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95
页数: 5
页码: 125-13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中华民国时期地方武装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武装 武装组织 余姚市

内容

古代,平时驻守县城的兵丁和由各巡检司管辖的兵丁及县衙差役,属县地方武装,其中衙役并具警察职能。
  民国时期的县地方武装主要有县保卫团、抗日自卫总队、保警大队、县国民兵团、县常备队、壮丁队等团队。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卫军、自卫队、浙东工农红军第1师、浙东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常备队、武工队等武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的地方武装主要为余姚县大队。
  第一节 清及其前地方武装
  宋代兵制混乱。士兵为不脱产的民间武装,由官府按户籍编组。其中部分士兵和弓手具当时的乡兵性质,成为州县的治安力量。这类士兵又称土军、碧兵。通常以巡检司寨为单位编组,由县尉掌管,为县临时性的地方武装。
  乡勇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泗门巨霸谢敬为镇压十八局农民起义军募集黄头勇数百;城内东泰门劣绅邵元煦为抵御起义军入城,募集红头勇数百。太平军驻余姚1年间,乡勇为清军多次驱使与太平军作战,黄头勇扩充至近千人。太平军撤走后至清亡,部分乡镇仍有乡勇、团练组织,人数甚少,主要为地主富绅看家护院。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县国民政府所属武装
  县保卫团 民国元年至19年(1912~1930),先后有区、乡、镇、村、里或数乡联办的地方保卫团31个。一般由地主、富商出资,统领权亦操诸绅商。元年~5年成立7个,6~15年成立4个,16~19年成立20个。其中区保卫团2个,乡、镇保卫团17个,沿海护洋保卫团3个,村、里联合保卫团8个,余姚、上虞两县交界处马家堰、五车堰等乡镇联合举办1个。全县共有团总、教练等官佐69名、团丁544名,枪支(包括鸟枪、土枪)398支。民国17年10月,县政府通令各保卫团一律遵照省颁《保卫团组织暂行条例》改组,保卫团由分散趋向统一。民国20年4月成立县保卫团总部,县长兼总团长,辖3个中队、6个分队,有团丁队员600余人,配置步枪487支、手枪124支、机枪4挺。下辖7个区团部,区长兼区团长。22年5月后设县基干队100名,区基干队140名,甲常备队92个(旧社甲制),队丁4012名,配备枪支480支、土枪60支。
  县常备队、壮丁队 民国26年(1937)成立县常备队,定期集训每年中签壮丁以备随时补充兵源,至余姚沦陷停止。26年7月至28年10月间送补各师、旅、团队壮丁7748名。28年为集训免役壮丁,各区乡成立壮丁队,队佐132名,队兵2178名,以后年年有一批免役壮丁集训,至30年4月“宁绍战役”时县城沦陷结束。
  抗日自卫总队 民国28年(1939)春成立县抗日自卫总队。县长林泽兼任总队长,副队长金声,郭静唐任政工室主任。下辖2个大队、3个独立中队。不久归编为省自卫总队第6支队。是年7月,县又续组县抗日自卫大队,大队下辖3个中队、9个分队、27个班,士兵331人,归正规部队指挥,分驻姚北沿海各区,余姚沦陷后溃散。旋另招游杂部队重新组成县抗日自卫大队,31年7月归编为浙江省第3区国民抗敌自卫总队,县长蒋先启兼司令,曹炽副之,下辖2个大队。9月,蒋先启投敌,县政府又转辗迁移,32年自卫总队名存实亡。
  县国民兵团 民国29年(1940)成立。县长蔡竹屏兼任团长。下设政训、编练、总务3个股及会计、收发、档案、缮校等。并建有常备队、自卫队及预备役干部会。30年4月沦陷前解散。
