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杂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杂志
分类号:
G231
页数:
10
页码:
886-8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杂志泗门镇名由来资料辑录、常胜军史略和《余姚六仓志》股款始末记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杂志
记录
内容
泗门镇名由来资料辑录
四门:以汝仇湖东堤开四门放水而得名,宋代前未成市集时即有此名。元天顺元年(1328)《鱼鳞册》载:“未市时有渠可引湖水以灌东阡。”清初黄宗羲避乱来此,赋诗曰:“日日街头鲑菜满,不妨长作四门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四门乡。
第四门:按北宋《汝仇湖经》载,堤东开四门以放水,由南而北以一、二、三、四名之。南宋时在第四水门附近形成四门市。元丁鹤年《题叶州判海堤卷》诗中“柳根白舫卖鱼市,花底青帘沽酒家”盖指此。
泗门:明《绍兴府志》、《余姚县志》及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均已作泗门。按汝仇湖东开四河引水灌东阡,四水为泗,故称泗门。民国19年(1930)置泗门镇,正式改“四门”为“泗门”。
常胜军史略
清咸丰八年(1858),余姚农民以岁歉抗租,创立十八局,拥众入县城。泗门成之庄谢端、谢敬兄弟劝办民团,捐资雇募“黄头勇”以卫乡里。
咸丰十年正月十一日,黄春生集十八局农民军围攻县署。署宁绍台道仲孙懋调派谢敬率“黄头勇”防守余姚城。八月,钦差团练大臣、前漕运总督邵灿又调谢敬防堵钱塘江。其间勇粮团资,均由谢敬自行筹备。
咸丰十一年二月,太平军克复海盐、澉浦等处,将进军宁波、绍兴,浙江巡抚王有龄调谢敬回余姚防堵倪家路海口。谢敬于此时正式命名“黄头勇”为“常胜军”。四月,钦差大臣、前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履谦调谢敬守绍兴府城。旋因乍浦吃紧,宁绍海防危险,调防钱塘江。巡抚王有龄和将军瑞昌派谢端在余姚接办海防团练事宜,谢端在各处海口设立防卡,陆续盘获偷渡“奸逆”萧天元等送县解府讯明正法。五月,谢敬、谢端出兵会剿驻守姚南山区的余姚十八局农民军,激战于余姚、上虞交界的后陈村,黄春生被俘杀,谢端因此得赏戴花翎。
九月,宁绍形势吃紧,宁绍台道张景渠虑驻守曹娥江的常胜军力量不支,调谢端率海防练勇进扎曹娥江,协助谢敬进行水陆联防。二十三日,太平军来王陆顺德领兵在富阳和尚店夺临浦外江炮船渡江,二十四日攻克萧山,二十六日击溃内河炮船,俘其营官,进至绍兴昌安门外。二十九日攻城,守城团勇不战而溃,唯谢敬率“黄头勇”与太平军巷战于大善寺前,保王履谦出城走上虞。
太平军克复绍兴后,另部黄呈忠、范汝增自东阳分两路攻宁波,中途击溃包括常胜军在内的卅六社地主民团。张景渠及绍兴知府林钧航海逃上海,王履谦由海道逃福建,谢端、谢敬也被迫航海逃往上海乞师。
同治元年春,谢端、谢敬由上海至镇江求见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令谢敬赴江苏巡抚衙门听调。谢敬乘机在扬州一带招募勇丁约两三千人。回沪后,江苏巡抚李鸿章给发军装、洋药、铅弹,命令他俩回余姚。时新任宁绍台道史致锷正在上海筹借华尔洋枪队赴浙江反攻宁绍,因命谢敬等先行驰回听候调遣。谢敬于七月十三日率勇丁经宁波抵余姚,驻扎泗门。谢端随后于十八日亦率勇丁返回泗门。两人继续增募勇丁,扩展势力达五千人,连营二十余座,扼阻大古塘。
八月十九日,因太平军围攻余姚县城,谢敬派所部游击赵元宰率兵五百名往救,中途不敢前进,折回驻地周行镇。八月二十日,太平军自上虞县城、慈溪山南、余姚马渚三处会合一万六千余人向泗门进攻,横亘约二十余里,漫山遍野,旗帜密布。谢敬出动全部武力,在大湖门、吴巷、水路头、杨巷桥等地布防,并发动民团助威,主力集中在杨巷桥一带。自辰时至巳时,太平军枪炮齐发,纷如急雨,予“黄头勇”重创,后自动由方桥一路撤退。同日,在廊厦镇、临山卫等处均有战斗。
