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两段河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4415
颗粒名称: 余姚两段河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分类号: G112
页数: 1
页码: 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2014年两段河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河道 世界文化遗产

内容

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项世界文化遗产。余姚市境内有两段河道是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意味余姚拥有首项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余姚段位于浙东运河中东段,包括大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和大运河宁波段(慈江)两段河道,涉及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等乡镇,河道总长约24.2千米,同时含运河水工遗存3处、历史文化街区1片、桥梁1座。自2008年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以来,余姚市专门成立大运河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文化、水利、交通等部门通力协作,运河沿线各乡镇共同努力,开展调查遗产、资源梳理、环境整治、保护维修、规划与档案编制等工作,并于2013年9月通过世遗专家莉玛·胡贾女士的实地考察。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为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在大运河申遗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保护给予高度关注,大量社会资源向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域聚集,使遗产保护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始终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相结合,与城镇发展建设相结合,与历史文化展示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如余姚市在环境整治中大力改善水质和河岸环境,清理垃圾、修建公厕。可以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不仅是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它不仅能将余姚推到世界文化、旅游的舞台上,也会给运河沿岸的百姓生活质量带来有益的提升。
  大运河申遗范围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这些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的25个地级市区域内,遗产区总面积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54263公顷。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5

《余姚年鉴201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其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