区为甬江小片。自秦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置和境域基本保持稳定,方言也相对单纯。城区及其周围属临绍小片,梁弄一带更接近于上虞方言;利济塘以北的滨海地区因绍兴移民较多,带有绍兴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界域迭次更改,原余姚东北部划入慈溪,而原慈溪的西南部及奉化、嵊县、上虞的一部分划入余姚,于是两小片方言交汇。余姚方言既保留古代遗韵,又表现出鲜明个性。语音声调简单朴实,声母清浊有致,韵母丰富多彩。词汇形式灵活,结构丰富,语义生动。语法相当简略,又变化多样。
(市史志办)
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2017年,余姚市新增阳明街道中江社区、兰江街道锦凤社区。至年末,在余姚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设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共有265个行政村、19个居委、39个社区。
【人口】
2017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04897户,户籍人口8373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7920人;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102.7;18周岁以下人口103343人,60周岁以上人口224053人。2017年,全市出生7099人,在出生人口中,男性3635人,女性3464人,男女性别比为104.9∶10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8.48‰和8.70‰,自然增长率为﹣0.22‰,比上年下降0.69个千分点。2017年末,全市流动人口登记在册人数为605208人,其中男性335957人;未成年流动人口99890人,6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12035人。
(市民政局、市公安局)
名优特产
【水稻】
水稻为余姚的主产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及木屑、苇编等堆积物,经鉴定考证,大部分为人工栽培籼稻,从而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宁绍平原杭州湾地区是稻作起源的中心。1965—1966年,全县水稻亩产分别达445.5千克和515千克,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和超千斤的县。1988年,全市29453.3公顷粮田平均亩产833千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批实现粮食超“双纲”的县(市)。2006年后,余姚市多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
【茶叶】
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把中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的距今约3000年,上推至6000年前。据晋代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在瀑布山遇道士丹丘子赠大茗(即瀑布仙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三次提及余姚瀑布仙茗,瀑布仙茗也是《茶经》中惟一有名号的茶叶。2017年,市茶叶加工企业宁波十二雷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四明十二雷”绿茶获得“华茗杯”2017全国名优(绿、红)茶产品质量评选活动优秀奖。
【杨梅】
余姚是中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余姚杨梅有乌种、红种、粉红种、白种四大品种群系,荸荠种、粉红种、水晶种、荔枝种、湖南种、早大种、迟种等20余个品种,品种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荸荠种杨梅是余姚主要栽培品种,以其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形似荸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三七市镇、丈亭镇、大隐镇、陆埠镇、凤山街道等姚东地区,俗称“东山乌杨梅”。姚西马渚镇、牟山镇、临山镇一带主产白种、粉红种杨梅,俗称“西山白杨梅”。水晶种杨梅又名白砂杨梅,为中国品质最优的白杨梅。2017年,“余姚杨梅”入选2017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升至10.55亿元,“余姚荸荠种杨梅”获得浙江省“十佳杨梅”称号。
【棉花】
余姚于南宋时开始引种棉花,明代已广泛种植于大古塘以北围垦涂地。其时,棉花品种分江花、北花、浙花三种,其中浙花是指江浙一带的棉花。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浙花出余姚”,说明余姚产棉花不但品种优异,栽培技术也居领先地位。清乾隆年间,棉花种植发展到大古塘以南地区,形成相对连片种植的半稻半棉区。民国时期,全县年均种植棉花3.7万公顷,占全省棉花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1989年,余姚被农业部定为商品棉基地县。1998年,再次被农业部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
【榨菜】
余姚市是我国著名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榨菜之乡”。截至2009年,全市有榨菜基地面积8000公顷,年产鲜榨菜头5亿千克以上,全市有榨菜加工企业120余家,加工产值12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并出口10余个国家和地区。姚北榨菜秋种春收,菜色微黄,具有质地嫩、脆的特点,种植地主要集中于姚北濒杭州湾的泗门、临山、小曹娥、黄家埠等乡镇,种植连片集中,榨菜圆头大,特别鲜嫩,口感爽脆。2017年,余姚榨菜上榜“全国果菜产业绿色发展百佳地标品牌”和“全国十佳蔬菜地标品牌”,同时获得两项大奖。
【甲鱼】
余姚甲鱼外形色泽光亮,裙边光滑厚实富有弹性,体内脂肪较少呈自然黄,品质上乘,接近野生甲鱼。余姚甲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生态甲鱼套养面积超2000公顷,年产值超3个亿。2011年,余姚被授予中国生态甲鱼之乡称号。2013年,余姚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的“余姚甲鱼”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1月13日,第八届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甲鱼节在中塑国际会展中心开馆,参展人数达27万余人次,总交易额达7515万元,比上届增长3.5%。
【茭白】
余姚河姆渡茭白历经多年选育,具有出苗早、孕茭早、个体大、肉质嫩、品质优、产量高的特点。据河姆渡遗址考证,早在7000年前己有野生茭白生长,在姚东低洼地区历来有种植茭白的习惯。1998年,被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河姆渡双季茭白”,并获省农博会银质奖,注册为“古址”牌商标。2017年,余姚茭白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蜜梨】
余姚蜜梨具有个大、均匀、汁多、外观漂亮,含糖量高、品质好的优点。“舜水牌”“嫦娥牌”等蜜梨品牌多次在浙江省、宁波市评比中获奖,成为省、宁波市优质农产品,其中“舜水牌”蜜梨夺得2000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示会一等奖。全市拥有宁波市专业特色村——小曹娥镇曹一村,低塘镇果木园等一大批优质、高效梨生产基地和低塘早熟蜜梨种苗基地。2017年,余姚蜜梨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葡萄】
