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军事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军事训练
分类号: E24
页数: 12
页码: 167-178
摘要: 本章对余姚清及其前的军事训练无从详述。对中华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所属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亦仅为简述。着重记述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县)人民武装部、基层专职人武干部、预备役部队、武警内卫、消防部(分)队的军事训练。
关键词: 军事训练 军事工作 余姚市

内容

由于史料缺失等原因,本章对余姚清及其前的军事训练无从详述。对中华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所属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亦仅为简述。着重记述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县)人民武装部、基层专职人武干部、预备役部队、武警内卫、消防部(分)队的军事训练。
  第一节 清及其前的军事训练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大力扩军备战。越军的军事训练由上将军范蠡掌管聘善射的楚人陈音为弓弩教官,以南林越女为剑术教官,大量募集新兵,并把老兵混编入新兵队伍,担任伍长、队长,用老兵的典范行为,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在会稽境内设立多处军事训练基地,余姚时属会稽,境内车厩即设有练兵台。据光绪《慈溪县志》载:“宝庆志车厩会稽地志云,昔勾践于此置厩停车秣马。迹址犹存”。当地人称此处为“越王练兵台”,又曰“柴基坪”。此山面临姚江,往东北、北、西北一览无遗,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底,是一处极好的瞭望台。且面江靠山,在军事上战可御敌于车厩岙之外,撤可隐蔽于十里长岙之内,成一夫当关,万众莫敌之势。柴基坪是一处长近100余米、宽30多米的空旷平地。在柴基坪周边留有众多当年勾践在此驻扎练兵的遗址遗迹。
  秦汉时期,余姚置县,属会稽郡。会稽郡设有都尉一职,负责中央规定的兵员征集、调遣、训练和武器装备的制造、保管及地方治安等事项,即所谓“掌佐守典武职甲卒”。余姚设县尉,掌管一县军政;乡设游徼,主管一乡军事、治安。东汉建安五年(200)余姚长朱然筑余姚北城,在武胜门西城内设校场,为训练演武场所。
  魏、蜀、吴三国时期,余姚属吴国。吴国军队有羽林等中央军和州、郡地方兵。余姚仍设县尉,统领县兵及管理武事。
  西晋,晋武帝废罢州郡兵,设武吏,由校尉主管地方兵事。东晋承西晋制,仍由校尉主管兵事。
  隋初,置军卫府,统领禁卫兵。
  唐初,设置总管,兼负一地军、政管理责任。武德四年(621),析句章复余姚而置州,称姚州;废会稽郡,复越州,姚州属越州。七年,废姚州,复余姚县,仍属越州。废总管,改设郡都督。余姚军事由越州中都督府管理。
  五代十国时期,余姚属吴越国东府越州,兵制沿袭唐制置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度使等职。大都督总执兵权,节度使领州兵、乡兵。
  宋代,设置禁军(中央正规军)、厢兵(各州镇兵)和乡兵(不脱产的壮丁),县官兼通兵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宋分天下为15路,浙江属两浙路,越州为其所属。越州军队设指挥官1名,嘉祐四年(1059),增设为2名,各县配营额数20~50名不等。
  明时实行军卫法,军队基本组织形式为卫所制。洪武六年(1373)颁布《教练军士律》,详细规定各级将领和官兵的训练标准及赏罚戒律。每年各卫所均要集中指定地点进行校阅、考核。洪武二十年(1387),临山卫驻指挥以下官佐91名,旗军5600名,带管200名,募兵355名。卫城内设3个教演场以便军训:一在东门外半里,周围800丈,有厅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将台1座,旗台1座;一在北门外天妃宫下,名小校场,有厅3间;一在北城内凤凰山南麓,有文武看操台和旗台各1座。三山、沥海两所也各设一个教演场。弘治二年(1489),定春秋每月2操,冬季3操。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名师“戚家军”更是训练有素。其训练内容是:纪律训练。通过训练,使千万军队俨然一体。武艺训练。按年龄大小、身材高低、体质强弱不同,分别授以不同军器,年少敏捷者授以藤牌;年富力强、老成持重者授以狼筅;有勇气之健壮汉子授以长枪;其他则以叉、耙、棍、刀等短兵器。营阵教练,兵士除进行武艺训练外,还要进行营阵训练,以使个人与集体战斗统一。此外,强调体质锻炼。训练时,兵士要穿重甲、荷重物,以锻炼体力;使用器械重于战时使用的器械,以锻炼手力;腿裹沙囊,一次跑一里,不得喘息,以锻炼足力。明代中后期,这些严格的训练制度逐渐废弛。