  自卫总队、保警大队 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胜利,流亡于境外的余姚县国民政府自天台还治,成立县自卫总队,辖3个大队,9个中队。后第3大队裁撤,留2个大队,6个中队,共官佐50名,士兵784名,35年4月奉令再缩编1个大队,下辖3个中队,官佐18名,士兵461名。11月改编为县保警中队,官佐12名,警士252名。36年6月,扩编成立县保警大队,下辖3个中队。
  县国民兵队 民国35年(1946)2月设置区国民兵队2个,乡镇国民兵队67个,保国民兵队967个,甲班13520个。
  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
  自卫军、自卫队 民国15年(1926)冬,国民革命北伐军推进浙江,各地工农群众纷起响应。在中共组织策动领导下,姚北坎墩米商巡洋队长费德昭率部起义,12月成立浙东人民自卫军。次年2月入城,编为县纠察大队。“4.12”反革命政变后解散。16年2月22日在中共宁波地委领导人卓兰芳、竺清旦领导下,庵东盐民建立自卫队,周扬明、周孝明任正副队长。至3月为庵东土豪袁功亭“庵东商团”所镇压,枪械被缴。3月,高王农民自卫军成立,陈永兴、方坤成任正副队长。以镰刀斧头为旗上标志,提出“抗丁、抗租、抗税”口号。至6月底,遭宁绍台防守司令部镇压。
  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 1930年8月,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至姚北,发动武装暴动,成立浙东工农红军第1师,费德昭为师长,史济勋为党代表,洪传扃为政治部主任,指战员百余人,与国民党战斗数月后,因力量悬殊,被迫解散。
  浙东游击队(浙东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 1941年11月在姚南成立。朱之光、周曼天任队长,队员20余人,后发展到六七十人。1942年6月,编入南进支队第6中队,挺进会稽地区。余姚中队1942年7月组建。中队长张荣(后谭斌),政治指导员赵汝翰,队员70余人。后编入三北游击司令部特务中队和4支队3中队。
  姚南自卫中(大)队 1942年12月,姚南办事处以梁弄冬防队为基础组建。后发展到30余人,编为2个排。1943年4月,改为南山总办事处自卫中队。9月,改编为主力武装3支队第1大队第3中队。10月,姚南办事处以原警备班为基础,重建姚南自卫中队(对外称大队)。队长朱之光,政治委员俞震,队附朱晋康。1944年4月,部队发展到80余人,后编入四明自卫总队特务营第3连。
  姚北抗日自卫大队 1944年8月在姚南山区成立,大队长朱之光,政治指导员谭啸海,副大队长马承烈,队员80余人。1945年2月,编为四明自卫队总队机炮连。
  余上自卫大队 1943年5月成立。由余上县警卫班和司令部教导队第2期部分毕业学员为骨干,与收编的原国民党天青冬防队和陈春泉、吴阿尧青帮武装组成,大队长蔡葵,政治委员张浪,大队附张松,政训员姜宿,辖3个中队。1944年2月,编入主力5支队1大队,不久,余上县委又从各区常备队抽调人员组建余上自卫中队。随着人员增加,于1944年12月扩建余上自卫大队。大队长张光,政治委员谢飞,大队附芦忠渭(后王荣桂)。辖3个中队。1945年5月,改为余上特务营。营长张光,政治委员谢飞。北撤前,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旅7团2营。
  姚海自卫大队 1942年底成立姚海自卫中队,中队长沈一民,政治指导员陈庭鲤(后洪珠)。1943年2月,与胡金潭领导的五乡自卫队合并,改编为姚海自卫大队。大队长张庭忠,大队附胡金潭、沈一民,政治教导员蒋诚。辖2个中队,100余人,有长短枪90余支。3、4月间,在横潭与日伪军作战减员近半,缩编为1个中队。1944年2月,编入主力第3支队。
  姚山自卫大队 1942年1月成立。大队长周曼天,大队附郑新华(郑树德),政治指导员朱之豪。初建时33人,后发展到70余人。同年9月,编为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
  庵东特区自卫队 1945年8月成立,由浒山区常备队2个区队及各地民兵小分队和参军青年共150余人组成。大队长沈一民,政治指导员竺明山。部队北撤时编入3支队2大队。
