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5
页码: 735-7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的由来和发展介绍等。
关键词: 泗门镇 礼仪 婚嫁

内容

婚嫁
  旧式婚嫁过程繁复,主要有定亲、纳聘、成亲、回门四道程序,耗时费财。夫妻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做主,直至拜堂成亲,方能夫妻相见。各家贫富有异,其繁简排场亦有所不同。
  定亲 俗称吃茶。男方父母若中意某家姑娘,遣媒人向女方父母提亲。若女方亦有意结亲,男方再通过媒人问女方生辰八字,称“请庚”。请算命瞎子“排八字”,称“合肖”。若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
  纳聘 俗称订婚、小好日。双方联姻后说定彩礼,男方择吉日先把头盘送往女家。头盘送去部分彩礼并附龙凤大帖,此帖亦是双方定亲不得反悔的唯一凭证。是日,男方宴请媒人及亲友。二盘又称催节,男方正式选定结婚喜日,把全部彩礼送往女方,女方便筹办嫁妆,做好嫁女准备。嫁妆中除眠床由男方准备外,新房内的桌、椅、台、凳、桶、架等全部家具,以及被子、枕头、新郎新娘的四季衣衫鞋袜,全由女方随嫁送去。奁物中还必须预备孝服。旧时豪富人家嫁女嫁妆丰盛,有“十里红妆”之称,有的还陪嫁良田耕地,称“财田产”。贫困人家即使无力铺张,但马桶(俗称子孙桶)非准备不可。
  成亲 即结婚,俗称好日。婚前2~3天,男方遣人至女方家搬嫁妆,进门要送“折杠钱”。嫁妆到男方家,须请尊长之妇检点衣衫,称“掏箱”,但忌掏装孝服的箱子。“子孙桶”由新郎弟弟提进新房,并由第一个在桶里撒尿的男孩拿取女方家事先放在桶里的彩蛋、花生果、爆米花和红包。女方提前1天办酒席,因新娘于此日行“笄礼”,故谓之“开面酒”,亦称“并头酒”。新郎至女家饮酒,坐堂前朝南正位,由女方的兄弟作陪,称“过门”。成亲日上午发轿迎娶,轿内必备一只热火熜。迎亲队伍由大红灯笼开道,并有吹打乐队,转弯鸣锣,过桥放炮。利济塘以北多为绍兴、上虞移民,仍沿袭绍兴、上虞一带的习俗,在晚上迎娶,称“夜轿”。至女家,要为火熜添加薪火,不可使其冰冷。乐队数次吹打,催新娘上轿,谓“催轿”。新娘起床梳妆,穿戴凤冠霞帔,吃“上轿饭”,至中堂拜祭祖先,由兄长抱上轿。轿子离开后,女方母亲要在中堂哭泣,以示对女儿出嫁的不舍,谓“哭轿”。新娘的兄弟、堂兄弟随即动身去男方家做新舅爷,称“会亲”。轿至男家,轿放中堂外,新娘步着铺设的麻袋入中堂,谓“传代”。中堂里点龙凤花烛,新郎新娘举行成亲仪式,称“拜堂”。拜堂后,由龙凤花烛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夫东妻西并坐床沿,喝糖茶、莲子羹等。筵席上,新娘的长兄坐朝南正位,新郎作陪。贳轿师傅单独一人享受一桌。晚上闹新房,俗称“吵房”,直闹到深更半夜,须公婆、媒人赔话方罢。就寝前,新郎新娘喝暖房酒。
  回门 又称双回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当日原轿去原轿回。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婚姻自主、婚事简办。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迎娶不再用花轿,有的以船代之,也有步行、坐自行车的。80年代后,彩礼、嫁妆日渐丰厚,迎娶用面包车、小轿车,婚宴铺张。
  丧葬
  俗称白事。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迷信色彩浓厚。
  送终 弥留之际,子女亲属守候在旁,一断气即下跪号哭,随即给死者沐浴、理发、更衣。
  送无常 在死者手上放一盏灯笼,并在床头设一供桌,摆五碗素菜,焚烧事先准备好的“经佛”,名曰“歇床羹饭”。再在门前放一把梯子,焚烧“路引”,名曰“送无常”。若死者平时吃“观音素”,则去附近河埠头焚烧“船引”。
  停尸 俗称摊板头。把死者放在门板上,脸盖白布,头南脚北安置中堂。脚后点一盏油灯,头前挂白布帘(称“孝帘”,孝读作“耗”)。客死在外者,遗体不得入屋,要在门前搭棚办丧事。
  报丧 俗称报死讯。报丧人须倒夹雨伞,至死者亲友家要将雨伞倒置在大门外,不得带入,吃点烟火食即走。报丧人走后,要在门前摔一张瓦片或一只碗,表示以避晦气。
