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4724
颗粒名称: 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
页数: 5
页码: 140-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农村工作的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农民收入、民生保障、农村配套改革等。
关键词: 余姚市 生态 民生

内容

【概况】
  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农业增加值41.7亿元,增长5.3%;粮食种植面积3.0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8.9万吨;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12元,增长10.5%,连续11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
  【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两区”建设。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个,建设宁波级标准化粮食功能区1600公顷,新建宁波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精品园5个,省级精品园1个,临山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滨海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宁波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导区。
  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备案登记农民合作社4家,创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申报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宁波级8家、评选余姚级20家。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64公顷,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1.59万公顷。
  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发布主导品种24个、主推技术30项,遴选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0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个,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86只。
  提升品牌意识。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5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到100%。
  农业招商引资。以色列高新农业项目签订合作意向书,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内资5000万元,外资10万美元。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水平。全市农机装备达12.5万台(套),建成浙江省农机示范镇1个、各级农机化示范基地96个;共有21000余台农业机械投入农田作业,累计作业面积8万公顷,水稻生产耕、收机械化作业率保持在98%以上,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称号,成为宁波市唯一一家授牌县(市、区)。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次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总受益面积1733公顷。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项目,整治河道1723米,新建、拆建、维修泵闸30座,新建灌溉机埠泵房26处。实施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七期)建设,改造河渠4.152千米,改造灌溉机埠3座,28座山塘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完工。
  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牟山镇水环境示范镇项目二期建设,整治河道长1738米。开展村级水环境建设,完成涉及8个村,整治河长8923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297万元,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54条60.6千米,新建农村客运停靠站30个。继续推进四明山片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改造提升17个村,受益人口2.58万人,完成投资3339万元。
  农村商贸提升。完成54个村级商业中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和46家菜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目标,启动省放心市场创建工作,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蓬勃发展,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项目进展顺利,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消费圈。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把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与防灾减灾示范村创建相结合,完成14个示范村建设,实现乡村气象服务站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完成乡镇、街道视频会商软终端建设,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会商网络构建,成为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
  【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4个、宁波市级特色村3个、精品线1条、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2个,培育宁波市级中心村4个,启动建设本级精品村11个,统筹资金6021万元,4个村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
  “森林余姚”建设。推进“退花还林”工程,完成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160公顷,新增省级森林城镇2个、宁波级森林村庄28个,改造和新建绿化面积833公顷,其中实现平原绿化533公顷。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订出台《余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余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全年计划实施87个村,实际已启动112个,其中61个村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受益户数30540户,48个项目评审已结束,各级投入建设资金约3亿余元。
  农房“两改”。累计完成农民多层公寓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建设10个,总建筑面积65.1万平方米,共4479套,安置农户6082户(含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223户、下山移民508户、农民个人改、扩、翻建872户),完成宁波考核目标(4200户)的144.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测土配方面积4万公顷次以上,有效减少大田用药。开展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姚江两岸1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完成157家畜禽养殖场的关停搬迁。
  【“五水共治”成效明显】
  防洪水。计划开工的8个“治水强基”项目开工7个,长泠江、姚江干流整治等一批重点防洪排涝项目先后完工。
  排涝水。城区11个低洼地块、15处低洼积水点和22个排涝泵站完成改造提升,240千米雨水管网系统完成疏通检测,排涝能力提升1/3。
  治污水。榨菜加工、化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行业污染整治如期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建成投用。68条“黑臭河、垃圾河”全部摘帽。实际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12个,其中基本完成工程建设61个,受益户数30540户。
  保供水。新建供水管网10千米、改造供水管网8.9千米,完成姚东水厂主体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二轮山区农民饮用水工程,总体已完成90%。
  抓节水。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33公顷,推广节水器具1000套,中水回用管网建设10.6千米。
  承办宁波市“五水共治”现场推进会。牟山、泗门两镇获省“治水美镇——浙江样本”,姚江水质列宁波“三大江”之首,最良江获宁波市最美河道,创建成为宁波唯一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减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12元,增长10.5%,连续11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921元,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市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中心,整合市内职业教育和各乡镇、街道成人教育培训资源,挂牌成立“余姚农民学校”,实现农民培训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首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9名学员获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22名学员通过考核鉴定,将同时获农产品经纪人初级资格证书。全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13152人;完成创业培训803人,新增创业实体12210家,创业带动就业人数733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490个,农村覆盖率达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8%。
  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升。实施保险品种23个,农保保费达2758.6万元,增加29.3%,水稻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申报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重点项目2个、宁波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个、宁波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2个、三星级经营户(点)7家,朗霞梨花景观和四明山红枫景观获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全年接待人数357万人次,营业收入36437万元,分别增长4.3%和6.4%。
  【民生保障持续扩面提质】