二十一日,太平军由近城各乡分路北进,攻占周行镇,赵元宰率残部逃往廊厦镇,依驻廊厦镇游击郑恒发之助,合兵夺回周行镇。二十二日,太平军沿大古塘南一带进攻,与常胜军一日接仗五次,双方互有伤亡。二十三日,余姚知县陶云升约谢敬派兵会同所请法国马参将洋兵,由郑巷至周行一线向太平军反攻,周行豪绅即挨户派饭以备供应洋兵。二十四日,谢敬率大队至方桥,因洋兵未出,不敢前进。而周行防勇及民团却冒失出犯,被太平军前后夹击,大败而逃。太平军再占周行,次晨即退出。当日夜间,太平军大队两千余人,马五十余匹,由方桥直攻泗门。二十六日,太平军与谢敬部展开大战,旋即退回。
闰八月初五日,自慈溪退出的太平军约两三千人,从浒山、历山进入余姚,分作两路,一路北向下塘,西抄缪路;一路经由大古塘而西。方桥方面太平军千余人亦出队接应,前至塘堰桥、童生巷等处,直逼廊厦镇。太平军与谢敬部展开激战,后退至方桥等处屯扎,罴天义傅大成在此役中战死。
闰八月初六日,方桥等处太平军分五路再次进攻廊厦镇,击溃各路阻击的谢敬部,占领廊厦镇。谢敬部溃逃至泗门,太平军乘胜由水阁周直攻泗门谢营之东,战斗至晚始停。八日,自历山迤西至廊厦一带连营二十余里之太平军十万余人由悌王、戴王等率领,分四路撤退,并予阻击的谢敬部以重创,击毙游击赵元宰。
闰八月十一日,谢敬部向据守高桥、五车堰的太平军数千人发动进攻,得胜后在该处赶设营卡,作为进攻上虞的据点。闰八月二十五日,谢敬探得太平军自马渚、五夫复调至五车堰立营设卡,周筑土城,将夺取临山,进攻四门,遂决定先发制人,于二十六日分三路出兵进攻五车堰太平军,获全胜。九月初七日,谢敬统令军队进扎马渚。九月十三日,太平军合力围攻谢敬部,谢敬被俘杀。
其后,族人谢国恩收拾常胜军残余,虑散失号衣被太平军拾去扮冒而改名“信义军”,随同英法军继续转战上虞、绍兴等地。
《余姚六仓志》股款始末记
清光绪三十一年,浙江铁路招股,仓下士黄广发起场署带征塘捐、历年解府存款,拨购优先股。假邑城集议,由许寿祺领衔禀府,由府札场嘱负修塘责任,准予拨购路股。于是又在浒山西门外会馆,六仓士民集议公决,推谢元寿为总干,马道传副之。谢辞,以马为总干,蒋镳副之。未几,马病,以其孙宗周助蒋,赴绍具领。当购优先股,计银四千六百元,立六仓公益记户。其股票,存蒋者二千三百元,存马者二千三百元。时带征塘捐未革,历年由蒋、马赴场援案具领,并前股息,陆续添购股款,计银二千元,合优先股共银六千六百元。余银除因公开缴外,悉凭蒋、马分别存储。
宣统末,造乡,设自治制。六仓分二十余区。民国成立,带征塘捐废置。自治会联合协议,处理是项股款。别举张矞、周干济为经理。当时,马宗周到会,即将所存股票及账目悉数移交。公议张存股票银壹千壹百元、周存股票银壹千贰百元,蒋镳以意见不合,亦不到会。调停者又举谢宝书、胡光姚接掌蒋款。
迨铁路改归国有,分别收回股本。丁巳(1917)春,仓下士张午炎发起编造六仓志乘,即由是款开支。经多数赞同,次年戊午二月,设局于云柯校旧址。己未(1919)冬告竣。其预算、决算,报告经理,有账可稽。而经理者之经过账略,亦遂得一大结束,刊布昭信云。
【注】此文原载《余姚六仓志》卷尾。
罂粟种植
据民国《余姚六仓志》等记载,清代后期,大古塘以北海地曾广种罂粟。每年春种,五月成熟。用小刀刮取果实上的浆汁贮竹筒中,经煎熬成膏浆,就是鸦片。罂粟种子引自台州,初种植时不懂收制之法,多雇用台州人。因种植罂粟收入比种植棉花高两三倍,乡人多废棉花而改种罂粟,面积日渐增加。泗门一带,种植面积曾达13305亩之多,年产量最高达22175千克。清末沈崶有诗曰:“于今北陌南阡望,好地都种罂粟花。”清宣统年间下禁烟令,罂粟次第铲除,至民国9年废种。20世纪90年代后,偶有乡人在庭院花盆里偷种,因法律禁止种植,一经发现立即铲除,至2004年已不见。
余上(余姚)县抗日民主政权
(一)余上县办事处
民国33年春,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鉴于三北地区环境恶劣,干部甚少,由慈镇姚虞办事处直接领导各区署有困难,决定撤销慈镇姚虞办事处,建立三北地区各县办事处。