  清初军务多袭明制。清军训练规制,分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类,定春、秋、冬三操,二月十五为春操开操日,七月十五为秋操开操日。每月逢十,为左右两营合操大阵,日常为随常小操。训练科目:教有阵法,练循规范,科目为冷兵器、火兵器各类。八旗军基本科目有:步射、骑射、鸟枪、试枪、技艺、步围等。每年初冬演习步围2~3次,每月习射6次、步射2次、骑射2次。火器营每月逢四、九演炮,逢二、七习鸟枪,逢六校射。箭营、枪营,每月逢一、六练习射箭,逢二、七练习射击,逢四、八演习刀术和盾牌。清绿营军训练科目以冷兵器为主,主要练习弓箭、藤牌、长矛、云梯等。弓箭手主要练远攻杀、马术、步箭法准头;刀牌手练藤舞蹈和刀矛刺杀;鸟枪手练射击环法。战术训练主要是操演阵法,变换队形。各营设有教场、排练场。清军教练、阅操方法有2种,一为营法;二为阵法。营法为:六军营索四十有八,前军赤、后军黑、左军青、右军白、左虞侯黄、右虞侯绿。阵法有6种,分别为方阵、图阵、曲阵、直阵、锐阵、互阵。操演时牌阵分9种,分别为:牌鼓整队阵、三才制胜阵、遍地梅花阵、天圆一气阵、两仪相生阵、金桥阵、两面连环阵、得胜方营阵、牌技收队阵。太平天国起事后,清军入绍,开办团练,加强防守。光绪中期,仿西法改革军队,编练新军,县设标统、管带。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
  所属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
  余姚保卫团是民国时期余姚地方的主要武装力量。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建有区、乡、镇、村、里或乡村联办的地方保卫团31个。各自照章设团长、副团长各一,由当地绅董兼任,另设教练官1名,由县政府派任或由团长推荐。保卫团人数,视地方情势变动,所用武器由地方购置,并经县政府烙印发放。民国17年(1928)10月,县政府通令各保卫团一律遵照省颁《保卫团组织暂行条例》改组,保卫团由分散趋向统一。民国20年(1931)4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后的《县保卫团法》,余姚设置县保卫团总部,县长兼总团长,下辖7个区团部,区长兼区团长。县总团部、各区团部分别成立县、区基干队及临时常备队。保卫团团丁均须经过军事训练。是年11月,省开设保卫团干部训练班,余姚派员参加训练。
  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所属地方武装在县保卫团之后,民国26年(1937)成立的县常备队、壮丁队,有民国28年(1939)成立的抗日自卫总队,民国34年(1945)成立的自卫总队、保警大队,民国35年(1946)成立的国民兵队等。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军委会训练总监部颁发军事训练大纲,分士兵训练和军官训练。
  规定士兵须接受1年正规训练,其中半年为新入伍基本训练(称制式训练),半年为应用训练(称战斗训练),余则为常年训练。训练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内容为:精神讲话、党义(以“三民主义”为教材)、军队内务规制,陆军礼节、陆军惩罚令、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会阵操、劈杀教范等),阵中要务令等。学科训练一般在课堂进行。术科分操场和野外。操场进行从班到连的基本教练;野外教练有射击和战斗教练。一般先从徒手教练开始,然后进行持枪教练。士兵中的特业兵种,如爆破、通信等,由省保安部队集中训练,每个学科训练期在1个月以上。民国28年(1939),为培养基层骨干,各团队设军士教育队,集中轮训中、下士班长及优等士兵。民国36年(1947),县级训练机构改组,称训练所。省颁发训练命令,依据训练令开展练兵活动。其主要内容为:各种武器的预习与实弹射击、刺杀和手榴弹投掷;战术演练,从单兵到连的战术动作,山地攻防等;体能训练,重点进行行军拉练,以急行军、夜行军为主要拉练方式,白天行走50公里,夜间行走30公里;夜间技能训练,分夜间射击、夜间攻防、夜间搜索、警戒,小部队独立作战与袭击;工事构筑训练,包括掩体、交通壕、副防御等构筑要领;火网编织训练,一般以营、连为单位,采用现场设靶、实弹射击等方式,进行侧射、斜射、集中火力等手段组成火网。此外,还有侦察与搜索、警戒与掩护、封锁与保密、担架与救护等训练内容。