  农村社会保障扩面提升。推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低标准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低标准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并轨等工作,有2.68万名被征地人员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享受待遇人数2.26万人,补缴养老基金17.55亿元,占全市被征地人员参加保障(险)总人数的24.5%;全市户籍新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913人,参加养老保险(障)率达92%。
  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年度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7.12万名符合条件的企业退休(职)人员人均月增资235.22元。1月,向全市6.42万名企业退休(职)人员发放一次性补贴1500元;向13.98万名具有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及以上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城乡居民,每人发放春节慰问金500元,向731名女55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被征地养老保障、农民养老保障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享受人员,每人发放补贴300元,共计发放16641.43万元。
  养老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完成泗门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新增养老床位300张,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站32家、服务照料中心30个;继续实施老年人春节慰问金发放行动,共计发放资金6989.65万元,惠及老年人139793人。
  低保工作规范有力。开展在册低保对象复核工作,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总共5019户7988人,总金额为3899.8598万元,其中农村低保4510户7333人,金额为3472.3873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24元调整为每人每月588元,增长12.2%。
  教育基础设施稳步投入。实施教育基建项目26个,公办标准化学校比例达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71%以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全市小学无流生;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初升高比例达98.2%,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初评,完成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900人,培训人数已超常住人口数的千分之一。社区教育实现全覆盖,基本构成市、镇(乡、街道)、村、学习中心户四级社区教育网络。
  城乡卫生工作统筹推进。开展乡(镇)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试点,组成医疗联合体,规划内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一体化管理率均达90%。梨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市第19家宁波市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数字化覆盖率达95%。年度全市应参合农民30.67万人,实际参加30.13万人,参合率98.27%,人均筹资650元,统筹区内住院补偿率为76.36%。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全年改造升级村落文化宫10个,开展周末课堂培训56期,举办免费展览20期,四明阁非遗展馆全年开展活动365场,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完成配送演出418场;安装健身路径60条,新建、改建各类球场40片,创建省体育特色乡镇3个、省现代化体育乡镇3个、省小康体育村20个、省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1个、省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2个。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8个,全年各文化礼堂开展活动57场次。实施春泥计划扩面提质工作,建立“春泥计划”示范点21个。宁波市级以上文明村总数达10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
  【老区全面小康建设】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资源型机耕路25条(修建21条,新建4条),总投资784.6万元,落实补助资金300万元。
  组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落实补助资金242万元,安排鹿亭乡12个村联合购置店面项目;落实补助资金140万元,20个经济薄弱村运行经费得到保障。
  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工程。完成欠发达地区9个村的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3028.5万元。完成内聚外迁508户1425人,举办山区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班66期,培训人员2300余人。
  万名干部联万户专项行动。安排机关事业党员干部7190人,落实帮扶资金164万元,帮扶物资折合资金59万元。实施低收入农户生产性项目扶持办法,落实低收入农户生产型扶持补助资金36.14万元,争取来料加工项目3个,落实补助资金50万元。全年老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84亿元,增长8.7%,其中工业68.47亿元,农业7.25亿元,第三产业17.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779元,增加1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农村配套改革】
  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2013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92.04分,居全省第九位、宁波第三位,处于全面融合阶段;为加快改革进度,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泗门、陆埠、朗霞等3个乡镇、街道为试点单位,制订改革试点方案,初步明确改革目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累计完成农户信息采集15.67万户,评选信用乡镇、街道5个(累计13个)、信用村81个(累计129个)、信用户52224户(累计82824户)。新增“道德银行”建设村16个,累计有684户农户获“道德信贷”5923万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制订出台《余姚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实施方案》,确定小曹娥镇为试点乡镇,出台工作指导意见。已确权登记承包农户10016户,签字确认9492户,占全镇总承包农户数的94.77%,小曹娥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村级股份制改革。全市已有247个村社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同意股改,224个村社基本完成股改工作,超宁波任务数(180个)的24.4%。
  【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党组织建设。结合基层党组织“星级考评、动态管理”制度,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建立市级领导干部挂点整顿和镇级领导干部蹲点包干制度,逐级落实整顿责任,逐项明确工作目标、方法步骤、整顿时限。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治”的原则,逐村分析软弱涣散原因,指导基层“量身定做”整改提升方案,对症下药、抓好落实,并以学习推广谢家路村“小板凳”群众工作法为契机,组织开展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书记走进谢家路活动。全市16个村56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已按要求基本完成整顿工作,完成率100%。
  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选举产生村党组织成员1171人,村委会成员973人(村党组织委员兼任的317人),选举产生村监会成员979人(由村党组织成员兼任的259人),选举产生社管会成员823人(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社管会社长的257人)。新一届村级组织班子平均年龄44.2岁,比上届下降0.8岁;村委会班子平均年龄39.5岁,下降4.8岁。知识结构更加优化,村党组织成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13人,占总数的43.8%,提高近9个百分点;村委会成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70人,占总数的38%,提高近13个百分点。类型结构更加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具有创办企业、外出经商经历和是农业大户、专业户、专业合作社骨干的共计609人,提高8.2个百分点。有127名大学生村干部顺利当选为村党组织成员,增加53人。村党组织成员中女性242人,占20.6%,提高2.8个百分点;村委会成员中女性321人,占33%,提高4.6个百分点。
  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制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城市社区划分为275个服务管理责任网格,社区辖内人、事、物、组织等归入网格进行服务管理,并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梳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职能事项和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强化社区建设支撑保障,提高社区建设事业经费并建立递增机制,推行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开展住宅小区“三位一体”业主自治和自我管理服务“五好”试点工作,强化和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
  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374名农指员为所驻村确立经济发展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474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3285万元,捐赠物资折合资金近139.2万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共立项二、三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8个,涉及4个乡镇、街道的17个经济薄弱村;年底通过验收项目10个,其中2012年立项项目1个、2013年立项项目6个、2014年立项项目3个,下拨财政扶持资金约1557万元,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资产0.53亿元,年投资回报率约为6%左右。2013年度村级减债成效明显,29个村共减债1505.5万元,2014年下发奖励资金150.5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75.27万元、乡镇街道财政75.27万元。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从重数量达标向重质量达标转变,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4个、宁波级4个、余姚级10个,民主法治村达标率达89.4%。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5

《余姚年鉴201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