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其他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7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其他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16
页码:
758-7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境内民国前建筑除少量列入政府保护名录外,其余多任其自生自灭,部分已破败不堪。光明粮站、谢家路船闸等建筑虽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因能体现时代特色,亦予以介绍等其他文物古迹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文物
古迹
内容
境内民国前建筑除少量列入政府保护名录外,其余多任其自生自灭,部分已破败不堪。光明粮站、谢家路船闸等建筑虽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因能体现时代特色,亦予以介绍。
太傅世家 俗称二房厅,位于东大街社区蔡元房西。相传为明建昌知县谢一麟的宅第,亦有人认为是明两淮盐运使运判、太仆寺丞谢一鹏的府第,名光禄第。该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占地1188平方米。前进衍庆堂,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九檩,前单后双。前檐设廊,抱头梁造型朴素。檐廊下铺长条石板,内堂铺方形青砖。后进德逸馆,建筑形制与前进基本一致。
一甲重光祠 位于大学士第与三省堂门厅之间,系泗门谢氏二房汝房支(谢迁仲子谢丕派)供奉历代神主之所。因谢迁、谢丕父子皆为一甲进士,故旧有匾曰“一甲重光”。该祠坐北朝南,单进三开间硬山式平房。
杏五房 位于汝湖社区前南谢,系谢迁嫡长曾孙谢敬行(排行五)后裔聚居处,故旧名行五房。坐北朝南,单进七开间,重檐硬山顶楼房。中堂曾为泗门谢氏二房长房支(谢迁长子谢正派)供奉历代神主之所,称行五房祠。
知止斋 位于三省堂门厅西,原为谢迁七世孙、清四川龙安知府谢钟和的书斋,斋名取自《礼记·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之句。康熙三十二年(1693)谢钟和去世后辟为太傅祠,供奉谢迁及上三代神主。书斋坐北朝南,系单进建筑,由大厅及东侧积谷仓组成,均为三开间的硬山顶平屋,总占地193.7平方米。大厅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曾悬匾曰“敬时思孝”。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积谷仓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用材较小。
蔡元房 又称敬义堂,位于东大街社区南石洞,系清中期谢蔡元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大厅、仪门、主楼及东西厢楼组成,占地面积873.9平方米。大厅为硬山式高平房,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梁架,四柱十檩。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用五柱。七架梁前置卷棚后带双步。主楼为重檐硬山式,三开间,穿斗式梁架,七柱十檩,前设廊。东西厢楼各九间一弄,均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东厢楼前双檐,后单檐,四柱六檩,后槛墙脚石板并列砌筑。西厢楼前后均重檐,五柱七檩。大厅至主楼过道上有仪门,双坡硬山顶,石柱石梁。
谢氏六房宅 位于万安桥东。为泗门谢氏六房子孙世居之所,格局较为混乱,建筑时代亦多有不同。仪门、东侧楼、门厅为明末清初时期建筑,前楼、主楼、东侧单披、单楼为清代中晚期建筑。
前楼为重檐硬山顶,四间一弄,东数第二间为弄。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
仪门为砖石混合结构,门框为大条石块框筑,素面无纹饰楹联。门额上覆青瓦,饰砖雕,刻卷云纹。门臼为木质,上施卷草纹。
大厅为硬山顶高平屋,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现存二间,正对砖雕门楼的明间原设穿堂。
主楼重檐硬山顶,七开间,观音兜山墙。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地面为石板对缝平铺而成。抱头梁上雕刻石榴宫灯图。柱础为灯笼造型,上饰祥云纹。屋内地面较廊下略高,门槛处施绣球形透气孔。窗为方格花窗,门臼上并刻精美雕花。
主楼东侧有单侧披屋,二柱落地,抬梁式结构,四架檩。前为东侧楼,重檐硬山顶,两间一弄,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三柱五檩,施方格花窗。
主楼与侧楼间有一单楼,硬山顶,一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四柱六檩。
该宅前期建筑造型较为古朴素雅,晚期建筑较为精美考究,从中可见不同时期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
咸和房 位于西大街社区天和房西,清代中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前厅后楼,两侧厢楼前后贯穿,占地1528平方米。原前有墙门,后有罩屋,现均已拆改。
