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5137
颗粒名称: 民政工作
分类号: D632
页数: 3
页码: 251-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社区建设、双拥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工作等。
关键词: 余姚市 社区 社会事务

内容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低保新增对象电子档案登记,优化低保网上审批工作,建立低保备案制度,加快低保工作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进程。全年新增低保对象229户377人,注销低保对象647户1227人。年末全市共有低保对象8536人。8月1日起,上调城乡低保标准,由原每月524元上调至588元,全年支出低保资金4634万元。
  医疗救助。全年救助患病困难群众1780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2141万元。开展大病致贫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共为71名困难群众提供帮扶基金355.1万元。1月1日始实现医疗救助网上审批,对未经过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的困难群众,改现有纸上审批为网上审批。
  助房助困助学助残。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223户,超额完成市民生实事工程100户的任务要求。继续开展助学工作,大幅提高助学标准,本科生的救助标准由原每人每学年5000元提高至8000元,专科生的救助标准由原每人每学年3500元提高至6000元。全市共有563名困难学生获助学救助,支出补助金401万元。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安排临时救助资金320万,人均达3.85元,全年市本级救助临时困难群众620人次,支出救助资金178万元。
  救助机制建设。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乡镇(街道)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申请窗口。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扩大居民家庭状况比对范围,实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于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对接,提升全市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水平。
  防灾减灾救灾。承办省、宁波市主办的“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深化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开展避灾安置场所标识标牌的标准化设置工作,乡镇级避灾安置场所标志牌、指示牌100%完成设置,村(社区)避灾安置场所标志牌、指示牌设置达60%。推进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村)3个,省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村)2个。
  养老事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举措。加快机构养老建设,完成泗门、临山两家养老机构新建和改造建设,共新增床位330张。开展养老机构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严格养老机构准入关,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共为6家养老机构颁发养老机构许可证。推动全市养老机构的政策性保险,覆盖面达90%以上。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发放制度,共有108人享受补贴。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新建泗门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32个。继续实施老年人春节慰问金发放行动,共计发放资金6989.65万元,惠及老年人139793人。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概况。年度新增东城社区,全市共有社区37个,其中阳明街道8个,兰江街道5个,梨洲街道7个,凤山街道5个,低塘街道1个,泗门镇4个,马渚镇3个,丈亭镇1个,梁弄镇1个,经济开发区2个。
  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城市社区划分为275个服务管理责任网格,社区辖内人、事、物、组织等归入网格进行服务管理。推进社区减负松绑,将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由原98项削减到48项,将针对社区的创建达标和考评事项由原53项整合为9项,取消32种纸质台账,并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梳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职能事项和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使社区及社区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群众服务。
  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各类面向居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推行社区工作台账电子化,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与社区对接,建立融事务办理、工作展示、信息发布、诉求反映、社群互动等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已有78%的城市社区建立面向居民服务的门户网站:
  【双拥优抚安置】
  双拥工作。为驻军部队排忧解难,帮助2名部队干部家属办理随调手续。开展文化、文艺进军营活动,组织演职人员为驻军部队巡回演出,市电影公司为驻军放映十余部爱国题材的影片。依托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基地之一的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余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胜归山烈士陵园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全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烈士公祭活动96次,参加人数3602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96次,参加活动7257人。年度再获“省双拥模范城(县、区)”称号。
  优抚工作。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优抚对象32343人,其中革命伤残人员330人,烈军属8536人,在乡复员军人315人,在乡退伍妊23010人,孤老优抚对象152人。全年发放各类优待抚恤金1400万元。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投入资金593万元对全市11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迁移修缮。
  安置工作。全年接收冬季退役士兵398人,发放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456.30万元。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8人,并按照程序安置工作。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有314名退役士兵报名参加驾驶、数控、电脑维修等技能培训,4人报名参加高职教育。【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市265个行政村均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其中“自荐直选”村21个,“海推直选”村244个。全市共登记选民587277人,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选民580195人,参选率98.8%。265个村选出村委会成员973人,其中主任263人,委员710人。
  “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推进“阳光村(居)务”建设,专门设计“党务公开”“三资公开”“村务公开”“便民服务”“权力清单”五大板块,利用数字电视网络专线,定期或随时直接向每户村民公开,让居民群众足不出户了解村级(社区)事务、财务、党务,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至年末,已基本完成全市行政村的数字电视线路改造和客户端的安装调试。
  【专项社会事务工作】
  民间组织管理。加强社区(村)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出台《关于开展四大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通知》,建立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制度,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并投入40万元培育20家“十好”社区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评估力度,年度评估178家,历年共评209家,参评31.2%,有5家社会组织评定为AAAAA单位。组织开展第二届全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投入50万元向全市社会组织公开征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公益事业的典型项目。
  地名管理。配合宁波市局开展《宁波市地名图册》中有关余姚内容的编制、审核和校对工作。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完成“鄞余线”的第三轮界线界桩联合检查。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完善市区的路、门牌设置,并开展小区命名、门牌编制等日常地名管理与服务。
  婚姻收养登记。共办理结婚登记8010对,离婚1611对,补领结、离婚证3313本,开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10759份,收养71件。
  福利彩票事业。全年福利彩票销售2.81亿,为国家筹集公益金8600万元,比上年净增900万元,增幅11.6%。为市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资金2800万元。
  殡葬管理。开展殡葬宣传月活动,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推进全市生态墓葬和绿色殡葬建设,共投入300万元用于有关乡镇(街道)公墓绿化、生态墓地建设、公墓升级改造。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全年共火化遗体6430具,其中符合减免条件的6133具,占总火化数的95.3%,各类减免累计金额401.5万余元。
  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入住相关工作及第二批移民建房任务。启动第三批移民152户建房工作,竣工20户。
  【换发补发烈士证明书】
  4月,启动烈士证明书换发、补发工作,这也是自1983年以来全国首次换发、补发烈士证明书。相比之前的两个版本,新版烈士证明书在名称上取消“革命”二字,并加入电子芯片防伪,对解放前牺牲的烈士,换发奖状式烈士证明书;解放后牺牲的烈士,则换发证书式烈士证明书。新版烈士证明书于11月发放到烈属手中。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5

《余姚年鉴201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