  军官训练有两个途径,一是进军官学校学习、进修;二是由团队开设教导队,举办各种训练班,分期分批组织军官进行突击性学习和短期集训。军官训练内容有:精神训练、生活训练、技术训练。抗战时期精神训练,以团队为单位,每天训练1小时,每年再集中1个月进行轮训。训练科目主要有:中国革命史,中日外交史,宋明两代国史,国耻地理,三民主义,欧战始末,最近世界大势,日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救国歌曲及军歌等。此外,还举行抗战演讲和座谈会,阅读抗日救亡书报等。生活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军容着装、作息、早操会操,内务和法规纪律,培养团队生活,以及培养穿布衣、吃糙米、住草棚、步行露宿、劳动服务、读书看报等良好习惯。技术训练,每天操练基础军事技术,每周成队操练1次,课目为:射击、爬山、骑马、游泳、驾驶、侦察、情报业务、参谋业务、后方勤务、战场救护、兵要地志分析、应用战术、(图形、沙盘、现地)、简易测绘、工事构筑、步炮协同要领、诸兵种联合演习、夜间作战演习等。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
  中共领导的地方主力武装根据作战需要,利用战斗间隙,进行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军事训练以分散、小型训练为主,集中、系统训练为辅。1944年10月,浙东游击纵队首届军政大会闭幕,部队迅速投入冬季大练兵,历时3个多月。浙东《战斗报》还增设《整训号》,每日专题报道部队整训动态。为有效开展练兵活动,纵队于11月20日在梁弄广场举行阅兵比武大会操,将大练兵推向了高潮,会操一开始,首长先检阅各个部队,尔后进行会操、比武。首先由3支队、5支队、直属单位和各中队进行制式教练的操演。接着各中队进行刺杀操演。最后进行重机枪、迫击炮的射击操演。这些表演比赛,动作都比较熟练,反映了浙东游击纵队在战斗间隙抓军事训练所取得的成果。下午,还进行了投弹表演。原定举枪瞄准比赛因天色已晚没有举行。大会操之后,全纵队结合薄弱环节,立即投入以苦练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4大技术为中心冬季大练兵。在战术训练上,要求学会山地攻防和夜间战斗动作。投弹要求全纵队人员都要达到25米以上。
  1942~1944年,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梁弄开办了干部教导队,共办5期。主要为部队培养连、排干部。第1期有2个队,1个是军事队,1个是政治队,学员有130人,于8月开学,到12月结业。第2期12月开学,到翌年6月结业。第3期7月开学,扩建为3个队,除原有的军事队、政治队外,新建了1个特等射手队,合计有700名学员。后因急需干部,有部分学员提前结业前往任职。第4期于1943年11月开学,由于前线干部急需补充,又从教导队抽调了部分学员到前方部队任职。此时,教导队约有120人,缩编为1个队。到1944年5月才结业。6月,第5期开学,设2个队,共190人,11月底圆满结束。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需要,壮大抗日队伍,浙东游击纵队将教导队扩编为新四军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于1945年元旦正式开学,到11月共办2期。第1期设4个队,学员达320余人。第2期学员有310人。但开学不久,日本侵略军投降,教学工作未能全面展开。11月,学校北撤至江苏涟水后,即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纵队3旅教导营。教导队和干部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有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分制式教练,从徒手到持枪用枪,从单兵到班、排、连;战术教练,从单兵战斗动作到班排攻防战术,特别注重熟练使用手中武器及近战夜战。政治教育分入学入伍动机教育,中国革命基本知识,社会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等课程,以及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与形势任务教育等。在实施教学中,各队根据训练对象和要求有所侧重。军事队军政课程时间比例为6∶4,政治队军政课程时间比例为4∶6。
  民国33年(1944)夏,在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四明山区,诞生了浙东鲁迅学院。该院于翌年9月新四军奉命北撤停办。在短短的1年里,共办了3期培训班,有450多名学员,为根据地党政军各部门,输送了一批具有一定政治、文化素质的基层干部。
  1948年8月,浙东人民游击队在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清剿”下,付出了巨大代价,部队和地方干部严重缺乏。遵照中共浙东临委指示,于12月开办了干部教导队,共举办2期,受训干部1000余人,及时充实了军政干部队伍。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训练
  市(县)人武部军事训练