前厅为硬山顶高平屋,五间二弄。明间七架抬梁带前单步后双步,其余各间八柱十檩,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厚实。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五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一檩。前设廊,后有披屋。两侧厢楼各十四间二弄,六柱十檩,与厅堂构成回廊。
天和房 位于咸和房东,清代晚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每进均有东西厢楼,各成院落,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
前进为硬山式平房,五间二弄,中堂曾悬“茂德堂”匾。檐下辟廊,施卷棚。两侧厢楼各为七间,重檐硬山式。西厢楼后为花园,有五间朝南硬山式平房。
后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七间。六柱八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斗拱上略施花纹,抱头梁素面。明间原为过道,前后各开六扇花格门,通楼后太平池。现池不存,后门已封。次、梢、尽间檐下设雨栏,石质栏槽,上筑立木质花格。现仅西次梢间存,其余立面均改。二楼亦设雨栏,全木质,较一楼略大。檐下及天井均为石板错缝铺砌。
主楼两侧有走马楼式厢楼与主楼相连,各三间重檐硬山顶,五柱七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西厢楼与主楼连接处开一门洞,上饰砖雕,原次间檐下设与主楼相同雨栏,现仅存部分石槽。东厢楼南山墙上存双马头。东西厢楼南山墙檐下均开拱形门洞,上饰砖雕门罩。
天和房分布规整,规模宏大,为泗门清晚期代表性建筑。
泰和房 位于西大街社区后街,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建筑,系清末民初上海滩金融界名人谢纶辉故居。整体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门楼、门厅、前院大厅、前楼、主楼、两翼楼及前后侧楼等,占地1341.5平方米。
门楼为海派石库门式,建于民国时期。门洞为哥特式青砖圆拱门,两侧立柱亦为青砖砌筑,上设灰雕装饰。大门为厚板门包铁皮,置门环。门楼东侧为门厅,硬山顶平房,四开间,山墙墀头施彩绘。
前院大厅为硬山顶平屋,三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九檩,前单后双。大厅东侧为前楼,重檐硬山顶,三开间,前设廊。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东西山墙基由石板垒砌。庭院内石板错缝平铺。
后院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七间两弄,前设廊。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东西翼楼各两间一弄,亦为重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檐柱设十字拱。楼板搁栅为圆木。翼楼与主楼相连的弄间分设墙门,上为走马楼。
后院西侧另有一小侧院,有前后两侧楼。南侧楼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五柱七檩,檐柱设十字拱承檐檩。北侧楼建于民国,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底楼辟廊,廊柱为方柱,雀替施花卉雕刻。
该宅格局宏大,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的海派样式,有一定的建筑和历史研究价值。
后街竹丝墙门 位于后街16号,清代中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及两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425.3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房,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檐柱设牛腿承挑檐檩。明间为穿堂,设板门六扇,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两侧山墙为荷叶山墙,现仅存东山墙。门厅与主楼之间为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九檩。檐柱设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前设廊,廊下西山墙设门,置门罩。两侧山墙设双马头,置石窗。
藕荷弄当店 位于东大街社区藕荷弄,系清光绪年间益泰典当铺旧址,后数次改建,现存主楼、西厢屋、水池等,占地362.8平方米。主楼坐南朝北,九开间,前重檐后单檐,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前带廊,廊下石板错缝平铺。梢间背面开石库门,通后天井。背面二楼置槛墙,上设栏杆,内置摇窗。主楼前为一方池水,石砌池壁,池水泛绿。西厢屋现仅存一间。
东山弄孙氏老屋 位于东大街社区东山弄,原系成之庄长子谢茂豫别业,俗称小东山,后转于孙姓,并于民国22年重建。整体坐北朝南,由墙门、正屋、东厢屋、天井组成,占地299.15平方米。墙门上额书“居之安”。正屋五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明次间前辟廊。檐柱头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变形回字纹木摇窗。东厢屋两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正屋后有菜园、池塘。