4月12日,在泗门成之庄召开余上县办事处成立大会,参会者除区、县干部外,还有部分乡长和民主人士。大会宣布张光为县办主任,同时宣布余上县办事处所辖四个区署负责人的名单。赵瞻为崧厦区区长,秦敏辉为临山区区长,潘林儒为中和区区长,许介夫为马渚区区长。同月,中共浙东区委任命李国斌为余上县委书记,张光任副书记,负责政权工作。
余上县办事处成立后,任命肖贻笑为县办秘书,成之庄庄主谢少庚将大部分住房提供给办事处作办公用房。县办下设财经科,科长陈平之,邢佐贤任副科长兼金库主任。各区署设财经指导员1人。
同年秋,县办增设文教科,科长鲁山。各区署相应增设文教指导员1人。时秦敏辉离职,调潘林儒为临山区区长,任命项旷为中和区区长。
民国34年1月,中共浙东区委调三北地委组织部长谢飞兼任余上县委书记,张光仍任副书记兼县办主任。
(二)余姚县政府
民国34年2月24日,浙东行政公署决定将余上办事处改建为余姚县政府,任命张光为县长,下辖崧厦、临山、中和、马渚四个区署。3月,中和区遭日伪军袭击,区长项旷阵亡。决定中和与临山合并为临山区,潘林儒任区长。
4月24日,在临山夏家召开余姚县政府成立大会。此后,各乡镇按“三三制”原则由各界代表推选民主乡长。临山区8个乡镇推选后,兰塘、湖堤、四海等乡镇由黄长庆、王德春、俞根法等中共党员担任乡长,余则由抗日民主人士担任。
8月中旬,侵华日军投降,周行镇解放,县政府进驻周行。增设民政科,副科长马舒。建周行区署,调赵瞻为周行区区长,谢汝昌接任崧厦区区长。浒山区划归余姚县,区长朱人侠。不久,庵东区亦划归余姚县,区长田井;张乃安接任临山区区长。
至此,余姚县辖崧厦、临山、马渚、周行、浒山、庵东六区,直至北撤。
后塘河战斗
民国34年5月26日,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第四纵队田岫山第三次公开投敌,被日军收编为中央税警团第三特遣部队。27日,田部奉命进驻泗门后塘河村作据点,大队指挥部设村南谢锡范家的五间高楼房里,主力中队部署在村西南侧的广和房,另一个中队驻村东南侧义丰弄通吉房,又一个中队驻村东南侧谢鲁珍家的楼房里,又控制四周制高点,在所有要道设置路障,还拆毁民房构筑防御设施。
28日,中共浙东区委决定派主力部队对田部予以讨伐,命令余姚县政府动员群众、民兵和区常备队予以配合和支援,共同战斗。当天下午,余姚县政府对各区民兵和常备队作组织分工:崧厦区主要监视崧厦、百官、五夫的日伪军;马渚区除监视姚城和马渚镇的日伪军外,还需准备一些担架,以便转运伤员;临山区主要负责救护和运送伤员,同时监视周行、庵东的日伪军动向。至天黑时,县政府共动员组织2000余人。
晚上,余上特务营和临山、马渚区的常备队、民兵担架队先行集中在青山夏王宅广场。子夜时分,刘亨云参谋长率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三支队(缺二大队)从梁弄出发,亦到达夏王宅。刘亨云命令余上特务营去泗门镇东的皇封桥一带布下防线,任务是阻击周行、庵东等地来增援的日伪军,随后率五支队、三支队向后塘河村进军。
战斗在凌晨打响。先是八二迫击炮对田部进行轰炸,随后新四军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起冲锋。有一发迫击炮弹命中田部大队部东楼,新四军突击队立即从东西两侧进入突破口,后续部队亦随即攻入。但田部以楼群作屏障,仍顽固死守,双方伤亡较大。新四军指战员遂采用引火烧房的方法,以破坏敌人的火力网。在熊熊烈火面前,田部纷纷后退,大队指挥部被摧毁。新四军指战员又连续攻下广和房和通吉房。田部见大势已去,除少数军官带部分士兵向北突围外,大部先后投降。
天开始放亮,枪声渐稀,但仍有部分残敌蜷缩在一幢楼房里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刘亨云命令将楼房团团围住,暂不进攻,等天黑后一举歼灭。
早餐后不久,东面皇封桥一线突然枪声打响,原来是驻周行的汪伪中央税警团前来增援。余上特务营奋起阻击,伪军反复冲锋,均被一一击退。下午,驻庵东的汪伪中央税警团亦来增援,数次冲锋,均被击退,特别是傍晚的一次战斗,十分激烈。主力部队的指战员,都赞许余上特务营的阻击战打得漂亮。