  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县人武部在完成配合县大队、公安部门清剿境内武装股匪,巩固新生政权中心任务的同时,干部训练则利用完成中心任务的间隙进行。人武部机关干部主要参加本级自行组织安排的军事业务训练。军事理论方面主要学习兵器知识、战术教练和防空知识;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熟悉民兵工作业务,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参谋业务知识和识图、用图、计算等基础知识;军事训练主要是操作兵器、射击、投弹、战术和防空等科目。县人武部干部在自身学习训练的前提下,在每年组织多期民兵骨干轮训时担任教员。1957年4~8月,县兵役局科以下干部32人分4期参加省军区、军分区组织的比较系统的军事理论教学训练。
  1958年后,在大办民兵师、全民武装化运动中,县兵役局(人武部)加紧对基干民兵和复退军人的训练工作,军事学习训练结合民兵训练科目进行。内容有:战术课,利用地形地物、单兵进攻、防御基本动作;反空降知识、武器的性能、构造、用途及使用保养知识,60迫击炮操作技能;步兵分队枪械、弹药的用途、性能、构造及其分解与结合,一般故障排除和武器保管、保养规则及作业方法;电话、汽车、卫生、工程等专业知识代训。1959年12月县兵役局改称县人民武装部,属军队编制。人武部训练主要贯彻中央军委“以我为主”的训练方针和“少而精”的训练原则,主要是加强了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学习,在完成战术、技术训练的同时,增加了科学练兵和学习现代技术等课目。
  1963年~1965年,响应军事大比武号召,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加强人武部干部自训普训工作,普遍提高了业务水平,并分批参加军分区组织的参谋“六会”(会讲、会画、会写、会记、会算、会传)训练班,多数干部达到“六会”以上水平,机关干部的手枪、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实弹射击取得良好以上成绩。同时,重点培养、推荐部分干部、基干民兵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大比武。
  20世纪70年代后,军分区提出“军事训练应该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学会五大技术”要求,机关干部每年军事学习训练时间在25天以上,训练方法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内容主要是“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化学、防原子、防生物武器)。1973年,组织学习南京军区、省军区编印的《美军编制及作战特点》、《苏军空降、登陆作战资料》、《苏军编制装备及作战特点》等资料,开拓干部军事知识视野。1979年,结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经验,加强干部军事训练。主要是加强对机关的业务训练,提高干部的机关军事能力。按照军事、政治、后勤保障不同分工,部机关集中了一个星期进行各项业务知识的学习:科长、参谋、干事要基本做到会拟制作战、训练计划和建议,会组织实施训练、会组织检查和总结。
  20世纪80年代,县(市)人武部军事理论继续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敌军研究重点学习苏军摩步、空降团的编制、装备及作战特点,军事地形学及现地对照,兵器常识等。80年代中后期,一批野战部队干部充实到人武部,按上级要求,组织参加军分区教导队举办的新调入干部集训,学习征兵、动员及有关民兵工作业务,以使他们较快熟悉人武部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业务知识,为投入新的工作打下基础。1987年开始,适应人武部改归地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后军事训练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突出人武干部的新军事理论学习、指挥训练和小分队应急训练,提高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完成战术、技术基础课目、军事地形学、战斗勤务和预备役课目等五大训练内容。并全部通过宁波军分区的考核。1989年6月省军区在教导大队举办人武部军事科长集训,主要学习营、团战术与之相关的军事地形学、军兵种知识、外军知识、战时司令部工作程序及有关军事业务。