人和庄 位于成之庄东,与成之庄并排连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成四合院回廊格局,占地887平方米。前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五间二弄,明间原设墙门。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后进形制与前进基本相同。两侧厢楼各五间,四柱五檩穿斗式。天井为石板错缝铺地。
井头弄老宅 位于后街20~22号,清代中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倒座、正楼、东侧屋及朝东墙门组成,占地489.2平方米。
倒座为硬山顶平屋,六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东山墙开石窗。现临街立面改为正立面,不见原始风貌。主楼为重檐硬山顶,面阔五间。五柱七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明次间檐下辟廊。楼上开双窗,施方格纹。倒座与主楼间为天井,用石板错缝铺砌。天井东侧有侧屋,二开间,三柱五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东侧屋与主楼连接处建朝东墙门,二柱落地,外八墙门,开门两扇。墙门两侧饰砖雕,牛腿上雕刻花卉祥云图。
该宅因为临街,寸土必争,导致倒座与主楼没有分布在同一中轴线上,格局无对称关系,是古民居中较有特色的一例。
谢氏敬履堂 位于东大街社区季孟弄13号,明代建筑,俗称老屋。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厢屋围成四合院式,占地473.1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式平房,五开间,五柱七檩,明间设中柱,前后带廊。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设廊后带双步梁。檐下石板对接平铺,阶沿石横长厚实。檐柱础高脚底,腹鼓,下垫磉盘。东西前檐山墙处开门。两侧厢屋各三间,硬山顶,三柱五檩。门厅外东南角有一口古井,井圈石质,上下圆口,井壁砖块横列叠砌,口窄内宽腹深,井水清冽,为附近民众生活水源。
该宅为境内尚存的明代民居之一,对研究姚北地区建筑沿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红桂路竹丝墙门 位于汝湖社区红桂路64号,清代建筑,以其墙门门面用竹条编排,故名。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593.4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式平房,七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明间前施挑檐檩,后带廊,设两道大门,头道即为竹丝墙门。牛腿较粗大,雕饰人物故事图案。梁轩间正中雕牡丹,两边为凤凰,寓意凤戏牡丹。主楼五间,重檐硬山顶,西山墙置一马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两边缝为穿斗式梁架,八柱八檩。前辟廊至次间,梢间廊下开木质雕花玻璃门。明间开六扇玻璃木门,次间开回字纹摇窗,内置玻璃推窗。二楼窗槛前施木栅栏,内开格子窗。天井用石板错缝平铺。
红桂路诸宅 位于红桂路十堡桥弄1号,坐北朝南,由墙门、主楼及天井组成,占地153.6平方米。墙门为石库门框,上施砖雕,额曰“云蒸霞蔚”。门头双檐飞逸,中夹插牌。主楼单檐硬山顶,三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砖木混作。檐下辟廊,设卷棚顶,底楼檐柱小牛腿挑檐檩,二楼设阳台扶栏。该宅以中体为主,西式为辅,是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中西合璧式民国建筑。
东墙门诸宅 位于汝湖社区第十堡东墙门24~26号,相传为明进士诸燮旧宅。整体坐西朝东,墙门临河,主楼五开间重檐硬山顶。
谢氏行素堂 位于汝湖社区杏五房西,系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谢锡蕃旧宅,民国时期转与沪上画家谢之光。主楼原为七间,现存四间,重檐硬山顶。
裕泰老宅 位于汝湖社区三门堰桥东南角,清晚期建筑,系清末民初裕泰贳船厂业主谢桂生居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厅、东侧屋组成,占地面积434.8平方米。门厅为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三柱四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明间设过道,开门两扇,石板错缝平铺地面。设外八墙门,砖石结构,上雕花草图案,并划细线做方格纹装饰。檐下牛腿雕刻花草人物故事图。正厅为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明间抬梁式,五柱落地;次梢间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六柱八檩。东侧屋为硬山顶,二间一弄,四柱落地,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东山墙侧有一古井,石质圆形井圈。