余姚是浙江省葡萄的重点产区之一,已有20余年栽培历史,栽培区域集中分布在姚西北临山、黄家埠两个乡镇,主栽品种已由过去的“金皇后”“巨峰”调整到“藤稔”“美国提子”等优良品种。全市葡萄生产栽培集中,规模大,品种新、质量好,栽培品种均为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优良品种,如红提、青提、黑提等均具有味甜、色艳、粒大、耐贮的特点。2017年8月,临山镇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黑美人”葡萄获2017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11月,临山镇成为省级特色农业(葡萄特色)强镇创建对象。同月,“余姚葡萄”品牌入选2017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价值升至8.O1亿元。
(市史志办)
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济总量】
2017年,全市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10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0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5.67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1.49亿元,增长7.4%。三次产业之比为4.5∶57.2∶38.3。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1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8095美元)。
【财政收支】
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2.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40.07亿元,增长8.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65亿元,增长7.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68亿元,增长9.6%,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支出79.0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
【农业、农村】
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其中,完成农业产值50.38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4.17亿元,增长5.9%;牧业产值8.22亿元,下降13.1%;渔业产值6.2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5亿元,增长24.4%。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672公顷,增长2.5%,粮食总产量20.17万吨,增长3.7%。生猪存栏增长8.4%,出栏下降17.5%;家禽存栏增长9.3%,出栏下降50.2%。新评定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2家,累计111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达12家。
2017年,全市新增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4个;创建宁波市美丽乡村合格村2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和美丽乡村风景线2条。15个村完成省农村生活垃圾机器堆肥试点任务。全市污水治理“首创”项目完工60个。
【工业、建筑业】
2017年,余姚市入选首批“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城市,并荣获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二等奖。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6.51亿元,增长10.8%。分行业看,在32个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上升,占比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4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4.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与2016年公报数据比),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6.34亿元,居各行业之首;汽车制造业增长59.5%,增速居前十位行业之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399.27亿元,增长17.3%。其中出口交货值为376.37亿元,增长9.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4.71亿元,增长27.6%,其中利润总额86.49亿元,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27家,占企业总数的10.8%;亏损额4.2亿元,同比下降17.6%。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2.8%,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2亿元,分别增长20.8%和1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5.2%和52.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与2016年公报数据比)。“机器换人”自动化技改不断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同比增长9.8%,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长2.7%,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13.75万元/人,同比增长7.9%,人均创利税6.47万元,同比增长24.4%。
2017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39.08亿元,其中外省产值15.66亿元,分别下降16.8%和3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0.79万平方米,下降18.7%。全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81万人,比上年减少0.49万人。
【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78亿元,增长7.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4.4%,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下降49.4%、1%和增长15.6%。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3%。
2017年末,中心建成区面积50.54平方千米。体育场东路道路改建工程、四明东路(城东路—南排江路)道路新建工程等6条道路顺利完工,四明西路西延工程二期(郭相桥中路—直江路)等一批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结合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完成了城区三路口改建工程,新增专用停车位2151个,改建老小区停车位108个。完成南雷南路、谭家岭西路、中山北路等重要路段绿化改造与提升,完成城区各类绿化补种修复5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8个,总量达到153个,实现租用量150余万人次,日均租用量约4300次。