  20世纪90年代,贯彻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人武干部军事学习和训练,以“六会”基本功为主要内容,以部首长和军事干部为主要对象。1991年4月,市人武部组织近几年来新任职的专武干部27人,到军分区慈城教导队参加集训。集训主要内容为学习《民兵工作条例》和民兵工作业务知识,队列、单兵战术、射击等,目的提高新任专武干部的业务水平、军事素质和组织指挥能力。1992年,组织人武、专武干部学习新时期战备方针、现代游击作战、射击原理、民兵预备役工作业务等军事理论,并参加由省军区统一命题考试,获军分区总分第一名,蒋寿明、俞鑫洪分获个人考核二、三等奖。是年7月组织人武干部民兵训练教案编写评审,被评为组织编写先进单位,无后座力炮教案评为优秀教案第一名。1996年,人武部归建军队后,余姚市人武部选拔108名民兵尖子组队代表宁波军分区参加全省民兵应急分队军事训练竞赛,进行为期50天的强化训练,训练中人武干部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跟班作业,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训练)。集训结束赴杭参赛,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人武干部自身军事素质得到显著提高。1997~1998年,部机关军事学习训练以军事理论、军事高科技知识、军事法规、掌握现代条件下“六会”基本技能和业务知识、指挥器材的性能与操作使用为内容,同时开展计算机操作与使用的强化训练,机关人员计算机操作获得初级以上证书率达96%。1999年,学习研讨《军事高科技知识教材》(高级本上下册),完成军分区高科技知识学习、台军研究函授作业、局部战争中游击作战战法及作战的组织指挥;并组织开展民兵技术含量专业分队演示和预备役炮营实弹演习与阅兵两大军事活动。
  2000年后,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贯彻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进人武干部学习高科技知识和适用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训练。2000年,参加军分区就沿海地区防空作战、城市防空袭心理防护等7个课题进行汇报交流,机关参谋人员通过绘制首长决心图、运用计算机拟制编缉、打印作战文书和写作军事应用文等,提高业务水平。2001年,军事高技术知识重点是与遂行作战相关的新知识、建制内的新装备知识及台、美军研究和自动化指挥和办公手段学习训练。年度军事训练重点任务是完成“余动1号”战时行动演练。7月22~25日的“余动1号”演练,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八项任务为依据,以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以对台作战为背景,立足于外国军队之介入,构想余姚在未来对敌作战中所处的“三个基地”(出发基地、动员基地、保障基地)、“一个通道”(机动集结的战役通道)和余姚市可能担负的任务和行动方案,锻炼提高市国动委在高技术条件下对台作战中开展人民战争时的组织指挥地方行动能力。演练按动员和军事理论辅导、组织实施、总结讲评三个阶段,总体规模大、层次高、难度强。2002年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以科技练兵为主题,突出首长机关训练,抓规范、强基础,进行计算机“六会五能”训练,人武干部电脑操作水平达二级以上。并注重提高专武干部对武装工作应用软件实际操作能力。2003年,围绕未来防卫作战难点和人武部任务特点,进行应急训练,有针对性地学习训练有关基础理论、战术标图、战时文书拟制、沙盘作业等内容,重点为服预备役退伍军人转服现役试点训练和民兵渗透分队敌后破袭演练。2004年,按照“按纲施训”要求,完成战术作业想定、作战文书拟制、室内作战推演及战术标图和沙盘堆制、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学习等科目训练。第三季度完成海防团预扩编兵员成建制动员集结演练。2005年,围绕“训练大纲”规定的业务基础、战术作业、首长和机关演练等规定课题,采取统一计划、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网络化组训等方式:训练时间为2月1日开训至9月底结束,实训不少于40天、280个小时。
  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
  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炮兵团130火箭炮营始终坚持以提高战斗力为中心,注重打牢基础,不断提高部队“两个能力”和遂行非战斗军事行动的能力,按照《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军事训练任务。从1991年开始,每年完成近80余人次的年度训练任务,并组织现役和预任军官参加上级的各类集训和跨区联训。1991年至今,营先后6次被团评为军事先进单位,2次被师、省军区评为军事先进单位。1999年至2003年,指挥连连续4年获得军事训练考核第一名:营于2001年10月和2005年10月,圆满完成了全建制、全员额、全装备、全过程的快速动员演练,受到了省军区、师、团和地方领导的高度评价。先后参加了多次演习,完成了7次实弹射击。