关帝庙 位于汝湖社区湖边路37号,系民国时期宗教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均为硬山顶平房,占地面积260.5平方米。门厅一间二弄,四柱四檩,穿斗式梁架,施十字斗拱承檐檩。大殿五开间,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次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两侧厢房各二开间,三柱五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两侧有风火墙。
东山义庄 位于后塘河社区大通路89号,清晚期公益性建筑,由乡绅谢览辉所建。整体坐北朝南,门厅及大厅均为硬山顶平房,总占地960.6平方米。门厅七开间,后设廊。明间为穿堂,设门洞可通河埠,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五架梁。其余各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大厅三开间,用材较粗壮平直,间架较大。前设廊,置卷棚。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五架梁。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九檩,前双后双。檐柱设牛腿承挑檐檩。东西山墙廊下设石库门洞。
兰草堂 位于后塘河社区东道路2弄,系清举人谢炜旧宅。整体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五柱七檩,明间设穿堂。后进硬山顶楼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前檐设廊,石板错缝铺地。明间悬“双菊轩”匾。前进前原有天井及门楼,门楼已毁,天井内假山等亦不存,唯存一株高40余米、树龄约300年的银杏树,已列入古树保护名录。
施启瑞举人府 位于海南村施家自然村102号,清代中期建筑,民间称泰和里,为晚清举人施启瑞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两侧厢楼及前后天井组成,占地1071.8平方米。
砖雕门楼呈双坊四柱式,门额正面雕“怀德维宁”四字,背面雕“所其无逸”四字,其四周均饰精美砖雕及人物故事图。台门正背面石柱上均镌对联,正面字迹已风化,背面镌“大朴弥文克绍箕于稼穑,惟苦为宝光门第于诗书”。门楼后天井地面用长条石板错缝铺砌而成。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间二弄,前设二级石阶。明间穿斗式梁架结构,八柱落地。次、梢间七柱八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下部有精美雕刻,内容为人物故事、四季景色等,旁有“秋饮黄菊酒”等阳刻诗文匹配。明间开六扇花格门,次间施格纹窗。中堂两侧壁上有科举捷报12张,多已斑驳不全,仍可辨者有“捷报官报贵府少老爷施(讳)启瑞高中乙亥恩科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一名”,为浙江学政衙门所发。
两侧厢楼为重檐硬山顶,原各面阔九间,现均有缺失。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五柱七檩。
主楼后天井由围墙连接两侧厢楼北山墙围成,并开东西二边门,上饰门额。
周氏春风堂 位于海南村洪家路自然村,清代建筑,民间又称旗杆墙门。原先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现仅存后进主楼,占地593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面阔九间,石板对缝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檐设廊,施卷棚顶,雕刻精美。檐柱及柱础粗大,柱外施牛腿板及云头承飞檩。窗设四道,外有栏栅,装饰亦较丰富。屋后为天井。
杨景泰老宅 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东南角,清代建筑,系乡绅杨晋泰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东院、西院两个三合院及后罩屋组成,占地666.9平方米。
西院由主楼与两厢楼组成,呈“凹”字形。主楼五间两弄,重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檐下辟廊,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两角雕花,雕工流畅舒展。明间开六扇回字纹隔扇门。厢楼各两间一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后山墙及西山墙各开石窗,槛墙高达1.2米,回字形排列。天井正中铺筑石板甬道,宽1.5米。
东院仅存西厢楼,七间一弄,后山墙为观音兜山墙。前重檐后单檐,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后设石拱门及砖雕门罩、窗罩。
东西两院背后为东西走向的后罩屋,现存六间一弄。
皇封桥杨氏老宅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西北角。由门厅、主楼及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520.9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四柱六檩。东次间设过道,设石质门框。其余各间南开石窗,饰“卍”字纹,北施花格门窗。北檐下设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原面阔五间,现西梢间已毁。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十檩,前单后双。檐下辟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成檐檩,斗拱处施雕刻,地面用石板错缝对接。明间开六扇花格门,次间开窗,施“卍”字斜格纹。槛墙敷水泥划细线装饰,下设透气孔。屋内地面为石板铺筑,略高于屋外。
