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506
颗粒名称: 建置沿革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2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属宁波市管辖。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文化遗址见证了七千年前的人类活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余姚县,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建置沿革多变。民国时期曾设四明县,抗日战争期间县政府迁至天台。1949年5月解放后设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85年7月撤县建市。
关键词: 余姚市 建置沿革 自然地貌

内容

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余姚现境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始属越国,后从吴国,复为越国。战国中期后属楚国。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置余姚县(一说置于汉),属会稽郡。历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均隶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余姚县,并入句章县,县治设城山(今大隐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余姚县,并置姚州。武德七年废姚州,余姚县属越州。唐长庆元年(821),废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复置上虞县。五代时,余姚仍属越州,隶吴越国。
  北宋时属越州,庆历年间(1041—1048)升为望级县。南宋建炎五年(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属绍兴府。元代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余姚州复余姚县,仍属绍兴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特设“绍兴同知分府”于梁弄。
  民国元年(1912)废府,余姚县为浙江省直辖。民国2年(1913),浙江省于鄞县置会稽道,余姚县归属之。民国16年(1927)废道,余姚县复为省直辖。民国21年(1932),省置县政督察区,余姚县属第五特区。民国23年(1934)改属第三区。民国30年(1941)4月23日,日军侵占余姚县城,县政府向南撤离,后至天台。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还治。民国36年(1947),浙江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由绍兴迁至余姚,次年第三区改称第二区,余姚县仍归其属。民国38年(1949)1月,划余姚县境南部四明山区及附近上虞、鄞县、奉化等共15个乡置“四明县”,县治设梁弄,旋因解放大军南下而废止。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设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次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波专区(1970年改称宁波地区)。1983年7月,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称宁波市,余姚县属宁波市。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仍属宁波市。
  2015年,全市设凤山、阳明、兰江、梨洲、低塘、朗霞6个街道,黄家埠、临山、小曹娥、泗门、马渚、牟山、丈亭、三七市、河姆渡、梁弄、陆埠、大隐、大岚、四明山14个镇,鹿亭1个乡,共有2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和37个社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5.6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36530人。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6

《余姚年鉴201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5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