  1988年12月12日,营组织连排12名预任军官参加团在象山石浦的18天军事训练。1989年至1991年营完成师3年军事训练规划。全营实训260人,历时50天,达到收得拢、拉得出、用得上,随时做好遂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要求。1989年,积极组织动员预备役官兵开展“四护一守”活动,执行海防巡逻,出动官兵163人次。1990年6月,干部骨干参加团组织的专业集训中,在结束考核时集体总分第一。1991年11月3日,师司令部组织突击点验,全营2小时内到点率为98.8%。1991年11月15日,营117名预任(编)官兵参加省军区对团在丰岭岙训练基地的检验性点验,到点率为100%。1992年9月5日至10月27日,共组织57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指挥、战炮、通信专业分队协同训练,并在镇海蟹浦靶场参加了首次实弹射击考核,成绩优秀。1993年、1994年6月,营组织70名预备役官兵参加团组织的奉化丰岭岙基地训练,并参加营、连战术实弹射击考核。1995年3月至4月,营共出动人员75人参加炮兵阵地、战炮通信分队及连协同训练。1996年5月,组织指挥连、12连共75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奉化丰岭岙基地训练,并参加省军区组织的实弹战术演练。1997年4月,组织指挥连、11连共81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专业基础训练、协同训练和实弹战术演练。在镇海蟹浦靶场,发射42发炮弹,全部命中靶区。1998年9月,组织10连在奉化丰岭岙基地,完成了成建制训练任务。1999年10月,全营参加团在镇海蟹浦靶场组织的实弹演习,并参加浙江省民兵预备役部队科技练兵成果交流会,组织12连参加团阅兵。
  2000年5月,组织10连在奉化丰岭岙基地,完成了成建制训练任务。2001年7月,在余姚市体育馆组织了全营全员额快速动员暨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演练:出动人员239人,130火箭炮6门,冲锋枪24支,手枪34支,40火箭筒6具,大小车辆30台,并组织全营点验。2002年4月,组织12连在奉化丰岭岙基地,完成了成建制训练任务。2003年4月,组织指挥连、10连共80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专业基础训练、协同训练和实弹战术演练。在舟山塘头靶场,发射48发炮弹,全部命中靶区。2004年8月27日,在市实验学校操场组织了宁波海防团余姚海防营预编兵员动员集结实兵演练。演练采取调服式动员的方法,参照海防部队现行的人员编制进行预任、预编,参加人数321名,均来自市属10个镇、街道和市直部门的人员组成。编制设营部、步兵连、海防10连、11连、雷达观察所。2005年4月,组织指挥连、12连共70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专业基础训练、协同训练和非实弹战术演练。5月,在奉化参加省军区“051”重要目标防卫演习。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军事训练
  1984年,推行“新老分训”、改变“低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改革。培养小教员,解决干部少的难题;干部、骨干实行训练包干责任制。
  1985年,根据总队司令部《1985年军事业务训练指示》,以干部、骨干为重点,狠抓部队的基础训练。进行三大条令、射击、队列、擒敌技术和执勤业务基础等科目训练。是年9月15日至10月5日宁波市支队组织对所属中队进行年终考核中,3中队获得军事业务团体总分第一名,实弹射击第1名。
  1990年,贯彻《关于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决定》,坚持训练为主,狠抓基础训练,在支队组织的射击、擒敌技术、越野和军体项目军事比武中,获得团体第3名。
  1991年,贯彻正规化训练方针,在10月6日至10月11日由轮训队举办的第四届军事大比武中,3中队同2中队、6中队、1中队分别取得团体前3名。
  1992年,贯彻“练为战”的思想,大力推行郭兴福军事教学法。
  1993年,遵照支队《军事训练动员令》,倡导“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尚武理念,开展“比学赶帮超”训练活动:2月18日至23日宁波市支队对所属14个中队的班队列、器械、5公里武装越野、投弹和体能等项目进行冬训对抗赛中,获团体第四名。
  1994年,按照训练大纲和总队的要求,以技术精、标准高、要求严落实训练。3中队孙天岭于10月27日至29日宁波市支队在丰岭岙举行建制中队的“拳头班”比武中平支队第5届军事比武的5公里越野记录。
  1995年,贯彻支队《关于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决定》,干部训练突出提高带兵、管兵、训兵、用兵4种能力训练,并进行科学组合,保证训练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士兵训练围绕提高文明执勤、依法执勤、灵活运用战术、紧急应变、快速机动和独立作战6种能力的训练。