两侧厢房为硬山顶平房,三开间。明间二柱落地,抬梁式梁架。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三柱五檩。明间设门,两侧开花格窗,窗下槛墙为水泥质画细线装饰。
周氏支祠允安堂 位于大庙周村庙西自然村,系开元周氏支祠,清末民初祠堂建筑。原有三进,现仅存第三进正堂及两侧厢房,均为硬山顶平屋,占地318平方米。正堂面阔七间,前檐辟廊,十字拱承檐檩。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单步后双步,其余各降为穿斗式梁架。厢房各三间,与正堂相连,抬梁式梁架,二柱四檩。该祠装饰朴素,用材较小。
周氏宗祠大本堂 位于水阁周村穿三房20号,系开元周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重建。原先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现仅存第三进对越楼。对越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面阔七间。明间及次间为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双步,梢间为五柱九檩,尽间为八柱九檩穿斗式。前檐设廊,檐柱设牛腿、雀替装饰,上施云纹及人物纹等。抱头梁平直,雕刻丰富。柱及柱础均较粗大。
对越楼东南角为附设周氏义塾,坐北朝南,硬山式平屋,面阔五间,两侧观音兜山墙。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单步后双步,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梢间穿斗式梁架。前檐设廊,檐柱直接承檩,外设牛腿及云头、雀替承飞檩。
水阁周村水龙间 位于水阁周村省塘路4号,系民国时期消防建筑。坐南朝北,硬山顶平屋,三开间,占地103.2平方米。明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八檩,前单后双。次间八柱落地,穿斗式结构。西次间檐下悬“消防队”匾,屋内存放有水龙车、木桶、擎灯等传统消防器材。
谢和寿故居 位于西大街社区望安路5号,晚清建筑,系台湾著名茶业种植专家谢和寿旧宅。整体坐北朝南,占地309平方米。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檐下辟廊,檐柱牛腿挑檐隔,雀替雕饰。明间开六扇隔扇门,槅心为回字纹中夹双喜。东有侧屋四间,穿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天井南墙西首处开石库门。
后街“老油车” 位于后街39号,清中期建筑,原为谢氏所有,以曾在此经营油料加工,故名。整体坐北朝南,前厅后堂,两侧厢楼,呈四合院式,占地461平方米。前厅为歇山顶平屋,五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中柱柱头设十字拱承脊檩。正堂为硬山顶高平屋,三间二弄,前檐设廊,装饰简单。明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九檩,曾设为祖堂。厢楼为歇山顶,各三开间,四柱五檩。
谢葆濂故居 又名至善堂,位于后塘河社区丁家路7弄,清代建筑,系贡生谢葆濂旧居。原先规模宏大,现仅存主楼及墙门,占地726.9平方米。
主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七开间。明间八柱落地;次梢间七柱九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尽间边缝一楼十柱落地,二楼九柱,穿斗式结构。明、次、梢间前檐下设廊,尽间立面推至檐下。廊下置卷棚顶,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并施精美雕刻。抱头梁上施开光花草纹,雀替上并有精美雕刻。梁上各有矮柱两朵,上雕精美造型。柱础为瓜形,较为肥大。
主楼西次梢间前有一道墙门,砖石质地,无门额,较为简朴。其西南处还有一道墙门,单披覆顶,二柱落地。门额上原有字迹,现已毁,砖雕花卉图案尚存。
后塘河俞氏老宅 位于后塘河社区小祠堂路19弄1号,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坐西朝东,有台门及正屋,四周围以围墙,占地1298.3平方米。
台门硬山造,两柱落地,设门两扇。山墙墀头及内侧施彩绘。上部饰灰雕,中镌门额“惟吾德馨”,两侧饰花卉小品。
正屋为硬山顶平房,五开间,前设廊,设荷叶山墙。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九檩,前单后双。抱头梁素面。脊檩上饰元宝砖。
谢氏走马楼 位于后塘河社区小祠堂路29号,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坐西朝东,格局为门厅及以主楼、两翼楼、后楼围成的走马楼,占地267.9平方米。
门厅位于南翼楼南侧,门朝西开。硬山顶平房,三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明间西立面设墙门,墙门外八字,下设须弥式侧脚。内设大门两道。
主楼重檐硬山顶,四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前设廊,檐柱设十字拱承檐檩。南山墙前廊设门洞。两翼楼为硬山顶,各为两间。中缝为抬梁,五架梁。边缝为穿斗、抬梁混合式,三柱五檩。两翼楼之间有后楼相连,后楼亦为硬山顶,两开间,中缝抬梁,三架梁。后楼西立面与翼楼西山墙连为一体,设有砖窗。