  区常备队 1942年秋,各地区级办事处建立,部分区建警卫队、警卫班等武装组织。1944年3月,各区在警卫队(班)基础上扩建成区常备队,由区长兼队长,区委书记兼政治指导员,专职武装干部任队附。区常备队有2、3个班,二三十人到4、5个班,四五十个人不等,浒山区多达200余人。最盛时,姚虞、余上2县7个区常备队共有兵员400余人,北撤时均编入主力部队。
  姚虞武工队 1947年8月,原姚虞武工队编人主力3支队后,9月由姚虞县委重建。队员20余人,11月编入主力3支队。
  胜利部队(复仇队) 1947年8月,国民党在梁弄杀害黄明等10余人;不久,杀害爱国民主人士朱祥甫。姚南人民自发组织复仇队。9月下旬,发展到40余人。姚虞县工委将其改组成武装小分队。11月,扩编为中队。番号胜利。1948年4月,编入主力3支队4中队(钢铁部队)。
  余上武工队(自卫大队) 1947年5月,余上县工委组建,中队编制。1948年10月,扩建为县自卫大队。11月,改大队番号为“勇猛”。国民党柯义乡乡长陈干金率乡警卫队起义后编入,共有指战员70余人。1949年3月,上升为主力,归属5支队。
  飞虎队 1948年6月,余上县工委组建,队员10余人。均备短枪,始称行动队,以机动灵活、勇敢善战出名。
  小勇猛、新生部队 1949年3月,余上武工队“勇猛”上升主力,余上县工委又组建武工队,番号“小勇猛”。4月底,发展成4个班,队员30余人。5月,“小勇猛”3个班入主力部队,留1个班扩建为新生部队,解放前夕,新生部队发展为7个班60余人。
  区武装 1948年起,姚虞、余上2县7个区,建立区武工队或区自卫中队,多由区乡长兼队长,每队10~20余人。主要任务为保卫区机关,配合县自卫大队和主力武装作战,输送兵员,配合党政机关开展反抽丁、反征粮、反苛捐杂税等斗争。
  汪伪地方武装
  民国31年(1942)9月,成立县保安总队。劳乃心兼总队长,副总队长张妙根,总部官佐、士兵36名。下辖3个保安大队、1个特务大队。第1大队队长郑鸿猷,官兵179名;第2大队队长乔雪良,官佐24名、士兵129名;第3大队队长赵祖英,官佐14名,士兵45名;特务大队队长萧子建,官佐24名、士兵133名。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县大队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5月28日浙江省第2军分区机关移驻余姚(7月撤离),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第2军分区余姚县大队,其性质属地方武装,隶属于浙江省第2军分区领导。大队军政干部均由22军66师和原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等单位抽调组成。1950年12月,根据上级命令,撤销县大队。大队部设在余姚镇佛教会旧址。大队直辖通信、侦察2个班。随即又以余上、姚南、慈姚3个地区的原武工队为基础,组建了逍林、浒山、庵东、周巷、临山、马渚、城南、梁弄8个区中队,共1000余人。区中队属县大队和区委双重领导。
  1949年5月~1950年12月,历任县大队副大队长(主持工作):张玉山、徐敏、赵潜;政治委员(县委书记兼):林生、陈安羽;副政治委员:许德仁。
  独立营 1950年12月撤销县大队,以大队为基础改编为浙江省第2军分区第3独立营,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第2军分区第3独立营”。独立营组建后,随即抽调各区中队人员组建3个连队,隶属独立营建制,独立营下辖3个连,8个区中队,营部设在余姚县人武部内。12月,第3独立营建立党委,陈安羽兼任书记。1951年4月,“浙江第2军分区”改称为“宁波军分区”,独立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宁波军分区第3独立营”。1952年6月根据华东军区命令,实行精简整编,余姚县独立营撤销。
  1950年12月~1952年6月,营长:赵潜;副营长:许建辉;政治委员(县委书记兼):陈安羽、周效儒;副政治委员:许德仁、史明。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