【贸易、旅游】
2017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5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078.85亿元,增长20.4%,零售业销售额454.31亿元,增长16.4%,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13亿元,增长12%。限额以上社零按商品类别分,服装类和家用电器类商品增速较快,分别增长53.9%和24.6%;粮油食品类下降3.4%,石油类增长1.3%。年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251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2.9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29亿元。
2017年,全市举办四明山旅游节等40多项节庆活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46.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全市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63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约6.18亿元,分别增长20.8%和20.6%。大隐镇芝林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戚海农业科技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牟山湖垂钓中心列入浙江省果蔬采摘基地。
【对外经济、招商引资】
2017年,全市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720.22亿元,增长17.2%。其中,出口483.86亿元,增长11.4%;进口236.36亿元,增长31.3%。三资企业、外贸流通企业、自营生产企业分别完成出口额151.16亿元、76.8亿元、255.89亿元,分别增长11.1%、2.5%和14.5%。机电产品出口额349.2亿元,增长12%,占全部出口比重为7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40.47亿元,增长16.5%。欧美市场仍然是出口的主要地区,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2.8%,其中对俄罗斯、美国的出口额实现了35.6%和13.6%的增幅;非洲、亚洲出口额分别增长12.9%和5%。全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584家,累计达2732家。自营出口实绩企业2328家,比上年净增146家,其中超亿元企业93家。
2017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9个。实到外资4.5亿美元,下降10.5%。余姚市外实到内资73.9亿元,增长0.15%;宁波市外实到内资72.02亿元,增长12.9%。浙商创业创新实到资金45.02亿元,增长6.8%。
【交通、邮电】
2017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63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3576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163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17515万吨公里。完成城区、城乡共7条公交线路的优化完善,共新(改)建公交候车亭50个。余姚至宁波城际列车开通,相关线路已有6条。年末,出租汽车拥有量445辆;城区公交线路21条,投放运营车辆306辆;城乡公交线路88条,投放运营车辆386辆;小型汽车保有量280424辆,其中私人小汽车237954辆。
2017年末,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4.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50.2万户;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4.4亿元,增长5.8%。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45亿元,增长5.5%。
【银行、保险】
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73.86亿元,增长7.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19.32亿元,增长1.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3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家。
2017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5亿元,增长2.4%;人身险保费收入14.14亿元,增长13.4%。赔款和给付9.35亿元,下降4.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94亿元,下降3.8%;人身险赔付支出2.41亿元,下降5.1%。
【科技、教育、人才】
2017年,获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宁波市企业研究院1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宁波市工程(技术)中心18家、余姚市工程(技术)中心16家。全市累计拥有各级研发中心32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3家,宁波级112家,余姚级172家;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宁波市级企业研究院10家;共发放创新券257万元、研发费补助199家共1256万元;立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宁波工业重大项目5项,宁波智团创业项目8项。已有各类众创空间10家,其中宁波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新增专利申请7841件,授权4283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348件,授权592件,占专利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9.9%和13.8%。
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1所,在校学生总数15.1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学生10945人;中职学校7所,在校学生9041人;初中30所,在校学生27162人;小学83所,在校学生65856人;幼儿园211所,在园学生38560人;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160人。年内,全市投入建成学校共12所,投资2.39亿元。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初升高比例达到99.15%。全市通过浙江省标准化评定学校111所,占全市现有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8.2%。全市拥有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3所,宁波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10所。全年全市共实施教育基建项目44个,投入资金3.33亿元。