该宅格局较有特色,为境内所罕见,且主体建筑保存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端余里徐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池头周自然村安昌路22~26号,清代建筑,以原主人徐端余而名。整体坐北朝南,前门厅及两侧屋已不存,仅存主楼及两侧厢楼,均为重檐硬山顶,占地面积541.7平方米。
主楼七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檐下辟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上略施花卉图纹,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明间开门六扇,并设金属匾托。次间设双道花格窗,再次间设木板门,梢间为弄,尽间里面设花格栏。次间至尽间内地面均高于檐下,用石板对缝铺砌。东尽间墙基设有“卍”字纹透气孔。檐下除明间外均设雨栏,廊间设门。侧山墙开石窗。主楼与两侧厢楼间设矩形门洞,开门二扇。
厢楼各一间二弄,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三柱五檩。檐下辟廊,与主楼成走马楼式。二楼正立面设窗,上施矩形花格纹,后立面设栏栅。东厢楼正脊上设插牌。
主楼前后均有天井,用石板铺地。后天井北侧筑围墙,东西设庭院,西花园有台门遗迹。
池头周谢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池头周自然村省塘东路25号,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主屋及东侧屋组成,均为三开间硬山顶平屋,占地面积360平方米。
主屋前檐下设廊,施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五柱七檩,开八扇花格门,设退堂,上设神堂。次间穿斗式梁架,七柱七檩,槛墙为水泥划细线装饰。西山墙檐下开一门洞,设门两扇。
东侧屋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四柱六檩。天井处有一开间,饰花格窗。另两间靠主屋东山墙为单批,抬梁式,二柱落地。东侧立面开三窗,北侧开菱形石窗。
水阁周卫生路周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卫生路9~16号,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占地541.9平方米。
门厅五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明间辟外八字墙门,外壁表敷灰泥,勒刻砖纹,状如水磨砖,敲之作声。明间前设牛腿挑檐檩,后带廊,廊至次间,四柱六檩。
正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明间开六扇玻璃门,两次间开变形回字纹木摇窗,内置玻璃式推窗。前带廊,廊下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一斗三升。
两厢房各三开间,现仅存两开间,存冰裂纹、风车纹木窗。
天井东南隅有一口古井,六边形井圈,内口圆形。内壁青砖竖排并列,井水已变质。
水阁周咸兴酒坊 位于水阁周村卫生路1号,系清代一处集住宅与酒作坊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整体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呈三合院式,占地440平方米。
正屋为住宅,五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前辟廊,廊至次间,明间开双扇雕花隔扇门,内辟神堂,两侧板壁上留有科举报单印痕。
两厢屋为酒作坊,北五开间,南三开间。南厢屋原有店面,现已改制,墙门辟于东墙靠南首处。天井石板错缝平铺。
水阁周丁字南路杨宅 位于水阁周村丁字南路10号,民国时期建筑。由正屋及东侧屋组成,占地400.2平方米。
正屋单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设廊后带双步。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承檐檩,月梁素面。明间开六扇板门,廊至次间。次间开斜回字纹木摇窗,内置玻璃式推窗。梢间侧边开双屏门。山墙檐角施彩绘。
侧屋四开间。正屋与侧屋之间朝北开门。天井石板错缝铺设。
水阁周紫薇老宅位于水阁周村槐房后路20~22号,清代中晚期建筑,以屋前有一株200年树龄的紫薇树而名。整体坐北朝南,傍河而建,分前后两进,占地295平方米。
前进主楼重檐硬山式,面阔七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明间后设神堂,开八扇格门,雕工精细。前檐设廊,檐柱设斗拱装饰,抱头梁雕草龙纹及花卉纹。后进为硬山式平屋,四开间,四柱六檩。
周氏树德堂位于水阁周村横河塍路18~24号,清乾隆年间建筑。整体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门厅悬“树德堂”匾,中厅悬“德昭坤仪”匾。现仅存后进主楼,占地806平方米。
主楼重檐硬山顶,原为九开间,现西侧两间已毁。青瓦覆顶,石板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施卷棚顶。檐柱涂黑漆,柱础为钵形,略施雕刻。
三进屋周宅 位于水阁周村三进屋自然村8~10号,清代三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占地348.7平方米。
主楼三开间,重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檐下辟廊,石板对缝相接平铺。檐柱上施十字斗拱,一斗三升。明间开六扇板门。屋脊正中砖制插牌。