  守灵 在中堂设“孝堂”(读作“耗堂”),子女披麻戴孝,日夜守护。奔丧者前来,媳妇、女儿等要号哭。请道士做法事,或请佛婆念“板头佛”,以告慰亡灵。
  入殓 一般在死后第三天晚上,把遗体安放灵柩内。傍晚要宴请亲友吃素斋,称落灵斋,又称豆腐斋饭。入殓前,先由女儿梳头。穿衣服时,由孝子捧头。为忌“丧事成双”,入殓衣衫务必成单。盖殓被时,一一报明送者姓名。盖棺前,不许啼哭,忌眼泪掉入棺内。上榫头后,必须大哭,俗称哭入材。
  出殡 俗称出丧。一般在第四天早上。单声破锣开道,幡幛引导。由女婿捧死者木主牌位或遗像。子、媳、女、孙等披麻戴孝跟随、守护在灵柩旁,须哀哭以示孝顺,众亲友跟灵柩后送葬。过桥时,孝子要先爬过桥,在桥堍跪接。棺材进穴要放得不偏不倚,意为对子孙不偏袒。送丧回转由死者女儿捧木主牌位或遗像,到家后要跨越门前燃烧的烟堆,以示脱晦。宴请亲友吃“回丧斋”。
  做七 死后每过7天祭奠1次,共7次。以“五七”为最隆重,众亲友到场,设宴,请道士做道场。以后还有百日祭、周年祭、满百岁祭等。
  殡葬 旧时盛行土葬。用砖块或石板制椁,椁内安柩,堆土为坟。富裕者未死即营寿坟,安葬时多有陪葬品。官宦坟前还有华表、神道、石翁仲等。贫寒者乏钱做坟,用稻草裹棺材或用砖块围砌,浮厝地面,甚至有直接用草包裹尸,送义冢掩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习俗多有改革。如以追悼会代替吊唁,遗像代替牌位,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播放哀乐代替吹打乐队,以火葬代替土葬,亲友多以送花圈表示哀悼。喜庆
  寿庆 旧俗36岁为本寿,36岁前不做寿,称做生日。为避“四”与“死”谐音,40岁也不庆祝。50岁开始逢“十”举行寿庆。寿庆时,富贵之家设寿堂,挂寿幛、寿联,上供祭祖,请寿星菩萨,祈祷增福增寿。亲友前来祝寿,送红烛、寿鞋、寿面等寿礼。寿宴上必上“长寿面”。父母亲66岁,出嫁的女儿把肉切成66块,烧熟送父母吃。新中国成立后,寿庆仪式从简,20世纪80年代后,亲友间普遍送西式裱花蛋糕为寿礼。
  生育 女儿临产前1个月左右,娘家要送婴儿衣服鞋帽,以及寓意“早生贵子”的红枣、花生、桂圆、粽子等,谓之催生。出生后,旧俗24小时内不给小孩子喂奶。吃开口奶前先喂黄连,意为先苦后甜。向娘家报生时,生男孩用雄鹅,生女孩用母鸡。月子里,娘家及其他亲友向产妇送糖、面、鸡、蛋等,经济条件好的送火腿,称生姆羹。婴儿满月要剃头,办“剃头酒”宴请亲友。婴儿外婆家要送满月衣、虎头帽、老虎鞋,富裕人家还要送金锁片、银项圈、响铃手镯等。剃头后抱婴儿过一座桥,有“走过桥将来胆子大”之说。小孩一般有乳名和书名。乳名多取阿狗、阿猫、阿牛等动物名,以祈易养。书名多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缺者补,并按家谱族辈排行,搭配取名。女孩取名比较随便,一般不按族辈排行。
  建房
  民俗建房前要看风水,择地基,选动土、上梁的日子。动土一般选清晨,除房主外,再在亲友或邻居中选个福寿双全的长者帮忙。先在地基中央供三牲、点香烛,祭祀当方土地。房主叩拜,长者在旁祈祷“四方平稳、万事如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接着,房主在房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锄头象征性地掏土。长者紧跟其后撒米粒和茶叶,念四方词以求各方土地保佑:“东至观海卫,西至沥海所,南至大岚山,北至海水岸。”上梁日,至亲要用幢篮担送五牲(雄鸡、鹅、鲤鱼、羊肉、猪肉)、一块写有“紫微高照”的红布、一盆万年青、一株挂着钞票的摇钱树,以及香烛、黄酒、毛巾等。一般亲友送馒头、米粉糕等。“紫微高照”中的“照”字,下面只能写三点,四点为“火”,犯忌。祭祀时,房主一敬天、二敬地、三敬鲁班祖师,再请太平菩萨。祭祀结束,泥水、木匠两个作头指挥上栋梁,把“紫微高照”的红布钉于栋梁正中,红布两边挂纸元宝。接着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要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俗称谢师酒),宴请泥木工匠、众亲友等。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