  1996年,以《军事训练大纲》、《军事训练若干规定》和《1996年度军事训练要点》为依据,突出训练“四贴近”,本着“需要什么练什么,练为战”的原则,摒弃花架子,不搞“一招鲜”,努力使官兵的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满足执勤和“处突”的需要。
  2000年,以干部骨干训练为重点,提高训练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军事训练中的组织、保障、教学、素质现状专题分析。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强化射击、队列、单兵战术、越野、军体项目训练。
  2005年,按照新训大纲要求,采取“层次”训练法,分阶段实施“五小练兵”训练,切实提高干部骨干的组训能力。
  武警余姚市中队军事训练
  20世纪60年代,遵照《人民武装警察任务训练计划》,进行人民警察有关条例、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的教育、训练。
  1970年,中队以“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为重点组织进行战术、技术训练。1978年,以干部训练为重点,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活动,突出单兵、单枪、单哨、技战术基础科目训练。1985年,进行三大条令、射击、队列和擒敌技术训练,同时有侧重地进行执勤业务基础科目训练。
  1993年,遵照支队发布的《军事训练动员令》,队内倡导“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理念,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训练热潮。1995年,认真贯彻支队《关于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决定》,干部训练突出提高带兵、管兵、练兵、用兵4种能力训练,并进行科学组训,保证训练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士兵训练围绕提高文明执勤、依法执勤、灵活运用技战术、紧急应变、快速机动和独立作战6种能力的训练,军事训练向深度发展。1996年,坚持以《军事训练大纲》、《军事训练若干规定》和《1996年军事训练要点》为依据,突出训练的“四个贴近”,狠抓全员训练和全科目训练。1998年,坚持“练为勤,练为战”的训练方向,妥善处理训练与执勤及其他工作的关系,激发官兵训练热情。
  2000年,以“居安思危”战备思想为指导,以干部骨干训练为重点,以提高训练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军事训练中的组织、保障、教学素质现状专题分析,深入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强化射击、队列、单兵战术、越野、军体科目训练。2001年,配合专勤专训,全面提高官兵军事素质。2002年,中队长王坤参加总队军事训练大比武,获得“81式自动步枪对不动目标射击”、“81式自动步枪对隐显目标射击”、“79式微型冲锋枪对不动目标射击”等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中队长组位列第一。2005年,采取“层次”训练法,分阶段实施“五小练兵”训练,切实提高干部骨干的组织训练能力。
  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业务训练
  20世纪70年代主要训练内容依据1974年公安部消防局颁发的《消防战斗员基本功训练项目暂行规定》,训练项目主要有原地着装、着装登车、两盘水带连接、延长水带、更换水带、两节吸水管连接、挂钩梯、两节拉梯、消防车号操、使用安全绳救人、滑绳自救等近20项基础科目。1975开始,将《消防战斗员基本功训练项目暂行规定》多数项目纳入新兵入伍训练,如原地着装、两盘水带连接、消防车吸水管连接、射水打靶等8个项目22项内容的基本功训练。同时,消防指战员也逐步开始要求熟悉辖区范围内的道路、水源和消防栓位置、生产企业、公共建筑、开展实地训练等,随着战训基础工作的扎实开展,消防部队的快速应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1981年,按省消防局发布《关于加强消防队伍业务训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消防中队每年派员参加宁波消防支队业务训练,统一军事队列、操作技能及消防基本功训练动作,了解掌握物质燃烧基本原理、火灾发展的特点、器材装备、电气常识、化工油料、火灾扑救的基本知识。每周训练不少于20小时,接警速度要求不超过45秒,夜间不超过1分钟。1986年至1989年,根据火场实际需要,开始学习氧气呼吸器及其他新型个人装备的使用操作训练,确定15项基本功训练重点,开展楼层救人及其处置化工火灾专勤业务训练和登高训练,将“单打一”训练内容向多层次、多样化、多结构发展。