两侧厢房各三间,单檐硬山顶。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次间穿斗式梁架,五柱五檩。前后无廊,内为石板地面。院落西南角有一池塘。
明风姚氏老宅 位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省塘路32~33号,民国时期建筑,为旅沪商人姚尧明旧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屋及两侧厢房组成,均为硬山顶平屋,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总占地593.4平方米。
门厅原为五开间,四柱六檩,现东梢间已不存。明间设过道,开外八墙门,敷水泥画细线为装饰,牛腿上雕花纹,设门四扇,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正屋五开间,五柱八檩,前单后双。前檐下设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两侧厢房各三开间,四柱六檩。天井用石板对缝铺砌。
水阁周周氏祖堂 位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大道地7号西侧,晚清时期祠堂建筑。单进三开间硬山顶平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8.6平方米。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落地,门开六扇,施龟形方格纹。次间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五柱八檩,前单后双。前檐下辟廊,施柱头科十字斗拱承檐檩,抱头梁素面,下略施卷云纹。四金柱用材较大,柱础肥矮。其余柱础略高。
周氏新洋房 位于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丁字路5~26号,民国初年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原先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四周溪沟环绕。现仅存头进门厅,占地132平方米,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两侧人字山墙高出屋顶丈许,为姚北地区罕见。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四柱六檩。前设四级石阶,后设檐廊。檐柱外施牛腿承飞檩,牛腿雕人物神仙故事。明间开外八字墙门,两侧涂石灰画砖块纹。墙门外东侧有一石井,井圈光滑,井沿圆润,井水清澈。
该建筑反映出民国初年传统民居之墙门样貌,体现时代变迁中的传统和变革,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价值。
上新屋杨氏老宅 位于上新屋村中心横路26号,清末民初建筑。坐北朝南,墙门已毁,现仅存主楼,占地265平方米。重檐硬山顶,面阔七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一檩。前单设廊,后双设披屋。前檐下装饰较为丰富,抱头梁较为厚实,雕有《西游记》故事图案,两侧为凤绕花枝图案。檐柱外施牛腿、雀替等承飞檩及云头,雕刻亦繁复。西梢间木隔门窗保存完整,正中两扇木隔门,隔间嵌小饰品,两侧为六边形隔扇。
该宅为清末民初典型的地主宅院,建筑高大且装饰丰富,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价值。
倪家路李氏老宅 位于泗北村倪家路自然村祠堂弄路西4号,清代建筑。为村里李姓地主世居宅院,原先规模宏大,现仅存主楼及前后天井,占地399平方米。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两侧立马头山墙,内侧略施彩绘。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一檩,前双步后单步。前檐双步辟廊,抱头梁素面平直,檐柱上施雀替及琴插,雕刻丰富。外有牛腿及云头承飞檩。明间设六扇木格门,造型美观高大。
谢家路船闸 位于镇北村冯蔡魏自然村西北,建于1975年12月。有南闸、北闸,中为船箱,既可通船,又可节制水位。闸门宽3米,木质摇门,初用定滑轮控制起降,1983年改上提式卷扬机电力启闭。南闸上有水泥平板桥,桥墩处留空设工具房,用于存放控制闸门升降的工具。北闸东侧建船闸管理处配套用房,计168平方米。
光明粮站 位于谢家路村沿江路3号东侧,由中心粮仓、四周粮仓及附属用房等6处单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4762.5平方米。中心粮仓为核心建筑,南北向六间,东西向四间,呈蜂窝状结构。内部立七根立柱,分别位于六角形结点处。顶部内为圆拱形,外由青瓦覆盖成四个斜面,便于排水防潮。外立面设外凸腰线,腰线上每个立面均开窗,便于通风。东面、南面设券顶门道,形成进入粮仓的缓冲地带。光明粮站原为万圣、湖北、夹塘三乡共用粮站,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为20世纪70年代粮仓建筑的重要例证。
万胜公社国庆大队会堂 位于万圣村小丘路44号,建于20世纪60年代。整体朝南,八开间,通长29米。朝北设会堂门头,设红旗、稻穗等装饰,有“万胜公社国庆大队会堂”10字。内梁架为三角梁结构,上承十一檩。尽头一间设主席台,前设拱券门洞,上施一颗立体红五星。该建筑虽用料普通,做法粗糙,但距解放塘不足百米,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定的时代风貌。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