正当大家参与皇封桥阻击战之时,被围困在楼房里的残敌趁天初黑偷偷溜走,逃至周巷据点,战斗就此结束。此役共毙伤田部百余人,俘其谍报参谋中队副以下官兵1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还有电台一部及大量军用物资。新四军及地方民兵群众亦伤亡百余人。
后塘河战斗是讨田战役的第一仗,首战告捷后,新四军又先后取得鲍村、下管、上沙岭等战斗的胜利,并于六月底攻下田部老巢许岙,解放上虞县城(丰惠镇),田岫山只得弃家逃往天台。
帮会
泗门帮会萌芽于民国22年,在余姚沦陷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活动猖獗,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覆灭。帮会人员多头戴歪帽,身着短衫,腰系绸带,群众斥之为“空手帮”。先后以谢嘉森、谢秀泉为头目,主要成员有章生、小金生、戚庆裕、小阿元、阿照、仁康、小来仁、张鼎夫、胡增朝(人称增朝小开)、阮桂祥、卢永能、张福兴等30余人。
近代帮会有青帮和洪帮之分,泗门帮会属青帮。其中以张鼎夫辈分最高,属“觉”字辈,曾拜“悟”字辈的余姚帮会头子严关泉为“先生”,帮内均称其为“老大哥”,民间则称其为“丐头”。镇上大户人家遇婚丧大事,都雇其守门,以防其他帮会聚众闹事,也防乞丐“强讨饭”。后阮桂祥、胡增朝也拜严关泉为“先生”。
青帮收徒,术语叫进槛。其仪式叫开香堂,有一套神秘而严格的规定。开香堂仪式参加者限于所谓的先生、学生及师叔等人,多在深夜进行,外人一律不得入内,均按《通草》(入帮规定的书)规则进行。进行仪式时,上挂翁雍、钱坚、潘清画像,旁挂石小祖师画像,桌上摆供品,高烧香烛,地铺竹簟,学生三跪九叩首,拜过祖师,再拜先生。然后有两个传教师讲话,内容有讲尊敬先生、徒弟之间团结的;有讲帮内术语的,如头顶什么(祖师)、手拿什么(兄弟)、脚踏什么(徒弟)和有钉无眼(跳板)、有眼无钉(纤板)之类,以及遇事有求于帮内兄弟,在茶坊里茶壶、茶杯摆法的暗号等等。最后,由学生誓言及先生训话。礼毕后则吃喝玩乐一番,以示庆贺。以后,只要听从先生,学生闯出祸来,先生不但会拍胸撑腰包揽一切,还能得到先生的信任和使用。
帮会分子平时大多不务正业,以开赌场、设赌局为主要经济来源,如开设花会、摆铜宝场、设牌九摊等等。花会主要设于岳庙、老汽车站等处,徒众到各村强拉暗劝一些善良的人们,然后由各村的“航船”送到花会场所。参与者若赢,九成归参与者,一成归“航船”。但参与者往往十赌九输,即使赢也不得走,必须再赌,直至输光才放走。凡遇徒众大输时,会有另一批串通好的徒众冲入赌场抢劫,参赌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惨事时有所闻。农闲时节,帮会徒众则在孔长官庙、岳庙等广场组织演戏(俗称“兴蓬头”),在戏场周围设铜宝场,引诱群众参与,打中者一分钱可配三十分。若被人下大注打中,徒众就掀翻桌子耍无赖,打中者得不到配钱,甚至反被暴打一顿。
民国24年,以王老五为首的北方民工在泗门修筑观曹公路,完工后却拿不到工钱,就到镇上“吃大户”。大户们出重金向帮会求助。章生、小金生纠集数十人,手持刀、棍等凶器,袭击民工所居住的水阁周周氏宗祠,把民工们打得头破血流,还将王老五押到公路边杀死,并将头颅割下后挂在电线杆上示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阮桂祥、胡增朝投靠国民党,与军统、中统、汪伪勾结,充当“剿共”帮凶工具。两人时常身挂小枪,招摇过市,群众斥之为“小枪帮”。
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帮会分子除个别外逃外,大多被人民政府逮捕。阮桂祥、胡增朝被判处死刑,戚庆裕被判死缓,章生病死狱中。唯“老大哥”张鼎夫平时以阉鸡鸭为生,从不参与帮会的赌博、敲诈等活动,人民政府未对其采取任何强制措施。
剿匪
民国30年4月余姚沦陷后,国民党军政人员撤至姚南山区,土匪趁机在姚北平原作乱。至1949年5月,时常骚扰泗门镇境的土匪主要有太湖王八妹部,庵东的陈阿二、陈阿四等,地方土匪主要有股匪李英、李虎兄弟,散匪谢显成、费积良等。