  1990年至1994年,按照《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员业务技术等级考核实施办法》和《消防技能训练规则》,改进消防基本功训练内容:开展6米拉梯、挂钩梯训练和登高车、破拆工具、排烟机、空气呼吸器操作训练。平均参训率达到90%以上,训练合格率达到100%。1995年至1998年,大队吸取外地扑救恶性火灾经验教训,消防训练由单一的消防体能、技能训练,向以适应火场战斗需要的应用性训练发展,把“贴近火场条件、提高实战能力”车移动泡沫炮操、楼层救人操、高层建筑出水操、登高救人操作为基本功训练;大队战术训练主要有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缺水区域火灾扑救、毒气、液体、石油气火灾扑救等。每年对消防预案熟悉或演练不少于一次。1999年,牢固树立“灭大火、打恶仗”的思想,开展“百日大练兵”活动,加大训练改革力度,强化以“三熟悉”为内容的基本训练,重点加强应用项目的训练。
  2000年,围绕大练兵的要求,加大训练改革力度和训练难度,大队官兵在“积极投身大练兵、争当优秀消防兵”的誓言鼓舞下,严格要求,刻苦训练。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训练,战士克服场地困难,灵活机动,保证训练人员、时间、内容的落实,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大队全体官兵训练成绩全部达到优秀。2002年,全队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突出重点,贴近实战”的训练方针,注重体能训练和条令条例训练,月训练日平均16天,参训率98%。2003年,建立每训每战必评制度,推进业务训练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着重开展疑难火灾扑救、自然灾害、爆炸、车祸、毒气泄漏、建筑倒塌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训练,官兵们喊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汗不掉队”和“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通过勤学苦练、顽强拼搏,涌现出一批业务精兵,余姚市消防大队在2002年宁波市消防支队运动会中获得第三名,2003年获得第一名,2004年获得第二名,2005年业务比武会操获得第一名。
  学生军训
  1955年颁布的《兵役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在校学生应进行征集前的军事训练;实行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余姚市的学生军事训练一般安排在高中第一学年开学阶段和初中毕业前夕进行,采取先共同后专业;先单兵后班组;先技术后战术;先理论后操作;先分解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法组织实施,训练时间为2期15天,适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视为中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对低塘镇3所中学447名初中毕业生离校前“先训后编”的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成效明显。1985年,对梁弄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86届118名学生进行军训,通过摸索实践,制订出一套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训练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1995年分期对余姚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的1133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为期9天的军事训练。男女分编,以排为单位施训。训练内容包括队列训练、队列会操、军事知识讲座、参观国防知识展,观看国防教育内容电影、电视录像片。
  1999年4月,余姚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制定《余姚市中学生军事训练实施办法》,该办法立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以高级中学、部分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为基地,以设点训练为手段,以男生为主要训练对象,以编入基干民兵组织为目标,建立比较完善规范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制度。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