2017年,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首届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余姚行等重大人才活动,全市新增博士后8人,累计培养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0人,省“千人计划”专家30人(新入选8人),宁波“3315计划”个人12人、团队10个。引进国外人才21人。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累计12家;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累计6家;培训高技能人才3695人,总量达2.75万人。新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家。
【文化、卫生、体育】
2017年,组织开展余姚市第七届全民读书节系列活动,围绕传统节日、文明城市创建、喜迎中共十九大、剿灭劣V类水等主题开展内容契合的群众文化活动约680场次。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完成各类演出配送440场次,四明阁“天天演”演出365场次,受惠群众近6万人次。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新增图书近5.9万册,接待读者34.8万余人次,“书香余姚”全民阅读数字平台点击量超过371万次。农村“2131”工程放映3000场次,观众50余万人次,公益基地放映300场次,观众4.5万人次。余姚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文物开放点接待110余万人次。梁弄镇以梁弄大糕制作技艺为主体成功申报宁波市首批非遗特色小镇创建单位。虞舜传说和莲华文书分别入选宁波市文广局的国家级、省级非遗申报后备库项目。
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2017年末,全市实有病床3296张,卫生技术人员6384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441人,注册护士2617人。按常住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15张、6.10人、2.33人和2.50人。全市适龄儿童七苗覆盖率93.3%,免疫预防服务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全年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9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4‰,均稳定在较低水平。全年全市无偿献血8231人次,献血总量249.9万毫升,用血4857人次,用血总量215.2万毫升,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
2017年,创建各类省级群众体育项目30个,新建或改建各类球场37片、健身路径34条。全市已拥有各类球场521个,健身路径1307条,市级体育社团28家,三级社体指导员2216人,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2.12平方米,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基本形成10分钟城乡体育健身圈。全市已有宁波市业余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省级及以上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20所。积极向上输送优秀体育苗子10人。第十三届全运会余姚市体育健儿获2金3银1铜,以及1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创全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全年体育彩票销售收入1.99亿元。
【民生保障、慈善事业】
2017年,余姚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25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82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19元,增长8.5%。按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新口径统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71∶1。2017年,余姚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69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03元,增长6.9%。
2017年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9.5万人、40.3万人、24万人、36.5万人、23.9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比上年末分别净增2.3万人、3.0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分别为32.5万人和17.5万人,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
2017年,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4处,床位6793个,社区服务设施3158处。全市共有低保对象8242户、10807人,其中农村低保7844户、10294人,城镇低保398户、513人。每月支出低保资金591万元。
2017年,全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6325.5万元,比上年增长5%;全年救助支出5632.5万元,增长6.8%。至2017年底,全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已达7.87亿元,累计救助支出6.62亿元,受助46.7万人次。2017年末,全市共有网站注册志愿者5.38万余人:2017年,共开展各种市级志愿服务活动10场。
【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5天,比率为78.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下降6.8%。全市改造和新建绿化面积约385公顷,新植珍贵树种31万株,完成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约234公顷,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6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1个、宁波市级美丽森林村庄1个,森林生态建设不断深入。排查全市“一大三中”水库等12个饮用水水源地,持续优化水环境。
2017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5起、死亡47人,按可比口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5%、16.1%。全年共立案查处食品安全各类违法案件257件,其中大要案127件,罚没款331.45万元。全年共受理刑事案件1567件,审结1596件,分别同比下降14.9%和15.6%,判处罪犯2086人: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2614件,审结12845件,分别同比下降1.1%和0.2%;受理行政诉讼案件59件,审结63件,分别同比下降45.9%和42.7%。加大对社会高度关注的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醉驾、涉黄赌毒等犯罪案件共635件。坚决惩治腐败、不作为、滥作为,审结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案件11件。
(市统计局)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7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7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