李英、李虎又名金尧、银尧,后塘河人。泥水匠出身的李英,身材高大魁梧,为匪首;李虎身材矮小,诡计多端,为军师。两人手下还有谢显友父子等匪徒四五人。这伙土匪与上虞县一个以小狗(绰号)为首的匪帮结盟,经常持枪在余姚、上虞交界的黄家埠、小越一带抢劫,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民国33年的一天晚上,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把李英、李虎兄弟抓获,在泗门东洋桥附近的公路上枪决。谢显成是后街人,自备有小枪。其手下无固定匪徒,每次外出抢劫都胁迫当地农民作随从。余姚沦陷时期曾被驻周行的汪伪中央税警团抓获,准备在周行汽车站枪决。因其事先用金条买通税警团一头目,仅击中腿部而逃脱,伤愈后又重操旧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判处谢显成死刑(缓期执行),后病死于劳改农场。费积良,窎桥头人,16岁时为匪,跟随多股匪帮为非作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判处费积良死刑(缓期执行)。
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以反共救国军海北纵队第二支队第一大队队长卫虎亭、国民党余姚县突击队队长章登记为首的国民党土匪特务,在临山、泗门境内收罗帮会分子、惯匪、恶霸、地痞及流氓、散兵游勇,武装袭击乡镇人民政府,杀害农村干部和民兵积极分子,破坏征粮、减租,到处放火、抢劫,发炸弹信恐吓、敲诈、勒索,强奸妇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治安。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由绍兴移驻余姚,将姚北地区划为剿匪重点区,同中共余姚县委、军分区警备团二团三营、余姚县大队联合组成姚北剿匪指挥部,清剿股匪、散匪。8月,为加强剿匪工作,彻底肃清匪患,成立县剿匪治安指挥部,在泗门设指挥所。剿匪斗争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以军事清剿为主,辅以政治攻势。采用多路围剿、搜索庵庙寺院等土匪易藏之处、摸清匪情、夜间伏击、对土匪家属开展教育工作,促使匪帮分化瓦解,卫虎亭、章登记两股匪徒基本被消灭。第二阶段从1950年6月至年底,剿匪工作转向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行动为辅。采取广泛宣传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将功折罪”政策,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教育土匪家属做好规劝工作。残匪相继投案自首,至1951年10月,泗门境内匪患基本肃清。
泗北村深井资料
1959年,泗北乡在黄家道地村(现属泗北村)横江后1000米处开挖一口深井,井深74.96米。该井分4段:第一段(最上段),砖砌井筒,长10米,内径0.55米;第二段,松板井筒,长43.86米,内径0.3米;第三段,松板井筒,长19.6米,内径0.2米;第四段,长1.5米,内径0.2米。在深45米处发现一层卵石,厚2米;在深70米处又是一层卵石,厚4~5米。经浙江省水科所取样化验,属古河道潜水,水质富含铁离子,无毒,对人体有利无害。
深井水位常年保持离地面2米左右。1967年秋,境内连续82天基本无雨,附近河、池、井均干涸,深井水位依然保持不变。时慈溪县水利局无偿调拨给深井所在的塘后公社红光大队水泵一台,每小时可抽水20~30立方米,井边10余亩晚稻获丰收。是年,泗门其他区域晚稻绝收。20世纪70年代后,深井渐被废弃。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